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畫修得法
我國圖畫,發(fā)達蓋早。黃帝時史皇作繪,圖畫之術,實肇乎是。有周聿興,司繪置專職,茲事浸盛。漢唐而還,流派灼著,道乃烈矣。顧秩序雜沓,教授鮮良法,淺學之士,靡自窺測。又其涉想所及,狃于故常,新理眇法,匪所加意,言之可為于邑。不佞航海之東,忽忽逾月,耳目所接,輒有異想。冬夜多暇,掇拾日儒柿山、松田兩先生之言,間以己意,述為是編。夫惟大雅,倘有取于斯歟?
1.圖畫之效力
渾渾圓球,汶汶眾生,洪荒而前,為萌為芽,吾靡得而論矣。迨夫社會發(fā)達,人類之思想浸以復雜。而達茲思想者,厥有種種符號。思想愈復雜,符號愈精密。其始也蟠屈其指,作式以代,艱苦萬狀,闕略滋繁。厥后代以語言,發(fā)為聲響,凡一己之思想感情,僉能婉轉以達之,為用便矣。然范圍至狹,時間綦促,聲響飄忽,霎不知其所極,其效用猶未為完全也。于是制文字、尚紀錄,傳諸久遠,俾以不朽。雖然社會者,經(jīng)歲月而愈復雜者也,吾人之思想感情,亦復雜日進,殆鮮底止。而語言文字之功用,有時或窮。例如今有人千百,狀人人殊,必一一形容其姿態(tài)服飾,縱聲之舌,筆之書,匪涉冗長,即病疏略,殆猶不毋遺憾焉。而以所以彌茲遺憾濟語言文字之窮者,是有道焉。厥道為何?曰惟圖畫。
圖畫者,為物至簡單,為狀至明確。舉人世至復雜之思想感情,可以一覽得之。挽近以還,若書籍、若報章、若講義,非不佐以圖畫,匡文字語言之不逮。效力所及,蓋有如此。
說者曰:圖畫者娛樂的,非實用的。雖然,圖畫之范圍綦廣,匪娛樂的一端所能括也。夫圖畫之效力,與語言文字同,其性質亦復相似。脫以圖畫屬娛樂的,又何解于語言文字?倡優(yōu)曼辭獨非語言,然則聞倡優(yōu)曼辭,亦謂語言屬娛樂的乎?小說傳奇獨非文字,然則誦小說傳奇,亦謂文字屬娛樂的乎?三尺童子當知其不然矣。人有恒言曰:言語之發(fā)達,與社會之發(fā)達相關系。今請易其說曰:圖畫之發(fā)達,與社會之發(fā)達相關系,蔑不可也。人有恒言曰:詩為無形之畫,畫為無聲之詩。今請易其說曰:語言者無形之圖畫,圖畫者無聲之語言,蔑不可也。若以專門技能言之,圖畫者美術工藝之源本。脫疑吾言,曷鑒泰西一千八百五十一年,英國設博覽會,而英產工藝品居劣等。揆厥由來,則以竺守舊法故。爰憬然自省,定圖畫為國民教育必修科,不數(shù)稔,而英國制造品外觀優(yōu)美,依然震撼全歐。又若法國自萬國大博覽會以來,不惜財力時間勞力,以謀圖畫之進步,置圖畫教育視學官,以獎勵圖畫。而法國遂為世界大美術國。其他若美若日本,僉模范法國,其美術工藝,亦日益進步。夫一葉之絹,一片之木,脫加裝飾,頓易舊觀。惟技術巧拙,各不相捋,價值高下,爰判等差。故有同質同量之物,其價值不無軒輊者,蓋有由也。匪直茲也。圖畫家將繪某物,注意其外形姑勿論,甚至構成之原理,部分之分解,縱極纖屑,靡不加意。故圖畫者可以養(yǎng)成綿密之注意,銳敏之觀察,確實之智識,強健之記憶,著實之想象,健全之判斷,高尚之審美心。
(今嚴冷之實利主義、主張審美教育,即美其情操,啟其興味,高尚其人品之謂也。)
此圖畫之效力關系于智育者也。若夫發(fā)審美之情操,圖畫有最大之偉力。工圖畫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潔。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掃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育道德上為尤著,此圖畫之效力關系于德育者也。又若為戶外寫生,旅行郊野,吸新鮮之空氣,覽山水之佳境,運動肢體,疏瀹精氣,手揮目送,神為之怡,此又圖畫之效力關系于體育者也。
2.圖畫之種類
圖畫之種類至繁綦賾,匪一言所可殫。然以性質上言之,判圖與畫為兩種,若建筑圖、制作圖、裝飾圖模樣等。又不關于美術工藝上者,有地圖、海圖、見取圖(即示意圖)、測量圖、解剖圖等,皆謂之圖,多假器械補助而成之。若畫者,不以器械補助為主。今吾人所習見者,若額面(即帶框的畫)、若軸物、若畫帖,皆普通畫也。又以描寫方法上言之,判為自在畫與用器圖兩種。凡知覺與想象各種之象形,假目力及手指之微妙以描寫者,曰自在畫。依器械之規(guī)矩而成者,曰用器圖。之二者為近今最普通之名稱。
3.自在畫概說
①精神法。吾人見一面,必生一種特別之感情。若者滑稽,若者激烈,若者和藹,若者高尚,若者瀟灑,若者活潑,若者沉著,凡吾人感情所由及,即畫之精神所由及。精神者千變萬幻,匪可執(zhí)一以搦之者也。竹莖之硬直,柳枝之纖弱,兔之輕快,豚之魯鈍,其現(xiàn)象雖相反,其精神正以相反而見。殊于成心求之,傎矣。故作畫者必于物體之性質、常習、動作,研核翔審,握管寫,庶幾近之。
②位置法。論畫與畫面之關系曰位置法。普通之式,畫面上方之空白,常較下方為多。特別之式,若飛鳥、輕氣球等自然之性質偏于上方,宜于下方多留空白,與普通之式正相反。又若主位偏于一方,有一部歧出,其歧出之地之空白,宜多于主位。其他向左方之人物,左方多空白。向右方之人物,右方多空白。位置大略,如是而已。
③輪廓法。大宙萬類,象形各殊。然其相似之點正復不少。集合相似之點,定輪廓法凡七種。
甲 竿狀體:火箸、鞭、杖、棒、旗竿、釣竿、槍、筆、鉛筆、帆檣、弓、矢、笛、鍬、銃、軍刀、筏乘等之器用。竹、藺草、女郎花等之禾本類隸焉。
乙 正方體(立方平板體,長立方體屬此類):手巾、包袱、石板、書籍、書套、算盤、皮箱、箱子、方盒、硯臺、筆袋、鏡臺、方圓章、方瓶、大盆、煙草盆、刷毛、尺、橋床、幾、方椅方凳、馬車、汽車、汽船、軍艦、帆船、衣服折等之器用;馬、牛、鼠、鹿、貓、犬等之獸類隸焉。
丙 球(橢圓卵形屬此類):日、月、蹶球、達摩、假面、茶壺、茶碗、釜、地球儀、瓢帽、眼鏡等之器用;桃、李、橘、梨、橙、柿、栗、枇杷、西瓜、南瓜、茄子,葫蘆、水仙根、玉蔥等之果實野菜類;鳩、家鴨、鶯、燕、百舌、鶴、雀、鷺等之鳥類。各種之花類;有姿勢之兔、鼠、金魚、龜、蠶等隸焉。
丁 方柱:道標、橋欄、郵筒、書箱、紀念碑、五重塔、階段、家屋等隸焉。
戊 方錐:亭、街燈、金字塔、炭斗,或家屋、建筑物等隸焉。
己 圓柱:竹筒、印泥盒、飯桶、燈籠、鼓、手卷、千里鏡、筆筒等之器用類;烏瓜、絲瓜、胡瓜、白瓜、蘿卜、藕、莢豆等之野菜類;魷、鰻、鲇等之魚類隸焉。
庚 圓椎:獨樂、喇叭、笠、傘、蠟燭、桶、洋燈、杯、壺、臼、杵、錐、錨、電燈罩等隸焉。
又有結合七種之形態(tài),成多角體之輪廓。凡花草蟲魚鳥獸人物山水等,屬此類者甚多。
二.中西繪畫的比較
中國畫注重寫神,西畫重在寫形。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寫作材料的不同,技法、作風、思想意識上種種不同,形式內容也作出兩樣的表現(xiàn)。中畫常在表現(xiàn)形象中,重主觀的心理描寫;西畫則從寫實的基礎上,求取形象的客觀準確。中畫描寫以線條為主,西畫描寫以團塊為主,這是大致的區(qū)別。初習繪畫,不論中西,都要經(jīng)過寫形的基本練習。你向來學國畫,現(xiàn)在又經(jīng)過了練習西畫的寫生,一定感覺到西畫寫生方法,要比中國畫寫形基本方法更精密而科學。中畫的“丈山尺樹、寸馬豆人”不若西畫的遠近透視、毫厘可計;中畫的“石分三面,墨分五彩”,不若西畫的陰影、光線、色調各有科學根據(jù)。中畫雖不拘泥于形似,但必須從形似到不拘形似方好;西畫從形似到形神一致,更到出神入化。中畫講筆墨,做到“使筆不可反為筆使,用墨不可反為墨用”,從而“寄興寓情,當求諸筆墨之外”。宇宙事物既廣博,時代又不斷前進。將來新事物,更會層出不窮。觀察事物與社會現(xiàn)象作描寫技術的進修,還須與時俱進,多吸收新學科,多學些新技法,有機會不可放過。
