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闿(1876—1930年)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風云人物,他28歲點翰林,后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后與汪精衛(wèi)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游,有“藥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時人以得其只字片紙為榮;喜吟詠,著有《祖盦詩集》、《慈衛(wèi)室詩草》、《祖盦詩稿》等。故頗值得一書。
就家世而論,延闿乃翰林譚鐘麟之子,家學淵源深厚。據(jù)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碑錄索引》卷下,譚鐘麟考中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進士;另據(jù)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七,譚鐘麟,字云覲,號云卿,湖南茶陵人。散館授編修。官至兩廣總督,謚文勤。譚延闿乃譚鐘麟之子。延闿字組安,號畏三,一號有無畏,另有祖安、慈衛(wèi)、非庵、訒齋等別號,室名有瓶齋、慈衛(wèi)室等。據(jù)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卷下,譚延闿考中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另據(jù)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十一,譚延闿,鐘麟子,會元。字祖安,號組庵,未散館,選庶吉士,以辦學務授編修。延闿中光緒甲辰科會元,因其不僅文章好,且字亦極為漂亮,所以極有可能被點為狀元。相傳,就在慈禧老佛爺要下筆圈其名字時,發(fā)現(xiàn)譚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譚,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為痛恨的湖南籍“亂臣賊子”譚嗣同,就改點劉春霖為狀元。一是春霖書法亦佳,二是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為吉利。延闿運蹇,被降為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但盡管如此,整個清代湖南籍士子中會元者,僅延闿一人而已,所以在桑梓之地頗具人望。
延闿幼承家學,天資聰穎,少年臨池,頗有筆力,翁同龢見而愛之,嘗語譚父曰:“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后果如其言。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府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三十年中進士,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慈禧太后晚年,曾親自主持改革,即所謂“丁未新政”,延闿積極呼應,屬湖南立憲派首領,任省“咨議局”議長。宣統(tǒng)年間,“保路運動”爆發(fā),延闿在湖南與四川遙相呼應,但不久即失敗。譚對清廷失望至極,逐漸產生革命之念。辛亥革命爆發(fā),任湖南軍政府法制院長,兼民政部長。10月底,立憲派殺害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后,被咨議局推舉為湖南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