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善行無量

異床同夢(下) 作者:李福鐘 著


十二、善行無量

夏末初秋,在南方已是一片艷陽天氣,而在北方則還有點(diǎn)燠熱,幾位先生、女士有點(diǎn)坐不住了。計先生說:我們移師到外地,最好是到南方去開會吧,不要老在北京。大家一致贊成。符女士提議到杭州西湖邊上去開會,說那里有靈隱寺,我熟悉,可以帶你們?nèi)⒂^一下,不是這一次要研究“善”的問題嗎,佛教是以行善著稱,正好一舉兩得。諸位老師齊聲叫好:“善哉!善哉!”

這少不得要由諸位學(xué)生和助手幫助聯(lián)系。好在他們幾位長者名聲在外,又得到領(lǐng)導(dǎo)上的支持,杭州方面也很樂意接待。于是不到一星期,諸位先生、女士、學(xué)生們已經(jīng)到了杭州,下塌西湖賓館。

傍晚的西子湖畔,游人已經(jīng)稀少,留出來的空間,發(fā)人遐想。但見那湖水潾潾,垂柳飄拂,夕陽西照,碧空萬里,人們一洗當(dāng)天的繁華辛勞之心,有了難得的一點(diǎn)清凈。忽然間一只飛雁劃空而過,茹先生不自覺地想起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覺得心曠神貽,美不勝收。雖然王勃說的是鄱陽湖,而我們現(xiàn)在則是在西湖,不是一個地方,然而“襟三江而帶五湖”,雨季湖水有如一根帶子把它們串連在一起。茹先生連想:“要是只有落霞,而沒有孤鶩,或者只有孤鶩,沒有落霞,即便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也會顯得單調(diào)、孤寂,人生有幾個知心朋友在一起歡聚暢談,多么好呀!”

值此良辰美景,茹先生竟然動了凡心,心想如果身邊有一位窈窕淑女陪伴,攜手同游,共訴衷曲,該多好呀!忽然他又想了鄧麗君的那首歌,竟忘乎所以地脫口而出:“路邊的野花不要採!”這句話恰恰被旁邊的戴先生聽見了,說:“??!什么?你都這么大年紀(jì)了,還想採野花呀?”茹先生一時不知所措,深知失態(tài),無言以對。

學(xué)生小毛接上一句:“茹先生人老心不老”,引起大家一片笑聲。還是茹先生的學(xué)生小米出面幫助解圍,說:“茹老師也不過是觸景生情,豈有他哉!”

其實(shí)同行的幾位,不論年老、年少,男的、女的,此時此刻哪一個沒有這種心情呢?只是沒有表露出來罷了,這就是中國人的“含蓄”。

符女士儼然以主人的面目出現(xiàn)。一到杭州,她就和有關(guān)方面聯(lián)系好,第二天一早,她就帶領(lǐng)幾位先生、學(xué)生去了靈隱寺。靈隱寺是中國南方著名的佛寺,位于西湖西北方向的靈隱山麓,建于東晉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寺前有飛來峰,按照佛教的理念,飛來峰是仙靈所隱之地,因此該寺起名為靈隱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其間曾經(jīng)多次重建。一行人懷著莊嚴(yán)的心情,參觀了五代吳越時期保留至今的兩座八面九層的石塔,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建的兩座經(jīng)幢,以及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天王殿后面的韋馱像,由獨(dú)塊香樟木雕成,為南宋時期所建。大雄寶殿高33.6米,單層重檐,輝煌森嚴(yán)。他們又去寺前流覽了飛來峰等勝景,瞻仰了宋元時代的許多石刻造像。這一天天氣清明,游人極多,到靈隱寺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比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在在顯現(xiàn)了佛教勝地的旺盛香火。

儒家、道家的人和佛教徒一起來參觀佛教寺廟,一般沒有什么問題,而作為一個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來參觀佛教寺廟的恐怕就不多,計先生、尹先生此來,是不是有違教規(guī)呀?符女士的學(xué)生小王心里有點(diǎn)嘀咕,但一看計先生和尹先生二人都興致勃勃,毫不在意,也就放下心來。

就在這秋高氣爽的美好時刻,五位長者和他們的學(xué)生在西湖賓館的一個會議室里,按序坐定。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善”的問題,似乎理所當(dāng)然的由符女士來主持,符女士也當(dāng)仁不讓,先來一個開場白,她說的極其通俗明白:

“善是什么?善就是好!這還用解釋嗎?就不多說了??梢哉f,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贊成善,而反對惡,對嗎?”符女士像教小學(xué)生似的來了這么一句問話。如果在小學(xué)三年級的教室里,學(xué)生們肯定會齊刷刷地舉手說:‘對’,但她現(xiàn)在面對的不是小學(xué)生,而是幾位長者,不知他們會怎么樣回答呢!

