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識字”
“識字”的深一層含義
韓愈在給朋友張署的一首詩(《醉贈張秘書》;本書引文隨文括注作者、集名或篇名、卷次,以下不再說明)里說:“阿買不識字,頗知書八分。詩成使之寫,亦足張吾軍?!卑磁f注,阿買是他的侄子,詩里說他能寫八分書,并說讓他來寫作成的詩,可以壯大我們的聲勢,顯然這位少年筆下有相當功夫。八分書是一種書體,具體何指說法不一,一般認為筆法類似隸書而多波折。按一般常識,“識字”就是認得字,能念出來,懂得意思。所以宋人朱翌認為韓愈寫得沒有道理:“不能文而能書者多矣,未有不識字而能書者?!彼@然是按字面來理解韓愈所說的“識字”了。
韓愈另有文章還說過:“凡為文辭,宜略識字?!保ā犊贫窌笥洝罚┻@里用個“略”字,限制詞,說做文章應約略地“識字”,也表明“識字”的不易。同樣說到“識字”,杜甫有詩《貽阮隱居》曰:“清詩近道要,識字用心苦?!笨梢娝苍凇白R字”上用了刻苦功夫。
杜甫、韓愈所說的“識字”顯然有更深一層意思。宋人魏了翁說:“吾所謂識字者,若好學者,又于此遡流尋源,以及于秦、漢而上求古人所以正名之意,則讀書為文也其庶幾乎!”(《鶴山集》卷六五《題陳思書苑菁華》)這是說,真正做到“識字”,對每個字要追根溯源,上求秦、漢古籍,理解古人用字的本意,讀書作文才能達到一定水準。這樣的要求是夠高的。今天有工具書,“上求古人”不需要每個人自己從頭開始,但他這段話的用意是應當理會的,就是說“識字”,不應當滿足于簡單地認識字面,應當對每個“字”有盡可能全面、深入的認識、理解。
上面所說“識字”的“字”實際是指“詞”。古人還沒有現代語法劃分“字”和“詞”的觀念。漢語文的單“字”是形、音、義合一的,與拼音文字以字母(音)組合成表意的“詞”(義)不同。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漢語文里“字”的字形、讀音不斷演變,字義不斷豐富,這是形成它巨大表現力的重要條件之一。這樣,真正“識字”,就需要認真辨形(異體、俗體等)、審音(聲韻、古今音變等)、識義,這就是語言學所說的文字、音韻、訓詁功夫。即使不是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人,要讀書寫文章,特別是讀古書,這些領域的常識也是應該具備的?;蛘呷珥n愈所說:“宜略識字?!?/p>
這當中,屬于訓詁的知識,即對“字”義的了解尤其重要。前面韓愈等人所謂“識字”,主要也是指這方面。漢語文內涵豐富,特別體現在“字”(詞)的多義性。翻查字典或辭典,大多數“字”都注出多重意義。區(qū)分起來,有基本義(本義),有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古今字”等。一般字典或辭典對“字”(詞)的注釋,相對簡單,只列舉常用的意義。但是閱讀古籍,局限于這些往往就不夠了。特別是對于通用的“字”,假如“不求甚解”,馬虎過去,或望文生義,憑空揣測,就會發(fā)生理解上的錯誤。下面舉幾個例子。
一個簡單的常用字,“流”?!缎氯A字典》釋義六項:1. 基本義,液體流動;2. 像水那樣流,如貨幣流通;3. 流動的東西,如河流、電流;4. 專指“流”向壞的方面,如“放任自流”;5. 品類,如“(三教)九流”;6. 舊時刑法中的流刑。這后五項都是從“流動”的基本義引申出來的。但是古籍里,使用“流”字的情況遠為復雜,有些相當生僻,正確“認識”這些意義對于理解文意是十分緊要的。如《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蓖跻葑ⅲ骸拌p,銷也,言東方有扶桑之木,十日并在其上,以次更行,其勢酷烈,金石堅剛,皆為銷釋也。”陸機的《連珠》用“流”的這一義:“烈火流金,不能焚景;沈寒凝海,不能結風?!笔钦f烈火可融化黃金,但不能焚毀影像;嚴寒可以使大海凍結,但不能讓風停止。近年有個流行詞語“流金歲月”,大概是想形容歲月光彩燦爛吧,但如果按上面“流”作“銷蝕”義,就不知所云了。又《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瓠巴善鼓瑟,感動得水里的魚都浮上來傾聽,這里的“流”是游動的意思。《舊唐書·李密傳》上記載隋末群雄反隋,李密作書移郡縣,數隋煬帝十罪,曰:“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边@里的“流”是洗刷的意思,“流惡”謂洗刷罪惡。上述三例里的“流”,意思都和流動有關系,這可看作是“流”的本義向不同方向的引申義。但另有些用法則與本義不相干了。如《詩·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泵珎鳎骸傲?,求也?!辈扇〉囊馑肌_@里的“流”訓“求”,一般以為是“摎”(今讀liú)的假借字,是屬于字(詞)的通假用法。又《易經·系辭上》有“旁行而不流”,“流”義為“停留”,謂四處行走不停留。曹植的《七啟》里說玄微子“如將飛而未逝,若舉翼而中流”,“流”也是指停下來。在這兩例里,“流”取義與其本義正好相反,是訓詁學上所謂“反訓”或稱“反義相訓”的用法。