三.石膏模型用法
1.石膏模型為學圖畫者最良之范本
自來圖畫專門之練習,每取古代制作品及其復制品為范本。但近來于普通教育圖畫之練習,亦采用此法。其范本以用石膏制之模型為主。
普通教育設圖畫科,不僅練習手法,當以練習目力為主。此說為今日一般教育家所公認。因眼所見之物體,須知覺其正確之形狀。此種知覺之能力,為一般人所不可缺。但依舊式臨畫之方法以養(yǎng)成此種之能力,至為困難。于是近年以來,歐美各國之普通教育,以實物寫生為圖畫之正課,即用兼習臨畫者,亦加以種種限制。因臨畫之教式,教以一定之描寫法,利用小巧手技似甚簡便,然能減殺初學者之獨創(chuàng)力,生依賴定式之惡習慣,且于目力之練習毫無裨益。教學圖畫者,當確信實物寫生為第一良善之方法。
實物寫生,取日常所用簡單之器具為范本,固屬有益。但初學者練習圖線,以單純之直線曲線構成之物體為宜。又練習陰影,以純白之物體為宜。石膏模型,仿實物之形狀,以美妙之直線與曲線構成,其色純白,陰影處無色彩錯亂之虞。陰陽濃淡之程度,容易判別。故學圖畫者,當確信石膏模型為實物寫生用第一完全之范本。
石膏模型分二種:
一、摹仿古今雕塑之名品杰作之復制品。
二、作者摹仿實物之創(chuàng)作品。
寫生練習用,以第一種為宜。因以藝術上之名作為范本,自能悟解線形及骨相純正之狀態(tài),且可以養(yǎng)成審美之智識。
2.收藏法
石膏模型,質甚脆弱,最易破壞,且圖畫用之模型,以純白為適用。故須注意收藏,不可使受塵埃及油煙,其他污點斑紋亦不可有。
石膏模型當貯藏于標本室,不可陳列于圖畫講堂。因生徒常見此種標本,日久將毫無新奇之感情,故須另設收藏室,臨畫時再搬入講堂。
3.教室之選定及室內之設備
寫生用教室須高廣,向北一面開玻璃窗。如以尋常教室充用,當由一面取光線。倘由二面或三面光線混入,模型之陰影將紊亂,初學者甚困難。
室內設備,當依其室內之形狀酌定,無一定之程式,模型或近壁或在室之中央。如近壁時,壁面以濃色為宜,否則亦可掛布幕以為模型之背景,俾生徒觀察物形之外線能十分明了。模型臺之高低,當與多數(shù)生徒之視線在同一水平位為適宜(生徒座位前列低、后列高,最后列者每直立,故視線之高低不能統(tǒng)一)。
4.圖畫之材料
普通學校圖畫用紙,雖無一定之限制,但須擇其紙質強固,紙面不甚光滑者為宜。描寫之材料,有鉛筆木炭及黑粉筆等。但其中以木炭為最適用。故西洋各普通學校皆專用木炭。日本之普通學校,從前專用鉛筆,近亦兼用木炭。
四.水彩畫法說略
西洋畫凡十數(shù)種,與吾國舊畫法稍近者,惟水彩畫。爰編纂其畫法大略,凡十章。以淺近切實為的,或可為吾國自修者之一助焉。
1.水彩畫材料
(1)繪具箱
繪具箱即顏料盒,鐵葉制,外涂黑色,內涂白色,中以鐵葉分劃隔開,貯各種繪具(即顏料)。繪具有兩類。(甲)干制之繪具,與吾國之顏料相似,久藏不變色。惟用時須以筆攪之,易與他色相摻雜不能十分純潔。然價值較廉,日本中小學校多用之。(乙)煉制之繪具,以溶解之顏料入鉛管貯之,用時擠出少許,用畢所余之殘色,棄去不再用。故其色清潔純粹,無污染之虞。今日本水彩畫家皆用之。
水彩繪具共有七十余種,必備者約十六色,今更說明其顏色并用法如下:
①Chinese white(以上皆單舉英名) 其質細而純白,即吾國之鉛粉。水彩畫家常用之,與他色混合,不損他色。大抵光線極強之部分,與遠景之空氣,用之最為合宜。
②Lemon yellow淡黃色,混紅色能得肉色??罩糠?,又草葉樹葉之柔和調子,常用之。
③④Cadmium yellow pale and deep亦黃色,混紅色或青色,能得華麗之色彩。③較淡,④較深。
⑤Yellow ochre不透明之柔黃色,與Ultramarine混合,得綠色。
⑥Vermilion不透明之朱色,混黃色用于明之部分,混Cobalt與Ultramarine之藍色,用于暗之部分。
⑦Rose madder玫瑰紅色,無論明部或暗部皆可用之。與Lemon yellow或Cadmium yellow混合得膚色。
⑧Pink madder亦美麗之淡紅色,繪人體或花卉必用之具。
⑨Light red灰紅色,與吾國所用之赭石相似,其用甚廣,與Ultramarine混合,得灰色。
⑩Mars violet半透明之肉色,與他色混,能得美麗之色。
11Veronese green美麗之綠色,繪人體或樹木山野,不論明暗部分,皆可用之。
12Hookers green亦綠色,較前稍深,其用甚廣。
13Indigo不透明之暗藍色,與黃色混,得綠色。
14Prussian blue透明強藍色,混黃色,得美綠色;又畫天空與水面,得清澈之趣。
15Cobalt blue半透明之美藍色,不論明部暗部,皆可用之?;熘旎蚣t,得紫色,少加黃色,得溫灰色。又畫天空或水面,常用之。
16French ultramarine半透明之青色,陰影部分多用之。混黃色,得種種之綠色。
以上所言,特其大略。至配合之方法,皆在自己實地試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故不贅述。
其繪具箱之價值,最廉者一角八分,筆二支,干制顏色十色附(日本制),然粗劣不適用。最昂者十圓左右(英制或法制),煉制顏色十余色附。
(2)筆
毛筆——以貂毛為最良。此種筆專為水彩畫制,大小有十數(shù)種。擇購三四種已可敷用。其價值不甚昂,日本制者尤廉。
海綿筆——洗畫上之顏色用,大小有數(shù)種。
鉛筆——畫草稿用。H者,硬之記號,B者,柔之記號。若記號遞加者,其硬柔之度亦遞加。學者擇與自己順手者用之,不必拘泥。
(3)紙
第一種,ow紙——此種紙為英國水彩畫協(xié)會之特制,在日本購,每張四角。
第二種,whatman紙(譯為“畫用紙”)——此種用者最多,其價亦稍廉。
此外各種紙,皆不適用。不贅述。
(4)畫板
有大小數(shù)種,或自制亦佳。惟木料須堅而平,俾不致有凸起之虞。
未畫之前,將畫紙裁好,鋪在畫板上,用凈水拂拭數(shù)次。迨紙質濕透,用紙條抹漿糊,貼其四周,待干后再著色彩。
2.水彩畫之臨本
歐美新教授法,初學繪畫,即由寫生入手,不用臨本。然吾國人智識幼稚,以不諳畫法者,強其寫生,如墜五里霧中,有無從著手之勢。況水彩著色,最為復雜。倘不先用臨本,知其顏料配合之大概,即從事寫生,亦有朱墨顛倒之虞。故初學水彩畫,當先用臨本。迨稍諳門徑,然后從事寫生,較為便利。
日本水彩畫臨本,無佳者。以余所見,英國倫敦出版水彩畫帖數(shù)種尚適用。
五.淺談西畫
緣起
這次應馬先生之邀,來此與大家探討一些有關西洋繪畫藝術之話題,余雖所知尚淺,然承蒙諸位抬愛,盛情難卻,故敝人自得勉力為之!
首先,余從西洋繪畫史說起,并于中舉一些名作加以評析,以供諸君作一概貌之了解。西畫源流,亦如國畫一般久遠,可謂“源遠流長”。
言及西洋繪畫,多指歐洲歷史延伸下來之文明體系;而歐洲文明最早達到藝術高峰的是古希臘、古羅馬,西洋美術史稱為“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此中歷經(jīng)歐洲中世紀之變革,于14世紀初至16世紀末這段時期,迎來了西方藝術第二次頂峰——即偉大之“文藝復興運動”。
以下,敝人將以西洋藝術大師生平或其代表畫作加以介紹與評析,以饗諸位!
