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笸籮
張靜
外婆走的時候,棺木里放了好多東西。吃的、喝的,包括她老人家曾經(jīng)喜歡穿的衣裳、用著順手的舊物,都給放進去了。唯一的針線笸籮,被老姨們和妗子拿在手里,端詳著,摸了半天,還是取了出來。大姨念叨,咱媽平日里用慣了,瞧這笸籮被使喚得油光發(fā)亮,細滑柔軟,放進去,真有些可惜了。
就這樣,外婆的針線笸籮被留了下來,縫縫補補,又是好多年。
后來,我婆去世了,她的針線笸籮雖然也被小嬸子留了下來,但幾乎不太用了。我偶爾去小叔家的時候,笸籮靜靜地躺在炕頭一角,里面堆滿了隨身穿的小衣物,鼓鼓囊囊的,將笸籮壓得變了形,這多少讓人看了有些遺憾。
記憶里,女人炕頭的針線笸籮是輕輕巧巧的,但它卻盛放了太多的歲月流年。尤其是在那些缺衣少穿的貧瘠日子里,鄉(xiāng)下人一年四季從頭到腳穿的粗布衣物,長的、短的、薄的、厚的,都是用笸籮里的針線縫起來的。先是我爺前日下地干活時磨爛的袖口、松了的紐扣、刮破的衣襟;再是三叔的襪子,在生產(chǎn)隊平地時,拉著架子車滿地跑,腳后跟爛了個大洞,挑釁似的張望著;還有,小叔的褲腳又短了一截,眼瞅著天越來越?jīng)隽耍枰右唤夭肌@些細碎的緊要活,我婆得趕著日頭做。比如趁著早起窗外透進來的亮光,或者落滿夕陽的窗臺,不大工夫就完成了。若是整件的衣裳或者褲子,那就只能等著下雨天或者農(nóng)活不緊時,攤開場面做。她早早將被子疊起來,炕頭收拾利索,然后將裁剪好的布平鋪。那只笸籮,就放在手邊,一轱轆線,被婆不停地取出來,放進去,穿一些,再穿一些。她一針一針扎下去,袖子、領(lǐng)口、前襟,一片一片銜接起來,風(fēng)聲、雨聲和婆的背影成為那個雨天里一幀溫暖的水墨畫。
婆的笸籮形狀像一彎月,里面放著顏色、粗細各異的線,剪刀,銅頂針,碎花布,以及一本發(fā)黃的書,書中夾滿了一家老小一年四季用的鞋樣、窗花。對了,還有繡花用的箍圈,都一一躺在笸籮里,靜靜恭候,某天某時某刻它們會被派上用場,好讓全家人安然度過風(fēng)霜雪雨與寒來暑往的四季。
笸籮一般是用細柳條編制而成的。去掉皮的柳條白生生的,鄉(xiāng)下人叫水柳,長在水邊,與蘆葦一起,沐浴溪流、日光和風(fēng)。待某日,長得婀娜多姿、纖細柔曼時,村子里的篾匠張四會用一把亮閃閃的篾刀褪下它粗糙的外皮,順著柳條的紋路經(jīng)脈,一層一層割出自己需要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再經(jīng)日光鍛打、爐火熏烤,直到它柔韌結(jié)實,可以任意彎曲或折壓為止。待農(nóng)活清閑時,張四尋屋檐下一處干凈的地兒,他的拇指按住刀口,柳條反復(fù)在篾刀上劃過,直到被打磨得透薄光滑。用他自己的話說,篾匠活不難,細數(shù)活,主要是在一雙手“砍、切、拉、編、磨”下,笸籮、簸箕、背簍、篩子、籠子等就出來了。我親眼看到,他劈出來的柳片,粗細有致,青白分明,一點毛邊都沒有,可他那雙手,早已糙如老樹,手指頭上布滿了細細的口子,連關(guān)節(jié)也稍微彎曲變形。我問他,四爺,你手疼不?他笑著說,手上磨出的繭太厚了,早感覺不到了。完了,又多說一句,娃呀,你好好念書,爺這手藝養(yǎng)家糊口還湊合,要想過上好日子,難!