有些“字”的意思看起來很簡單,其正解容易被忽略過去。清代的汪中(1745-1794)是大學問家,哲學、史學、語言文字之學都有所成就。他有一篇著名文章《釋三九》,就是考證“三”、“九”兩個數字的意義,收在文集《述學》里。他的結論是,古籍里的“三”和“九”往往不作具體數字用,“三”表數之多,“九”表數之極。這樣解釋就明白屈原篇名《九歌》的賦為什么十一篇;同樣,《論語》里說“吾日三省吾身”,就不是反省三次,而是時時刻刻警惕反省;成語“三令五申”、“九死一生”、“三教九流”亦應依此類推來解釋。
以上是說“識字”功夫有不同的層次。如果上求達到更深層次,即使真正弄懂幾千個常用“字”的意思、用法也非常不容易。所以“識字”是每個人窮其一生要用的功夫。認識更多的“字”,與人交談會更有情趣,寫起文章來詞匯也更豐富生動,這又是做人修養(yǎng)的功夫了。
用功,首要的當然是必須有認真的態(tài)度,還要講求方法。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常翻字典。前面提到《新華字典》,這是普及型的小型字典,但不可小瞧它。收一萬多個字、三千多復音詞,當初是葉圣陶、邵荃麟、魏建功、陳原、丁聲樹、金克木、周祖謨等人編撰,后來又經王力、游國恩、袁家驊、周一良等人修訂,這些人都是大學問家,又是語文領域的權威。即使是自覺“識字”已經達到相當水準的人,也不可忽視這部字典。當然還另有很多古代的和現代的、一般的和專門的字典、辭書,它們的內容、特點、用處在介紹工具書之類的讀物里能夠查到,可以斟酌情形使用。
閱讀文學作品的“識字”
文學創(chuàng)作使用所謂“文學語言”。這并不是不同于一般語言規(guī)律的特殊語言,什么是“文學語言”也難下定義。這一般是指文學創(chuàng)作使用的、更講究表現技巧的語言。技巧也體現在用“字”上,大體三個方面:一是多用富于形象、給人美感的“字”;二是多用“字”的聯(lián)想、比喻、象征等義;三是對“字面”多加修飾。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段多種多樣,發(fā)揮語言功能,包括注重用“字”的技巧對于藝術表現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分別舉例子。
先說“字”的形象和美感?!捌?,一個極普通的字?!缎氯A字典》列舉五義:1. 平而薄的物體;2. 切削成薄片;3. 少,零星;4. 分片兒;5. 量詞。這是個象形字,早在殷商的甲骨文里就有,徐中舒等人主編的《甲骨文字典》里說“象床形,為床之初文?!睗h代的《說文解字》另有一說:“片,判木也。從半木?!鼻宕斡癫米⑨專骸爸^一分為二之木?!笔钦f“片”的本義是指一片木頭?!缎氯A字典》里的基本義“平而薄的物體”就是由此發(fā)展而來。在文學作品里,往往利用這個基本義,描摹出優(yōu)美生動、意味無窮的意象。如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泵鑼戦L安城頭的月亮,不用“一輪”,而用“一片”,秋夜長空中高懸小小的一片月亮,凄清孤冷的印象倏然而出,作為環(huán)境烘托,把思婦為邊關征夫搗衣(用棒槌在砧石上捶衣服,使平整耐穿)的悲傷凄涼感情形象地表現出來。王之渙《涼州詞》:“黃河直(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泵鑼懳鞑窟吘骋惶幰皇恰耙蛔鲁恰?,而用“一片孤城”,小小的一片城池,在萬仞群山之中,兩相映襯,創(chuàng)造出孤獨、寂寞、無限荒涼的景象,讓人聯(lián)想到戍邊將士的孤苦艱辛……這個“片”字在另一些作家筆下用法可以變化,不再是小小的一片,而是一大片。白居易《夢仙》:“漸失鄉(xiāng)國處,才分山水形。東海一片白,列岳五點青?!痹娙嗣鑼憠糁邢删?,浩瀚的東海呈現“一片”銀白色,波光燦爛,中間是點點仙島。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边@是一首著名的詠史詩,寫西晉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水軍順長江東下,討伐東吳,東吳憑借西塞山天險,以千尋鐵鏈橫攔江面,王濬水軍焚毀鐵鏈,順流鼓棹,直取金陵,東吳不得不高樹降旗?!