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無需敬畏自然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已經(jīng)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边@話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運行規(guī)律,它不會因為天下大治,處于唐堯盛世而特意存在下去,也決不會因為出了桀這樣的壞人而中止運行。這次海嘯充分體現(xiàn)了荀子這句話的高度智慧。地震海嘯的發(fā)生并不是大自然發(fā)怒的結果,它與人的善良與否沒有關系,即便你惡貫滿盈,你不在海嘯波及地區(qū),你會安然無恙;即使你長年積德行善,你不幸住在亞齊、普吉,也可能葬身大海。荀子的觀點與基督教教義是很不一樣的。基督教認為人要行善,不行善就要受到上帝的處罰,而且這種處罰有時要玉石俱焚,連善人也跟著倒霉。挪亞方舟不過只救出一家人,除了挪亞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好人了?這次二十幾萬人命的逝去又難道是他們作惡多端的緣故嗎?
再放遠一點說,幾十億年以后,太陽要大大膨脹,地球上要變得無法居住,如果不離開地球人類就無法生存下去,難道你對自然保持敬畏,太陽系就不出現(xiàn)這種前景嗎?近一點講,還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如果只是敬畏,能讓小行星改變軌道嗎?人雖然渺小,與宇宙比起來如微塵,如芥子,無法改變自然規(guī)律,但人可以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規(guī)避自然災害,消彌自然災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動出擊小行星,至于幾十億年以后,人一定會因為科學技術的發(fā)達,而遷徙到其他適合人居住的環(huán)境中去了。如果人類一心只存敬畏而無作為,恐怕什么時候都只能坐以待斃。敬畏自然的提法只能使人們退后到依賴宗教的無為境界去,這對人們只是更有害而不是更有利。
有人將敬畏自然與保護自然環(huán)境等同起來,這是不合適的。敬畏是不作為,而保護卻要依靠人的能力,一是認識能力,二是改造能力。先說認識能力。這個能力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是不斷提高的,但有時也會有失誤與忽略之處。以這次印度洋的地震海嘯為例,人們是有些大意了。海嘯發(fā)生以后,大家都記死了這個日子,2004年12月26日,但有多少人想起這一天于陰歷是月圓之時(中國農(nóng)歷是十一月十五日),太陽地球月亮正處于一條直線上。滿月之日不一定有地震,但地震卻多發(fā)生在月圓時,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有印度學者用這一古老思路預報出地震時間,與實際時間只差28分鐘嗎?如果我們不大意,如果我們有預警,盡管這次海嘯不可避免,我們不是能夠減去許多傷亡嗎?在這樣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幾萬條生命之后,我們首先應該檢討的是為什么我們沒有預測到地震的可能性,我們的認識能力還受到什么限制,我們的科學技術手段還有哪些缺陷?而不是退縮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試問如果只是一味敬畏自然,我們現(xiàn)在應該做什么呢?
二是改造能力。現(xiàn)在一說起對自然的改造,就讓人心驚肉跳,極端的自然環(huán)境保護者不能容忍“改造”這兩個字。對自然規(guī)律我們應該了解順應,這是不錯的態(tài)度。但對自然環(huán)境卻不可能不改造。試問自有人類以來,豈不是一場對自然環(huán)境進行數(shù)百萬年的改造過程嗎?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環(huán)境原來的模樣過下去,否則還有人類今天的發(fā)展嗎?即使在今天,我們是要在環(huán)境改造得較好的歐洲、北美與亞洲部分地區(qū)生活,還是愿意在保留原生狀態(tài)較多的非洲某些地區(qū)生活呢?我們難道會為了保持原生狀態(tài),而不去消滅那些對人類有害的蚊蠅毒蟲嗎?我們稱贊我們的先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就是因為他們給我們做出了改造自然的榜樣,我們才有今天的長壽命與生活質量。難道我們愿意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去嗎?但我們經(jīng)過與自然環(huán)境的長期相處,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隨意進行的行為。恩格斯早就警告過我們,我們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實際上都受到了自然的報復(這種報復自然是客觀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觀報復)。溫室效應、癌癥高發(fā)就是人們最深切地感到的毛病。但我們從自然界的報復得到的教訓,并非不作為,而是要聰明地作為。因此環(huán)境保護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們應該要在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情況下,適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類社會更高度更和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