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他關于嬰孩期性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在當時引起了更大的嘩然之聲,因為它直接提及在一般心理學和文化當中所表現(xiàn)的肛門期性欲。弗洛伊德并不因此而氣餒,他最后在1913 年將“正?!钡膹娖刃腿烁裥纬膳c強迫癥的嚴重形式之間的鴻溝填補起來,并將兩者之間的結合點置于心性發(fā)展中肛門-虐待階段(anal-sadistic stage )的強迫性(obsessionality)。被排除的潛意識內(nèi)容,乃是由源自生殖前肛門虐待期(pregenital anal sadistic phase)、虐待性之性或攻擊的沖動所組成,這些沖動朝向嬰孩的原初客體(primary objects),也就是他心愛的父母或手足。
弗洛伊德認為易于產(chǎn)生強迫官能癥的性格,是由體質(zhì)上具有過度的攻擊傾向,同時又伴隨快速的自我成熟所導致的。因此當肛門期虐待沖動占優(yōu)勢之時,自我的發(fā)展卻已遠遠超前,以致無法忍受那些沖動。攻擊的對象是原初客體,這是自我所無法忍受的,而自我嘗試要在愛與恨之間做一融合卻失敗了。早期關系的內(nèi)在情感兩歧(intrinsic ambivalence )成為一個艱巨的發(fā)展任務。年紀這么小的時候,憤怒可能具有強大破壞性的特質(zhì),而那相當于一種死亡愿望(death wish)。由于嬰孩具有一種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的神奇信念,上述攻擊的感覺或想法就很危險了,因為它會帶來一個威脅,那就是嬰孩可能會失去他們最為依賴的客體,也因此引發(fā)了強烈的罪惡感。藍澤告訴弗洛伊德他害怕“自己憤怒的暴烈程度”。在這個案例中有典型的強迫癥防衛(wèi),像是“神奇的”姿態(tài)或想法,用來對抗蠢蠢欲動的攻擊沖動,也伴隨著旨在控制思考的防衛(wèi)。如我們在原始記錄的第六回所見,弗洛伊德與藍澤討論他謀殺的沖動及其與愛恨之間整合的關系。弗洛伊德提到“愛與恨長久以來的共存,兩者都導向同一個人,并且都以最強烈的程度存在”。比起德國精神科醫(yī)師布呂勒(Bleuler )引介“情感兩歧”(ambivalence )這個適當名詞來描述這種共存,弗洛伊德的描述還要早先兩年。
在同等強度的愛恨感受之間受盡折磨,藍澤可作為強迫癥狀植根于情感兩歧的一個好例子:他見到在愛人的馬車即將經(jīng)過的路上有一顆石頭,為了保護她免于受傷,他就把石頭移走。才剛過一會兒,他感覺到自己被迫回到該處,將石頭放回原本的危險位置。起先只是一個天然的危險,卻轉(zhuǎn)變成由自己所設下準備要圍堵受害者的一個陷阱(Grunberger,1966)。
弗洛伊德逐漸地描述了自我為了排除虐待的沖動所用的大部分特殊防衛(wèi)裝置: 否認(denial)、分裂(splitting)、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隔離(isolation)、抵消(undoing)、懷疑(doubting )以及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他注意到這些防衛(wèi)大部分都在思考流程的領域中操作,導致病人所抱怨的典型心智上的緊繃壓力。鼠人這個案例提供了對這些眾多防衛(wèi)機轉(zhuǎn)及其順序結構的第一個深度描述。
鼠人故事的背景
恩斯特· 藍澤博士自童年起即受到嚴重程度不一且令人痛苦的強迫癥狀困擾,因而于1907 年求見弗洛伊德。最近的一個強迫癥狀是幻想他的父親及所愛的女人將被老鼠從肛門鉆入。另一個圍繞他的強迫癥狀是想用剃刀割自己的喉嚨。由于必須一直對抗癥狀,他精疲力竭,也明顯地影響其職業(yè)生涯。
藍澤誕生于1878 年1 月22 日。他的父母親是一等親表兄妹,都是猶太裔。母親乃由一個富有的猶太家庭收養(yǎng)長大。我們并不清楚她是否為一名孤兒,或是她的父母為何將她送給別人。(有趣的是迄今沒有任何關于這個“家庭秘密”的研究報告,這點倒是與弗洛伊德賦予母親較少的重要性相一致。)養(yǎng)父母并沒有好好地對待她,但她卻擁有財富保障的未來。病人的父親來自一個貧困的家庭。他最初曾追求一個貧窮女子,之后為了他富有的表妹而離開那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