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過窺視他人,獲得娛樂的快感(2)

我愛偷窺:為何我們愛上自我暴露和窺視他人 作者:霍爾·涅茲維奇


這些數字顯然并不精確,但我想說明的重點是,這些數字很驚人,而且還在繼續(xù)增長,這些數字清楚地代表了社會對以下現象的普遍接受度:很多“普通人”想通過(大眾)媒體環(huán)境公開自己的個人生活。而很多其他的“普通人”也想觀看他們的生活。這就是為什么你建立博客時,根本不知道最后到底是哪些人在瀏覽。大多數博客的訪客只有幾十人,頂多上百人,但也有像詹妮特·富爾達(Jennette Fulda )經營的“一半的我”(Half of Me )──這個記錄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市一名婦女決心減肥的博客──剛開始和大多數博客一樣門可羅雀,但現在每個月吸引近5萬名不同訪客,追蹤詹妮特從160 公斤體重降到72 公斤目標體重的進展。

博客瀏覽人數若和“MySpace”“Facebook”“Bebo”“Reunion”“My Yearbook”“LinkedIn ”等社交網站的固定用戶人數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我們這里談的數字是超過2億的網友,不僅登記個人資料,還每天定期上網更新狀態(tài)、上傳自己和朋友的照片及其他個人信息。加拿大有1000 萬“Facebook”用戶,幾乎占其人口1/3 ,僅次于有3000 萬名“Facebook ”用戶的美國。美國網友對“Facebook ”雖然遠不及加拿大網友瘋狂,但用戶人數依然可觀,約占全美人口的10 %。(截至2008 年秋天,估計全球“Facebook ”用戶已有好幾億。)任何人如果曾經花幾小時點閱朋友的個人資料頁,或是朋友的朋友的個人資料頁,就會知道窺視是什么。那是你任由網絡浪潮帶你東飄西蕩,你想知道每個人的一切,又想確定每個人都知道你的一切。社交網路和所有窺視機制一樣,易于使用又令人上癮──誰不想只按個鍵就可以“交朋友”?在公園被公寓取代的年代,越來越少的人知道鄰居是誰,我們希望與同類聯結的渴望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無怪乎現在有各種社交網站,專門聯結戒斷中的成癮者、愛書人、離婚族、養(yǎng)貓養(yǎng)狗族、育兒族、慢性病患,以及渴望登上真人秀電視舞臺的人。

社交網站和交友網站有很多共通之處:用戶都必須提供個人資料,而且想要與人聯結,承諾(但通常不明說)網絡上的虛擬交流有一天可能進階成為真實世界的互動。難怪交友網站一直是人們相遇與進行窺視的熱門地點。流行的交友網站“Plentyof.sh.com ”每天吸引約60 萬訪客。針對單身猶太人的“Jdate. com ”號稱有50 萬固定用戶。專供已婚者尋找偷情機會的“AshleyMadison. com ”號稱每天有多達12.5 萬名訪客。你或許不認為這些交友網站屬于窺視文化,其實它們都是。你在交友網站所留的個人資料,都將變成其他用戶的樂趣來源。我最近和一位剛離婚的朋友一起逛交友網站。他加入了好幾個網站,所以我們花了好幾小時瀏覽可能速配的對象的個人資料,欣賞她們的照片,討論可能對他有興趣的女子在通訊內容里的綜合信息。在窺視年代,交友和約會網站都是讓人從事休閑式網絡沖浪的娛樂選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