這個問題不可能有什么別的回答,小學(xué)生也好,大學(xué)生也好,老師也好,不會有人反對善而贊成惡的,符女士的這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符女士說:“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我們這些人參加宗教,不管哪一種教義,都是叫你去惡行善,為群眾謀福利,這是各教教義的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們?nèi)虢套钤甲罡镜某踔?,如果宗教沒有這一個基本點(diǎn),那還有誰入教呀!宗教恐怕也就不能存在了。”

計先生說:“基督教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叫人行善,耶穌基督以及一些先知們在傳教的同時,就給人治病,分發(fā)糧食,給人水喝,他們就是通過這種善舉來贏得人們的信任的?!?/p>

尹先生說:“伊斯蘭教一貫教導(dǎo)它的信徒行善事,不做惡事,并且強(qiáng)調(diào)行善者將進(jìn)入天園,而作惡多端者則將被打入火獄?!?/p>

符女士說:“佛教認(rèn)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損壞了可以再造,而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回,生命沒有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說救人一命勝于再造七級浮屠。這是善心的表現(xiàn)?!?/p>

人們又開始引經(jīng)據(jù)點(diǎn)。

計先生說:“《圣經(jīng)》上說: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貼,親如兄弟。不要以惡報惡,以辱罵還辱罵,倒要祝福,你們本來就是為義受苦的。你們?nèi)羰切猩?,有誰來加害你們呢?不要怕人威嚇,驚慌失措。存在著無虧的良心。行善受苦總比行惡受苦強(qiáng)。耶穌基督按肉體來說,他被治死了,而按著靈性說,他復(fù)活了?!?/p>

計先生接著說:“若是因?yàn)槲倚猩贫芷群?,那么有罪的人不是我,而是迫害我的人?/p>

“為善而受苦,于心無愧;為惡而受苦,心中仍然有愧,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不要效法惡,只要效法善。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難?!?/p>

計先生說開了話匣子,有點(diǎn)收不回來,他接著朗誦了《圣經(jīng)〉上的一個詩篇:

“棄惡從善必蒙福,

不從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

惡人并不是這樣,

乃像糠秕被風(fēng)吹散。

因此當(dāng)審判的時矦,惡人必站立不住,

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

計先生一口氣說到這里,好像意猶未盡,又加了一句:“有人丟了良心,就像船破了一樣,是要沉下去的?!薄翱朔飷?,要從自身做起。”計先生得其所以地大談了《圣經(jīng)》上教導(dǎo)的善惡觀。

尹先生引用《古蘭經(jīng)》的教義,對善行作了更多的發(fā)揮:

“信道的人??!你們不要吃重復(fù)加倍的利息。

“任何先知都不能侵占公物,誰侵占了公物,誰就要在復(fù)活日吐出來。

“兒子得享受父母遺產(chǎn)的一部分,女兒也得享受父母遺產(chǎn)的一部分。

“不得強(qiáng)占婦女,當(dāng)作遺產(chǎn),也不得壓迫她們,而要善待她們。不得取回你們結(jié)婚前曾經(jīng)給予她的聘禮。

“不要娶你父親娶過的婦女。不要與你們的直系親屬結(jié)婚。不要娶你親生兒子的媳婦,嚴(yán)禁娶有丈夫的婦女。”

尹先生越說越激動。他說:“愛人之心不可無,嫉妒之心不可有。穆罕默德說:‘妒忌滅善,似火吞柴’。

“伊斯蘭教把陷害他人作為大罪之一。穆罕默德把設(shè)計誣蔑、陷害他人的人叫作‘吃人肉者’,認(rèn)為這些人殘酷無比,以后他們的手要變成銅爪,用來撕碎自己的胸脯和面頰?!?/p>