1.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繪畫
因古史繁雜,難以考研,今從近代最具影響之“文藝復興”講起。首先,當略講述“文藝復興”之由來。
“文藝復興”一詞源自意大利語“Finascia”,意為“再生”或“復興”。14~16世紀,歐洲發(fā)生的“文藝復興運動”,實為一場偉大之思想與文化的解放運動。于此運動,新興之資產階級將中世紀文化視為黑暗、倒退,而將希臘、羅馬之“古典文化藝術”評為“光明”“高雅”之典范,力圖將其復興。
“文藝復興”起源自意大利國,后蔓延至整個歐洲,于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多個領域均引起空前之革新,故而影響深遠,終成波瀾壯闊之文化景觀。
下面,余為諸位列舉幾位“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繪畫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略作評介,望諸位借鄙人的妄談淺說,能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繪畫有所知曉。
(1)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乃“文藝復興”時期,翡冷翠(今譯為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后一位畫家。他于1486年創(chuàng)作的《維納斯的誕生》,可謂杰作。
該畫最大特色,是對人物神情之描寫,以及顏色搭配等,并能將人物內心惟妙惟肖表達出來,給人一種美感或凈化之感受;其次,時值基督教會統(tǒng)治之下,因宗教保守之影響,袒露之畫法似有不妥,因赤裸之人體在當時被視為褻瀆或誘惑,甚而成為“異教”,故此畫風大體不為世人所接受,可見此畫于彼時當屬創(chuàng)新之舉。
再者,此畫師之貢獻在于,其巧妙運用了新的繪法,在繼承并發(fā)展了中世紀之裝飾風格處,尚創(chuàng)造出一種線條明確、節(jié)奏感強之畫風,予人精致、明快、潔凈之獨特畫風,為世人稱道。
(2)達·芬奇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乃文藝復興盛期之首位大師,其與畫家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共被譽為“文藝復興三杰”。其精力過人,多才多藝,除繪畫外,尚通曉力學、光學、天文學、地理學、解剖學、植物學、機械工程學、地質學、兵器學、水利學和土木工程學,且在眾多領域多有建樹,真可謂是“奇才”。
達·芬奇是一位頗具人文思想的藝術家,有“為世服務、造福于民”之人生觀與藝術觀;且為理論與實踐、藝術與科學結合之典范人物。其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在美術方面之輝煌成就。達·芬奇作畫,善于描繪局部之細微,尤善以人物肢體動作來表達其內心之情感,往往在一舉手、一投足間留下深刻而豐富之蘊涵,《最后的晚餐》即是用如此手法,將畫中人物內心表露無遺!多有畫作描繪基督與十二門徒之最后晚餐,然其中空前之作當屬達·芬奇所繪。其畫作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微寫實之處及嚴格的體面關系引人入勝,使觀者有如身臨其境。畫中人物舉手投足之神態(tài),亦刻畫得極細入微,惟妙惟肖。性格之描繪契合畫題之主旨,及構圖多樣而統(tǒng)一,使之不愧為西畫作品之經(jīng)典。
(3)弗朗索瓦·克魯埃
弗朗索瓦·克魯埃(Francois Clouet),乃16世紀法國楓丹白露畫派大畫家讓·克魯埃之子——楓丹白露畫派乃16世紀活躍于法國宮廷之美術流派。此流派形成于公元1530年前后,法國國王法蘭西一世將不少意大利畫家請至法國,為其位于楓丹白露之宮殿創(chuàng)作壁畫與雕刻。以此為緣,諸法國畫家與來法之意大利藝術家交往甚密,交流之余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之畫風,此畫派后人稱之為“楓丹白露畫派”。所創(chuàng)作之作品多是體現(xiàn)“樣式主義”風格。
弗朗索瓦·克魯埃繼承其父之傳統(tǒng),其精美的堊筆素描頗具獨立之審美。除肖像畫之外,弗朗索瓦·克魯埃還創(chuàng)作了諸多神話故事題材?!顿F婦人出浴》為其代表作,畫中婦人雖袒露身體,構圖卻依然予人寫實的半身肖像畫之感,構思巧妙地展現(xiàn)了貴族的生活。
這幅作品通過巧妙的構思將宮廷貴婦的生活不動聲色地表達了出來。作品的背景是一間豪華閨房,房中的女仆正在收拾屋子,而那名貴婦在浴缸里裸著上身,右手握著一支羽毛筆,左側有一位正在哺乳的保姆,而旁邊一個小男孩正在偷竊浴缸擱板上的水果。據(jù)相關資料考證,這位貴婦實際上是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情人瑪利亞·圖舍。
2.17世紀歐洲繪畫
人云,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是把“藝術從宗教拉回了人間”,那么也可說,包括繪畫在內的17世紀歐洲美術,是對這一現(xiàn)實(或現(xiàn)世)人間藝術進一步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不過,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成長、人文主義的深入傳播以及宗教勢力的頑固抵抗,使得這一發(fā)展充滿了曲折和多樣性。
最初,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在表達人文主義思想時尚無脫離宗教題材;而至17世紀的歐洲繪畫,卻勇敢地走出了宗教影響,使得現(xiàn)實的世俗的人物畫、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乃至裸體人像畫普遍繁榮起來,表現(xiàn)了上流社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安定、富足及享樂。
再者,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崇尚“和諧、寧靜、理想”之美;而17世紀的歐洲繪畫則強調打破和諧、崇尚自然,主張源于真實、自然之美,并因此豐富了繪畫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于是,在此背景之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相繼出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畫派——這些藝術家深入下層社會、了解百姓生活,因之,作品帶有明顯的寫實主義風格和社會批判色彩。
17世紀之歐洲素有“巴洛克時代”之稱,“巴洛克”是一種包括繪畫、音樂等在內的美術表現(xiàn)形式,因其符合民眾需求及宮廷貴族之好,終成為宗教和封建貴族的“正統(tǒng)藝術”,并在17世紀風靡歐洲。
(1)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乃17世紀意大利最偉大之現(xiàn)實主義畫家。生于倫巴第省卡拉瓦喬小鎮(zhèn)一建筑師家庭,11歲時移居米蘭,后隨著名畫家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繪畫。在西蒙·彼得爾查諾的影響下,卡拉瓦喬接觸過“樣式主義”藝術,但對其影響最深的當屬文藝復興時一些大師之作,及倫巴第下層百姓悲慘現(xiàn)實之生活。
自1597年起,卡拉瓦喬進入其繪畫創(chuàng)作生涯之盛期。畫家徹底克服了“樣式主義”之影響,獨辟蹊徑,將其于風俗畫中所得之新法運用于宗教繪畫之中,從而在宗教繪畫創(chuàng)作上獲得重大突破。1592一1602年,卡拉瓦喬在一次爭吵中誤殺一人,故而不得不離開羅馬,遷移那不勒斯,至此開始流浪生涯。然則,流浪生涯亦使畫家有機會接觸下層百姓之真實生活,最終成為敢于歌頌普通百姓之偉大藝術家。
卡拉瓦喬盛期之作有《圣母之死》和《圣保羅的改革》等;從1606一1610年,在卡拉瓦喬創(chuàng)作晚期,其作品有《洗禮者約翰的斬首》《圣路喬的埋葬》等作品;其杰出之畫作為《基督的降臨》和《基督的笞刑》,作品中之畫面色調濃重,其特殊處理之法,亦被后人稱之為“黑繪法”。
卡拉瓦喬逝于1610年,年僅37歲;死后,其風格為各國“現(xiàn)實主義”畫家所繼承,時人稱其畫風為“卡拉瓦喬之現(xiàn)實主義”。
《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亦為卡拉瓦喬代表作之一,描繪《圣經(jīng)》中“基督復活”之情節(jié)。在作品中,卡拉瓦喬選擇門徒突然認出基督后內心的震驚作為創(chuàng)作之要點,采取的是短縮透視手法;畫面背景為暗黑色墻壁,一束亮光照于基督臉上,以紅、白對比之法,使之成為畫面中心;而擺在桌上的水果,有的已熟透,有的已裂開,有的則變質,借此,表達畫家之精神或信仰上帝與基督乃永恒不滅之神。
卡拉瓦喬有一信念,即事實無論美與不美,畫者都應忠實于它,若能將其真實表現(xiàn),即是佳作。此番論述被時人批評為“粗魯之自然主義”,而后世之人則稱之為“卡拉瓦喬之寫實主義”,因其能令欣賞者從內心生起虔敬之心。
(2)魯本斯
“巴洛克”(Baroque)一詞乃“奇形怪狀”、“矯揉造作”等意,其最初為18世紀末“新古典主義”藝術家用來嘲諷17世紀之藝術之語,說此派畫風有違“古典藝術”之典范,為貶義之詞。
巴洛克美術源于17世紀意大利之羅馬,后盛行于全歐,其成就多體現(xiàn)于建筑、雕刻、繪畫、音樂諸方面,以熱情奔放、華麗大度及運動感強為典型風范。
“巴洛克美術”多講究光線之運用,強調作品中之局部或精神氣質,且追求寫實特性,注意人物之性格心理,且注意外部造型之勻稱,追求和諧;畫家們喜以寓意或象征手法來表達畫作內涵,力圖表現(xiàn)人物深層之內在心理,或表達神秘之視覺感受?!鞍吐蹇恕憋L格中,最杰出之代表為畫家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畫作《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以動靜及色彩強烈對比而構圖,于中尚有寧靜與神圣之表達,故而不覺野蠻,小天使之出現(xiàn),令人無暴戾之感,似為本能而延伸之游戲。魯本斯之天賦,可從其色彩及賦予作品以活力中得以窺見。
(3)倫勃朗
西洋畫師倫勃朗,早年曾師從威楞柏格、拉斯特曼學習繪畫,且吸收卡拉瓦喬之“明暗法”并有所創(chuàng)新,后形成自己獨特之藝術風格。1623年,倫勃朗因創(chuàng)作《杜普教授之解剖課》而一舉成名,并與貴族之女莎士基亞結成連理。此間,其佳作不斷,如《畫家和他的妻子》《基督受難》《圣家族》和《丹娜厄》等。
《丹娜厄》取材于希臘神話:被囚禁在銅塔中的丹娜厄,與化作金雨的神——宙斯結為情侶。長期以來,這一題材被許多畫家所喜愛。在這一幅畫中,倫勃朗以自己的妻子為模特,塑造了一位嫵媚的女性形象。
后因倫勃朗藝術之求與權貴產生矛盾;加之愛妻離世,備受打擊;同年,其巨作《夜巡》因人物排列問題遭到訂畫人反對,故而心情憂郁。此后,倫勃朗開始創(chuàng)作《圣經(jīng)》故事畫作,同時亦有肖像畫與風景畫,其作品具色彩溫暖、明暗分明之特點,而體裁豐富、造型微妙。
晚年,乃為畫家生活最困難之時——因訂畫之人日少,收入幾無;1662年,倫勃朗第二位夫人不幸逝世;六年后,其愛子亦離人間,可謂不幸中之不幸。然而生活之不幸并未摧折倫勃朗之堅強意志和創(chuàng)造力;反之,其最偉大之肖像作品——《呢絨公會理事們的肖像》《大衛(wèi)在索羅門前彈琴》《浪子回家》等,即在此段艱難歲月所創(chuàng)。1669年10月10日,倫勃朗不幸病逝。
倫勃朗一生創(chuàng)作之作品極多,雖已遺失不少,尚留下五百余幅油畫、二百余幅蝕刻版畫及一千五百余幅素描,為荷蘭不可多得之“現(xiàn)實主義”作品。
說起此幅《夜巡》作品,尚有一段讓人省思之背景:雖《夜巡》花費倫勃朗之大量心血,而此畫卻為倫勃朗引來一場極為不利之訴訟——因此這幅之訂購者乃阿姆斯特丹射擊公會,而成員因同等之錢財卻不能占有同等顯著之地位,故而向倫勃朗提出抗議,討返畫金之余尚對倫勃朗大肆攻擊,由此可見藝術家之不易;加之倫勃朗曾以妻子為模特畫過宗教題材之作品,故而遭到維系傳統(tǒng)道德之人的非議。于是,不幸隨之而來:不僅訂畫者疏遠于他,而其愛妻不久亦離開人世,可嘆人世之無常!
