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國篇
人生的五次選擇
古往今來,凡有大作為、成大器者必是能緊隨國家發(fā)展的脈搏,進而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相結(jié)合。錢學森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與忠誠,做出五次重要的人生選擇。這五次選擇都以國家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他將熾熱的愛國情懷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將個人的興趣愛好與祖國的迫切需要緊密結(jié)合。
人生第一次選擇——學習鐵道工程
1929年,錢學森報考大學前夕,他的中學數(shù)學老師認為他數(shù)學好,應報考數(shù)學系,將來當數(shù)學家;國文老師認為他文章寫得好,應報考中文系,將來當作家;美術老師認為錢學森在藝術上有天賦,建議他學畫畫,將來當畫家;而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希望他子承父業(yè),建議他學教育,將來當教育家。此時錢學森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主意,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選擇:學鐵道工程,學造火車頭。中學時,他經(jīng)常聽老師講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給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設想,為了讓衰敗的中國迅速復興,提出要發(fā)展交通,尤其要發(fā)展鐵路交通。錢學森受這一觀念的影響,報考了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的就是鐵道機械工程專業(yè),當時叫鐵道門。
人生第二次選擇——改學航空工程
正當錢學森在交通大學憧憬著畢業(yè)后做詹天佑式的鐵道工程師時,1931年和1932年先后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在“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對上??褶Z濫炸,給中國軍民造成慘重損失。在校園里目睹著天空中肆虐的日軍飛機,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選擇:改學航空工程,學造飛機。此后,他利用課余時間把交大圖書館里所有航空方面的書都讀了一遍,還發(fā)表了多篇關于航空方面的文章。錢學森從交通大學畢業(yè)后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公費生,專業(yè)是航空工程,當時叫航空門。在出國前,他根據(jù)清華大學的安排,在杭州中央飛機制造廠、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廠、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廠、上海高昌廟海軍制造飛機處參觀實習了大半年。
1934年清華大學考選留美公費生揭曉通告。
人生第三次選擇——改學航空理論
1935年9月,錢學森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讀研究生,一年后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在學習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當時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據(jù)基本上是經(jīng)驗,很少有理論指導。錢學森認為,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論,并以此來指導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當時美國的航空工廠普遍歧視中國人,錢學森在碩士畢業(yè)后無法進入工廠實習以獲得必要的航空工程實踐經(jīng)驗?;谝陨蠋c考慮,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選擇:從做一名航空工程師,轉(zhuǎn)為研究航空理論。錢學森向當時最擅長航空理論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入學申請,并成為世界著名力學家馮·卡門教授的博士生。在馮·卡門的指導下,錢學森迅速成長為航空理論界的青年才俊。
人生第四次選擇——改做航天工程
1955年,錢學森回國后不久,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指示陳賡大將詢問錢學森,中國人自己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的回答非??隙?,但他并沒有料到國家會把研制導彈、火箭的任務交給他,讓他來做技術方面的負責人。國家的需要使錢學森做出了他人生的第四次選擇:從學術理論研究轉(zhuǎn)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設。錢學森晚年曾經(jīng)跟他的秘書說:“我實際上比較擅長做學術理論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國家叫我干,我當時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沒有想那么多就答應了?!卞X學森干起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做這個事困難那么多,需要付出那么多的精力,而且受國力所限,國家只能給這么一點錢,所以壓力非常大。他以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選擇,義無反顧投身于中國航天事業(yè),并且出色地完成了國家交給他的任務。
人生第五次選擇——重回科學研究
1982年,從國防科研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錢學森已經(jīng)71歲了。為國家做出了這么大貢獻,錢學森完全可以休息了,寫寫回憶錄,做做報告,但是他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選擇:再次回到學術理論研究當中。此時全國上下都憋著一股勁,要把被“文革”耽誤的時間奪回來。錢學森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理由置身事外。從71歲到85歲,他以獨到的研究視角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shù)學科學、系統(tǒng)科學、思維科學、地理科學、軍事科學、建筑科學等領域進行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而富有建設性的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征途中,錢學森的很多思想如系統(tǒng)工程思想、綜合集成思想、總體設計部思想等已在國民經(jīng)濟、軍隊建設以及社會發(fā)展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錢學森非常看重自己晚年的科研成果,他曾經(jīng)對堂妹錢學敏教授說:“我這些年來和你們一起研究和探討的這些問題與設想,才是我回國以后開創(chuàng)性的、全新的觀點和理念。它的社會意義和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性,可能要遠遠超過我對中國‘兩彈一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