尹先生說的這些話,充分表達(dá)了伊斯蘭教的善惡觀是那么嚴(yán)正。

茹先生說:“西方許多哲學(xué)家都愛給善下定義,他們大多認(rèn)為‘幸福就是善’。既然幸福是善,那么,你做了一件善事,你使人幸福,你自己也感到幸福,所以善總是雙向的。你做了一件惡事,使人痛苦,你自己也會感到痛苦,所以惡也是雙向的。我們的責(zé)任是引導(dǎo)人們?nèi)簱P(yáng)善,這是人的本性決定的?!?/p>

戴先生對善的解釋似乎更帶一點(diǎn)理論色彩。他引用老子的話:“‘圣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意思是說,圣人善于用人,能做到人盡其才,因此社會上就沒有被廢棄的人了;圣人善于利用各種物品,做到物盡其用,所以社會上就沒有被廢棄的物品了?!贝飨壬种赋觥笆ト顺I啤?。

茹先生于此補(bǔ)充了一句,說:“《尚書》上說:‘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意見是說,廣泛采納善言,朝廷以外就沒有遺留的賢人,萬邦就都安寧了。好言都被采納,好人都被任用,這個國家就能治好了。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人盡其才,德才兼顧。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言者無罪,聞?wù)哂幸?。這就進(jìn)一步把言善行善提到了治理國家的高度?!?/p>

茹先生又提到《左傳》上的一句話:“‘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把與鄰國搞好關(guān)系,看作是國家的寶貝?!?/p>

茹先生說:“人的善和惡,歸根結(jié)底,還是應(yīng)當(dāng)從人的本性來說。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呢,歷來看法并不一致。《三字經(jīng)》上認(rèn)定人性本善,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荀子則認(rèn)為人性本惡,就是說人生出來的本性是惡的。其實(shí)人的為善為惡,這是后來的事,如果就人的本性來說,似乎應(yīng)該是善的,所以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才能綿延至今,永不衰褪;如果人的本性是惡的,生出來就知道殺人放火,貪臟枉法,那可能現(xiàn)在人類都已經(jīng)被消滅了。所以人的本性為善,這應(yīng)該是主導(dǎo)的?!?/p>

茹先生聯(lián)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深深地感受到人類善良的本性。茹先生不無感慨地說:“我的老伴前些年去世了,有幾位好心的朋友紛紛向我說項(xiàng),勸我續(xù)弦,而我當(dāng)時心情也感到十分孤獨(dú),而且生活上也需要有人照顧,所以也曾經(jīng)動過心。然而轉(zhuǎn)而一想,這些女士大多遭受過一次丈夫離世或者離婚的痛苦,而我年紀(jì)已經(jīng)很大了,在世的時間不會很長了,我必然走在她們前面,到時候又要使他們再遭受一次痛苦,于心何忍?于是我都婉辭了。但是我還是和她們有過一面之緣。她們中間有高級知識分子,有的則曾在基層工作,都是非常善良的。有一位是我好友的親姐姐,她是一位退休大學(xué)教授,丈夫去世已經(jīng)多年,我一見到她,就感覺到她的莊重凝靜,心氣平和,是很有修養(yǎng)的,她在她妹妹的勸說下和我接觸,充分顯示了她們對我的信任,使我萬分感激。有一位是曾在基層工作的女同志,性格很活潑。我對她說:‘我年紀(jì)太大了,我們倆恐怕不太合適!’她說:‘將來你100歲,我80歲!’??!這一句話是多么地真摯和令人感動呀!這句話長長地留在我的心中。另一位女同志在和我交談時說:‘你不要有什么顧慮,我們可以不辦任何手續(xù),只是我們對外時應(yīng)該用夫妻相稱?!?!多么善良和寬闊的心胸呀!她們中間沒有一個人想從我身上得到什么好處,而都是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善良的本性。不僅她們幾位善良,而且?guī)孜唤榻B人也非常善良!”茹先生說這話時仍帶有一種感激之情。

計先生說:“你的這種想法和做法,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

茹先生說:“無以名之,只能說是沒有緣分吧!”

