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段祺瑞誕生于安徽省六安縣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區(qū)三十鋪鎮(zhèn)太平村),家庭背景并不是很顯赫。但到段祺瑞去世時,他的地位卻已很高了,可以稱得上民國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可是,他的青少年時代卻是處于顛沛流離之中的。
段氏家世
段祺瑞被當(dāng)時的人稱為“段合肥”,他是合肥人么?
關(guān)于段祺瑞的祖籍,長期跟隨在段祺瑞身邊的胞侄段宏綱回憶說:“段氏祖籍饒州(今江西鄱陽),明朝末年遷來安徽,起先在英山縣落戶,后來遷至壽縣,又遷六安縣太平集迤北三里。”段祺瑞出生后才遷居合肥西鄉(xiāng)城西橋大陶崗(今肥西縣三十崗鄉(xiāng)陶崗村)。故而,段宏綱說:“伯父于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安祖居,后數(shù)年始隨家遷至合肥鄉(xiāng)間。他的祖父名佩,早年曾辦團練以鎮(zhèn)壓捻軍有功,官至淮軍統(tǒng)領(lǐng);父親名從文,務(wù)農(nóng)?!?sup>
最早給段祺瑞撰寫年譜的吳廷燮,對于段祺瑞的家世介紹得很清楚:“唐太尉段忠烈王秀實三十八世孫也。二十三世祖諱璋,號芝山樵者,天性至孝,居父喪,寢苫枕塊無殆容,有芝草生于墓前,事跡詳縣志,并《廬墓記》。九世祖諱本泰,清初由英山遷居壽州南鄉(xiāng)保義集坊。曾祖諱友杰,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妣楊氏,贈一品夫人。道光中,遷居六安,再遷合肥。祖諱珮,字韞山,咸豐初,值洪楊之亂,與鄉(xiāng)人劉壯肅公銘傳、張靖達公樹聲、周剛愍公盛波、周武壯公盛傳等聯(lián)創(chuàng)團練;及淮軍興,又與劉壯肅公等隸李文忠公鴻章部下,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妣趙氏、曾氏,封一品夫人。父諱從文,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母范氏,贈一品夫人?!?sup>
其實,段宏綱和吳廷燮關(guān)于段祺瑞家世傳承的描述都不夠準(zhǔn)確。段祺瑞祖籍在湖北省英山縣南河鎮(zhèn)瓦前尋村,現(xiàn)在那里還建有段氏宗祠。段秀實是段祺瑞的第四十四世祖,他是唐朝一位有名的將軍,為抵御吐蕃人的進攻而轉(zhuǎn)戰(zhàn)西域,后因反對朱泚僭位稱帝被誅殺,唐興元元年詔贈太尉,謚曰忠烈。《舊唐書》記述段秀實少年時的一段經(jīng)歷甚是感人:“秀實性至孝,六歲,母疾,水漿不入口七日,疾有間,然后飲食?!?sup>到其二十三世祖段璋那里,也就是以“芝山樵”為號的那個人時,又因“天性至孝”被載入縣志,此處所說的縣志就是英山縣縣志,可見其祖上奉長至孝的良好家風(fēng)。
從英山縣遷居到安徽壽州的,不是段祺瑞的九世祖段本泰,而是其第十二世祖段憲倫;從壽州遷到六安的,是段祺瑞的曾祖父段友杰。段祺瑞的曾祖父為什么要搬家呢?據(jù)段祺瑞的女兒段式巽回憶:“段友杰妻把一碗羊肉送給窮人吃了,段友杰不依,一巴掌失手把她打死。當(dāng)?shù)厝顺鲇诹x憤打抱不平,段友杰理虧,不得不搬遷。”看來,段祺瑞的曾祖母還是很有愛心的,可他的曾祖父就有些過分了,這樣的搬家原因也可算是夠無奈的了。但段友杰卻是一位戰(zhàn)功卓著的軍人,才會被清政府“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