耙黄滇Α保皇且恍∑?,而是一大片,顯然不會是一面,而是無數面,這就把戰(zhàn)場上勝負雙方局面刻畫得淋漓盡致。日本學者松浦友久專門寫過文章,探討“片”字從表“小片”到“大片”的含義轉換。就這樣,一個普通的“片”字,巧妙地使用,描摹形象,表達感受,發(fā)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再看使用“字”的聯(lián)想、比喻、象征等義?!霸啤保彩浅S米?,表示一種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也是文學描寫里常見的物象,但巧妙地使用卻能夠賦予它深刻的象征意義,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表達復雜、深刻的意念、情感。這里只說“白云”。這個詞的藝術表現也有人專門寫過文章。早自《莊子》,描繪神仙幻想就寫過:“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這里“白云”是升仙的憑借,乘白云飛升是幻想的飄忽自由的境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開花抽穗)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边@是描繪秋天景象,長空“白云”飛動,壯觀蒼涼,烘托出對“佳人”的懷念。陶潛《擬古》之五:“青松夾路生,白云宿檐端。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痹娙送L友人,詩里描寫友人的房子深藏白云里,烘托出這位友人的超逸高潔、遠脫塵俗。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碧蘸刖笆侵朗浚何涞凼捬艽埤R稱帝,他曾參與預謀,后來隱居句容茅山,蕭衍屢有書問,有詔敦請出山,他寫了這首詩。來問“山中何所有”,回答說只有“白云”,而且這“白云”只可“怡悅”自己,沒有辦法贈送給您。這就抒寫出自己不慕榮利、不干世事的清高孤傲的志向,對來問又流露委婉諷刺之意。到唐人,“白云”則已形成大體穩(wěn)定的意象:超逸,高潔,灑脫……如李白《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倍鸥Α杜汔崗V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九:“幽意忽不愜,歸期無奈何。出門流水住,回首白云多?!蓖蹙S《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等等,詩人們巧妙地利用這個極普通的意象,描摹風景,抒寫心情,意象變化無窮無盡。
類似的還有“月”字。如“明月”,也是作品里常見物象。如曹操《短歌行》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古詩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等等,都賦予“明月”二字豐富、深刻的含義。這兩個字構成的意象的內涵在作家筆下隨作品主題、題材、表達的內容而千變萬化:從宇宙的神秘到天地的悠遠,從離情別緒的感傷到刻骨銘心的思念,等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題目五個字,可以分開來理解,這是五個各自獨立的意象,讀者在聯(lián)想中可以構成一幅生動景象;連貫起來成一個句子,又形成浩瀚江畔鮮花盛開的春天夜色。這種理解上的模糊、“多義”是詩人有意“制造”的,讓人在聯(lián)想中構成迷離恍惚的美好印象。詩的開端幾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瀲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明月”、“月明”、“月照”,不但描摹出月色之美,更讓人感受到宇宙的悠久與遼闊,帶給人淡淡的哀愁和深沉的思索。另一首家喻戶曉的李白的《靜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唐詩品匯》作“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里實寫月色和月下游子,而這明月正聯(lián)系著遠方的故鄉(xiāng)和親人,明麗的月色襯托出既凄清而又溫馨的感受。