戴先生說:“人和動物的本性應(yīng)該都是善良的,孔子不是說么,‘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一個罪犯判了死刑,在臨刑前他也會發(fā)出哀鳴,訴說我上有80歲的老母,下有兩歲的幼兒,希望領(lǐng)導(dǎo)照顧等等。這也足以說明人的本性善良,不過到這個地步為時已經(jīng)晚了?!?/p>

計先生說:“《圣經(jīng)》上說:‘我愿意在善上聰明,在惡上愚挫’。上帝就是這樣教導(dǎo)他的信徒的:把你的聰明才智都用到做善事上,而在做惡事上寧愿是一個愚拙者。”

尹先生說:“真主教導(dǎo)人們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別人?!豆盘m經(jīng)》上說:你當(dāng)以善待人,就像真主善待人們一樣,這叫做將心比心。施舍產(chǎn)物,你要把那些最好的產(chǎn)物給他們,不要以劣質(zhì)產(chǎn)品給他們,正像你自己不愿意接受劣質(zhì)產(chǎn)品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感同身受吧!”

戴先生說:“在人際交往中必須從善意出發(fā)。你對別人必須是善意的,而且要相信別人對你也是善意的,這樣才能建立互信。你對人是善意的,別人會感同身受,不言自明,不用你去多做解釋。而別人對你是否善意,從別人對你的言行中也可以充分顯示出來,無庸贅言。最要不得的是懷疑對方的善意,本來對方是誠心誠意,一片真心的,而你卻從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句言語中懷疑對方是否善意,不僅不接受對方的善意,反而結(jié)怨,俗話說‘好心當(dāng)驢肝肺’,這就非常的幼稚可笑了?!?/p>

茹先生說:“善心是一種人的本性,不以財產(chǎn)多寡來界定。但富人往往財大氣粗,盛氣凌人,對窮人的困難熟視無睹,缺乏善心;而窮人之于窮人,則多能體量窮人的困難,有更多的同情,也有更多的善心。所以要防止為富不仁?!?/p>

學(xué)生小陳說:“也有窮人欺侮窮人的,我就看見有些市場管理員,他并不是富人,卻處處顯示高人一等,對一些小商小販橫眉豎目,動轍吆喝,令人看不下去?!?/p>

茹先生說:“這主要是這些人缺少知識,不懂得怎么管理,態(tài)度生硬,并不能說他們就缺乏善心?!?/p>

符女士說:“佛教講究凈心行善,倡導(dǎo)心性空凈。但心性空凈并不是叫你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而是說只有心性空凈了,才能真正做善事,做善事不能有任何的虛假。”

計先生說:“既然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做善事應(yīng)該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沒有什么特別值得稱頌的,不應(yīng)當(dāng)自我宣揚(yáng),更不應(yīng)該圖報,一切都?xì)w功于上帝。”

符女士說:“行善而不知道自己是在行善,才是真正的行善。行善完全是一種自覺的行動,樂善好施,不是為做好事而做好事,從來不想到要回報,更不想用金錢去買善的名聲?!?/p>

茹先生說:“施恩雖然不是為了圖報,但受到別人澤惠的人應(yīng)當(dāng)知道感恩,不能有事有人,無事無人。不能做白眼狼呀!一個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永遠(yuǎn)也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的。”

戴先生說:“善意是雙向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單方面的善是沒有意義的。”

尹先生說:“《古蘭經(jīng)》上有一則妥善處理戰(zhàn)利品的故事。在一次‘白德爾之戰(zhàn)”中,穆罕默德把他戰(zhàn)利品中的錢財分給了眾穆斯林;對俘虜則定出了價錢,由對方來贖買,每個俘虜?shù)内H錢相當(dāng)于十個穆斯林子女受教育的錢。讓穆斯林受教育,這是穆罕默德最大的善心?!?/p>

尹先生又說:“善事不分大小,捐款不論多少,完全是一種心意。”有時候,一句話,指點(diǎn)迷津,使人終身受用,這是大善事。捐款不是越多越好,《古蘭經(jīng)》說:‘賑災(zāi)是心靈的賑災(zāi)’?!?/p>

符女士說:“佛經(jīng)上也多次指出,用三千大千世界來布施,不一定比得上用心來布施。不要因?yàn)樯菩《粸?,因惡小而為之,積小善為大善,積小惡為大惡,要從小善做起,從小惡防起,善行是沒有限度的,善行無量呀!”

