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生論杜詩句法

文學(xué)研究.第2卷.2 作者:


黃生論杜詩句法

劉重喜(1)

摘 要:“句法”作為中國詩學(xué)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確立于宋代,宋人論詩普遍重視句法并往往舉杜詩為例。元明以降的詩格、詩話以及詩選、詩評等詩學(xué)著作中也多涉及句法問題。清初學(xué)者黃生論詩尤重句法,所析杜詩句法竟達(dá)79種之多,可謂集古今杜詩句法論之大成。這固然與其深研杜詩文本,后出轉(zhuǎn)精有關(guān),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黃生等明末清初杜學(xué)者在注杜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意法論”,這一詩學(xué)原理是形成黃生杜詩句法論的深層原因。

關(guān)鍵詞:黃生 杜詩 句法 意法論

一、引言

黃生,生于明天啟二年(162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原名琯,字扶孟,號白山。歙縣潭渡人,明諸生,入清不仕,授徒著述以終?!端膸烊珪分浧洹蹲衷b》一卷、《義府》二卷,開清代乾嘉樸學(xué)之先河。又有《一木堂詩稿》、《杜詩說》等著作存世。生平事跡可見《清史列傳·儒林傳》、《黃生年譜》(2)等。

黃生繼承了明代“詩必盛唐”的詩學(xué)觀念,其《唐詩摘鈔·序》認(rèn)為:自唐代以來“詩家遂分二體:散行者曰古體,排偶者曰近體”,而“其窮工極巧,全在近體”,“近體必法唐人,此匠者之繩墨,射者之彀率也”。唐詩近體之中又以杜詩為典范,其《唐詩矩》所選皆五言律詩,“詩至開、天而盛,開、天得子美而尤盛。子美律詩,高深、雄厚、精切、奇變,無所不有,所選盛唐幾二百首,而子美獨居強半,以其包羅眾家,故特用為殿焉”(3)。

黃生評論唐詩和杜詩的核心是詩法:

王元美謂:“章法之妙,有不見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見字法者?!贝俗钌弦怀朔ㄩT,即工巧之至而入自然者也。詩家火候未至,豈能頓詣此境?故作詩不談?wù)?/span>、、字三法非邪魔即外道

而在章法、句法和字法三者之中,黃生尤其注重唐詩句法,“煉字莫過于六朝,煉句莫過于唐人”,認(rèn)為“極盡變化”的句法是唐詩的重要特征?!对婘妗肪硪辉疲?/p>

唐人字法、句法、對法、起法、收法,極盡變化,前人間亦拈及,惜未備未詳。予嘗遍加蒐摘,列為句圖,類聚而門分之,儻好事者為一梓行,亦足補前賢所未逮也。(4)

黃生對唐詩和杜詩的句法進行過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明末清初學(xué)者論杜詩句法,以黃生、洪仲、吳瞻泰三人最為突出。三人同里友善,“晨夕析疑”(吳瞻泰《杜詩題要·評杜詩略例》),“論定杜詩”,對杜詩句法分析得最為細(xì)致和全面(5)。三人之中,黃生詩學(xué)啟導(dǎo)于洪仲(6),對杜詩用力最大,孜孜以求,研精入微,終集歷代杜詩句法論之大成,對后世影響最大。仇兆鰲《杜詩詳注》引黃生《杜詩說》甚多,李文煒《杜律通解》中所論句法亦本自黃生(7)。

本文即對黃生的杜詩句法論進行評述,對其句法論的特點及其背后的詩學(xué)原理進行探討。

二、黃生歸納的七十九種杜詩句法

黃生論詩著作甚多,除《唐詩矩》外,還有《唐詩摘鈔》四卷,其專論杜詩的有《杜詩說》十二卷。今以三書中所評述的杜詩句法為依據(jù),以清人朱之荊摘抄的《黃白山杜詩說句法》和今人何慶善整理的《黃生析唐詩字法句法舉要》(8)為參照,將其所論杜詩句法分為“單句”和“雙句以上”兩類進行討論,共得79種句法,其中單句51種,雙句以上28種(9)。

一、單句

1.兩截句

詩句分為兩段,分別寫兩個事物或場景,兩者之間詩意相互映發(fā),謂之“兩截句”。五律,如《唐詩矩·憶幼子》“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注為“兩截句”:“上下語意雖相關(guān),句法卻分兩截。”

2.三截句

詩句分為三段,分別寫三個事物或場景,三者之間詩意相互映發(fā),謂之“三截句”。三截句往往見于七律,如《杜詩說》卷八《嚴(yán)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百年地僻經(jīng)過迥,五月江深草閣寒”二句,皆注為“三截句”。

3.三折句

詩句分為三段,描繪三個事物或場景,三者之間一意貫注,上下轉(zhuǎn)接密切,謂之“三折句”,亦往往見于七律。如《杜詩說》卷九《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含風(fēng)翠壁孤云細(xì),背日丹楓萬木稠”二句,云:“三折句:上二,中四,下一?!?/p>

4.層折句

詩句中有數(shù)層意義,每層意義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謂之“層折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六《端午日賜衣》云:“‘細(xì)葛含風(fēng)軟’,葛曰細(xì),細(xì)葛曰軟,軟曰含風(fēng),一句有三層折?!逼呗?,如《杜詩說》卷八《秋興八首》第一首“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注云:“層折句?!?/p>

5.折腰句

句意分為上下兩折,上少下多,如同蜂腰(與六朝與唐人聲病中所謂的“蜂腰”涵義不同),腰腹細(xì)長,謂之“折腰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第五首云:“‘綠垂風(fēng)折筍,紅綻雨肥梅’,上一下四,本折腰句。”《喜達(dá)行在所三首》第二首“南陽氣已新”、《西郊》“市橋官柳細(xì)”,皆為上二下三,亦屬“折腰句”。七律,如《杜詩說》卷八《曲江對酒》“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二句,皆為上二下五,屬于“折腰句”。

6.鶴膝句

句意分為上下兩折,上多下少,謂之“鶴膝句”。五律,如《杜詩說》卷五《湘夫人祠》:“晚泊登汀樹?!本砥摺吨]真諦寺禪師》:“晴雪落長松?!?/p>

以上6種句法,皆就句意停頓而言。

7.上因句

句意分上下兩層,上一層是下一層的原因,謂之“上因句”,又稱“順因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夜宴左氏莊》云:“‘撿書燒燭短,說劍引杯長’,五、六下三字因上二字,謂之上因句?!逼呗?,如卷八《題鄭縣亭子》“云斷岳蓮臨大路”和“天晴宮柳暗長春”二句,云:“因云斷,故見岳蓮臨大路;因天晴,故覺宮柳暗長春,折腰句兼上因句?!?/p>

8.下因句

句意分上下兩層,下一層是上一層的原因,謂之“下因句”,又稱“倒因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重過何氏五首》第一首云:“‘花妥鶯捎蝶’,下因句,謂花為鳥所動垂垂然也,上二字因下三字,名下因句?!逼呗?,如卷八《夜》“北書不至雁無情”,注云“下因句”。

