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可忘乎?不可忘乎?曰:可忘者非憂,憂實不可忘也。然則憂之未忘,其何能樂?曰:憂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如人憂貧而勸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饑號寒者迫于內,課賦索逋者攻于外,憂能忘乎?欲使貧者忘憂,必先使饑者忘啼,寒者忘號,征且索者忘其逋賦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數也。若是,則“忘憂”二字徒虛語耳。猶慰下第者以來科必發(fā),慰老而無嗣者以日后必生,迨其不發(fā)不生,亦止聽之而已,能歸咎慰我者而責之使償乎?
語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蔽咳藨n貧者,必當授以生財之法;慰人下第者,必先予以必售之方;慰人老而無嗣者,當令蓄姬買妾,止妒息爭,以為多男從出之地。若是,則為有裨之言,不負一番勸諭。止憂之法,亦若是也。憂之途徑雖繁,總不出可備、難防之二種,姑為汗竹,以代樹萱。
■譯文
憂愁能忘記嗎?不能忘記嗎?我說:可以忘記的就不叫憂愁了,憂愁實在是不能忘記的。但是沒有忘記憂愁,又怎么能快樂呢?我說:憂愁不能忘記卻可以停止,停止就是忘記的方法。像有人為貧窮憂愁,勸他忘記憂愁,他不是不想忘記,但饑寒交迫的家人在屋里,催稅討債的人在屋外,怎么能忘記憂愁呢?想讓窮人忘記憂愁,一定要先讓饑餓和寒冷的人忘記哭喊,征稅討債的人忘記索取才行,這又是不可能的。這樣,“忘憂”這兩個字就只是空話。就像安慰落榜的人下次科考一定會中,安慰到老還沒有子嗣的人將來一定會生孩子一樣,到了他沒有中榜,沒生孩子時,也只能聽之任之,又怎能歸罪于這個安慰的人,還讓他補償呢?
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卑参繎n慮貧窮的人,一定要教他生財的方法;安慰落榜的人,一定要先教他中舉的方法;安慰老了還沒有子嗣的人,應該讓他養(yǎng)姬買妾,禁止爭風吃醋,為生養(yǎng)子女做準備。這樣,就是有益的話,不白費一番安慰。停止憂愁的方法,也就是這樣了。憂愁的形式有很多,但總超不出可以防備和難以防備兩種,我姑且做些記錄,來為人們解憂愁。
拂意之境,無人不有,但問其易處不易處,可防不可防。如易處而可防,則于未至之先,籌一計以待之。此計一得,即委其事于度外,不必再籌,再籌則惑我者至矣。賊攻于外而民擾于中,其可防乎?俟其既至,則以前畫之策,取而予之,切勿自動聲色。聲色動于外,則氣餒于中。此以靜待動之法,易知亦易行也。
■譯文
不順心的事,誰都會有,要看它是否容易處理,是否可以預防。如果容易處理而且可以預防,那就在發(fā)生前先準備一個應對的對策。這個對策想好,就把憂愁的事放在一邊,不必再考慮,再考慮就會產生疑惑了。就像一個國家,匪徒在城外攻打,人民在城中擾亂,這能夠抵御匪徒的進攻嗎?等事情發(fā)生,就用先前籌劃的對策對付,千萬不可以自己露出聲色,聲色流露出來,心里就會氣餒。這是以靜待動的方法,容易明白也容易運用。
不測之憂,其未發(fā)也,必先有兆。現乎蓍龜,動乎四體者,猶未必果驗。其必驗之兆,不在兇信之頻來,而反在吉祥之事之太過。樂極悲生,否伏于泰,此一定不移之數也。命薄之人,有奇福,便有奇禍;即厚德載福之人,極祥之內,亦必釀出小災。蓋天道好還,不敢盡私其人,微示公道于一線耳。達者處此,無不思患預防,謂此非善境,乃造化必忌之數,而鬼神必瞷之秋也。蕭墻之變,其在是乎?
止憂之法有五:一曰謙以省過,二曰勤以礪身,三曰儉以儲費,四曰恕以息爭,五曰寬以彌謗。率此而行,則憂之大者可小,小者可無;非循環(huán)之數,可以竊逃而幸免也。只因造物予奪之權,不肯為人所測識,料其如此,彼反未必如此,亦造物者顛倒英雄之慣技耳。
■譯文
不可預料的憂患,在發(fā)生之前,一定會有征兆。在占卜中表現出來的,或是表現在身體上的征兆,不一定應驗。一定應驗的征兆,不是頻繁出現不好的消息,而是吉祥的事情太多。樂極生悲,不幸蘊藏在幸運之中,這是不會變的事情。命薄的人出現奇福,就會有奇禍;就是德厚有福的人,在極大的吉祥之下,也會出現小災。因為上天公正,不會完全偏愛一個人,也會在他身上出現小小的災禍以顯示公道。睿智的人對這種事,都會考慮到憂患,而且進行預防,認為這不是好事,是上天一定會忌妒、鬼神一定會窺視的事情。身邊的災禍,大概是從這里引起的吧!
防止憂患的方法有五種:一是用虛心來反省自己的過失,二是用勤奮來磨煉自己,三是用節(jié)儉來積蓄錢財,四是用寬恕來平息紛爭,五是用寬厚待人來消除誹謗。照這樣做,那么,大的憂患可以化小,小的憂患可以避免,這些不是天道循環(huán)的定數,是可以規(guī)避幸免的。只是造物主生殺予奪的大權,不肯讓人識破。人們預料他會這樣,他不一定這樣,這是造物主顛倒戲弄英雄慣用的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