(4)委拉斯開茲
畫家委拉斯開茲(Diego de Silvia Velazquez,1599一1660),1599年生于塞維利亞。少年時曾師從著名畫家巴契科學習繪畫技法,17歲即獲得“藝術家”之稱號,可見其天賦不同一般。
其創(chuàng)作之時所觀之對象,多為下層平民,因之常與流浪者、老婦、商販走卒相往來,此從其畫作中可以窺之一二,亦可從中理會畫家之內心情感,如《賣水的人》(1617)即是此類作品。
1623年委拉斯開茲被任命為宮廷畫師,至61歲去世時,其在西班牙王宮度過幾近40年之久。1629年,委拉斯開茲結識大畫家魯本斯,在魯勸說之下,他先后兩次周游意大利,發(fā)掘前輩藝術大師之寶藏。
其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肖像作品,對象既有國王大臣、親朋好友,亦有平民百姓、下層用人;其人格頗高,于描繪教皇或王公大臣亦無絲毫阿諛之態(tài),描繪侍從、用人亦無輕蔑或不遜,故可見其人品之端緒。
委拉斯開茲乃西班牙17世紀現(xiàn)實主義繪畫大師,亦為西班牙17世紀繪畫藝術之光榮典范。
(5)維米爾
維米爾(Jan Vermeer)乃荷蘭著名風俗畫家。代表作有《倒牛奶的婦女》《包頭帕的少女》《做花邊的女子》和《畫家和他的畫室》等。其作品多以市民、家庭女主人為主角,描繪其日常之生活細節(jié),卻不流枯燥,并富生活之趣。運用色彩,維米爾喜用藍、黃色調;其作品構圖,多注重幾何形狀,且不愿于細節(jié)之上有意刻畫,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作品多以簡潔、精練、樸實抑或凝重見長。因其善于表達物態(tài)平凡樸實之美,故世人贊其為“描繪寧靜生活的詩人”“描繪光影變化的卓越大師”。
3.18世紀歐洲繪畫
18世紀的歐洲,封建制日益動搖、衰落,繼荷蘭、英國發(fā)生“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偉大的“啟蒙運動”導致了法國1789年“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爆發(fā)——它為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全面發(fā)展開辟了廣闊道路。由于“啟蒙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歐洲的18世紀被人們稱作“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文化藝術中心也自意大利轉移到了法國。
在思想極度變革的背景下,歐洲的審美趣味卻依然具有頑強而鮮明的特性,在18世紀的文化藝術中,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藝術理念始終與新興資產階級的審美觀念發(fā)生對峙與碰撞,因而在那一百年間,歐洲的繪畫藝術并存著兩種不同的藝術潮流——“洛可可藝術”和“市民美術”。
“洛可可藝術”是完全屬于上流社會的裝飾品與享樂物——它是一種追求藝術效果和裝飾感的藝術風格,可以說它是將巴洛克藝術中的“宮廷因素”和“豪華因素”推向了頂峰,但這種風格不像巴洛克在17世紀那樣盛行,它僅流行于王宮和貴族府邸,后來影響的面也不是很廣。
“市民美術”是一種在“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的、于18世紀中葉形成的一種針對平民的藝術風格。它反映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美學理想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可以說它是一種與“洛可可藝術”完全對立的表現(xiàn)風格。
(1)亞森特·里戈
亞森特·里戈出生于彼爾比尼揚,青年時曾崇拜凡·代克之盛裝肖像作品,22歲時到巴黎從事創(chuàng)作;然,其29歲方肯接受王室之預訂,因畫技高超故而很快飲譽上流社會;31歲被聘為宮廷畫師,故其肖像畫作及卓越之才方能聲名遠播。
17世紀,法國尤重肖像藝術。至18世紀初,肖像畫已滲入各個階層,其時所出著名肖像畫家,如弗朗索瓦·德·特魯瓦、拉吉利埃、里戈等人皆為此一時期之杰出代表。
亞森特·里戈繼承拉吉利埃之遺風,亦畫穿著華麗、服飾高貴的人物,或以神話為體裁,能突顯被畫者之愛好或氣勢;其用色鮮艷強烈,造型準確細致,甚而所畫者比真人更顯高雅,因而大受王公貴族喜愛。
(2)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是繼華多之后最能代表“洛可可”風格之畫家。他喜歡神話或田園詩,在畫中喜借繆斯、狄安娜等女神形象表現(xiàn)嬌艷女性之胴體。
人體畫在西方有著深厚傳統(tǒng),無一文化能比西洋人對裸體表現(xiàn)有如此持久之興趣。18世紀,西洋畫之裸體女子多不遮掩,表現(xiàn)亦較自然,無東方女性之害羞表情,甚有挑逗之意味。布歇畫風即為此類,其人喜用明亮之藍色、玫瑰色或黃白色,以此類顏色調和而成之膚色足以刺激視者之感官。
《浴后的狄安娜》乃布歇表現(xiàn)女人身體作品中最好的一幅,其技法為法國繪畫之驕傲。布歇以藍色絲綢與女子之肌膚形成鮮明對比,令其膚色有紅潤、細膩之感。狄安娜即希臘神話中之阿耳忒彌斯,是月神和狩獵之神,為最高神祇宙斯之女,以貞潔而著稱。
(3)夏爾丹
夏爾丹乃18世紀法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亦是西洋美術史上靜物畫大師。夏爾丹擅長創(chuàng)作風俗畫、靜物畫,其風俗畫多表現(xiàn)平民生活;其靜物畫則盡力將平凡化為優(yōu)美;其主要作品有《勤勞的母親》《煙斗與茶具》和《鷂魚》等。
夏爾丹創(chuàng)作多不加修飾、崇尚自然,喜描繪平常之家庭用品,或日常之生活細節(jié)。其質樸之風格似接近伏爾泰、狄德羅等哲人,與其時先進之“啟蒙主義”思想相合。
以繪畫形式來表現(xiàn)普通市民的生活并能將自然、親切、樸實之美感表達出來,確屬不易,而夏爾丹之畫卻能使人易感畫中溫暖及生命氣息,此類沉穆、凝重、樸實之畫作反愈顯醇美動人,使閱者感受其自然而真切之表白——此點正是夏爾丹偉大及動人之處。
(4)弗拉格納爾
弗拉格納爾(Fragonard)為追求藝術,曾幾經(jīng)轉輾——起初師從平靜樸實之畫家夏爾丹學畫,但老師并未發(fā)現(xiàn)他潛在之才華,甚至一度將其看成是無可救藥之浪蕩子;后來,弗拉格納爾又從師于畫家布歇門下,通過這位師長,弗拉格納爾找到了其渴望的一切。
《秋千》是為后人所提及最多之作,描繪了在樹陰濃密的花園里,衣著華麗的時髦女子蕩著秋千——如布歇筆下之狄安娜,所有明亮之光環(huán)皆集于該女子一身,粉色衣裙引人起浪漫之遐想;于畫面左下角,一青年男子與蕩秋千的少婦傳遞情意,而活潑的小愛神,則目睹了這一現(xiàn)場。構圖看似平淡無奇,卻能將其中之人物內心表達得淋漓盡致,實是高明之手法。
(5)戈雅
戈雅(Francisco de Goya)出生于西班牙一農民家庭。15歲時在一畫家的工作室學習繪畫。1776年,只身前往首都馬德里,入宮廷掛毯織造廠任設計,畫有不少掛毯草圖。自1785年起,戈雅任馬德里皇家美術學院副院長之職,兼宮廷畫師,于此期間,為王公貴族描繪不少肖像。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戈雅藝術創(chuàng)作漸趨成熟,其早期樂天無憂之心情漸為憤怒、激情及冷靜所代。其創(chuàng)作之肖像作品中,尤為突出者乃《何維蘭諾斯肖像》《斐德南·居耶馬赫德肖像》《穿衣的瑪哈》《裸體的瑪哈》及《伊薩貝爾·柯包斯·德·波賽爾肖像》等。1824年,戈雅僑居法國波爾多,直到1828年逝世。
戈雅乃近代歐洲繪畫史上偉大之先驅者,其鮮明“現(xiàn)實主義”畫風并“浪漫主義”激情,深刻影響了后來人,或說19世紀浪漫主義及現(xiàn)實主義推崇者,皆從戈雅之繪畫中獲過啟發(fā)。
《穿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同為名作,亦是戈雅代表作之一;“瑪哈”乃當時西班牙社交場上對名媛淑女之通稱。戈雅所畫的“瑪哈”是誰,眾說不一,至今仍無定論。
(6)安格爾
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乃法國古典主義畫派最后一位代表畫家。1780年生于蒙特龐省,早年曾向杜爾茲學習繪畫,17歲時到了巴黎,師從著名畫家達維特,深得賞識。
1806年,安格爾赴意大利,1824年方回巴黎;1834一1841年,其再度赴羅馬,深研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古典大師之作品,就中首推拉斐爾。受老師達維特及意大利古典藝術之啟發(fā),安格爾對古法典繪畫理解更為精確。此后,當其師流亡比利時,便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之代表人物。
雖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之楷模,安格爾并非照搬古賢之樣式,乃取融會貫通、取長補短之手法,將古典藝術造型美之精髓加以吸收、融化,并用自然之風格融入在寫實中,故而形成其洗練、單純之畫風;其多以“靜穆偉大、崇高單純”為創(chuàng)作原則,故而其作品多能達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造型典雅之特點,尤其于人體美之作品中表現(xiàn)突出,如《泉》《大宮女》《瓦平松的浴女》(或名《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安格爾繪畫必強調骨骼,而肌肉次之,其認為肌肉畫得過于精確易使造型失真,乃到庸俗,此為美學中重要之理論。安格爾崇尚自然,創(chuàng)作中往往不事雕琢,欲將自然形象與古典造型完美結合,又無造作與刻意,且經(jīng)精練之筆法表達,故無神秘之虛構或信仰之成分,乃純粹之藝術創(chuàng)作。
或許,畫家想寄眷戀于青春形象,或向往雋永與安寧;其筆下之裸體,無纖毫之浮夸與做作,摒棄一切非自然之流露,故而創(chuàng)造之美感人至深,必將流傳亦久。
《泉》是其盛名之作,代表安格爾的藝術頂峰。而此畫創(chuàng)作頗為不易,此畫是其1820年在意大利創(chuàng)作,而到1856年在巴黎方完稿,前后歷時三十六年,不可謂不難得也!
