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農民家史 作者:侯永祿


2006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慧眼識珠,24萬字的《農民日記》與讀者見面,好評如潮。2007年,該書榮獲第九屆共青團中央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文化作品獎。同年,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購買了《農民日記》的電影改編權,并聘請著名編劇蘆葦以父親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電影劇本《歲月》。此后,該書又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推薦為“農家書屋”的重點出版物。

2007年5月4日,一家人聚集路井老家,紀念父親逝世三周年。盡早出版父親的《農民家史》,成為大家議論最多的話題。這年7月,勝天把父親家史的手稿帶到韓城,按照頁碼順序全部拍成數碼照片,共計2193張。 隨后又刻錄成光盤,母親及每個小家庭均保存一份,以作紀念。

2011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高瞻遠矚,52萬6千字的《農民家書》得以出版,讀者贊譽有加。2012年1月,該書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之一,被《中國新聞出版報》評為“2011年度十大暢銷圖書”之一,并推薦為“農家書屋”的重點出版物,中央電視臺10頻道“讀書”欄目做了專題介紹。3月份,人民文學出版社情有獨鐘,又決定出版父親的《農民家史》。隨后,兄弟姐妹6人根據爭勝復印的家史手稿復印件以及勝天拍攝的數碼照片,開始進行電腦打字錄入,并按WORD文檔格式制作成電子版。具體分工為:勝天負責1~40回,豐勝負責41~80回,萬勝負責81~120回,爭勝負責121回以后的剩余部分,引玲、西玲負責校對。

《農民家史》以時間的推移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全書從1869年侯風偕負責修建路井城墻開始寫起,止筆于2004年12月24日,時間跨度長達135年。它詳細記錄了一個普通農民以及他的家庭走過的艱辛道路,客觀地再現了清朝末年、民國初期、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政治風云、時代變遷、民間疾苦、地方風俗,家庭悲歡……涵蓋了父親悲喜交加的一生,折射出一個家庭、一個村莊、一個民族的命運,呈現了中國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

《農民家史》以真實的記錄作為寫人敘事的原則。書中材料翔實,內容豐富,時間準確,描寫客觀。里面所敘述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是父親一生的所經所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里面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是整個家庭成員及其親朋好友、鄰里鄉(xiāng)親、同學同事、上級下屬……真實地記錄自己一生的喜怒哀樂、人生軌跡,真實地表現家庭成員的悲歡離合、奮斗歷程,真實地反映關中農民的柴米油鹽、生存狀態(tài),始終是父親撰寫家史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農民家史》真正的價值所在。

《農民家史》以章回體的結構作為謀篇布局的形式。章回體為中國長篇小說的一種傳統(tǒng)形式,少則十幾回、幾十回,多則百余回。它源於宋代平話,確立於元末,為明、清兩代長篇小說普遍采用。父親采用章回體的形式撰寫家史,這和他從小喜歡閱讀我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有著直接的關系?!掇r民家史》分為145回,每回之前均有“回目”,即用兩句對偶押韻的文字標明題目,概括本回的主要內容。每一回敘述一兩個較為完整的情節(jié),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承上啟下。章回體形式的運用,使整個家史段落整齊,中心突出,敘事清楚,符合民眾的欣賞習慣,更便于讀者進行間歇性閱讀。

《農民家史》以原生態(tài)的語言作為表情達意的載體。文中語言質樸無華,率性白描,不加修飾,自然清新,很少追求辭藻的華麗、文筆的優(yōu)美,極具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感人的生活情趣。然而,其中又不乏一些精當的詞語運用、精妙的片段描寫和精彩的人物刻畫。父親自編的詩歌和快板,合轍押韻,節(jié)奏勻稱,平仄調配,抑揚頓挫,讀來朗朗上口,富于一種音樂美、韻律美。不少章節(jié),觀察細致,敘述細微,描寫細膩,表現了父親植根生活的寫作風格和扎實深厚的文字功底。里面的一些方言土語,更給家史蒙上了一層濃濃的合陽地方色彩。

家史是人類社會的一面回音壁。父親的離去,并不意味著《農民家史》的終結。早在1993年元月10日,父親在給勝天的信中說:“……我覺得平時的積累素材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指今后你們都要記日記,特別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時間、過程要記準。因為我總覺得你們中要出大有作為的人,所以來往信件必須妥善保存,千萬不要被‘文革’嚇壞了人,抹殺了歷史,毀壞了文化。寫《家史》不是我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將來必須你繼續(xù)寫下去!”

家史宛如一首歌,有惆悵失意也有歡快愉悅;家史就像一條河,有回環(huán)曲折也有碧波蕩漾;家史仿佛一杯酒,有苦澀辛辣也有香醇醉人……再一次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有關領導、廉萍編輯以及各部門的工作人員。是你們的辛勤努力、忘我工作,讓父親的在天之靈,少了一些遺憾和缺失,多了一份欣喜和慰藉;也讓人們的求知之心,少了一些誤讀中國農業(yè)、中國農村、中國農民的“粘貼”與“復制”,多了一個了解中國農業(yè)、中國農村、中國農民的“窗口”與“鏈接”。

引玲 勝天 西玲 豐勝 萬勝 爭勝

2012年6月20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