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我們用“佩”字,而不用“珮”字,是多數(shù)段祺瑞研究專家的一致意見)字韞山,是一位有軍功的人。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事于廣西,很快就占據(jù)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段佩與同鄉(xiāng)人劉銘傳、張樹聲、周盛波、周盛傳一起創(chuàng)辦團練,助官軍剿太平軍。后來李鴻章的淮軍興起,段佩又入李鴻章麾下,“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段佩從一個粗識文字的農(nóng)村青年,成為一名領(lǐng)取朝廷俸祿并受朝廷冊封的淮軍將領(lǐng)。不僅如此,段佩還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吳廷燮記述說:“先是有土豪劉枏、劉樞者,乘洪、楊之亂,為暴鄉(xiāng)里,公祖韞山公仗義誅之。劉氏以懼韞山公從軍于外,劉氏時謀報復(fù),至是遷壽州炎劉廟以避之?!?sup>劉姓土豪仗著家大勢大,橫行鄉(xiāng)里,欺壓鄉(xiāng)民,段佩看不過去便把他殺了。但是劉家畢竟在當(dāng)?shù)厥谴笞?,極有勢力,于是,為躲避劉姓家族的報復(fù),段家不得不搬到壽州炎劉廟(今壽縣炎劉鎮(zhèn))。
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雖出身武將之家,卻一直在家務(wù)農(nóng)?!办魅鹬竾L租周氏之田,為之耕稼,治事勤謹(jǐn)”。“周氏”即是周盛波、周盛傳兄弟,系當(dāng)?shù)氐拇蟮刂?,段從文尚要租種周家的田地,可見段家的家境很一般。清同治九年(1870年),段從文在合肥西鄉(xiāng)城西橋大陶崗買了一百多畝地,段家搬到合肥。那一年,段祺瑞六歲。
兩個“合肥”
合肥逍遙津公園張遼像,三國時期的逍遙津大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
現(xiàn)為安徽省省會所在地的合肥市,在清末民初只是個大縣,其區(qū)域除包括今日的合肥市之外,還包括今日的肥東、肥西和長豐縣的南部。盡管合肥只是一個縣,但它的歷史卻很久遠,三國時“張遼大戰(zhàn)逍遙津”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至今市內(nèi)尚有逍遙津公園供人游覽。近代歷史上,合肥出了兩位頗有影響的大人物,在段祺瑞之前的李鴻章也是合肥人。徐一士說:“李鴻章為段之鄉(xiāng)前輩,以聲望之隆,當(dāng)晚清同、光、宣之際,一言‘合肥’,皆知所指為李氏也。自入民國,段氏乃繼之而起。?!戏省Q,先后若相輝映?!?sup>
段祺瑞曾作《先賢詠》詩一首,既盛贊合肥的山川風(fēng)物之美,更盛贊李鴻章之于晚清歷史的重要:
昆侖三干脈,吾皖居其中。
江淮夾肥水,層巒起重重。
英賢應(yīng)運起,蔚然閑氣鐘。
肅毅天人姿,器識尤恢宏。
勛望誠燦爛,宛如萬丈虹。
盛年入曾幕,文正極推崇。
發(fā)逆據(jù)白下,十三秋復(fù)冬。
分疆且不可,遣軍猶北攻。
開科已取士,壇坫以爭雄。
公奮投筆起,淮將征匆匆。
移師當(dāng)滬瀆,神速建奇功。
一戰(zhàn)克大敵,中外咸靖恭。
全蘇勘定后,撫篆攝旌庸。
助攻金陵復(fù),鳥獸散群兇。
還師定中原,捻匪無遺蹤。
分軍靖秦隴,歸來戍遼東。
卅載鎮(zhèn)北洋,國際慶交融。
甲午敗于日,失不盡在公。
寅僚不相能,未除芥蒂胸。
力言戰(zhàn)不可,樞府不相容。
已籌三千萬,意在添艨艟。
不圖柄政者,偏作林園供。
海軍突相遇,交綏首大同。
損傷相伯仲,幾難判拙工。
策畫設(shè)盡用,我力已倍充。
勝負究誰屬,準(zhǔn)情自明通。
及至論成敗,集矢于厥躬。
繼起督兩粵,遠謫示恩隆。
庚子拳亂作,權(quán)貴靡從風(fēng)。
德使竟遇害,八國興兵戎。
轉(zhuǎn)戰(zhàn)迫畿輔,無以挫其鋒。
鑾輿俱西幸,都城為之空。
聯(lián)軍客為主,洞穿乾清宮。
責(zé)難津津道,要協(xié)更無窮。
仰面朝霄漢,氣焰陵華嵩。
環(huán)顧海內(nèi)士,樽俎誰折沖?
