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民英才“三級跳”(1)

唐太宗治國風云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 作者:韓昇


貞觀年間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馬周,出身貧寒,父母雙亡。但是這個苦命的孩子并沒有因此沉淪,反而刻苦讀書,把儒家經(jīng)典熟記于心,揣摩領悟,頗有所得。鄉(xiāng)里人看他不能掙錢,嘲笑他,他全然不以為意。好不容易混了個教書匠,卻因不合志向,常常喝酒,屢屢受到校長的訓斥,后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他在外四處碰壁,備受刺激,于是干脆奔向人才最多的首都長安去了。在長安這個大世界里,像馬周這種自命不凡的青年人多的是,根本沒人拿他當回事。

可是,他運氣來了,在禁衛(wèi)將軍常何家里找到一份差事。常何是個粗人,能帶兵,不能讀書,見到馬周會寫文章,另眼相看,留在身邊處理那些叫他頭疼的文件。找到這份工作,馬周應該知足了??刹辉胨眠\連連,又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要朝廷文武百官都上書直言,分析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教訓,給今后的發(fā)展提出建議。對于常何來說,寫文章比殺他還難受,所以這類事情全都推給了馬周去做。馬周認為天下平定之后,國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國,培育全社會講誠信忠義的正氣,所以他非常留心朝政。這次上書,馬周因為有所準備,所以一口氣寫了二十多條建議。常何看不大懂,但是他覺得奏章寫得那么長,肯定夠分量,便遞上去交差了事。當差的應付差事,唐太宗自己可不是作秀,他當真把滿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細閱讀了。讀到常何的奏章,唐太宗簡直驚呆了,難道自己看錯人了,這粗人什么時候變成政治高人,還能引經(jīng)據(jù)典,寫四六駢文,太神奇了。唐太宗馬上派人傳喚常何過來,常何納著悶,大大咧咧地奔了進來。唐太宗一看,常何還是那個常何,那奏章的事是怎么回事兒呢?常何一聽皇上就為這丁點事召他,放下心來,滿不在乎地回答道:“這東西是我家打雜的馬周寫的?!笔裁创螂s的,明明是個人才,唐太宗沒再跟他解釋,而是讓他馬上去請馬周。馬周趕忙進宮,一路上遇到幾撥人,都是唐太宗派來請他的,常何看不懂了,怎么請個下人要動如此排場,皇上今兒怎么啦?

常何當然不懂了,人才難得,求都求不來,見到可以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大腕,唐太宗能不急嗎?

中國自古就有“求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春秋時代,齊桓公想富國強兵,請教管子怎樣才能網(wǎng)羅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對英才要禮敬褒獎,優(yōu)待而不相欺。怎么個優(yōu)待法呢?值五的給六,值九的給十,不可斤斤計較?!弊鲱I導最忌諱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權(quán)力傲慢待人,對人才像對商品一樣錙銖必較,值一塊的非得講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從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與否的表現(xiàn)。英才和凡人的區(qū)別,在于凡人沒有很大的抱負,拿一份工資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氣傲,不容易駕馭。管子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勸齊桓公出手要大方,從優(yōu)養(yǎng)士,讓他感到溫暖,人格上尊重,事業(yè)上關(guān)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guān)懷,則天下英才無不向往而來,精忠報國。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嗇到家,又大方出奇。怎么個吝嗇法呢?他剛登基,讓房玄齡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備,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齊備,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這個原則,唐太宗從《詩經(jīng)》、《尚書》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記》,叮囑再三,甚至說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貍腋下的白毛最為珍貴,比千張羊皮都貴。房玄齡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組建的朝廷寧缺毋濫,減到不能再減,總共只有643人。

怎么個大方呢?就說馬周,一個禁衛(wèi)將軍家里的幫手,唐太宗隆重接見,迎接的使者相望于道。一席深談,如獲至寶,馬上提拔,讓馬周到宰相府上班。一個沒有科考出身的貧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當差,夠大方、夠有氣魄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