戴先生說:“做善事也要從上面做起,所謂上善若水,就是高層次的善,上行下效?!彼美献拥脑挘骸啊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褪钦f:高層次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有利于萬物生長,而不與萬物相爭,水處在人們所厭惡的低洼之地而它仍然安之若素,所以最接近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人們要像水一樣居于適宜之地,心胸要像水一樣沉靜深遠(yuǎn),待人要真誠仁義,說話要遵守信用,政治要清明開朗,辦事要機(jī)敏干練,行動要順應(yīng)天時。

“老子對善的涵義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上面提倡做善事了,下面就照著做,即所謂的‘從善如流’。不只是做一件好事,而是常常做好事,人人做好事。”

符女士說:“善心、善言、善行、善事,一定要密切配合,協(xié)調(diào)一致。四者共同組成一個真正的善字,缺一不可。其中善心是最基本的。心就是意志,是一種指導(dǎo)思想。沒有善心,其他一切善言、善行、善事都無由產(chǎn)生。不要以為每個人的心都是善的,有的人的心是很丑惡的,見不得陽光的。不是有一句話叫做‘居心險惡’、‘不懷好意’嗎?正是因?yàn)橛羞@樣的事,才為性惡論者制造了理論依據(jù)。有的人懷著不可告人的心情,無中生有,煽風(fēng)點(diǎn)火,把水?dāng)嚮?,唯恐天下不亂,挑撥離間,趁火打擊,以便亂中取栗,從中漁利。這種人的一個特點(diǎn)是,明明是心惡,卻裝出一副善心,明明是壞人,卻硬說自己是好人,明明是兇神惡煞,卻逢人便念阿彌陀佛,這叫做偽善。對待這種人我們要擦亮眼睛,像孫悟空鉆到牛馬王的心臟里一樣,揭露他的奧秘,把他的丑惡嘴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無處藏身?!?/p>

“那么善言呢?”小陳問。

茹先生接著說:“有善心必有善言,無善心必?zé)o善言。無善心的人即使講了許多甜言蜜語也都是假的,經(jīng)不起推敲的。做惡事都要用善言作借口,所謂危言聳聽,惡人先告狀,制造輿論,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把莫須有的罪名加到對方的頭上,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形成一種千夫所指的局面,讓人有口難辯,只得俯首就戳。試看古今中外,哪一個朝代轉(zhuǎn)換、宮廷政變,沒有發(fā)生過這種情事呢!所以有人說,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歷史總是由成功的人寫的,并不是沒有根據(jù)的?!?/p>

“那么善行呢?”小王問。

戴先生說:“聽其言而觀其行呀!有的人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所以孔子最反對花言巧語,巧言令色。聽了人家的一連串好話,就信以為真,受騙上當(dāng)?shù)闹嗌伲坑幸恍┤诵袨樵幟?,裝腔作勢,賊頭狗腦,不登大雅;而有些人則橫行霸道,行為乖張,呼風(fēng)喚雨,無法無天。不論采取哪一種形式,都是非常危險的。他們的心態(tài)不是善良的人能夠想像得到的。有些善良的人受到迫害,甚至受到誣陷而死,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呢?還認(rèn)為加害他的人是好人呢!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把一些老革命老同志打成反革命、叛徒、右派等等,不正是打著革命的招牌制造出來的嗎?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打著紅旗反紅旗?,F(xiàn)在事情已經(jīng)過去,但當(dāng)時的一幕幕殘酷迫害和批斗情景還歷歷在目,心有余悸呀!有些貪污腐化分子,昨天還在會議上大言不慚地說什么要反腐倡廉,好像自己是多么的清白,而明天卻就被雙規(guī),說是他貪污幾百萬,幾千萬,真不知人間有羞恥二字?!?/p>