五洲所信仰,惟有李文忠。
國危而復(fù)安,深賴一老翁。
李鴻章
“肅毅”即李鴻章,他逝世后清政府晉封他為一等肅毅侯,謚文忠,因此世人也稱其為李文忠。段祺瑞對這位鄉(xiāng)前輩充滿了敬佩之情,更對他的歷史貢獻贊美有加,“國危而復(fù)安,深賴一老翁”。無論后人對李鴻章怎么評價,他卻是挽救晚清朝廷免于外國人過度侵蝕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
從年齡上看,李鴻章比段祺瑞足足大了四十一歲。李鴻章出生于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這天正是“財神”的誕辰日。正當(dāng)人們忙著置酒席、接“財神”、歡慶“財神”生日的時候,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磨店鄉(xiāng)(現(xiàn)屬合肥市瑤海區(qū))李氏宗族更是歡聲笑語,沉浸在喜悅的氣氛之中,因為又有一個小小的生命呱呱墜地了。這位在“財神”誕辰降臨人世的嬰兒,就是后來在晚清政治舞臺上煊赫一時的李鴻章。李鴻章先世本姓許,自江西湖口遷至合肥。李鴻章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xué)士,身后清政府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段祺瑞出生的那年,李鴻章升署兩江總督,挑起了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重任,他并于同年開辦了江南制造總局,掀開了洋務(wù)運動的序幕??梢赃@樣說,是太平天國起義成就了李鴻章的事業(yè),而李鴻章也正是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看到了西方先進國家“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才附會于曾國藩之后,把洋務(wù)運動推向了深入。有這樣一位鄉(xiāng)前輩的提攜,段祺瑞才能夠崛起于清末軍界,進而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風(fēng)云的人物。
清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京師賢良寺去世,享年七十八歲。臨終前,他留下了一首詩,表達了心中的無奈與期盼: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
秋風(fēng)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
李鴻章去世當(dāng)天,清政府命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同日,袁世凱奏準(zhǔn)段祺瑞留在直隸襄助,以知府補用,統(tǒng)領(lǐng)新建陸軍炮隊并總辦隨營學(xué)堂。隨著袁世凱地位的一步步上升,段祺瑞也漸升高位,入民國后更執(zhí)國柄多年,于是李“合肥”與段“合肥”前后輝映,書寫了合肥歷史上的一段驚世傳奇。
宿遷軍營
根據(jù)段宏綱的說法,段祺瑞出生在六安祖居,這也得到了很多傳記作家的確認(rèn)。但吳廷燮認(rèn)定,段祺瑞的出生地在合肥,“二月初九日午時公誕生于安徽合肥”,似是有以訛傳訛之嫌。我們還是覺得段宏綱的回憶可靠,段式巽也說段祺瑞出生于安徽六安,所以段祺瑞的出生地是可以確定的,即六安太平集。后來,段家遷到合肥,也是確定不移的事實。
據(jù)說童年的段祺瑞不像個小孩子,不茍言笑?!办魅鹩锥?,頗靜穆。兒時嬉戲,每好整以暇,見者輒稱其沉默有度。即偶然言笑,亦不涉童騃雜沓之態(tài)”。沃丘仲子的這段話頗有過度贊譽的嫌疑,故而他的說法也不可全信。要說段祺瑞小時候不似其他小孩子那樣具有濃濃的童稚味,好像還能說得過去。
段祺瑞八歲那年,正在擔(dān)任銘軍直屬馬隊三營統(tǒng)領(lǐng)的段佩將他接到江蘇宿遷的軍營里,從此開始了他最初的耳濡目染的“軍旅生涯”。宿遷軍營里,安徽人十居其九,段氏家族中的許多人也都投身其間。兵營偏南有一家私塾,段佩就把他送去念書。段祺瑞不喜歡讀書,只喜歡舞刀弄槍。他經(jīng)常把小伙伴集合在一起做戰(zhàn)爭游戲,他自己則手持指揮刀,下達一個個作戰(zhàn)命令,行動進退,頗有章法。私塾先生看見了,也不禁止,只是見他不重學(xué)業(yè),忍不住勸過一次:“你身為將家子弟,自宜深通行兵布陣之法,但不讀詩書,則不過是一勇夫耳,你該牢記這一點?!?sup>段祺瑞從此之后,專心學(xué)業(yè)。受到老師的批評,勇于改過自新,表明少年時代的段祺瑞已胸藏大志,并具有堅忍的毅力。
由于缺乏母親的管束和照顧,段祺瑞整天鼻涕邋遢,灰頭土臉兒,很不像樣子。多少年后,他府里的老傭人提起他的少年時代,還是一副不屑的口吻:“……邢寶齋這幾個老人,提起段祺瑞來,都仿佛挺不佩服似的。邢寶齋說,當(dāng)年段祺瑞的祖父在軍隊里當(dāng)管帶,段也隨在身邊。當(dāng)時段祺瑞一天到晚鼻涕邋遢的,挺不起眼。邢寶齋實在看不上他,就說:‘你叫什么少爺呀!一點也不愛干凈?!墒嵌戊魅鹂偛桓摹P蠈汖S氣急了,就說:‘你這個屌樣!’”