此畫原名《維納斯》,后經(jīng)數(shù)十年之漂泊,修改多次;又將秀發(fā)修改為倒傾之水瓶,使之成為具有“古典主義”象征之名作。
(7)德拉克羅瓦
德拉克羅瓦乃法國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其藝術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威尼斯畫派、倫勃朗、魯本斯和康斯太勃爾等大師之成就,對后世畫家頗具影響。
德拉克羅瓦17歲拜格朗為師學習繪畫,后入美術學院。1822年,受席里柯《美杜薩之筏》之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著名畫作——《但丁之舟》。于1816至1823年間,師從“新古典主義”畫家皮埃爾桂安恩。其作品頗具魯本斯之風格。
1824年,以巨作《希阿島的屠殺》令人矚目,從而成為“浪漫主義”畫壇之主將,與以安格爾為首之古典主義畫派相抗衡。后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薩爾納塔帕爾之死》《十字軍進入耶路撒冷》《馬利諾·法利羅的死刑》等“浪漫主義”巨作,其畫驚人心魄,頗具震撼力。
此人善用色彩,其造型之精巧可與提香或魯本斯相媲美,作品極富浪漫氣息和表現(xiàn)力;《自由引導人民》即是作者為實現(xiàn)共和、爭取民主以及自由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革命意識及精神,又不失浪漫氛圍。
(8)米勒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乃法國杰出畫家,“巴比仲畫派”之代表。其一生多半定居鄉(xiāng)村,作品多為農民勤勞樸實之生活寫照,其畫作《拾穗者》《晚鐘》《播種》,素有“農村三部曲”之稱;除此之外代表作尚有《扶鋤的農夫》《樵夫之死》《喂食》《母與子》等。其所繪之人物皆不強調面部表情,或描述特定之景象,而以典型之姿態(tài)表現(xiàn)出其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其素描用筆似斷似續(xù),線條渾厚而淳樸,亦不乏抒情之內涵,善于表達藝術語言,而作品以親切、感人為特點;因貧困之故,其作多為小幅油畫或素描作品。
六.淺談國畫
緣起
應諸位同學盛情相邀,于此講談國畫歷史與繪畫之技巧,朽人只好勉而為之,權當與大家共學吧!
我國繪畫技法堪稱“一寶”,與書法并稱“雙絕”。只是,國畫不似西洋畫易于保存,多因國畫繪制于易碎的紙或絹上。
兩漢時期,我國藝術可稱謂“大家風范”,但那時的藝術多為壁畫,只可觀摩,不易攜帶,不似西洋畫之木板或布等材質易于流傳。
兩漢時期的藝術,材質多是石材或陶瓷、磚瓦,藝術水平極高,但多為笨重之材質,故可遇不可求,臨摹亦不易得。
至隋、唐之時,因國富民強、文化興盛,故藝術成就亦高,我國藝術方至前所未有之頂峰。當時的繪畫藝術延續(xù)了雕刻之藝術技法,創(chuàng)作作品多以宗教題材、人物肖像畫成就最大,亦開“山水畫”之先河。
及至宋、元,則為我國繪畫藝術之巔峰期,其中尤以山水畫為代表,花鳥繪畫成就亦不俗。至明代時,繪畫作品則以花鳥為卓著。清朝一代,則將山水畫發(fā)揮到極致,風格傾向寫意,雖寄托自然景觀之寫實,然而重在體現(xiàn)自我之心境,故而流派紛起、大師并出,大有百花齊放之勢。
以下,朽人就一些名家或名畫加以簡述與評析,以供同學欣賞,我們先從隋唐開始講起。
1.隋唐時期
(1)展子虔
展子虔,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大畫家。他曾經(jīng)歷北齊、北周,最后在隋朝擔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
展子虔擅長畫人物、山水及其他雜畫,在繪畫技法上幾乎無所不能。其對人物的描繪相當細致,喜以色景染面部。他亦善畫馬,所畫之馬以神態(tài)逼真見長——如畫立馬更有足勢,若畫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當時的大畫家董伯仁齊名。所繪山水,能就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
他曾在洛陽天女寺、云花寺,長安靈寶寺、崇圣寺等處所繪制佛教壁畫,作品有隋朝官本《法華變相圖》《長安車馬人物圖》《白麻紙》《弋獵圖》《南郊圖》《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收錄入《貞觀公私畫史》之中;還有《朱買臣覆水圖》《北齊后主幸晉陽圖》《維摩像》等畫跡,收錄入《歷代名畫記》中;又有《北極巡海圖》《石勒問道圖》等二十余幅,收錄入《宣和畫譜》中。
他傳世之作有《授經(jīng)圖》《游春圖》。據(jù)稱,《游春圖》乃我國現(xiàn)存最古之卷軸山水畫。
(2)閻立本
《步輦圖》所繪之景為唐太宗召見吐蕃使者。
畫中,太宗威嚴平和,端坐于宮女所抬的步輦上;紅衣虬髯者為宮中執(zhí)掌禮儀之官員,其后著藏服者即為吐蕃使者。
此畫的作者閻立本是唐代畫家,陜西西安人氏。其父閻毗及其兄閻立德都擅長繪畫及建筑。而立本則擅長繪畫人物、車馬和樓閣,后人有稱為“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譽言;其傳世之作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蕭翼賺蘭亭圖》。
《步輦圖》記錄了一千二百多年前,漢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贊干布聯(lián)姻的重要歷史事件。此畫特色在于,畫家將人物的儀態(tài)與身份、氣質與心境刻畫得至為鮮明,尤其是衣紋展現(xiàn)圓轉、流暢至為突出,人物之五官亦勾畫精細。其中,人物的發(fā)式與服飾頗具初唐時期之特點。
(3)周昉
周,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出身顯貴家庭,先后官越州、宣州長史。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學不倦,擅長仕女畫。初學張萱,后取長而自創(chuàng);其繪畫多為貴族婦女,所畫人物多優(yōu)游閑佚、容貌豐滿、衣褶勁簡,且色彩柔和艷麗,為當時宮廷貴族、士大夫之所重。后來,唐德宗李適聞其名,詔至章明寺繪畫,經(jīng)月余始成,德宗推為“第一”。他所繪制的、具有華麗優(yōu)美的“水月觀音”像頗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稱“周家樣”。
其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
《簪花仕女圖》以四位貴婦人為表現(xiàn),分“戲犬”“漫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jié);而中間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較小以示其身份,與貴婦人形成身份對比,其中人物發(fā)型、眉毛及體態(tài)都以豐腴肥碩為主,故能體現(xiàn)唐代之審美風尚,勾線流暢、筆畫有力,色彩也很艷麗豐富,突顯出肌膚之質感和服飾的輕薄感。
(4)李思訓
李思訓,成紀(今甘肅天水)人氏,是唐朝皇親宗室,后官至右武衛(wèi)大將軍,封“彭國公”。
他是唐代杰出的書畫家,工書法、繪畫,尤擅長繪畫山水樹石,其筆力遒勁、格調細密,喜寫“云霞縹緲”之景色,鳥獸草木皆能窮其姿態(tài),亦愛用神仙故事點綴幽曲、寂靜之巖嶺。他喜以青綠為質、金泥為紋的山水畫,作品多富裝飾性。
他的繪法技巧源于隋代的展子虔,并繼承和發(fā)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xiàn)形式,玄宗皇帝曾評其畫作為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更推他為“北宗”山水畫之祖。唐代張彥遠總結說“山水之變始于吳(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稱其父子為“大、小李將軍”。其傳世的畫作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群峰茂林圖》等,收錄入《宣和畫譜》。
《江帆樓閣圖》所繪長松秀嶺,翠竹掩映,群山層迭,朱廊碧殿,江天闊渺,風帆近流,有著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畫融山水樹木與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輝映,一派春光景象;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后以綠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畫松樹以交叉取形,整體則勢態(tài)蔥郁;他用筆工整,山石青綠,著色艷麗,安歧評之為“傅色古艷,筆墨超軼”,表明山水畫到這一時代已趨成熟。
(5)王維
王維,自幼聰穎,據(jù)載他九歲即能作詩寫文,后成為唐開元、天寶間的著名詩人;其人書法工于草書、隸書,亦熟嫻絲竹音律,擅長繪畫,乃多才多藝之才子;其青年時便已名享京師,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異記》就有記載:“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游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p>
王維對于繪畫的貢獻有二:一是融詩情于畫中,開創(chuàng)了繪畫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風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國“水墨山水畫”之基礎,而至元、明、清三代發(fā)展為最重要之繪畫形式,故他被后人尊為“文人畫南宗之祖”。
《伏生授經(jīng)圖》卷所繪為漢代的伏生授業(yè)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畫。所繪人物形象逼真、清癯蒼老,所用筆法清勁有力。此畫無畫家之自款,但畫上有南宋高宗所題“王維寫濟南伏生”般字樣。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而采取了“焚書坑儒”的手段以統(tǒng)治人心,諸多寶貴之書籍頓遭損毀。
伏生,濟南人,原為秦博士。據(jù)說當時焚書時,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書》,漢文帝為求能治《尚書》之人而知伏生,其時年已九十余,不便行使,故漢文帝遣晁錯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畫上有南宋高宗題的“王維寫濟南伏生”字樣。
王維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詩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所繪物景頗為傳神,筆法精深入微;晚年隱居藍田輞川,過著吟詩作畫、談禪說佛的隱逸生活。此人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繪制山水松石,北宋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有“不衣文采”之創(chuàng)作理論,對后世文人畫影響甚大。
(6)李昭道
李昭道,甘肅天水人,字???,唐代著名畫家。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等官職,后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繼承其父李思訓之長,亦擅長“青綠山水”的繪畫創(chuàng)作,世稱“小李將軍”。亦擅繪畫鳥獸、樓臺、人物,并創(chuàng)“海景圖”。其畫風巧妙精致,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須眉畢現(xiàn)”。由于畫面繁復,線條纖細,論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主要畫作有《海岸圖》《摘瓜圖》等作品,收錄入《宣和畫譜》。