“那么善事呢?”小史問。

尹先生說:“善事和善行內(nèi)含差不多,惡事和惡行的內(nèi)含也差不多,都是一種行為吧!只是善行善事做了就是了,不需要張揚(yáng);而惡行惡事卻需要掩飾,以一種做好事的面貌出現(xiàn),而且顯得理直氣壯,令人一時分辨不清。就像戰(zhàn)國時期的盜跖那樣,他是一個江洋大盜,殺人放火,貪婪盜竊,可是他卻有一套自編的邏輯理論??鬃釉L問盜跖,想向他作一些規(guī)勸,卻反被盜距搶白了一頓,令孔子無言以對,愴惶而退,盜距為他的盜竊言行作辯護(hù),說了一句‘竊國者矦,竊鉤者誅’的話,這句話被當(dāng)作一句經(jīng)典名言,流傳千古,誰也不能反駁。其實(shí),這句話作為一句警語,叫大家不要為非作歹,貪樁枉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認(rèn)為這樣做就是對的,合理合法的,大家都去搞竊國、竊鉤的事呀!如果是這樣的話,竊鉤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了,只有竊國功勞才最大。大家都去成為江洋大盜,土匪黑幫,竊國竊權(quán),那這個社會還成什么樣子?盜跖說的話對人們是一種反面教育,不能從正面去肯定。”

計先生說:“善和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兩者涇渭分明,是水火不相容的。一個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可以變成惡,惡可以變成善,但善惡分明,絕不能說善就是惡,惡就是善,要不然這世界上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還談得上什么正義、正氣、真理呢!”

“那么怎樣才能培育出一個人的善心善意呢?”小米問。

戴先生說:“最重要的當(dāng)然是要教育。這在剛才諸位先生、女士的發(fā)言中都說得很明白了。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們有善心,做善事,不要懷惡念,做壞事。就連主張人性本惡的荀子也提出要‘師法之化,禮儀之道’,主張用教育的方法來使民眾去惡變善??鬃幼鳛橹袊晃淮蠼逃?,一貫看重教書育人,他有教無類,循循善誘。一個人只有有了知識,才能明白事理,知所善惡。否則連什么是善、什么是惡都分辨不清,還談什么去惡行善呀!”

茹先生說:“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這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呀!古人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者,即與之化矣?!闩c好人居住在一起,就好像進(jìn)入芝蘭花的房間,聞著芝蘭花的香味而不覺其香,就是和芝蘭花同化了,就是一個好人了。而如果你入‘鮑魚之肆’,時間長了,你被鮑魚的腥味薰透了,也就不覺得其臭了。當(dāng)然這只是打一個比方,形象的說法而已,不是說做販魚生意的人身上都有臭味,都是壞人了。環(huán)境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p>

茹先生接著說:“如果你居住的環(huán)境,周圍的人都很善良,都很文明禮貌,都愛好學(xué)習(xí),那么你也就自然而然地同他們一起萌發(fā)善心、文明禮貌、愛好學(xué)習(xí)了;而如果你住的周圍都是一些小流氓,小癟三,成天吃喝玩樂,愚昧無知的人,你和他們混在一起,怎么會有善心,怎么能文明得起來,環(huán)境不允許呀!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帶著獨(dú)生子孟軻原來住的地方是一些文化低下、雜亂無章的地方,孟母深怕兒子耳濡目染,也會染上一些惡習(xí),毅然三次搬家,終于搬到了一個比較適合孩子居住的環(huán)境,這對后來孟軻的成長有很大的關(guān)系,決不能小看了這件事?!?/p>

尹先生說:“交友一定要謹(jǐn)慎,曾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交朋友,對一個人的關(guān)系很大。有的人,三教九流,什么人都結(jié)交,這樣做有利也有弊,恐怕是弊多利少。因?yàn)槟阋坏┤旧狭藧毫?xí),就很難改啦!出污泥而不染者究竟是少數(shù)。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成天閑蕩,酒肉朋友,只會給自己帶來危害,不會給自己帶來教益。”

計先生說:“但是古人也說:不計小過,善與人交。一個人不可能沒有一點(diǎn)缺點(diǎn)、錯誤,改了就好,不能把一個犯過錯誤的人拒之于千里之外,這在《圣經(jīng)》上屢有所載?!?/p>

符女士說:“真正善良的人總是希望我好,你也好,一好百好,大家都好;而惡人則希望只有我好,沒有你好,唯我獨(dú)好,別人都不好。否則他怎么會去殺人越貨呢!真正善良的人總是希望雙贏;而存心不良的人則希望獨(dú)贏。善良的人甘愿把自己做人梯,扶持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超過自己;而壞人、惡人則是踩著別人的脖子爬上去,隨后又把別人踩在腳底下,有我無你呀!善良的人顧大局,識大體,赦小過,共患難;而惡人則言不及義,落井下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呀!”

