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書法、昆曲、普洱茶
一
本書名為《極端之美》,還有一個副題,叫“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對此我要作一些解釋。
在商業(yè)廣告上,“極品”的說法到處可見,但在文化領域就不一樣了。文化極品,必須具有五個特性:
一,獨有性;
二,頂級性;
三,具體性;
四,共知性;
五,長續(xù)性。
概括起來說,所謂“文化極品”,就是其他文化不可取代而又達到了最優(yōu)秀等級,一直被公認共享的那些具體作品。
精采的學說,算不算?不算。因為那不具體,不成“品”;
國際的贊譽,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獨有;
本土的特產,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優(yōu)秀;
高雅的秘藏,算不算?不算。因為那未必公認和共享;
……
——經過這么多的篩選,能夠全然通過的中國文化極品就很少了。在我眼前只剩下了三項:書法、昆曲、普洱茶。
當然還可能有別項,我一時沒想出來。
這三項,既不怪異,也不生僻,但是卻無法讓一個遠方的外國人全然把握。如果他能把握,那我就會上前摟住他,把他看成是文化上的“手足同胞”。
任何文化都會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標牌,但在隱秘處,卻暗藏著幾個“命穴”,幾處“胎記”。
這三項,就是中國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記”。由于地理原因,它們也曾暈化、滲透到臨近地區(qū),因而也可以把中國極品稱之為東方極品。
二
只要上了年紀就會明白,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那些可以被感官確認的具體作品。甚至,也可以說是“產品”。
這種沉淀著生命的文化,是精神價值的實現方式。
與這種實現方式相比,種種以“文化”的名義出現的抽象講解、艱深論述,只是一種附屬性、過渡性、追隨性的存在,似高實低,并不重要。
對于文化的事,不管看上了哪一項,哪一品,都應該盡快地直接進入。千萬不要在概念和學理上苦苦地繞了幾年,累累地兜了幾年,高高地飄了幾年,還在外面。
就拿我所說的這三項來說吧:要寫字,就磨墨;要聽戲,就買票;要喝茶,就煮水。寫了,聽了,喝了,才能慢慢品味,細細比較,四處請教,終于,懂了。
“懂”,簡簡單單一個字,卻是萬難抵達。在文化上,懂與非懂,是天地之別,生死之界。
這一懂非同小可。自己的懂,很容易連接別人的懂。今人的懂,很容易連接古人的懂。當上下左右全都連成一氣,抬頭一看,文化真神笑了。
三
我把書法、昆曲、普洱茶選為“文化極品”的三元組合,估計會有讀者對第三項普洱茶投以疑惑。它,也能成為三元之一?
其實,我把普洱茶列入,是一個提醒性的學術行為,借以申述一個重大趨勢:從當前到未來,文化的重心正從“文本文化”轉向“生態(tài)文化”。普洱茶,只是體現這種趨勢的一個代表。
從宏觀看,在這三元組合中,書法是純粹的“文本文化”,昆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態(tài)文化”,而普洱茶則是純粹的“生態(tài)文化”。前兩種主要代表過往,普洱茶主要代表未來。
我看重文化的感官確認,所以本書配了不少圖片。寫書法的那一篇,也曾收入另書,但在這里可以直接面對一個個具體的書法作品,整體就活了。
對這三項極品的闡述,書法和昆曲兩篇在海內外演講時曾獲得很高的學術評價。但在社會各層面影響最大的,倒是普洱茶那一篇。它曾在一個雜志上發(fā)表過,沒想到驚動了整個普洱茶行業(yè)。從生產者、營銷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讀。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級別序列,也引起了廣泛重視。據我所知,現今全國的茶莊、茶客在品鑒和流通那些頂級普洱茶時,大多會翻閱這篇不短的文章。由這篇文章印成的小冊子,已在陣陣茶香中發(fā)行了幾十萬本。可見,在今天,生態(tài)文化的地位確實已經提高。
為此,我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一個顛倒。先奉上一杯好茶,再聽一些曲子,最后以筆墨收尾。
這也給了我一種信心,因此,敢于在本書前面作兩個承諾——
第一,固守這三項極品的專業(yè)尊嚴,不發(fā)任何空泛的外行之?論?;
第二,因為已經懂得,所以隨情直言,不作貌似艱澀的纏繞和掩飾。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美學上,“極品”呈現的是“極端之美”。這種美已經精致到了“鉆牛角尖”的地步,再往前走,就過分了。因此,“極端之美”有一種臨界態(tài)勢,就像懸崖頂處的奇松孤鶴。我把這種美在這本書里集中呈現,也算是獨特的美學示范。
在《君子之道》一書中,我論述了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于極端化的防范,但那主要是指人格結構和思維定勢。藝術文化,正是對這種結構定勢的突破和補充,因此并不排斥極端性。只不過,中國的傳統思想畢竟對藝術文化保持著潛在的掌控,這就使極端之美尤顯珍罕。
在世間大量論述中國文化和東方美學的著作中,本書以小涵大,三足撐鼎,作了一個大膽嘗試。感謝讀者參與這個嘗試,我期待著你們的指正。
作者于癸巳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