這樣,如“月”、“云”這樣普通的“字”用在作家筆下能夠創(chuàng)造出無窮無盡的意象,表達豐富、深厚的思想感情?!白帧钡倪@種豐富的表現力得自歷史上一代代文化創(chuàng)造的積累。因而,讀書越多,對這種積累了解得越多,文化素養(yǎng)越高,對古人用“字”的奇絕優(yōu)美就會體會得更為真切,對作品的理解也會越深入。這是所謂“文學修養(yǎng)”的重要構成部分。讀書、寫作都靠這方面的修養(yǎng)。
再看文學創(chuàng)作中“字面”的修飾。優(yōu)美的文字靠修飾;文學創(chuàng)作是運用文字的藝術,臨文修飾文字是必要的功夫。所謂“字面”的修飾主要指“形式”層面:字形(比如巧妙使用象形、會意、偏旁部首相同的字)、讀音(比如使用雙聲詞、疊韻詞)、字句組織(比如使用對偶、排比)等。魯迅有一段話,是批判當年提倡“古文”的倒退逆施的,說:“例如我自己,是常常會用些書本子上的詞匯的。雖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連讀者也并不覺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細的讀者,請了我去,交給我一支鉛筆和一張紙,說道,‘您老的文章里,說過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巖’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樣子呀?您不會畫畫兒也不要緊,就勾出一點輪廓來給我看看罷。請,請,請……’,這時我就會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鉆。因為我實在連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巖’究竟是什么樣子,這形容詞,是從舊書上抄來的,向來就并沒有弄明白,一經切實的考察,就糟了。此外如‘幽婉’,‘玲瓏’,‘蹣跚’,‘囁嚅’……之類,還多得很?!濒斞高@段話,是所謂“有為而發(fā)”,不能做表面理解。其真實含義究竟如何姑且不論,實際他舉出的那些詞乃是修飾性的字面,即所謂“詞藻”。這類詞語的確切意義確實難以解說清楚,但它們又確實有表現力,用得妥帖,有助于創(chuàng)造意象,給人美感。而往往正是它們意義的模糊之處留給讀者發(fā)揮想像的空間。例如杜甫的《望岳》:“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庇谩皪拲颉毙稳莩鋈A山高峰林立、怪石嶙峋的面貌;李白的《北上行》:“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庇谩皫f巖”描繪出太行山磴道高聳參天的氣勢;至于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里描寫小人趨炎附勢的丑態(tài),“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更是窮神盡相,是人們耳熟能詳的。
這樣,讀文學作品,或者從事寫作,不僅應當“識”更多的“字”,而且要能夠懂得、善于體會、能夠利用“字”的藝術表現層面的意義和作用。
治學門徑的“識字”
掌握一門知識,作一種學問,首要的是采取正確門徑。這就是古人所謂“入門須正”。比如可以從目錄學入手,先從目錄上把握學術源流,就是治學的一種門徑。從訓詁入手,也是治學的一種門徑。特別是有些學理性強的學問,弄清關鍵“字”的意義更至關緊要。
沈兼士有一篇文章《“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文繁不具述。他經過考證,對“鬼”字的意義“歸納之得結論如下:1. 鬼與禺同為類人異獸之稱;2. 由類人之獸引申為異族人種之名;3. 由具體的鬼,引申為抽象的畏,及其他奇?zhèn)プH怪諸形容詞;4. 由實物之名借以形容人死后所想象之靈魂?!保ā渡蚣媸繉W術論文集》)這篇文章得到普遍贊許。郭沫若評論說是“新穎翔實,可謂定論”;陳寅恪更贊揚說:“大著讀迄,歡喜敬佩之至。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國今日著作能適合此義者,依寅恪所見,唯公此文足以當之無愧也?!鄙蚣媸克摗肮怼弊值囊饬x是否確論,容有另議,但這個字的解釋對于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研究的意義是不容置疑的。因而有議論說發(fā)現一個字的意義的價值猶如天文學上發(fā)現一顆恒星。