9.串因句

句意中串入(或插入)原因,謂之“串因句”。七律,如《杜詩說》卷八《客至》:“‘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盤飧因市遠(yuǎn)故無兼味,樽酒因家貧只是舊醅,此串因句。”

以上3種句法,句意中包含因果關(guān)系。

10.藏頭句

句首藏字省意,謂之“藏頭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送賈閣老出汝州》云:“‘宮殿青門隔,云山紫邏深’,五六首藏‘回看’、‘前望’四字?!逼呗?,如卷八《嚴(yán)中丞枉駕見過》:“‘川合東西瞻使節(jié),地分南北任流萍’,藏頭句,首藏‘今日’、‘前時’四字?!?/p>

11.歇后句

句尾省意,謂之“歇后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苦竹》:“‘味苦夏蟲避,叢卑春鳥疑’,避而不食,疑而不棲,歇后成句?!逼呗?,如卷八《野老》:“‘長路關(guān)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歇后句,劍閣乃由蜀入京之道,因盜賊未寧,歸途有梗,故作歇后云:長路關(guān)心,悲劍閣之難越;片云何意,傍琴臺而不歸?”

以上2種句法,皆從句意之省略而言。

12.呼應(yīng)句

句中之意相映帶、相呼應(yīng)(不屬因果),謂“呼應(yīng)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重過何氏五首》第一首“溪喧獺趁魚”句;七律,如卷八《臘日》“縱酒欲謀良夜醉”,為“呼應(yīng)句”。

13.分疏句

句中自為疏解詞意,謂之“分疏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落日》:“‘芳菲緣岸圃,樵爨倚灘舟’,芳菲為緣岸之圃,樵爨是倚灘之舟,句中自疏其意,名為分疏句?!逼呗?,如卷八《玉臺觀》:“江光隱見黿鼉窟,石勢參差烏鵲橋?!弊⒃啤胺质杈洹薄?/p>

14.硬裝句

句中直接加點二字,句意頓挫動宕,以成其老,謂之“硬裝句”。所加點之字一般出現(xiàn)在句首。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春日憶李白》:“‘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清新似庾開府,俊逸似鮑參軍,徑作五字,是謂硬裝句?!逼呗桑缇戆恕额}鄭縣亭子》云:“‘戶牖憑高發(fā)興新’,次句硬裝‘戶牖’二字更老?!?/p>

15.橫插句

略同硬裝句,不過從位置上看,所加點之字往往出現(xiàn)在句中。五律,如《杜詩說》卷六《秦州雜詩二十首》第二首:“‘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山門、野殿,并橫插字。”七律,如卷八《客至》:“‘盤飧市遠(yuǎn)無兼味,樽酒鄰家只舊醅’,盤飧無兼味,樽酒只舊醅,五字相粘,市遠(yuǎn)、家貧二字,從旁插入,又橫插句?!?/p>

16.明暗句

句中兩詞只是一意,一明說,一暗說,謂之“明暗句”。五律,如卷四《后游》:“‘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潤’字即指‘煙光’,‘暄’字即指‘日色’,上暗說,下明說,名明暗句?!逼呗桑纭抖旁娬f》卷八《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第一首:“‘麒麟不動爐煙上’,麒麟即香爐?!薄镑梓搿迸c“爐”同指一意,一明說,一暗說。

17.倒裝句

將下半句倒裝在上面者,謂之“倒裝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房兵曹胡馬》:“‘竹批雙耳峻,風(fēng)入四蹄輕’,雙耳峻以竹批,四蹄輕如風(fēng)入,倒裝成句?!?/p>

18.錯綜句

一句之中詩意錯綜敘出,稱“錯綜句”。《唐詩矩·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柔櫓輕鷗外”,為“錯綜句”:“七、八(‘含凄覺汝賢’)言輕鷗在柔櫓外往來自如,賢于人之行止難必者多矣。諸家謬解紛紛,總由不識七句錯綜法耳。”

19.混裝句

琢句以混裝見巧,謂“混裝句”。七律,如《杜詩說》卷八《題張氏隱居二首》第一首:“‘澗道馀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言歷澗道冰雪尚有馀寒,到石門林丘已見斜日?!?/p>

20.倒剔句

句中文字顛倒,為了突出句意(剔),與是否押韻協(xié)聲關(guān)系不大,謂之“倒剔句”,一名“錯裝句”。五律,如《杜詩說》卷五《草閣》:“‘久露晴初濕,高云薄未還’,晴露久而初濕,薄云高而未還?!逼呗?,如卷八《閣夜》“野哭幾家聞戰(zhàn)伐,夷歌是處起漁樵”二句,意謂戰(zhàn)伐幾家聞野哭,漁樵是處起夷歌。

21.長裝句

一句之中,有意思較長且完整者,為“長裝句”。七律,如《杜詩說》卷九《見螢火》:“忽驚屋里琴書冷,復(fù)亂檐前星宿稀?!薄昂鲶@”以下四字“屋里琴書冷”為一整體,“復(fù)亂”以下“檐前星宿稀”為一整體。

22.轆轤句

句中詞語意思可互相搭配,能得數(shù)聯(lián),如轆轤之循環(huán)不窮也,故稱“轆轤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第五首:“‘綠垂風(fēng)折筍,紅綻雨肥梅’,至于散拆五字,抽換可得數(shù)聯(lián)。唐人自有此一種句法,予目為轆轤句?!?/p>

以上11種句法,皆就句中詩詞意思的搭配關(guān)系而言。

以上22種杜詩句法,皆就句中字詞互相搭配而形成的詩意而言。黃生《詩麈》卷一云:“唐人煉句,有倒裝、橫插、明暗、呼應(yīng)、藏頭、歇后諸法,凡二十種?!逼渌e二十種,見于其另外一部詩學(xué)著作《一木堂詩式》,可惜此書今已不傳。不過,從黃生論杜詩中鉤稽出來的這22種句法,與其所說的二十種唐人句法出入應(yīng)該不大。

黃生雖然是以章法、句法、字法來講解杜詩,實際上其論杜詩的核心還在句法,乃至將章法、字法、對法、韻律、用典、賦比興、情景等諸詩法皆包涵于句法之中進行分析。如以下數(shù)種句法:

23.實眼句

黃生《杜詩說》卷四:“凡詩用單實字在中間者,謂之實眼句?!睂嵮劬?,又稱為“實眼句格”(《杜詩說》卷六《花底》)。五律,如《杜詩說》卷四《登兗州城樓》“浮云連海岱”的“連”字;七律,如卷八《秋興八首》第一首“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二句中的“兼”字和“接”字。

24.虛眼句

黃生《杜詩說》卷四《重過何氏》:“凡詩中用單虛字在中間者,名虛眼句。”五律,如卷四《重游何氏山林五首》第一首“倒衣還命駕”的“還”字;七律,如卷八《詠懷古跡五首》第二首“云雨荒臺豈夢思”的“豈”字。