段祺瑞雖然沒有少爺樣,但他卻交了不少朋友。這個私塾中有學(xué)生二十余人,段褀瑞與他們相處甚好,同學(xué)們都喜歡他。其中有一個叫申孟達的,住在城南申徐莊。四十多年后,申孟達在報紙上看到段祺瑞任臨時執(zhí)政時,就去北京尋找。段祺瑞親自把申孟達接到府中,設(shè)宴為其洗塵,談話時無拘無束,仍似當(dāng)年。
申孟達不愿做官,在段祺瑞處過了兩個多月,飽食終日感到厭倦,遂生回鄉(xiāng)之念。段祺瑞贈給他很多錢,并給他一個臨時執(zhí)政府咨議的頭銜,申孟達就返回了宿遷?;氐剿捱w后,申孟達在宿遷中學(xué)東南斜對門設(shè)立公館,門前掛有“臨時執(zhí)政府咨議申公館”的牌子,申家中有段褀瑞親筆信和段祺瑞身穿官服的照片,后來因保管不善,沒有留存下來。
段祺瑞在宿遷軍營一呆就是八年,由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兒長成了初曉世事的少年,而且還在這里與吳家姑娘訂下姻緣。家住宿遷老城區(qū)東大街南端財神閣外(現(xiàn)老南菜市西首附近)的吳懋偉,以相命為生,人稱之為相面先生(另一說是宿遷舉人)。其祖上是開絲線店的,后絲線生意敗落,吳懋偉便改行相面。由于家中人口多,生活貧困,吳懋偉的夫人靠推磨烙煎餅賣,來資助家庭生活。
吳懋偉經(jīng)常到城郊各處串游營生,與段佩也很熟悉,并有交情。看到段祺瑞,會算命相面的吳懋偉心里暗自高興:“此人相貌不凡,日后必做大事?!币庠趯⑴畠涸S配給段祺瑞,便向段佩說合,段家應(yīng)允同意,并訂下了婚約。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二十二歲的段祺瑞與十九歲的吳懋偉之女結(jié)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夫人吳氏病故,時年三十四歲。吳氏之弟吳光新后來成為皖系軍閥集團的重要人物,也是段祺瑞幕府中的一名重要幕僚。
清光緒五年閏三月初二日(1879年4月二十二日),段佩在宿遷的軍營中亡故,段祺瑞護送祖父的靈柩歸葬合肥西鄉(xiāng)小蜀山與將軍嶺之間的何家巷,結(jié)束了早年的軍營生活。這一年,段祺瑞十五歲。
讀書逸聞
把祖父的靈柩扶送到合肥家鄉(xiāng)歸葬后,段祺瑞又去做什么了呢?有人說,段祺瑞只身返回宿遷,在軍營中當(dāng)了一個雜役,也就是勤務(wù)兵,開始了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日子。但大多數(shù)研究者和傳記作者都認(rèn)為,段祺瑞留在了合肥的家里,進入大陶崗北五千米的侯大衛(wèi)莊(今肥西縣小廟鎮(zhèn)馬場村)續(xù)讀了一年多的私塾,在此還發(fā)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段祺瑞的祖父去世后,段家家道中落,生活處在貧寒之中,不但付不起學(xué)費,還欠下了私塾侯先生的膳費。為此,私塾先生扣下了段祺瑞的端硯和書桌。段祺瑞在私塾先生家搭伙,侯先生每月安排三次加餐。每逢“打牙祭”,學(xué)生除青菜豆腐外,飯頭上多加兩塊大渣肉。有趣的是,每次“打牙祭”,段祺瑞碗底都會多兩塊大渣肉。有一次,侯先生的女兒問段祺瑞:“你每次碗底多兩塊肉是誰給的?”段答:“是師母給的吧?!睅熃慵t著臉說:“是我給你的!” 段祺瑞發(fā)跡后,曾把私塾先生接到京城,據(jù)說這位侯老先生赴北京時,啥也不帶,但有一方端硯,就是段祺瑞幼時用過的,卻揣在懷里,算是“完璧歸趙”。三個月后,私塾先生回家才發(fā)現(xiàn),有一幢遠近出名的新居,是國務(wù)總理送給他的。晚年的段祺瑞寓居上海,生活費用靠蔣介石每月贈送的敬儀,仍然從這些錢中分出一部分寄給侯先生父女,直到去世為止。
前面的故事屬于傳說,也不排除后人有意附會。但是,少年時代的段祺瑞確實喜歡讀書。沃丘仲子記述求學(xué)時的段祺瑞,有這樣的評語:“初就學(xué)家塾,性殊強韌,同學(xué)或狎之,每持以鎮(zhèn)靜,若示以不屑與伍者。讀書亦不甚措意,視老師宿儒蔑如也。”不與同學(xué)開玩笑,看似有很深的城府,讀書也不求甚解,少年時代的段祺瑞確實有些與眾不同。