“字”(詞)表達概念。許多學問往往是以分析概念為基礎的。例如近代學者論古代思想史,大都會討論到“儒”字:是“術士”、“師氏”的通稱呢(章太炎《原儒》),還是“亡國民族的教士階級,變成調和三代文化的師儒”呢(胡適《說儒》),抑或是“社會生活職業(yè)一流品”的“嫻習六藝之士”呢(錢穆《駁胡適之<說儒>》)?孔子、儒學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作用重大,因此對“儒”字的解說也可說“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宋儒發(fā)展“新儒學”,分化出許多派別,當時的理學家們正是通過辨析、爭論一些“字”(詞)義即概念來確立自己的學說的。例如道、理、天理、無極、太極、皇極、中、中庸、中和等等,都是屬于本體論的概念;又如性、天性、天命之性、氣質之性、心、人心、道心、命、情、意、志、誠、敬、才、德等,大體屬于心性論的概念。他們通過解釋這些概念,或論證“性即理”,或論證“心即理”,等等,進而樹立起學說體系。后人研習他們的學說,弄清這些“字”的意義就成為關鍵。又如清代有一位學者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全書的構成就是闡釋理、天道、性、才、道、仁義道德、誠這些“字”(詞),進而發(fā)揮人本觀念和理性精神,這是具有啟蒙意識的一部儒學大著。
涉及佛、道二教的學問,對一些“字”(詞)的認識更是緊要。宗教典籍表達的是特殊的觀念體系,比如佛教、道教所說的“真”(還有相關的“真實”、“真諦”、“真如”、“真際”等等)的含義就與世俗的理解毫不相關。所以讀宗教的書,對“字”義的理解更要小心從事,不可望文生義。
正確理解關鍵“字”的意義在文學研究中同樣十分重要。聞一多討論《詩經·邶風·新臺》的《詩新臺鴻字說》是個例子。根據《毛詩》序:“新臺。刺衛(wèi)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于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作是詩也?!笔钦f這篇《新臺》詩立意在諷刺衛(wèi)宣公強奪兒子伋的妻子為之造新臺事,其中有句說“漁網之設,鴻則離之”。按舊注,“鴻”訓鳥。聞一多從詞義、聲韻等多方面進行考證,認為“鴻”指蟾蜍,“離”通“罹”,“遭逢”義,這樣詩的意思就是設置漁網,卻網住個癩蛤蟆,認為這樣才與詩的譏刺主題相合。聞一多的考證并非定論,至今仍有許多不同看法。他本人后來也有文章對自己先前的結論表示懷疑。但這個“鴻”字的“字”義確乎關系詩的整體內容,也啟示我們重視文字訓詁對于文學欣賞的作用。
以下是余論。楊慎有篇文章,題名兩個奇字:《》。文中說:“讀萬卷書而不行萬里路者,亦不能識字也?!边@是說真正的“識字”,不能光靠書本,還要經過親身踐履。這是“識字”的又一義,頗有道理。
又,漢代揚雄識字很多,曾作字書《訓纂》(佚)、《方言》(今存郭璞注本,據考非原著),當時的大學者劉歆曾命其子劉棻向他請教古文奇字,王莽篡漢的時候,揚雄接受太中大夫官位,校書天祿閣,后來劉棻獲罪,株連到他,當獄吏前來逮捕時,他慌忙從閣上跳下,險些摔死,有詔勿問,逃過一劫,這成為文人不甘寂寞而遭遇禍殃的典型事例。李白《古風》有詩說:“投閣良可嘆,但為此輩嗤?!倍鸥Α蹲頃r歌》說:“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标悗煹馈肚飸选吩娬f:“識字即投閣,貴者須食肉?!倍际亲I刺揚雄雖然“識字”卻無益于行,明于文書而暗于事理,如宋人李衡說的:“人讀書須是識字,固有讀書而不識字者?!保ā稑封终Z錄》)這也是“識字”的一義,頗有教育意義。
再有,蘇東坡在《石蒼舒醉墨堂》詩里發(fā)感慨說:“人生識字憂患始?!濒斞赣形恼骂}目:“人生識字糊涂始?!保ā肚医橥るs文二集》)都是感嘆文人命運多蹇、世態(tài)艱難的。陸游《砭愚》也有詩說:“儲藥如北壟,人愚未易醫(yī)。信書安用盡,見事可憐遲。錯自彈冠日,憂從識字時。今朝北窗臥,句句味陶詩?!鳖i聯(lián)(第三聯(lián))上句中的“彈冠”是立志做官的意思,典出漢代的王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是說二人同進退,王吉做官,貢禹也準備出仕;下句說“憂從識字時”,古人學優(yōu)則仕,讀書識字是做官的準備,兩句詩是慨嘆自從走上仕途就憂患無窮。“識字”的這一義,則是抒發(fā)憤世嫉俗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