25.雙眼句

句中有以兩實字為字眼者,謂之“雙眼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春宿左省》“星臨萬戶動”之“臨”字、“動”字;七律,如卷八《秋興八首》第七首“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二句,黃生謂之“雙眼句”,并云:“以句中‘漂’字、‘沉’字、‘冷’字、‘墜’字,皆眼也?!?/p>

26.實裝句

句中不用虛字者,謂之“實裝句”。五律,如《杜詩說》卷五《更題》“群公蒼玉佩,天子翠云裘”二句,黃生云:“五六句中不用虛字,謂之實裝句?!?/p>

27.縮脈句

句中省略虛字者,謂之“縮脈句”?!抖旁娬f》卷四:“詩中之虛字往往縮脈為之,此唐人之法。”五律,如卷四《客亭》:“三四(‘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亦藏‘猶’、‘更’二字,(中略)后人不知此法,多入虛字,已見句弱,兼之筋骨盡露,言外了無馀味,此淺深厚薄之分,后人所不敢望唐賢之藩籬也?!逼呗?,如卷九《黃草》:“‘誰家別淚濕羅衣’,省一‘不’字,言誰家別淚不濕羅衣也?!?/p>

28.句中藏字

句中省略實字者,謂之“句中藏字”。五律,如《唐詩矩·月》“兔應(yīng)疑鶴發(fā),蟾亦戀貂裘”二句為“句中藏字”:“上句藏一‘白’字,下句藏一‘寒’字?!蔽迮?,如卷十《敬贈鄭諫議十韻》云:“‘筑居仙飄渺,旅食歲崢嶸’,‘仙縹緲’,藏一‘樓’字,‘歲崢嶸’,藏一‘暮’字?!逼呓^,如《杜詩說》卷十《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前二句各藏一‘歌’字?!?/p>

29.重字助句

句中有兩字意義重復(fù),特地兩字并用,以助句法之健,謂之“重字助句”,又稱為“兩字并用”。五律,如《杜詩說》卷五《瞿塘兩崖》:“‘愁畏日車翻’,‘愁’、‘畏’本一意,特重用之以助句法,唐人詩中多有之?!逼呗?,如卷八《望岳》:“‘稍待秋風(fēng)涼冷后’,‘涼’、‘冷’二字連用,以字法助句法?!贝司浞?,黃生謂之“自宋以來,未經(jīng)拈出也”(10)

30.博換句

調(diào)換詞語搭配,以避熟意,別開生面,謂之“博換句”,在字法上則稱為“反裝字”。五律,如《杜詩說》卷六《放船》:“‘山寒雨不開’,山宜曰不開而曰寒,雨宜曰寒而曰不開,與‘竹寒沙碧’四字,皆句中自相博換法也?!薄爸窈潮獭彼淖郑姟抖旁娬f》卷八之七律連章詩《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yán)鄭公五首》第一首云:“‘竹寒沙碧浣花溪’,竹當(dāng)言碧,沙當(dāng)言白,以反裝見趣?!?/p>

31.疊字句

《唐詩矩·寒食》:“汀煙輕冉冉,竹日凈輝輝”,為“疊字句”。

32.隔句疊字

《唐詩矩·暝》:“日下四山陰,山庭嵐氣侵?!毕戮浏B上句中之“山”字,稱為“隔句疊字法”。

33.掉字句

句中之字調(diào)換疊用者,稱為“掉(調(diào))字句”。七律,如《杜詩說》卷八《曲江對酒》:“‘桃花細(xì)逐梨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疊用‘花’、‘鳥’二字,名掉字句?!庇志砭拧督濉贰白匀プ詠砹荷涎啵嘤H相近水中鷗”,兩句分別疊用“自”、“相”二字,亦是。

34.雙關(guān)句

句中有一字雙關(guān)多義,謂之“雙關(guān)句”。七絕,如《杜詩說》卷十《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第五首“可愛深紅愛淺紅”,“可”字為“一字雙關(guān)”:是可愛深紅,還是可愛淺紅?

35.正意反挑(句)

句中用字之反意,謂“正意反挑之法”。五律,如《唐詩矩·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為“正意反挑”:“一二本形容山水之大,故以‘殘’、‘剩’二字反挑之,筆意奇崛?!?/p>

36.聯(lián)字拆用

《唐詩摘鈔》卷一《晚出左掖》“樓雪融城濕,宮云去殿低”:“五六即‘城樓’、‘宮殿’字拆開,名聯(lián)字拆用法?!?/p>

37.地名點綴

《唐詩矩·贈別鄭煉赴襄陽》“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二句均屬“地名點綴”。又《唐詩摘鈔》卷四《奉和鄭公軍城早秋》“已收滴博云間戍,欲奪蓬婆雪外城”二句,黃生云:“滴博戍、蓬婆城,用番中地名襯貼,無奈字面生拗,故插入‘云間’、‘雪外’四字,便增幾許雅韻。詩中用地名不可率意,杜又有《觀全蜀地圖詩》‘雪嶺星橋北,松州劍閣東’,兩川地名無限,何獨指此四處?要是取其字面雅秀耳?!?/p>

38.人名點綴

《唐詩矩·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范蠡舟扁小,王喬鶴不群”二句,皆屬“人名點綴”。

以上18種句法,是將字法放于句法之中進行討論,黃生稱之為“以字法助句法”(《杜詩說》卷八《望岳》),或“以字法顯其句法者也”(11)。黃生所謂“煉字不如煉句,此之謂也”(12)。

39.借古為喻

借古為喻,顧名思義,即借古事以為比喻,亦即詩中之用典故。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第一首“谷口舊相得,濠梁同見招”,二句分別使用了揚雄《法言》中谷口鄭樸(子真)耕于巖石之下與《莊子》中莊子與惠施同游濠梁之上的典故;七律,如卷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分別用了《漢書》中文翁和《史記》中李廣的故事。以上均屬“借古為喻”。

40.明事暗用

此一句法亦屬句中用典,不過比較“借古為喻”而言,因其用事與現(xiàn)前景物相合,故用事更為隱晦,又稱為“暗用古事”。如杜詩“荒庭垂橘柚”,用典《尚書·禹貢》:“厥包橘柚錫貢?!惫省抖旁娬f》卷五《禹廟》謂“橘柚,用本色事,寫現(xiàn)前景”。

41.翻案用事

或謂之“翻用古事”,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晚出左掖》:“‘避人焚諫草’,焚草避人,翻案用事法也。”又如《唐詩矩·舟中夜雪有懷盧十四侍御弟》“不識山陰道”,注為“翻用古事”:“七句山陰事借用之,翻過一層。”

以上3種句法,即句中用典。

42.半景·全景

一首詩中,有一句全部寫景,稱為“全景”,半句寫景,稱“半景”,亦相較而言。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晚出左掖》第三句“退朝花底散”為“半景”,第五句“樓雪融城濕”為“全景”。