冬閑時節(jié),家家戶戶的炕頭上,笸籮閑不住了,它被鄉(xiāng)下女人翻來翻去,織補著各自心頭的喜怒哀樂。比如,隔壁八婆家老二剛子的媳婦懷孕了,滿村子讓剛子找酸杏子吃,眼見那肚皮一日日鼓起來,尖尖的,肯定是個頂門杠子。三婆一邊給孫兒縫老虎枕頭,一邊樂得合不攏嘴。前街的秀紅姑姑剛剛和鎮(zhèn)上家境殷實的藥鋪老劉家訂婚了,郎才女貌,村里人都說,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秀紅姑姑一個人悄悄地躲在廂房里,給心上人繡鞋墊。一雙纖細白凈的手在針線笸籮里刨來刨去,紅的、綠的、藍的花絲線,也在她手里比畫來比畫去,直到鞋墊上紅的花綠的葉,活泛逼真。尤其那鵲兒,紅嘴,黃腳,藍羽,烏溜圓的黑眼,似要張嘴說話呢。
月亮悄悄爬上樹梢的時候,夜?jié)u深了,街門六婆家傳來時斷時續(xù)的爭吵聲,一聲高過一聲。不一會兒,那爭吵聲變成重重的摔門聲,緊接著,是六婆的低啜聲和六爺?shù)膰@息聲,在寂靜的夜里格外清晰。聽得出,是六婆的三個兒子為分家吵起來了。六婆很傷心,她一邊抹眼淚,一邊從笸籮最下面取出一個裹得嚴實的手帕,給六爺說,家里就兩塊能澆上水的水田,咋分都不能稱三個人的心;再說了,水缸、面甕、壇壇、罐罐,他們看上啥,都拿吧,咱倆一把老骨頭,好湊合。要不,棺材板,先不買了,擱擱,用這錢給娃幾個每家買個新鍋,再添置些新碗筷,過日子嘛,不能讓人笑話。六婆說這話的時候,手里的鞋底正好是最后一針。大抵是針尖使喚長了有些干澀了吧,她抬起右手,捏著針,從花白的耳鬢邊上劃了幾下,狠著勁戳進鞋底里,拽著線拉過,打好死結(jié),嘴上去,輕輕咬斷線頭,然后將針別在線轱轆上,收進笸籮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屋內(nèi)燈火昏暗,兩只孤單的影子落在窗戶上。
快過年了,大雪紛飛,五婆家的翠紅姑姑過兩天就要出嫁了,火炕上,五婆從她的針線笸籮里取出一根繩子,開始給翠紅姑姑“挦臉”。這是舊時關(guān)中鄉(xiāng)下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被“挦”過臉的新娘子,皮膚鮮亮細滑,泛著微微的潮紅,楚楚動人呢。要說的是,五婆是村里的“挦臉”高手,手中那根繩子,不知挦過多少張淳樸美麗的面龐。這一次,是她的小女兒翠紅。她挦得很細。兩只手使勁繃緊繩子,順著女兒臉蛋自下而上一圈一圈,輕輕碾過,不怎么疼。大約一炷香的工夫,翠紅姑姑臉上那些細密的、肉眼看不見的茸毛便褪得干干凈凈,整個臉蛋紅撲撲、亮光光、嫩生生的,看著越發(fā)俊了。
很多年后,翠紅姑姑總會想起那個風(fēng)花雪月的舊歷年,那個紅燭搖曳的夜晚,一彎清月悄悄爬進院子,落在貼滿大紅“囍”字和“百鳥朝鳳”的小窗軒上,透著一抹嫣紅的光亮。她心愛的男人,毛毛躁躁又急急切切地進來了。他用有些顫抖的手,輕輕地、一層一層地褪去她的大紅棉襖,然后,吹熄紅燭,將兩個人卷進柔暖的大紅緞面的被子里……炕頭的角落里,她的婆婆早已安放好了一只簇新的針線笸籮,里面放著簇新的絲線、簇新的頂針,以及簇新的剪刀和針,似要將小兩口簇新美好的日子縫起來。
一晃,很多年過去了,五婆早已離開人世,翠紅姑姑日漸老去,耳鬢的白發(fā)跟霜染了似的。她的兒女各自成家,空閑時,孫兒孫女們圍著她,嘰嘰喳喳,好不熱鬧,哪里還有閑工夫穿針引線?用她的話說,生活好了,日子日新月異,現(xiàn)在的孩子們哪個愿意穿手工做的衣裳?連自家娶來的兩個兒媳婦,都只想著外出打工掙錢,東奔西跑,沒有一個能靜下心來,做幾件針線活。這平日里,身上的鞋子、衣裳,全在商店里買,方便??!說完,她的目光落在炕頭的針線笸籮上,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嘆息:多好的笸籮,成擺設(shè)了。
后來,再見到它,是在喧鬧的城市一角,一個民俗小吃餐館里,很多舊時的物件都擺在那里。一只很舊的笸籮,也靜靜地掛在用麥草和泥巴糊起來的墻上,落滿了微塵,像鄉(xiāng)下女子遠去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