手冊:為何選擇這個故事作為你的導演處女作?
王小帥:那個時候是1992年,中國電影還是計劃經濟的時代,我們作為剛剛畢業(yè)的學生,要想馬上進入那個體制拍電影是不可能的,但是又想很快地表達自己,把自己對電影的理解表達出來,同時也覺得中國電影在那樣的時期里也需要新鮮的空氣,所以就自己想辦法。除了資金上的問題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拍什么,最基本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當時的心情和處境表達出來,我認為這是電影一個非常強大的功能,就是能夠觸摸到我們的現(xiàn)實,所以就要選擇最靠近的、自己能觸摸到的東西。劉小東和喻紅又是我在附中時的同學,我們有相同的感受,所有我希望來拍他們,把他們的生活表達出來,其實也就是在拍自己,他們作為朋友幫助我也同意了,所以這就有了《冬春的日子》。其實就拿攝影機面對我們自己,問我們內心,其實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手冊:你想表達什么?
王小帥:90年代初,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迷茫和彷徨,不知道整個80年代過去之后,未來的路怎么走。同時自己也剛剛畢業(yè),所有這一切都是縈繞在我們心里的一些問題,通過《冬春的日子》把這樣的情緒,這樣的疑問表達了出來。
手冊:資金來自哪里?
王小帥:實際上幾乎是無成本的執(zhí)導,我們就是想辦法租到機器,到保定去爭取他們免費提供的膠片,黑白的很便宜,這兩點促成以后,我們其實就可以開動,因為我們所有人不要酬金,吃飯什么都自己解決,主要的費用是向一個叫張洪濤的朋友借了5萬塊錢。他是攝影系畢業(yè)生,后來開了廣告公司,在我們當中算有點兒錢。然后就開始做,這個錢包括所有的執(zhí)導,還包括制作出了3個拷貝,后來去電影節(jié)的拷貝就是從這里面出的。
手冊:自己編劇的還是找專人編劇?
王小帥:都是自己寫的,沒有編劇,我們的整個制作方式也是非常個人化的,其實是靠近新浪潮的。把攝影機當成一支筆來記錄,所以說拿起來就拍,劇本也非常簡單,是我寫了一半,后一半到了小東家東北那半是到那邊拍邊寫,大概情況是這樣。我們的演員是非職業(yè)的,攝影師也是第一次,錄音師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對我也是,所以我們是邊摸索邊拍邊寫。
手冊: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王小帥:最大的困難來自所有方面,因為我們都是第一次,沒有資金,人員也少,我們整個攝制組最多就八九個人,所有的一切都要我們解決,所以困難來自所有方面,我就不再多說了。
手冊:作品的命運如何?
王小帥:拍完之后,就像你們大家眾所周知的,這部電影被列為黑名單,因為當時我們想辦法從香港出去,然后從香港運到了鹿特丹電影節(jié)、溫哥華電影節(jié)。在鹿特丹電影節(jié)放映的時候,就被國內下通知,進入禁片和黑名單,因為我們這部電影沒有跟當時的計劃經濟時代提出申請批報,在國內就不能上映,就落到這個命運。因為第六代,或者獨立電影剛出來,所以很難做一個市場上的發(fā)行,這部片子被電視臺購買,比如著名的電視臺BBC 德國電視臺購買,就是這個電影的基本狀況。電影節(jié)去了很多,拿了不少獎,這也是一開始獨立電影的基本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