43.遠(yuǎn)景·近景

一首詩中,一句或一聯(lián)寫遠(yuǎn)處的景物稱“遠(yuǎn)景”,寫近處的景物,稱“近景”。五律,如《杜詩說》卷四《登兗州城樓》“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二句皆為“遠(yuǎn)景”,“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钼拧倍浣詾椤敖啊保黄呗?,如卷八《白帝城最高樓》“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皆為“遠(yuǎn)景”,“峽坼云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游”二句,皆為“近景”。

44.實景·虛景

一首詩中,一句或一聯(lián)寫眼前實景,稱“實景”;一句或一聯(lián)寫想象或虛構(gòu)的景物,稱“虛景”。七律,如《杜詩說》卷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天門日射黃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二句皆為實景,“云近蓬萊常五色,雪殘鳷鵲亦多時”二句皆為虛景。

45.大景·小景

一首詩中,一句或一聯(lián)寫的景物微小,稱“小景”或“細(xì)景”;一句或一聯(lián)寫的景物高大,稱“大景”。七律,如《杜詩說》卷八《題鄭縣亭子》“云斷岳蓮臨大路”為“大景”,“花底山蜂遠(yuǎn)趁人”為“小景”。卷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爐煙細(xì)細(xì)駐游絲”為“細(xì)景”,“雪殘鳷鵲亦多時”為“大景”。

46.景中見情

景物描寫中見志見情,為“景中見情”,亦稱“及景寓情”。七律,如《杜詩說》卷八《又送辛員外》“細(xì)草留連侵坐軟,殘花悵望近人開”二句皆為“景中見情”語;《送韓十四江東省覲》“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二句皆為“及景寓情”語。

以上5種句法皆就詩中情、景而言。從《詩麈》來看,以上五種句法皆屬于“章法”的范疇,但在實際運用中,黃生則多從句法角度論析之。

47.直述句

鋪陳其事而直接敘述出來,謂之“直述句”:“此種句法不假造作,以渾成雅健為貴,故又名‘渾成句’?!保ā短圃娬n》卷一)五律,如《杜詩說》卷五《舟中夜雪有懷廬十四侍御弟》:“暗度南樓月,寒深北渚云?!逼呗?,如卷九《諸將五首》第五首:“正憶往時嚴(yán)仆射,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p>

48.比賦句

句意敘述中兼用比喻,謂之“比賦句”。五律,如《杜詩說》卷五《白小》:“‘傾筐雪片虛’,傾筐,賦也;雪片,比也。”七律,如卷八《秋興八首》第七首:“‘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比賦句,菰米、蓮房,賦也;云、粉,比也?!?/p>

49.語含比興

句意比喻而兼用興發(fā),謂之“語含比興”,或“語兼比興”。五律,如《唐詩矩·宿江邊閣》“鸛鶴追飛盡,豺狼得食喧”:“語兼比興,五句喻賢人遠(yuǎn)舉,六句喻盜賊縱橫。”七律,如《杜詩說》卷八《題鄭縣亭子》:“‘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yuǎn)趁人’,五、六喻小人眾多,排斥君子。”

以上3種,皆就詩歌的賦、比、興“三義”討論句法。

50.倒押句

句中文字顛倒,是為了便于平仄押韻,謂之“倒押句”。五律,如《杜詩說》卷五《草閣》:“‘魚龍回夜水,星月動秋山’,魚龍回于夜水,星月動于秋山,倒押句?!庇帧短圃娬n》卷一《中宵》“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二句為倒押句:“水白見飛星過,沙虛覺落月動,倒押成句?!逼呗?,如卷八《秋興八首》第二首:“山樓粉堞隱悲笳?!敝^悲笳隱于山樓粉堞。

51.硬押句

為了便于押韻,卻顯得句法生硬蒼老,謂之“硬押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秦州雜詩二十首》第一首:“‘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問道西征,適阻烽火,故淹留此地,為之心折。煉句挺然。”七律,如卷八《秋興八首》第三首“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二句皆屬硬押句。

以上2種句法,皆就詩歌韻律與詩意之關(guān)聯(lián)而言。

二、雙句以上

52.?dāng)嗬m(xù)句

五律,如《唐詩矩·花鴨》“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二句為“斷續(xù)句”,言羽毛與眾不同,故以知獨立以自異。“羽毛”字略斷,以下五字續(xù)之,“知獨立”三字另讀。七律,如《杜詩說》卷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第二首:“‘可憐賓客盡傾蓋,何處老翁來賦詩’,‘可憐’二字略斷,以下七字續(xù)之;‘賓客盡傾蓋’五字另讀,是為斷續(xù)句法?!?/p>

53.反裝句

上下兩句詞語搭配各自違反,上下詞語互調(diào)方適,稱“反裝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送司馬入京》:“‘黃閣長司諫,丹墀有故人’,黃閣有故人,丹墀長司諫,屬反裝對?!逼呗?,如卷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分裝。首二句在后人必云花近高樓此一臨,萬方多難客傷心。蓋不知唐賢運意曲折造句參差之妙耳?!?/p>

54.套裝句

上下句(或聯(lián))之間,意思能夠錯綜插入,方能完整,稱“套裝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空城》:“‘八駿隨天子,群臣從武皇。遙聞出巡守,早晚遍遐荒’,五六二句,在‘遙聞’二字之下,‘出巡守’三字之上,唐人有兩句套裝法,此又以一句套兩句?!逼呗?,如卷八《九日藍(lán)田崔氏莊》:“‘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老去悲秋,愁懷莫遣,因興來今日一盡君歡,故強自寬耳。以下句裝入上句之中,是謂套裝法?!?/p>

55.分裝句

同一意思分別置于兩句中,謂“分裝句”,或“分裝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春日憶李白》:“‘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何時重與樽酒相對,細(xì)酌論文,以分裝成句?!逼呗桑缇戆恕斗詈唾Z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fēng)微燕雀高’,龍蛇動燕雀高,并日暖風(fēng)微之景,是謂分裝對?!?/p>

56.混裝句

同一意又分多層,散布于兩句之中,混裝以成句法。五律,如《杜詩說》卷五《更題》:“‘只應(yīng)踏初雪,騎馬發(fā)荊州’,言我思天寒出峽,豈直因風(fēng)物堪悲欲離此地而已哉!至應(yīng)騎馬踏初雪并發(fā)荊州耳!”七律,如卷九《覃山人隱居》:“‘征君已去獨松菊,哀壑無光留戶庭’,三句以哀壑無光,對征君已去,不貴工而貴老。松菊尚存,戶庭猶在,只覺哀壑為之慘淡無光,其傷之也至矣。此又混裝成對,不得以欠工少之也?!?/p>

57.上因句

上句是下句之因,稱“上因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苦竹》:“幸近幽人屋,霜根結(jié)在茲。”七律,如卷八《野老》“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為上因句。