《明皇幸蜀圖》描繪了“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難的情形。畫家有意加強了春天山嶺間之詩意,于層巒疊嶂描繪飄浮白云,樹木亦秀麗動人;此畫之妙處在于,人物雖小卻分毫可辨,能使觀者輕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國國畫之類別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其中,人物畫是歷史上最早形成的畫科,早于山水與花鳥。大家皆知西洋畫注重造型,而國畫注重傳神,可謂不注意精確之造型“由來已久”。我國最早創(chuàng)作的人物畫,多重人物之刻畫,力求逼真、傳神,講求氣韻之靈動,形神要兼?zhèn)?,故古代論畫著作中稱其為“傳神論”(顧愷之)。
而分門別類中,人物畫又分為道釋畫(宗教畫)、仕女畫、肖像畫、歷史故事畫等。歷代之著名代表畫家,有東晉的顧愷之,五代的顧閎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費丹旭等大師。
2.宋元時期
(1)夏圭
夏圭,南宋畫家,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初學人物畫,后改繪山水;他將范寬、李唐的斧劈皴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拖泥帶水皴”;其創(chuàng)作時除師法李唐而講求陽剛之風外,更講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與馬遠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之杰出代表。寧宗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畫人物醞釀墨色如傅粉之色,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所畫雪景,全學范寬。畫院中人凡畫山水的,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與當時大畫家馬遠齊名,故稱“馬夏”。
他喜以長卷橫幅表現(xiàn)情景,而畫面變化亦十分復雜,多以線、面或干、濕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豐富,故藝術效果極強。其創(chuàng)立的“拖泥帶水皴”法,在當時不僅對南宋繪畫有所影響,而尤其對后世的“文人畫”的表現(xiàn)形式影響更大,且后人在繼承其法的基礎上,不單用在人物畫上,花鳥畫中亦被廣泛運用。
夏圭的畫法多受佛教禪宗影響,故他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現(xiàn)出了虛實和空氣感,用筆清勁,簡練概括,簡勁蒼老而墨氣明潤,給人渾厚樸實、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贊曰:“粗而不流于俗,細而不流于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塵之鄙格?!泵鞔螽嫾叶洳m對“北宗”山水頗懷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說“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
夏圭更善于表現(xiàn)煙雨朦朧的江濱湖岸景色,其點景人物亦簡括生動,樓臺等建筑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極為精練。亦喜用一角半邊的構圖,故有“夏半邊”之說。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南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曾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
代表作有《溪山清遠圖》《山水十二景》《江山佳勝圖》《西湖柳艇圖》《觀瀑圖》《梧竹溪堂圖》《煙岫林居圖》《松崖客話圖》《錢塘秋潮圖》等,其中《錢塘秋潮圖》,描繪的是錢塘江秋潮初至,浪濤翻滾奔騰之情景,左邊山上有座塔,當為觀潮的最佳地點,通過潮水和近山的比例,我們易于體會潮水之勢,給人來勢兇猛之感。而整幅畫面色彩鮮麗、清秀明朗,圖中的樹、石、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視覺上明快剛勁,似有跳躍之感,就是“馬夏畫派”的典型風格。
(2)米芾
米芾所處的時代,正是畫院寫實派山水畫大行其道之時,而他卻只想表達心中的“意氣”,以天真、顛狂手筆來表現(xiàn)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畫面上自由發(fā)揮,因他這類舉止類同“顛狂”,故人稱“米顛”。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行書、草書得力于王獻之,用筆俊邁,世人評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他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畫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發(fā)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云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畫家,師承其畫法,自稱“墨戲”,畫史上稱“米家山”“米氏云山”,因其傳承而有“米派”之稱。
他亦畫梅、松、蘭、菊等花卉畫,晚年兼畫人物,自稱“取顧(愷之)高古,不入?yún)巧ǖ雷樱┮还P”。米芾好模仿名跡,能以假亂真;并以行、草書最著,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宣和書譜》論其書“大抵初效羲之”,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
他傳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詩》《蜀素帖》最為著名。《蜀素帖》為米芾書法精品,為他38歲時所作,其書法蒼老凝練、行筆澀勁、沉穩(wěn)爽利、清雅絕俗,可謂“超神入妙”。其書體為“二王”及唐、五代書風之延續(xù),但與前人書法無一相似之處,是米芾自家風格之明證。明畫家董其昌題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3)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長子,故人稱“小米”,早年即以擅長書畫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后官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世稱“米敷文”。
其為繼承家學,少即以書畫知名,擅畫云山,略變其父之風格成一家之法。所繪畫作,多以云煙變滅為法度,而風格看似草成,實則法度森嚴,自稱“墨戲”;且性格耿直、不附時風,自重為珍。善書法,“酷似乃風,亦精鑒賞”,但自有自家風格。
《瀟湘奇觀》為米友仁所繪山水畫之代表作。圖繪江邊雪山、云霧變幻的奇境;只見濃云翻卷,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云氣之游動變化,山形可隱可顯。群山重迭起伏,遠處峰巒終于出現(xiàn)于白云中;中段主峰聳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遠近、層次清晰,顯露真實;但末段一轉山色,隱入淡遠之間,體現(xiàn)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畫作者以“沒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來之“雙勾法”,給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變了山水畫的形象和表現(xiàn)手法。作品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忽明忽晦,朦朧又富變化,故時人謂他“善畫無根樹,能描朦朧云”(湯垢《畫鑒》),筆與墨之巧妙結合,使得米氏之云山兼具“滋潤”與“沉郁”之特色。
(4)趙孟頫
山水畫,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繪畫,其最早只是作為人物畫之背景而創(chuàng)作,后獨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國畫藝術成就之畫種。山水畫注重整體構圖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擺放、神韻之表達,以及筆墨之濃淡為要點。
就風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綠山水等小類。歷代代表之人物有:唐之李思訓;宋之李成、范寬、董源;元之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倪瓚;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
趙孟頫,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后裔。宋亡后,隱歸鄉(xiāng)里閑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宋朝“遺逸”,經(jīng)程鉅夫薦舉,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
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鑒定古物玉器,其中以書法、繪畫成就尤高。山水畫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鳥等畫,所畫風格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評論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遂開元代之新畫風。
趙亦善詩文,其詩之風格以和婉為色;兼工篆刻,尤以“圓朱文”著稱。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幼輿邱壑圖》《秋郊飲馬圖》《江村漁樂圖》等。
《紅衣羅漢圖》所繪,身著紅色袈裟的羅漢盤腿坐于樹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態(tài)安詳,正在講授佛法的情景。圖中羅漢頗似西竺僧人,據(jù)悉他常與西域僧人往來,故能對西域人之神態(tài)特征刻畫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于唐之閻立本,即以鐵線描勾勒,且用筆凝重,蒼勁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3.明代時期
(1)戴進
戴進,明代畫家,號靜庵,浙江杭州人。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后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后浪跡江湖,賣畫為生。
他擅長山水、人物。其山水畫師法馬遠、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多是遒勁蒼潤手法;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fā)展了馬遠、夏圭傳統(tǒng)。
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tǒng),兼長二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諸法皆善長。人物佛像則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