學(xué)生小丁、小沈說:“如果人們真能掌握這么幾點(diǎn),他一定能夠真正產(chǎn)生善心、善意,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

戴先生接著談到報應(yīng)問題,他說:“宗教教義常常講到報應(yīng),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像是迷信,其實(shí)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做了好事,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好報,只是一種心理的安慰,心安理得,我做了一件應(yīng)該做的事情,我快樂,身心健康,這就是善報,心靈的報應(yīng)是最大的善報,還需要其他什么的善報嗎?不需要了。惡有惡報,這是必然的,首先就是自己心靈上的恐慌、譴責(zé),東躲西藏,惶惶不可終日,深怕什么時候被逮到。他這種日子好過嗎?絕對是不好過的,這種日子活著也等于死了,而一旦被人逮到,懲罰就等著他呢!這就是惡報。不要因?yàn)樽隽藧菏履軌蛎苫爝^關(guān),那就用得著一句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定要報’。連我們的陳毅大元帥都說過這樣的話,你說可信不可信呀!”

符女士說:“你想得到善報嗎?就多做善事,不做壞事。多做善事,你心安理得,無所畏懼,這本身就是一種好報;你做了壞事,總會覺得心里不安,深怕哪一天東窗事發(fā),顏面丟盡,這本身就是一種惡報,不一定非得懲罰你不可。內(nèi)心的安慰是最大的善報,內(nèi)心的懲罰是最大的懲罰,內(nèi)心的驚恐是最大的惡報?!?/p>

尹先生帶一點(diǎn)感慨的心情說:“一個人,只有當(dāng)他站在墓碑前的時候,他的心是最善良的,他在悼念別人的時候,往往會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一生,完全清楚地認(rèn)識到他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哪些是善事,哪些不善,甚至是惡事。對逝者來說,一切都已經(jīng)過去了,再也追不回來了,所有這一切的善良或惡行都已經(jīng)過去了。而對于活著的人來說,悟已往之不讠東,知來者猶可追。所以《古蘭經(jīng)》說‘你當(dāng)為今世而工作’。伊斯蘭教是認(rèn)為有來世的,但它的教義仍然叫你要為今世而工作,不要去等待那來世,只有今世是最現(xiàn)實(shí)的,今世不做好事,光想來世做好事,來世還有來世,你就永遠(yuǎn)不會去做好事,等著吧!”

符女士說:“宗教允許惡人洗心革命,幡然悔悟,改惡從善。善人多一個好一個,善事多一件好一件,善人善事多了,惡人惡事就少了,社會就安寧了,天下就太平了。”

計先生說:“人稱鐵石心腸。但是人心終究是肉做的。鐵石心腸也能軟化,也能轉(zhuǎn)變呀!上帝叫人們要除掉石心,賜給他們?nèi)庑?,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進(jìn)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中國共產(chǎn)黨對俘虜不是進(jìn)行人身侮辱,而是向他們曉以民族大義,認(rèn)識自己過去的錯誤,對人民犯下的罪惡,使自己從內(nèi)心深處幡然悔悟,棄惡從善,改過自新,從新做人,這和那些頑固分子的愚忠完全不同。因?yàn)槿诵目偸窍蛏?,誰愿意一心向惡,自絕于人呢。”

學(xué)生小朱問:“會不會有一些善意的慌言?”符女士說:“有,這在一種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允許的。例如為了不使病人加重負(fù)擔(dān),醫(yī)生或親屬有意向他隱瞞了病情,或者重病說輕,難治說好治。有時為了不使人遭到突然的傷害,暫時說了慌,這也無損于人們的善意?!?/p>

學(xué)生小陳說:“善意或者非善意,看你的內(nèi)心,不是看表面,是吧!”戴先生說:“是。承認(rèn)自己說的不是真話,這本身就是一種善意。誰愿意承認(rèn)自己說的是謊話呢?誰也不會吧!而且這種謊言大多是在公開場合講的,是一句安慰的話。從這一點(diǎn)看,謊話并非都不是善意的,有時恰恰是一種善意,是完全必要的,有誰會去責(zé)備他呢!”

“我們的責(zé)任是要引導(dǎo)人們向善,而不是向惡,這是一個根本點(diǎn)?!比阆壬鷱?qiáng)調(diào)了這一點(diǎn),得到大家的首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