58.下因句

下句是上句之因,稱“下因句”,也稱“上句因下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唯其思不群,所以詩無敵,又是下因法。”七律,如卷八《曲江對酒》:“‘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因與世相違,故判人共棄,故懶朝,故縱飲,上句因下句?!?/p>

59.順因句

上下兩句十字或十四字順因而下,謂之“順因句”。五律,如《杜詩說》卷七《謁真諦寺禪師》:“‘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身妄故一切俱妄,平日所最耽者,莫如詩酒,今亦索然無味,‘妄’字卻不安在‘觀’身上,看其煉句琢對之妙?!逼呗?,如卷九《宿府》“風(fēng)塵荏苒音書絕,關(guān)塞蕭條行路難”二句。

60.博換句

上下句中詞語互換方見詩意,謂“博換句”,或稱“博換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銅瓶》:“‘蛟龍半缺落,猶得折黃金’,‘黃金’與‘蛟龍’字互易,唐人多有此博換句法?!逼呗?,如卷八《燕子來舟中作》:“‘可憐處處巢君室,何異飄飄托此身’,博換對?!鄙w指“處處”與“飄飄”字互易。

61.長短句

二句表意,并非按照句式五字或七字整齊劃一,而是長短錯綜,稱“長短句”。五律,如《杜詩說》卷十二《得舍弟消息》:“‘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上七下三,名長短句?!逼呗?,如卷九《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十四字,上四下十,乃長短句法?!?/p>

62.設(shè)為問答

上下二句設(shè)為問答。五律,如《唐詩矩·和裴迪登新津寺憶王侍郎》:“何恨倚山木?吟詩秋葉黃?!弊椤霸O(shè)為問答”。七律,如《杜詩說》卷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二句。

63.雙關(guān)句

一字雙關(guān)二句,為“雙關(guān)句”,或謂“雙關(guān)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月》:“‘只益丹心苦,能添白發(fā)明’,為雙關(guān)對,只能益丹心之苦,只能添我白發(fā)之明而已?!逼呗?,如卷八《臘日》:“‘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雙關(guān)句。有,已有。還,還有。只用一字,兩相關(guān)帶?!?/p>

64.足上句

下句補足上句詩意,謂之“足上句”,或稱“足法”。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送人從軍》“馬寒防失道,雪沒錦鞍韉”二句:馬寒防失道,下以“雪沒錦鞍韉”五字足之,謂之足上句。

65.句中藏句

兩句詩意中還藏有一句詩意,稱“句中藏句法”。五律,如《杜詩說》卷十二《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第二首“誰能與公子,薄暮欲俱還”兩句,意為公子薄暮欲還,誰能與公子,薄暮欲俱還?謂之“句中藏句”。又卷四《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言不憶見憶,是句中藏句法?!?/p>

以上14種句法,皆系上下兩句或多句(如套裝句)之間構(gòu)成的句法語意。除此之外,黃生將“對法”亦歸入句法進行評析,如以下12種對屬:

66.走馬對

兩句詩意銜接緊湊貫注,如駿馬飛馳,一氣而成,比流水更急,故名為“走馬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房兵曹胡馬》:“‘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對法有十字一氣者,名走馬對,言其勢不住也。”七律,如卷八《紫宸殿退朝口號》:“‘晝漏稀聞高閣報,天顏有喜近臣知’,走馬對?!?/p>

67.流水對

兩句詩意連貫,與走馬對在上下二句詩意的緊張度上,略有緩急之不同,名“流水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天河》“縱被微云掩,終能永夜清”;七律,如卷八《望岳》“安得仙人九節(jié)杖,拄到玉女洗頭盆”,皆屬流水對。

68.倒敘聯(lián)

按照詩意的順序,下句居于上句之前,稱“倒敘聯(lián)”。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第一首:“‘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三四亦初到之景,眼遠(yuǎn)望見‘野竹上青霄’,到來始識‘名園依綠水’。”七律,如卷八《臘日》:“‘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倒敘聯(lián)。有,已有。還,還有。只用一字,兩相關(guān)帶,故知二句屬倒敘?!?/p>

69.開合對

上下兩句詩意開合,為“開合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除架》:“‘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秋蟲聲雖不去,暮雀意竟何如,蓋言去者已未必來,留者終亦必去。”

70.交互對

上下兩句互文成對,名“交互對”。五律,如卷四《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第一首:“‘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不識南塘路,當(dāng)過第五橋,今知第五橋,即是南塘路。上下交互,其意乃出?!逼呗桑缇戆恕犊椭痢罚骸啊◤讲辉壙蛼?,蓬門今始為君開’,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為客開,今始為君開。上下兩意,交互成對?!?/p>

今按“交互對”與“分裝對”不同,《杜詩說》卷四《后游》:“‘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前曾渡此橋,再渡時殊可憐,今日再游此寺,曾游處更可憶。上下語意交互成對,惟唐人知此法?!缬写?,待人游,‘更無私’,任人賞。江山與花柳皆具此意,分裝成對?;蛑^此亦似交互,曰:否。交互是兩事,分裝只一意也?!?/p>

71.背面對

兩句意同語異,為“背面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江亭》:“‘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水流’,水慢流也,‘云在’,云徐行也,各以下三字見出,二句意同語異,背面成對?!逼呗桑缇砭拧吨T將五首》第三首“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二句。

72.開門對

三與一對,四與二對,名“開門對”,舊名“扇對”。五排,如《杜詩說》卷十二《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畫圖。應(yīng)經(jīng)帝子渚,同泣舜蒼梧?!艘远浜鲜窒鄬Γ_門對,舊名扇對?!?/p>

73.換柱對

律詩中一二句對,三四句不對,名“換柱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六《一百五日夜對月》:“‘無家想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去月中桂,清暉應(yīng)更多’,一二對,三四不對,名換柱對。”

74.參差對

上下兩句之間參差成對,對字不對句,稱“參差對”,或稱為“蹉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送司馬入京》:“‘群盜至今日,先朝忝從臣’,以‘先朝’對‘今日’,以‘群盜’對‘從臣’,對字不對句,名參差對?!庇志砦濉哆^故斛斯校書莊二首》:“‘此老已云歿,鄰人嗟未休’,‘已’字、‘未’字,參差對也?!贝藙t以虛字為參差對也。

75.襯對

兩句之間詩意互相映襯,名“襯對”。七律,如《杜詩說》卷八《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舍人退食收封事,宮女開函捧御筵。曉漏追趨青瑣闥,晴窗點檢白云篇’,庸筆構(gòu)此,必以獻納、起居二事作對,今乃分為二聯(lián),而以四對(襯)三,以五對(襯)六,裝襯工稱,不覺偏枯,氣格自不可及?!庇志戆恕斗詈唾Z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以上句“朝罷香煙攜滿袖”襯下句“詩成珠玉在揮毫”。