其畫作在明中期影響較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逐成明代前期畫壇之主將,后世推他為“浙派”創(chuàng)始人。傳世之作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
(2)唐寅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所繪山水畫的代表作。畫面表現(xiàn)的是:崇嶺峙立,幾株柳樹亭立,半掩水閣臺榭,下臨江水;閣中一人獨坐眺望,旁有童子侍立。不遠處,落霞孤鶩,煙水微茫,故畫中景觀遼闊優(yōu)美。
此畫技法工整,山石用濕筆點染,故線條流暢,風格瀟灑俊秀,突顯飄逸;畫上自題詩是借王勃之少年得志,來為自己坎坷不平之遭遇而吐不愉。此畫風格近于南宋院體,為他盛年得意之作。
唐寅出生于商家,故地位較低。其幼年即能刻苦學習,11歲顯出過人之才,并能寫出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鄉(xiāng)試,獲“解元”(第一名)。次年,赴京會考,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地主徐經(jīng),因暗中賄賂主考官的家僮而事先得知考題,但事情敗露。唐寅亦受牽下獄,遭受凌辱。此后,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產生反感,自此,性格、行為流于不羈,后在好友祝允明規(guī)勸下發(fā)奮讀書,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其行筆秀潤縝密,頗具瀟灑清逸之韻味。他的山水畫多表現(xiàn)為雄偉險峻、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時亦描寫亭園幽境中文人逸士的悠閑生活。其山水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多樣。其人物畫多寫古今仕女或歷史典故。其傳世的畫作有《王蜀宮妓圖》《落霞孤鶩圖》《事茗圖》《看泉聽風圖》等。
(3)陳淳
陳淳,明朝畫家,江蘇蘇州人,字道復,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曾學畫于文徵明,后不拘師法;又法米芾、黃公望、王蒙。其山水較文徵明疏放開闊,蓋學米友仁而致筆跡放縱也。其尤擅長水墨寫意花鳥,開明代寫意花鳥畫之新局面。
前面講過山水畫,此處再講一講花鳥畫之特色?;B畫,亦是國畫一大分類。泛指以花卉、鳥、獸等動植物為主體的繪畫。此類創(chuàng)作之體裁,產生年代較人物、山水為晚,多講求精細或趣味,刻畫以精巧、傳神為主。
畫花鳥就表達形式的不同,又分為工筆花鳥及寫意花鳥二類。以表現(xiàn)手法而言,國畫主要以寫意或工筆,或二者兼顧為主,但以講究意境深遠、氣韻充實、畫面?zhèn)魃駷閯?chuàng)作手法。以線條勾線傳神、著色自然為特點,總以和諧為主旨;另以獨特之手法,以印章為點綴,以達平衡、增韻為獨創(chuàng),是為東方繪畫之魅力所在,更顯完美,此為西洋畫之所無。
大寫意,即以張條疏散、施墨粗放為特點,削繁為簡、遺形取神為手法,創(chuàng)作者多為潑墨粗畫。小寫意,即以簡練歸融為特色,多強調筆墨中之情趣,不茍求惟妙惟肖,但求整體氣勢與著色。工筆,是與寫意不同的手法,與寫意相反,多求刻畫精確,要求工整、細致,乃至細節(jié)明確、刻畫入微,手法以細膩、準確為度。
(4)仇英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后定居蘇州。其出身工匠,后從周臣學畫,因文徵明之推贊而知名當時,以賣畫為生。
仇英擅畫人物,尤長仕女。工于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不同筆法表現(xiàn)不同對象??坍嬛宋镄蜗?,或圓轉流利,或勁利有力,皆為精工、妍麗之作,世人有“周昉復起,亦未能過”之評。他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所畫青綠山水之作,多呈細潤而風骨勁峭,亦善繪制花鳥。晚年客居于收藏家項元汴家,摹仿歷代名跡,據(jù)稱“落筆亂真”。
仇英在當時名家周臣門下學畫,曾用心臨摹古代佳作,因刻苦及天賦不凡,故而技藝大進,成就卓著,因而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明四家”或“吳門派”。
他所創(chuàng)作的題材很廣泛,擅寫人物、山水、車船、樓閣、界畫等場景;尤擅長于臨摹,技法之中,工筆、寫意、白描俱佳;畫風細膩工整、色彩華麗,取古德之長而又能化為己用、自成一格。
其傳世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園圖》《柳下眠琴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和《玉洞仙源圖》。
《春夜宴桃李園圖》描繪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園”的故事,是歷來眾多畫家偏好的題材。前人一般著眼于“歡歌”和“夜游”的情景,而這幅圖的作者卻表現(xiàn)“幽賞未已,高談轉清”的時刻——李白與友人于庭園中秉燭而坐、飲酒賦詩……身后有侍從、樂女相伴。其中,人物刻畫傳神,所勾勒的線條也是十分地秀麗婉轉。
(5)董其昌
董其昌,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書畫家、書畫鑒賞家兼書畫理論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歷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謚號文敏。
他的書法,先從顏真卿,后學虞世南,再后,又覺唐書不如魏晉,轉學鐘繇、王羲之,并參以李邕、徐浩、楊凝式等筆意,自謂“于率易中得秀色”,其書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頗具個人特色,對明末清初的書風影響很大。
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黃公望、倪瓚為宗,成為集歷代畫家之大成者。但重寫意,不重寫實,所畫丘壑變化較少,而講究筆致、墨韻,畫格清潤明秀、靈靜飄逸。論畫標榜“士氣”,將古代山水畫家仿禪宗而分為“南宗”“北宗”,并推崇“南宗”(如王維者流)為文人畫正脈,形成崇“南”貶“北”之己見,其說影響明代以后的畫壇;又提倡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調對后世論畫亦影響較大。
此人才華俊逸,好談名理,善鑒別書畫。書法出顏真卿,后遍學魏晉唐宋諸名家,并融諸家之長自創(chuàng)風格;其行書古淡瀟灑,楷書則有顏真卿之率真韻味,草書植根于顏真卿的《爭坐位帖》《祭侄文稿》,兼有懷素之圓勁和米芾之跌宕。與邢侗、米萬鐘、張瑞圖合稱“明末四大家”,對明末清初書風影響很大。
其書法結體寬綽,取顏真卿之布白而不強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瀟散,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故而筆勢瀟灑隨意。傳世之作有《秋興八景圖》《山莊秋景圖》《晝錦堂圖》等。
4.清代時期
(1)吳宏及國畫之裝裱
吳宏(宏,一作弘),清代著名畫家,字遠度,號竹史,江西金溪人,長居江寧(今南京)。
其人詩書均精,自幼喜愛繪畫,筆墨得諸家之長而能出己意,縱橫放逸。
吳宏乃“金陵八家”畫派中的一員。他曾在順治十年游黃河,歸來后筆墨一變?yōu)榭v橫放逸,改變以前的風格;書中說他“偶畫墨竹,亦有水墨淋漓”之致。他的傳世作品有《柘溪草堂圖》《水榭待客圖》《山村樵木圖》等。
他的《柘溪草堂圖》描繪的是,坐落在白馬湖東岸樹叢中的小村、主人的優(yōu)雅住所——柘溪草堂。因為環(huán)境太美,以至于主人邀請畫家將它描繪下來,并將其日常的生活表現(xiàn)于中,使此畫成為得意之作。我們可以看到,村前有一座小橋,湖水環(huán)繞著村莊,樹林里的樓臺面對湖水,主人或來客可登樓遠眺,或與客人相對而坐、侃侃而談,有如置身世外桃源。
方有同學問及國畫的裝裱,此處再略講一些國畫裝裱之相關知識。由于國畫多繪于易于破碎、變形之宣紙或絹物之上,故我國國畫均須在背后用紙托裱,以絞、絹、紙等鑲邊后裝上軸桿,以便保存留傳。我國繪畫裝裱技術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在傳統(tǒng)的意義上,國畫裝裱后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立軸
立軸是國畫中裝裱的一種式樣。中間部分叫“畫心”(又名“畫身”),上面稱“天頭”,下面稱“地腳”。上、下又有“隔水”。裝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稱為“大軸”,俗稱“中堂”;特大的稱為“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畫幅稱“立軸”。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又稱“綬帶”),這種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間。“畫心”上、下端加鑲錦條,稱之為“錦眉”。
冊頁
冊頁是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因畫身不大,亦稱之為“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長方形、豎形或橫形;有推蓬式、蝴蝶式和經(jīng)摺式三種;也有裱成單片的,稱之為“散裝”。一般冊頁均取雙數(shù),少則四開、八開、十開,多則十二開、十六開或二十四開。冊頁外鑲邊框,前、后添加副頁,上、下加板面。這樣,欣賞、攜帶、保存、收藏就比較方便了。
屏條
屏條,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由于畫身狹長,所以有裝裱成屏條形式的。屏條單獨的稱為“條屏”;四幅并排懸掛的稱為“堂屏”或“四季屏”;也有四幅以上乃至十二幅、十六幅的,這些都是成雙的完整畫面,稱為“通景屏”或通屏。
手卷
手卷也是裝裱式樣中的一種,也稱“長卷”或“圖卷”。外面有“包首”,前面有“引首”,中間是作品;緊連作品兩邊的叫“隔水”,后面有“拖尾”。“包首”的上面貼有“題簽”。歷代名畫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等,都是手卷的裝裱式樣。
(2)石濤
石濤是明朝靖江王朱贊儀的第十世孫,父名朱亨嘉,曾于南明隆武時在廣西自稱“監(jiān)國”,后被俘遭殺,其時年尚幼小。他本來是明末皇族,未滿十歲家庭慘遭變故,于是削發(fā)為僧,四處流浪;他法名叫原濟,亦作元濟(后人誤傳為“道濟”),號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
他因逃避兵禍,四處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而悟大自然之奇妙造化,至清康熙時期,其名已傳揚四海,他曾兩次在揚州為康熙帝接駕,并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與王公貴族亦交往較密。
石濤所畫山水、蘭竹、人物等,講求創(chuàng)意,構圖善于變化,筆墨恣肆,意境新奇,一反當時仿古之風,王原祁評他為“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他的畫作對揚州畫派及近代中國畫影響很大;兼工書法和詩,對畫論尤有深入研究,所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其手寫刻本,名《畫譜》)較為有名。
