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阿鳳,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他是我國20世紀初最活躍的作家之一,他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以及評論方面都有佳作,是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已出版日記的作家。
郁達夫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7歲入私塾,9歲便能賦詩。他曾先后就讀于富陽縣立高等小學、杭府中學。1911年,他起開始創(chuàng)作舊體詩,并向報刊投稿。
1914年7月,郁達夫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后開始嘗試小說創(chuàng)作,1919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jīng)濟學部。1921年6月,他與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東京創(chuàng)立了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
1922年3月,郁達夫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yè)后歸國。5月,他主編了《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刊號。1923年至1926年間,他先后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26年底,他返回上海后主持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編《創(chuàng)造月刊》和《洪水》半月刊,發(fā)表了《小說論》、《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1928年,郁達夫加入太陽社,并在著名作家魯迅的支持下,開始主編《大眾文藝》。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他是為發(fā)起人之一。12月,他發(fā)表小說《遲桂花》。
1933年4月,郁達夫移居杭州后,寫了大量山水游記和詩詞。1936年,他任福建省府參議。1938年,他赴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12月,他赴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等報刊副刊,此期間寫了大量政論、短評和詩詞。
1942年,日軍侵占新加坡,郁達夫與著名作家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他化名趙廉。1945年,他在蘇門答臘失蹤,后來默認1945年為其逝世之年,他終年49歲。
郁達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主張是: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生活經(jīng)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特點和人生際遇,對當時一批青年作家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形成了20世紀初我國文壇一股浪漫派的壯觀潮流。
1921年10月,郁達夫出版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由此奠定了他在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遭遇,通過“一個病的青年憂郁癥的解剖”,揭示了主人公內(nèi)心靈與肉、倫理與情感、本我與超我的矛盾沖突。與郁達夫其他小說作品一樣,《沉淪》是一篇“注重內(nèi)心紛爭苦悶”的現(xiàn)代抒情小說,帶有強烈的“自敘傳”色彩。因此,小說大膽而深刻地揭示了復雜而豐富的心理活動。
1923年7月,郁達夫創(chuàng)作了《春風沉醉的晚上》,這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上最早表現(xiàn)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當時,郁達夫受到革命形勢的影響,他已經(jīng)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因此,他的目光也開始從先前較多地注視知識分子狹小的圈子,轉(zhuǎn)移到更廣大的勞動人民上來了。在作品中,他開始有意識地表現(xiàn)下層勞動者,描繪他們的苦難,表現(xiàn)他們的抗爭,歌頌他們的品德,揭示他們不幸遭遇的根源。
郁達夫創(chuàng)作的作品還有《血淚》、《蔦蘿集》、《小說論》、《文藝論集》、《戲劇論》、《寒灰集》、《文學概說》、《日記九種》、《雞肋集》、《過去集》、《孤獨者的愁哀》、《迷羊》、《奇零集》、《達夫代表作》、《在寒風里》、《薇蕨集》、《她是一個弱女子》、《仟余集》、《達夫自選集》、《斷殘集》、《浙東景物紀略》、《屐痕處處》等。
郁達夫的文學活動貫穿了“五四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的幾個重要時期,從最初表現(xiàn)青年的苦悶,逐漸擴大到反映勞動人民的不幸,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他的作品,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較高的成就,因此歷來被認為是“五四”優(yōu)秀短篇小說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著名作家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
著名作家胡愈之先生曾作這樣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法西斯戰(zhàn)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