76.虛實對

兩句詩意一虛一實成對,為“虛實對”。七律,如《杜詩說》卷九《黃草》“萬里秋風(fēng)吹錦水,誰家別淚濕羅衣”二句,上虛下實,為“虛實對”。

77.不對而對

兩句看似不對,實則對仗,稱為“不對而對”。五律,如《杜詩說》卷四《廢畦》:“‘暮景數(shù)枝葉,天風(fēng)吹汝寒’,‘枝葉’,二字連讀,便不成句法,知分讀,便知三四原非不對?!逼呗?,如卷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二句。

78.對而不對

兩句看似對仗而實際上卻不對,稱為“對而不對”。五律,如《唐詩矩·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二句為“對而不對”。

79.借音對

《唐詩矩·重過何氏五首》“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二句為“借音對”:“‘皇’借‘黃’音。”

從以上黃生所論析的79種杜詩句法可以看到:在以章法、句法、字法為代表的諸詩法中,黃生大力彰顯杜詩句法,在擴大了句法內(nèi)涵的同時也形成了其獨具特點的句法論。

三、“意法論”背景下的句法論

從中國詩學(xué)發(fā)展來看,唐五代學(xué)者論詩已經(jīng)涉及句法問題。如唐代上官儀《筆札華梁》九種“屬對”(的名對、隔句對、雙擬對、聯(lián)綿對、異類對、雙聲對、疊韻對、回文對、同類對)、“七種言句例”(一言句例、二言句例、三言句例、四言句例、五言句例、六言句例、七言句例),佚名《文筆式》十三種“屬對”(的名對、隔句對、雙擬對、聯(lián)綿對、互成對、異類對、賦體對、雙聲對、疊韻對、回文對、意對、頭對尾不對、總不對對)、六種言句例(二言句例、三言句例、八言句例、九言句例、十言句例、十一言句例),舊題白居易《金針詩格》“詩有四格”(十字句格、十四字句格、五字句格、拗背字句格)以及五代桂林僧景淳《詩評》中有多種“句格”、“對格”等;唐五代諸詩格中提到的各種“勢”:舊題王昌齡《詩格》“十七勢”(直把入作勢、比興入作勢、含思落句勢等),齊己《風(fēng)騷旨格》“詩有十勢”(獅子返擲勢、猛虎踞林勢等),五代僧神彧《詩格》“詩有十勢”(芙蓉映水勢、龍潛巨浸勢等),講的實際上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句法問題。(13)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指出:“這里講的‘句法’,指的是由上下兩句在內(nèi)容上或表現(xiàn)手法上的互補、相反或?qū)α⑺纬傻摹畯埩Α?,這種‘張力’由于存在于詩句的節(jié)奏律動和構(gòu)句模式的力量之間,因而就形成一種‘勢’,并且由于張力的正、反、順、逆的種種不同,遂因之而出現(xiàn)了種種名目的‘勢’。從晚唐五代的勢論在實際批評中的運用來看,所有的‘勢’都是針對兩句詩而言的。正因為如此,一首律詩就可以同時存在著四種不同的‘勢’?!?sup>(14)

“句法”之名確立于宋代。宋人論詩尤重句法,并且往往舉杜詩為典范。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為“宋人論詩之蓋略具”的魏慶之(1268年前后在世)撰《詩人玉屑》二十卷,其中卷三專論詩歌句法:“句法”、“唐人句法”、“宋朝警句”、“風(fēng)騷句法”,并往往以杜詩為例解說之,可以作為宋人論杜詩句法的代表。如“錯綜句法”以杜甫“香稻”兩句為例,“句中當(dāng)無虛字”條取杜詩“雨映行宮”為例,“實字妝句”以杜甫“日月低秦樹”為例,“七言上五下二”用杜句“永夜角聲悲自語”為例等(15)。

宋人所論句法的涵義非常廣泛,“主要是指詩句的構(gòu)造方法,包括格律、語言的安排,也關(guān)系到詩句藝術(shù)風(fēng)格、意境、氣勢。(以下舉例,略)所涵蘊的內(nèi)容是多角度、多層次的”(16)。王德明《論宋代的詩歌句法理論》也指出,“宋代詩歌句法理論極為豐富”,“含義寬泛,至少可析為11種”。(17)

元、明二代詩話、詩格著作,繼承了宋代的句法論,所述句法日趨精細(xì)化和多樣化,亦多以杜詩為例。如舊題范德機撰《木天禁語》“句法”條,所列有“問答”、“上三下四”、“上四下三”、“上二下五”、“上無下二”、“上應(yīng)下呼”、“上呼下應(yīng)”、“顛倒錯亂”、“直書句”、“兩句成一句”等句法(18),多以杜詩為例。明人梁橋《冰川詩式》卷三“煉句”條,亦列有“詩眼用實字法”、“詩眼用響字法”、“錯綜句法”、“折腰句法”、“疊實字法”、“兩句一意法”、“引用經(jīng)史句法”、“取古人詩句法”、“翻案古人詩句法”、“問答句法”等多種句法(19)

如果我們將上節(jié)黃生所論79種杜詩句法與唐五代、宋、元、明、清以來的句法論相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黃生對前人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黃生以杜詩為范本,深研細(xì)讀,后出轉(zhuǎn)精,突破了前人對句法公式化、機械式的論述,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詩學(xué)上“句法”的內(nèi)涵。(20)

黃生的杜詩句法論之所以呈現(xiàn)出與前人不同的面貌,固然與其精讀唐詩和杜詩文本有關(guān),而更為深層的原因則是其論杜詩句法是在詩法與詩意相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下進行考量的結(jié)果。

詩意與詩法相統(tǒng)一,或稱為“意法論”,是筆者在拙著《明末清初杜詩學(xué)研究》中從明末清初杜詩學(xué)者的論詩觀念中總結(jié)出來的詩學(xué)理論(21)。清陳之壎《杜工部七言律詩注·注杜律凡例》云:

詩意與法相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測意,故詩解不合意與法者,雖名公鉅手,沿襲千年必為辨正(22)

從陳之壎注杜《凡例》來看,他認(rèn)為要想達(dá)到理解詩“意”,必須從詩“法”入手,二者“相為表里”,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不僅不能得作者之意,亦不能得作者之法,并且堅信這是自古以來杜詩闡釋最為重要的準(zhǔn)則。

實際上,明末清初杜詩學(xué)者大都持這一觀點,“意”與“法”并舉。如吳瞻泰《杜詩提要·評杜詩略例》云:

少陵自道曰“沉郁頓挫”,其沉郁者意也,頓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亦不密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故不加膚詞贊美以取無關(guān)痛癢之譏。

吳瞻泰認(rèn)為杜甫自道的“沉郁頓挫”一詞最為切合杜詩的風(fēng)格特點,理由在于這個詞“意”、“法”兼?zhèn)?,最能體現(xiàn)杜詩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相得益彰的風(fēng)格特征。

“意”與“法”的關(guān)系,黃生也等同于“性情”與“筆墨”之關(guān)系。《杜詩說》卷一《贈衛(wèi)八處士》云:

手未動筆,筆未蘸墨,只是一“真”。然非沉酣于漢魏而筆墨與之俱化者,即不能道只字。因知他人未嘗不遇此真境,卻不能有此真詩,總由性情為筆墨所格耳。(23)

卷五《別房太尉墓》“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二句,亦云:

余謂三實事,四形容;然四自然,三著力,必先有下句,后成上句耳。人只從眼中寫淚,此卻從土上寫淚,使“沾巾”、“濕衣”等語一新。又出真情,非同矯飾,宜其性情與筆墨并存千古也。(24)

所謂“性情”,即詩人之意;“筆墨”,亦即詩人之法。黃生認(rèn)為他人之所以沒有好詩(“不能有此真詩”),主要原因在于性情與筆墨不合(有“格”),而杜詩之佳處正在于真性情與詩法之間能夠相符并存(“性情與筆墨并存”),因此,由分析杜詩詩法來闡釋杜詩詩意也就成為解詩者一個必然的選擇。

如何解得作者之意,黃生《杜詩說序》舉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余以為說詩者,譬若出戶而迎遠(yuǎn)客,彼從大道而來,我趨小徑以迎之,不得也;彼從中道而來,我出其左右以迎之,不可也。賓主相失,而欲與之班荊而語、周旋揖讓于階庭幾席之間,豈可得哉?故必知其所由之道然后從而迎之,則賓主歡然把臂,欣然促膝矣。此以意逆志之說也。(25)

所迎之“遠(yuǎn)客”即作者之“志”,“所由之道”即作詩之法,黃生對“以意逆志之說”的比喻不外是要通過認(rèn)知詩法(“筆墨”)進而達(dá)到理解詩意(“性情”)的目的。

由此可見,作為“詩法”核心的“句法”,黃生是在“意法論”的理論框架下進行討論的。

在這一理論指示下,黃生認(rèn)為讀杜詩須先明句法,句法不明則詩意不明,這是黃生之所以仔細(xì)探究杜詩句法的原因所在。黃生《唐詩矩》《中宵》“親朋滿天地,兵甲少來書”二句注為“博換句”:

因兵甲滿天地,故親朋少來書,此句中之法。自傷垂老飄零,交游總不得力,此言外之意。后人句中之法尚不能識,況識其言外之意耶?(26)

《杜詩說》中還特別舉出一些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卷四《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越女紅裙?jié)瘢嗉Т澉斐睢倍渥ⅲ?/p>

越女亦愁,燕姬亦濕,特分裝成對耳。趙注瑣屑可厭,皆所謂參死句者。(27)

今按《趙子常選杜律五言注》卷一注云:“三四應(yīng)‘雨沾席’,與貴公子游,故舟中兼有南、北之姬,而北婦不慣乘舟,且值風(fēng)雨,故愁?!?sup>(28)其實此二句用的是分裝句法,意為越女與燕姬紅裙皆濕,翠黛皆愁。黃生認(rèn)為趙注之所以釋意有誤,是不明白此詩為分裝句法(兩句分裝成句者)所致。

《杜詩說》卷五《禹廟》“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二句,注為“歇后句”,并云:

“早知”,歇后“如此”二字,此正用俗語,其意則指五六而言。后人既不解此二字又不識其言外之意,恣為謬注,遂使杜公之詩,亦如江瀆壅塞。賴予與詩友洪子(今按指洪仲)排決而通之,差許杜氏功臣矣。(29)

卷五《舟中夜雪有懷盧十四侍御弟》“暗度南樓月,寒深北渚云”二句為“直述句”,并注云:

三四句法極易游移,錯會即失其意。當(dāng)云:暗度了南樓月,寒深了北渚云。謂雪暗之寒也。此直述句也。(30)

因此,如果要明白詩中所要表達(dá)的意思,領(lǐng)悟詩中這些特殊的句法是其前提條件,否則“錯會即失其意”。

正如《木天禁語》引曾氏之語所云:“古人造語,每意精語潔,字愈少意愈多,意在言外,悠然而長,黯然而光。此非后人之所及?!?sup>(31)相比于古文句法的參差隨意,詩歌的句法與詩意之關(guān)系其實也是相符而行的;不過因為詩歌大多限制在五、七言句式且篇幅短小,因此,詩人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表達(dá)豐沛的情感,只能充分地利用五字、七字之中的停頓、轉(zhuǎn)折、對偶、互文、裝點等關(guān)系來表情達(dá)意,從而形成了詩歌獨特的句法。因之,要想理解詩意,必須知道這些詩歌的句法不可。另外,對老杜句法而言,有傳承,有創(chuàng)造,“工巧之極”、“意”“法”兼?zhèn)洌且桥靼撞豢?。這一點,是黃生孜孜研求杜詩句法的一個最為深層次的原因。

四、結(jié)論

黃生對杜詩近體句法分析得極為細(xì)致,并且將章法、字法、韻律、用典、賦比興、情景等內(nèi)容都納入其句法論之中,極大地擴大了句法的內(nèi)涵,所列五七言單句就有51種句法,雙句以上有28種,共計79種,可謂集古今句法之大成。

黃生論詩重法,諸詩法之中尤重句法,并最終形成了獨具特點的杜詩句法論,其背后的詩學(xué)原理是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的“意法論”。意法論的核心是“意”與“法”二者互為表里,缺一不可。黃生“性情與筆墨并存千古”、“句中之法尚不能識,況識其言外之意耶?”云云,正是對這一詩學(xué)原理認(rèn)同的體現(xiàn)。近人許承堯云:“(黃)白山論詩極精,輒能言其所以然?!?sup>(32)作為杜詩的接受者,黃生是自覺運用“意法論”對杜詩進行闡釋的,這也是其“能言其所以然”的原因所在。

當(dāng)前有學(xué)者提出要“構(gòu)建中國古典詩歌句法理論”(33),以杜詩為文本、以“意法論”為原理的黃生的杜詩句法論,對此應(yīng)該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吧。


(1) 作者簡介:劉重喜,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講師,文學(xué)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詩學(xué)和杜甫研究。

(2) 《黃生年譜》,黃生著、諸偉奇編:《黃生全集》第四冊附,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

(3) 《房兵曹胡馬》評語,《黃生全集》(第四冊),第67頁?!短圃娋亍匪x皆為唐人五律,分初、盛、中、晚,其中初唐17人,選詩31首;盛唐17人,選詩最多,計142首;中唐選25人,選詩48首,晚唐20人,選詩31首。盛唐詩中又以杜詩所占比重最大,選杜詩89首,占到所選盛唐詩數(shù)量的五分之三多,黃生所謂“獨居強半”是也。

