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談人生 作者:傅佩榮


先引一段簡單的對話。

學生問:“人生有什么意義?”

老師答:“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你可以不斷地詢問‘人生有什么意義?’”

這也是一段真實的對話。人生無異于詢問的過程,因為人有理性,所以要求解釋,于是每個人在生命的某一階段,總會浮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愿望,想要了解“與自己有關的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tài)度被稱為“愛智”。自從蘇格拉底說:“沒有經(jīng)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痹S多人開始覺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何去何從。的確,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方東美先生說: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換言之,哲學不能當飯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飯是為了什么。

我自十八歲開始研習哲學,至今四十多年。先由西方哲學入手,知道哲學家必須具備“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tǒng)”的功力,否則難以形成一貫的見解,更談不上引領時代的思潮。西方如此,中國亦然。我近年致力于解讀儒家與道家的經(jīng)典,發(fā)現(xiàn)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可以與西方哲學家的最高境界并駕齊驅而相融互攝。經(jīng)由合宜的詮釋,我們可以同時品味及享用中西雙方的成果,進而在回答自己“人生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時,會覺得充實、圓滿而喜悅。

我在臺灣大學為全校同學所開的通識課程,名稱即是“哲學與人生”,二十余年來選課學生超過一萬人。我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兼顧西方與中國,側重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以下稍作說明。

在開宗明義介紹“哲學是什么”之后,我以西方為焦點,探討“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這些是普遍的知識背景,提供了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接著,西方哲學家之中對人生作過親切考察的不在少數(shù),我以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與當代的“存在主義”為代表,并且以“荒謬之超越”為其壓軸,由此顯示現(xiàn)代人困于荒謬情境,仍可力圖超越。

到了課程后半段,首先綜述“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儒家的風格”與“道家的智慧”。許多同學至此忽然覺悟,原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哲學,也有體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也有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只要心平氣和,不存任何偏見,將會發(fā)現(xiàn)所有文化都有其安身立命的秘方。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多加認識,取精用宏,使之再現(xiàn)生機與活力,不是十分恰當嗎?

既然談到人生,就不可忽略“藝術與審美”、“宗教與永恒”、“教育與自我”這三個題材。我們由哲學角度所作的解析與評論,是否較為周全?是否會比“見仁見智”稍好一些?最后的結論是“文化的視野”,這也是通識教育的目的所在,希望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眼界與心胸,使他們不僅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議題上采取合理的原則與立場。

這門課于1986年開始講授,當年我即幸獲《民生報》評選為校園熱門教授。十年之后,竟又被臺大學生的“終身學習網(wǎng)站”票選為全校最佳通識課程第一名。我在教學時“樂在其中”,而無意以此自滿。

我從歷年來每次上課之后的“問與答”中,學會了表達、答問與論辯的技巧,提升了與人分享心得的能力。我的講義內容不斷增訂,并制成了CD,已付諸發(fā)行。此次將上課錄音整理為文字,再經(jīng)修訂潤飾而成此書。二十余年來的心血付梓,只有感恩與喜悅可說。在此次增訂新版中,我加上第十五章“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以及一篇附錄“何謂真善美圣”,并稍加修訂原有的內容,尚祈讀者指正。

2012年1月增訂新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