但是,段祺瑞的女兒段式巽回憶說:“父親喜歡讀書,不喜耕作,常想另謀生計。” 出身于軍功世家,又跟隨祖父在軍營里度過了八年的歡樂時光,段祺瑞豈愿甘心做一個農(nóng)夫呢?于是,清光緒七年(1881年),年僅十七歲的段祺瑞懷揣僅有的一塊銀元徒步數(shù)十天五百多千米,來到山東威海投奔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收留在軍營中作哨書,此次開始了真正的軍旅生涯,也開啟了段祺瑞的輝煌人生之旅。
- 段宏綱:《段祺瑞家世瑣記》,《安徽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
- 段宏綱:《段祺瑞家世瑣記》,《安徽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
- 吳廷燮:《段祺瑞年譜》,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頁。
- 此處根據(jù)2015年1月8日段海澎發(fā)給筆者的電子郵件考訂。段海澎是段祺瑞非嫡傳的第四世孫,現(xiàn)供職于安徽省交通投資集團公司。
- 《舊唐書·卷128·列傳第78》。
- 段式巽:《追憶先父段祺瑞》,《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9輯。
- 吳廷燮:《段祺瑞年譜》,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8頁。
- 沃丘仲子:《段祺瑞》上編,上海廣文書局1920年版,第3頁。
- 吳廷燮:《段祺瑞年譜》,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頁。
- 徐一士:《一士類稿》,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42—243頁。
- 胡曉:《段祺瑞年譜》,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頁。
- 吳廷燮:《段祺瑞年譜》,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頁。
- 段式巽:《追憶先父段祺瑞》,《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9輯。
- 沃丘仲子:《段祺瑞》上編,上海廣文書局1920年版,第4頁。
- 周俊旗:《百年家族——段祺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 王楚卿:《段祺瑞公館見聞》,《文史資料選輯》第41輯。
- 朱啟?。骸抖戊魅鹕倌暝谒捱w》,《宿遷文史資料》第8輯。
- 《宿遷水土養(yǎng)育的“六不總理”段祺瑞》,《宿遷晚報》2011年11月23日。
- 周俊旗、汪丹:《段祺瑞真?zhèn)鳌罚|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頁。
- 胡曉:《段祺瑞年譜》,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頁。
- 季宇:《段祺瑞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頁。
- 沃丘仲子:《段祺瑞》上編,上海廣文書局1920年版,第4頁。
- 段式巽:《追憶先父段祺瑞》,《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9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