(4) 《黃生全集》第四冊所錄《詩麈》二卷實為黃生一生詩論之總結(jié)。其《杜詩說》成書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杜詩說》卷十《江南逢李龜年》云:“此詩從來諸選皆不見收,始經(jīng)予友方舟拈出,予已登之《詩矩》?!苯癜创嗽姴灰娪凇短圃娋亍范娪凇短圃娬n》卷四?!对婘妗肪矶幸呀?jīng)提到其“所著《杜詩說》及《一木堂詩式》”,則《詩麈》成書當(dāng)后于《杜詩說》和《唐詩矩》(或《唐詩摘鈔》),可以看作黃生晚年詩學(xué)思想的代表作。

(5) 洪仲(一名舫,字方舟,歙縣人,?—1679)《杜詩評律》、黃生《杜詩說》、吳瞻泰(字東巖,歙縣人,1657—?)《杜詩提要》三書中,多次談及相互之間討論杜詩句法之情景,并相互參訂和征引。如洪仲《苦竹軒杜詩評律》卷一下題云“天都洪仲選編,同學(xué)黃生訂閱”[洪仲:《苦竹軒杜詩評律》六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本];黃生《杜詩說·凡例》云:“亡友洪方舟與余三十年性命朋友,于杜詩中間與程公如、曹次山、王幾希參互考訂,諸友皆淪亡,不及見余書之成。近詞英吳東巖,稍出其秘笥,以五言律詩示余,惜余選成次到,故摘其評于十二卷,是皆為予他山之助也?!保S生注、徐定祥點校:《杜詩說》,黃山書社1994年版。本文所引《杜詩說》皆出此書。)吳瞻泰《杜詩提要·評杜詩略例》:“宋元以來箋注千家,旁搜遠(yuǎn)紹,積日窮年,咸有采錄。而老友黃白山生,汪于鼎洪度、王名友棠、余弟漪堂瞻淇,晨夕析疑。凡所征引,悉署某賢,不敢竊取。”[吳瞻泰:《杜詩提要》,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山雨刻本]三人中,黃生與洪仲年齡相若,交往最久,對杜詩討論最多。黃生《一木堂詩稿》卷八《移居后追悼一二亡友》“獨樹荒村思人詠”句下自注云:“洪(方舟)嘗與予論定杜詩?!薄兑荒咎迷姼濉肪砣犊藓榉街邸匪氖?,其二云:“詩文與經(jīng)史,疑義析秋毫。指摘盡紕繆,百代安可逃。胸臆雖自信,解人未易遭。一旦遇黃生,遂結(jié)莫逆交。鍾期善賞音,泠泠山水操。”其三云:“相見無雜言,論文成至樂。有時默相印,有時紛辯駁。文義必期安,字句請敢略?古鏡獲重磨,斬新光彩灼。往還三十載,回首驚猶昨?!苯詾樽窇浂苏撐奈鲆芍隆?/p>

(6) 黃生《杜詩說》卷八《野老》有“(洪)方舟初導(dǎo)余詩法”云云。

(7) 趙弘訓(xùn)《杜詩通解·凡例》:“詩中句法,或單眼,或雙眼,或虛寔眼,或折腰句,或流水句,或分裝橫插句,或三疊聯(lián),或交互聯(lián),或背面層折聯(lián),或藏頭語,或歇后語,或倒敘縮脈語,其體各異,吾師(指李文煒)從黃白山悉為指出,俾學(xué)者知所取材。”李文煒:《杜律通解》,清雍正三年(1725年)蘋州草堂刻本。

(8) 何慶善根據(jù)黃生《唐詩評》(此書即《唐詩摘鈔》)列出《黃生析唐詩字法句法舉要》共60種,并分別加以疏解。黃生等撰、何慶善點校:《唐詩評三種》,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385—398頁。黃生《唐詩評》共選評杜詩28首,其中五律17首,七律8首,五絕1首,七絕2首。

(9) 王瑛《古典詩詞特殊句法舉隅》(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和朱任生《杜詩句法舉隅》(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版)二書,都是討論古詩句法的專著,前者所謂“句法”,“主要是從現(xiàn)代意義的語法著眼的,指的是句子的樣式和組織結(jié)構(gòu)”(《古典詩詞特殊句法舉隅·小引》),后者專門討論杜詩句法,分為“煉字”、“遣詞”、“押韻”、“用事”四項內(nèi)容。本文對黃生杜詩句法的匯輯,則著眼于句法與詩意之關(guān)聯(lián),這應(yīng)該是黃生討論杜詩句法問題的出發(fā)點,說詳后文。

(10) 《唐詩摘鈔》卷一,《黃生全集》(第三冊),第23頁。

(11) 《唐詩矩》,《黃生全集》(第四冊),第224頁。

(12) 《唐詩摘鈔》卷一鄭谷《送進士盧棨東歸》“曉楚山云滿,春吳水樹低”二句,黃生評云:“春、曉、吳、楚四爛熟字,安頓得極新,煉字不如煉句,此之謂也?!薄饵S生全集》(第三冊),第143頁。

(13)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詩格論》:“這些名目眾多的‘勢’,講的實際上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句法問題?!苯K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頁。

(14)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第31頁。

(15) 魏慶之著、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中華書局2007年版。

(16) 王運熙等:《中國文學(xué)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204頁。

(17) 《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第28卷第3期,2000年9月。

(18) 張健編著:《元代詩法??肌罚本┐髮W(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171頁。

(19)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第二冊),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1646—1657頁。

(20) 《詩麈》卷一:“唐人煉句,有倒裝、橫插、明暗、呼應(yīng)、藏頭、歇后諸法,凡二十種。(中略)初學(xué)猶恐不能遽了,今姑述一粗淺之法,庶幾易入。如五字為句,則上二下三,上三下二,上一下四,上四下一,上二下二中一,上二下一中二,上一中二下二,上一下一中三,八法盡之。七字為句,則上四下三,上三下四,上五下二,上二下五,上一下六,上六下一,上二中二下三,上二中四下一,上一中四下二,上一中三下三,十法盡之。”(《黃生全集》第四冊,第315—316頁)黃生所說的“粗淺”,是相比其對唐詩文本“細(xì)致”的分析后所歸納出種種句法而言的,這在前人基礎(chǔ)之上更進了一步。

(21) 參見拙著《明末清初杜詩學(xué)研究》第九章《杜詩意法論》,中華書局2013年版。

(22) 陳之壎:《杜律陳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南京圖書館藏本。

(23) 《杜詩說》卷一,第2頁。

(24) 《杜詩說》卷五,第155頁。

(25) 《杜詩說·序》,第1頁。

(26) 《杜詩說》卷五,第166頁。

(27) 《杜詩說》卷四,第114—115頁。

(28) 《元虞道園明趙東山兩先生原本杜律選注》,清嘉慶己巳年(1809年)新刻本。

(29) 《杜詩說》卷五,第161頁。

(30) 《杜詩說》卷五,第193頁。

(31) 《元代詩法??肌罚?71頁。

(32) 許承堯《歙事閑譚》卷十七“黃白山《詩麈》”條,《黃生全集》第四冊附,第462頁。

(33) 孫力平:《古典詩論中的杜詩句法研究》,《南昌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版)第30卷第4期,1999年12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