其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作畫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為明清時期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一代大畫家。他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云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總能力求新奇,意境清新悠遠,尤善用“截取法”以傳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故其筆勢恣肆、淋漓灑脫而又不拘小疵,有豪放之態(tài),以奔放見勝。
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融并施,尤喜用濕筆,通過水墨的變化與筆墨的相融,多能表現(xiàn)山川之氤氳氣象,或意境深遠、厚重之態(tài);有時用墨濃而顯墨氣淋漓,有時運筆酣暢流利或加方拙之筆,于是方圓結合以顯樸實,秀拙相生而露清新。
他擅畫山水,主張應細心體察大自然之景觀,領會于心而下筆如有神助,筆墨“當隨時代”而繪;畫山水者應“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進而“法自我立”,《黃山八勝圖》即是其代表作之一。石濤的傳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黃山八勝圖》《海晏河清圖》等。
(3)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清初著名畫家。字雪個,號個山,后更號為個山驢、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朝皇室之后。清初之時隱其姓名,隱居在南昌青云譜道院。
八大山人經(jīng)歷明清之際天翻地覆的時局變化,且自身從皇室淪為逸民,并為避害而出家,可見其飽經(jīng)苦難;其詩文書畫出眾,但因家破國亡之故,裝聾作啞,從其作品中可略見其心之悲愴。
朱耷擅畫水墨花卉禽鳥,筆墨簡括凝練、形象夸張、意境深刻;所寫山水,畫境冷清、枯寂;其水墨畫技法對后世寫意畫影響很大;他的山水畫及花鳥畫,多所體現(xiàn)其內心孤寂遁世、清高自賞的風骨和性情品格,絲毫不比他的花鳥畫遜色。兼有豪情縱逸的雄健風格、樸茂酣暢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澀秀的奇特韻味,然而虛淡中含意多,蘊涵深刻。
《山水圖》亦名《秋林亭子圖》,寫秋數(shù)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籠罩著一派荒涼靜寂、無可奈何的氣氛,有一種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
八大山人書法成就頗高,致使將其畫名掩蓋,知者不多。其書法,行楷學王獻之的淳樸圓潤,并自成一格。其所寫書體,以篆書之圓潤施于行草,自然起落,以高超的手法將書法的落、起、走、住、疊、圍、回等技巧藏蘊其中,且能不著痕跡。古人謂之“藏巧于拙,筆澀生樸”,由此可知八大山人書法之妙,世之少見。
能窺山人之書體全貌的,莫過于《個山小像》中其所題字——他以篆、隸、章草、行、真等六體書之,可見其功力之深,世間罕見倫比者,可謂集山人書法之大成。其晚年時,書法達其藝術成就之巔,草書亦不再怪異、雄偉,如其所寫之《行書四箴》《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等,平淡無奇、渾若天成,無絲毫修飾,靜穆單純,似超脫凡俗、不著人間煙氣,是書家所愛之珍品。
(4)鄒喆及國畫之技法
鄒喆,清代畫家。字方魯,江蘇吳縣人。自幼隨父親客游金陵,其畫宗法于其父。其山水畫穩(wěn)重而有古氣,富簡淡清逸、超絕脫俗之情趣,兼長水墨花卉。此畫設色清雅,筆墨精練,畫面意境清曠,筆墨秀潤峭利,至令景物清雋生動、形象逼真。傳世作品有《崇山蕭寺圖》《松林僧話圖》《山水》等。
《崇山蕭寺圖》描寫崇山峻嶺山坳間,有寺院深藏幽靜處,山腳下有水竹村莊、村舍錯落;旁邊溪回路曲、小溪蜿蜒;另板橋橫跨,設色清雅,故而畫面生動。其筆粗獷蒼勁,又不失清淡超逸之趣,確屬佳作。
最近,有同學來問國畫技法,余在此略述一些。我國國畫的技法自古流傳的不少,但常用者或有獨特之處歸納如下:
十八描
十八描指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描繪方法,又有“古今描法一十八”之稱。此法在明代周履靖的《夷門廣牘》和江珂玉的《珊瑚網(wǎng)》中有講述,簡稱“十八描”——即高古游絲描(顧愷之)、鐵線描、行云流水描、馬蝗描(又名“蘭葉描”,馬和之)、釘頭鼠尾描(武洞清)、混描、撅頭描(馬遠、夏圭)、曹衣描(曹不興)、折蘆描(梁楷)、橄欖描(顏輝)、棗核描、柳葉描(吳道子)、竹葉描、戰(zhàn)筆水紋描、減筆描(馬遠、梁楷)、柴筆描、蚯蚓描。
雙勾
雙勾就是用線條勾描物像的輪廓,又名“勾勒”。因其基本是用左右或上下兩筆勾描合攏,故又名“雙勾”,多用于工筆花鳥畫。
白描
白描指用墨線勾描物體而不加色彩的一種手法。唐代的吳道子、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等都是白描的高手。
皴法
皴法指一種表現(xiàn)山石、樹皮紋路的用筆方法。對歷代畫家根據(jù)山石的不同結構、質感、樹木的紋理所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形式,是后人根據(jù)前人的經(jīng)驗以及對大自然的體會所總結的不同手法。而歷代下來,皴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披麻皴(董源、巨然)、直擦皴(關仝、李成)、雨點皴(范寬)、卷云皴(李成、郭熙)、解索皴、牛毛皴、荷葉皴(趙孟頫)、長斧劈柴皴(李唐、馬遠)、鬼臉皴(荊浩)、拖泥帶水皴(米芾)、折帶皴(倪瓚)、破網(wǎng)皴(吳偉)。樹的皴法有:有鱗皴(松樹皮)、繩皴(柏樹皮)、交叉麻皮皴(柳樹皮)、點擦橫皴(梅樹皮)、橫皴(梧桐樹皮)。
沒骨
沒骨指一種不用筆勾、墨畫為骨,而直接用色彩涂抹、描繪物體的手法。五代黃荃所畫花卉,勾勒用筆較細,著色后幾乎不見筆跡,遂有“沒骨花枝”之稱;后來到北宋時期,有畫家徐崇嗣學黃荃之手法,所繪花卉更是不加墨線勾線,只用彩色畫成,世稱“沒骨畫”,后人將此類畫法稱之為“沒骨法”。
潑墨
潑墨指將墨潑于紙上后,隨其形狀畫出景物的一種手法。相傳唐代的王洽,曾以墨于紙上而畫出形神兼顧的畫作,遂成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后世將用筆水墨飽滿、淋漓盡致、氣勢磅礴的手法稱之為“潑墨”。
(5)髡殘
髡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丘,號石溪,又號白禿,自稱殘道人,晚年署名“石道人”;在畫壇上與石濤并稱“二石”,又與程正揆并稱“二溪”。
據(jù)說,其母夢僧人入室而孕,因而他年歲稍長,總以為自己前生是僧人,故常思出家。程正揆在《石溪小傳》中說髡殘“廿歲削發(fā)為僧,參學諸方,皆器重之”。髡殘自幼愛好繪畫,年輕時放棄求取功名,20歲削發(fā)為僧,云游名山;30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后,避難常德桃花源。
髡殘善繪畫,尤其精于山水;繪畫技法宗法黃公望、王蒙,早期基礎出于明代謝時臣,所融之技法可上追元代四大家及北宋之巨然,曾說:“若荊、關、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謂余不可繼跡于后?!彼晫W元代四家以及明代大畫家董其昌的畫法,同時敢于“變其法以適意”,并以書法入畫,不做臨摹效顰,此真可見其重情用心、重視筆墨技法之處。
他在藝術上主張抒發(fā)個性,敢于創(chuàng)新,反對古板陳舊、墨守成規(guī),其作品充滿質樸的感情,似不假造作、真摯感人,故而風格獨特,于當時成就最為突出,對后世影響很大。
髡殘的山水畫章法穩(wěn)健,繁雜嚴密而不堵,郁茂濃厚而不塞,景色不以新奇取勝,而以平凡見其幽深處。其善用雄健之禿筆和渴墨,層層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滯,禿筆而不干枯,是以他的作品具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
他平生喜游歷名山大川,對大自然之博大神奇有其獨到的領會,后住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曾自謂平生有三慚愧:“常慚愧這只腳,不曾閱歷天下多山;又常慚此兩眼鈍置,不能讀萬卷書;又慚兩耳,未嘗記受智者教誨?!?/p>
髡殘的性格比較孤僻,書中云他“鯁直若五石弓,寡交識,輒終日不語”。對于禪學,他亦有獨到之體悟,能“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者也”。他的畫學,在當時已有相當造詣,受到周亮工、龔賢、陳舒、程正揆等人的推崇,因而他在當時的佛教界和藝術界皆有很高的聲望。
髡殘從事繪畫比他人艱難,也付出更多心力,因其一生多受病痛折磨,可能與他早年避兵隱居桃源深處有關,但他從未放逸其心。他嘗在《溪山無盡圖卷》自題省悟之語,頗為感人。其語云:“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shù)脗€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出家人若懶,則佛相不得莊嚴而千家不能一缽也。神三教同是。殘衲時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余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畫數(shù)幅或字一兩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做出一番事業(yè),端教作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覺,何異于草木!”
張庚在《國朝畫征錄·髡殘傳》中有評云:“石溪工山水,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筆墨高古,設色精湛,誠元人之勝概也。此種筆法不見于世久矣!”由此可見,髡殘之畫深得元代四大家之精髓。
(6)弘仁
弘仁,明末清初畫家,僧人,安徽歙縣人。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明末諸生(秀才),明亡后出家,法名弘仁,字漸江,自號漸江學人,又號漸江僧、無智、梅花老衲。自幼喪父,家貧,事母至孝,一生未娶。
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離歙赴閩,入武夷山為僧,師從古航禪師;云游各地后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經(jīng)常往來于黃山、雁蕩山之間;工詩文、書法,其詩多從國家身世有感而發(fā),其中尤其以民族感情至為強烈。其人畫風蕭散淡泊、簡潔冷峭。
他擅畫山水,取法宋元諸家,尤喜倪瓚(云林),師其法而用功最多;雖尊師法,但又不拘于師法,并能獨自創(chuàng)新,所謂“師法自然,獨辟蹊徑”可作他藝術生涯的注腳。他的作品多畫黃山,構圖簡潔,山石方折,險峰壁立,奇松倒掛;筆墨秀逸而凝重,意境宏闊亦淡遠;其畫氣勢峻偉,先聲奪人;其人亦善畫梅,繪畫多得梅花疏枝淡蕊、冷艷寒香之韻致。
弘仁早年從學孫無修,中年師從蕭云從,從宋元各家入手,后來師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瓚畫法,作品中如《清溪雨霽》《秋林圖》《枯槎短荻圖》等取景清新,多有云林遺意。他對倪瓚十分崇拜,曾于畫中題詩云:“迂翁筆墨予家寶,歲歲焚香供作師”,可見其尊重如斯。
弘仁以畫黃山而聞名,世人謂“得黃山之真性情”,筆墨蒼勁整潔,富秀逸之氣,給人以清新之意趣。與石濤、梅清同為“黃山畫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標在他的山水畫題云:“漸公畫入武夷而一變,歸黃山而一奇?!?/p>
弘仁的繪畫于當時及后世皆享譽極高,后人將其與髡殘、朱耷、石濤合稱“清初四高僧”;又與汪之瑞、查士標、孫逸合稱為“新安派四大家”,又稱“海陽四家”,弘仁居首位。學他畫風的有祝昌、高翔、秦涵等人。
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說:“新安畫多宗清(倪瓚)者,蓋漸師道先路也?!贝碜饔小秵趟捎鹜翀D》《松石圖》《黃山蟠龍松》《梅屋松泉圖》《黃海松石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