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諸葛
東漢末年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
這已經是皇帝登基的第十四個年頭,但是這一年依舊和過去一樣,災情不止,兵亂不斷。倍受折磨的百姓們在苛政重稅的壓力下茍延殘喘,而東漢王朝卻依舊夜夜笙歌,不問世事,仿佛對這殘酷的現(xiàn)實毫無所知,將一座座高大華美的宮殿修建在了累累白骨之上。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在漢桓帝劉志逝世后,手握政治實權的竇氏選擇將劉宏推向了皇位。劉宏登基后,他一心鉆入了錢眼兒里,忙著從全國各地斂財,瘋狂地充實著自己的小金庫,而國庫卻空虛到拿不出足夠的錢來賑災,賣官鬻爵成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而在這個時期,東漢朝廷開始施行黨錮及宦官政治,并設置了西園,國家政治陷入黑暗的漩渦之中不可自拔。面對這樣的大環(huán)境,大多數(shù)官吏們?yōu)榱四軌虻玫巾樌w的機會,只能跟隨大流,恨不得從百姓身上剝下一層皮,找盡各種非?;奶频慕杩谑斩?,逼得百姓不得不賣妻鬻子,最后陷入家破人亡的悲慘境地。
東漢末年,朝廷的統(tǒng)治已經開始瀕臨崩潰。農業(yè)生產作為古代中國的政治基礎搖搖欲墜,不僅出現(xiàn)了難以控制的土地兼并現(xiàn)象,更有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身處社會最底層的百姓與當權者的矛盾日益激化,在忍無可忍中,百姓只能紛紛舉旗起義。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背錆M叛亂色彩的言論很快在民間廣泛傳播,并因為有人告密而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得到了密報的皇帝被嚇破了膽,多年的驕奢淫逸已經磨平了他的冷靜理智,當即就下令讓全國搜捕叛黨,只要與太平道扯上關系者,全部誅殺不留,一時間,血染山河,白骨遍野,因此牽連喪命者達上千人。即使如此,面對在朝廷不留余地的剿殺,太平道的口號卻依舊響徹了民間,振臂之下,一呼百應,成千上萬的信徒沖進了歷史的洪流之中,東漢王朝這座已經腐朽的大廈開始搖搖欲墜,轟轟烈烈的起義像是咆哮著的猛虎撕咬著這個時代,被平靜的假象所掩蓋的矛盾掀起了駭人的驚天波濤。這次由張角領導的最后發(fā)展到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因頭戴黃巾為象征性的標志,史稱黃巾起義。
在農民與東漢當權者斗爭的十多年間,投于黃巾起義的人數(shù)達十萬,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皆有民兵成營。在這場起義中,“天公將軍”張角、“地公將軍”張寶和“人公將軍”張梁,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兄弟三人不僅組織參與起義的民眾在各處府署門上寫上“甲子”的字樣,還提前約定好在發(fā)動起義時纏上黃色頭巾,作為識別的重要標志,并在之后領導起義軍與東漢王朝進行戰(zhàn)斗抗爭。
不過幾日之間,跟隨張角等人的民兵就足矣震驚京師,手足無措的靈帝從各地調集精兵,準備全力進剿黃巾軍,與此同時,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各地豪強地主,在配合官軍鎮(zhèn)壓起義的同時,也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在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潁川、南陽等地,雖也有攻城略地的勝利戰(zhàn)績,但是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堅固的陣營,不僅缺乏實際戰(zhàn)斗經驗,也不能幾地協(xié)同作戰(zhàn),因此始終沒能取得有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另一方面,為了平定戰(zhàn)亂,打擊黃巾余黨,腹背受敵的朝廷只能被迫選擇一次次將軍事權力下放,各個地方勢力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紛紛擁兵自重,占領一方,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群雄割據(jù)局面,原本的社會結構幾乎分崩離析。
但是這次聲勢浩大的起義卻沒有真正推翻東漢王朝,根據(jù)黃巾軍人數(shù)眾多卻兵力分散的特點,東漢王朝采取了集中兵力逐一擊破的進攻方法,經過一番混戰(zhàn),逐步擊敗潁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而在雙方交戰(zhàn)未果時,張角就因重病在冀州去世,黃巾軍主力由張梁接手帶領并繼續(xù)固守廣宗。同年10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在兩方交戰(zhàn)中不幸陣亡,這次偷襲使三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五萬多人投河而死,而死去的張角同樣難免受人羞辱,更是被剖棺戮尸。隨即,張寶也于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不敵鎮(zhèn)壓軍,兵敗陣亡,十余萬黃巾軍被殺害。但是在這場慘烈的戰(zhàn)爭之后,面對極其不利的局面,黃巾軍余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斗爭,不肯向東漢投降。
對于這場浩大的農民起義,嚴重的土地兼并問題并不是其唯一的導火索,造成地方豪強興起的誘因也包括了刺史制度的變動。同時,這種政治變動也是造成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的主因。180年,各州的最高長官如下: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以及祁鄉(xiāng)侯渤海太守袁紹,他們也是后來參與三國時期群雄角逐的重要人物。
這個時代的巨變給予了地方豪強崛起的機會,然而他們的最初目的不過是想依靠龐大的經濟基礎去組織私有武裝軍隊在亂世中進行自保,卻在自身勢力的不斷壯大發(fā)展中,逐漸演變成了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了頭角。尤其對于曹操來說,討伐黃巾軍成為他日后稱霸的重要轉折——青州黃巾軍曾一度發(fā)展到擁眾百萬,后因作戰(zhàn)失利,被迫接受了曹操的收編。而在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投降于他,這使得曹操的軍事實力迅速膨脹起來。
中央政府對于這樣的情況,雖然有心改變,卻終是無能為力,甚至還要依賴他們來維持制衡地方的穩(wěn)定。這種特殊的格局發(fā)展到后期,又逐漸開始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出身較高的士族在土地與權勢方面占有明顯優(yōu)勢,少數(shù)顯貴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從而催生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有的士族政治。
家族淵源
諸葛亮生于一個官宦世家。
諸葛亮一族在三國時期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魏、蜀、吳三國之中皆有其家族成員分布,而且其中一部分更手握重權,足矣掌握朝政動向。
《漢書》記載,諸葛亮之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漢元帝時的諸葛豐,諸葛豐自小就表現(xiàn)得極為聰慧,并用功學習,熟讀經史,曾出任御史大夫,后薦舉為文學侍御史。因其性格剛直而揚名世間,執(zhí)法公允,不畏權貴,當時的百姓都對他很尊重,元帝因為他的高尚節(jié)操而給予了其非常高的榮耀,授他符節(jié),加封為光祿大夫。但是之后不久,諸葛豐在執(zhí)法中威脅到了元帝寵臣的利益,元帝因此震怒而下令將符節(jié)收回,并降他為城門校尉。降為城門校尉后,諸葛豐并沒有屈服,繼續(xù)上書檢舉官員們的不法行為,后被元帝免為庶人。
幼年喪父
諸葛珪,字君貢,諸葛亮之父,漢末為青州泰山郡丞。諸葛亮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諸葛瑾,下有一個弟弟諸葛均。
中平六年(183年),諸葛亮年僅三歲時,其母親章氏染上了重病,沒有撐過幾日就撒手而去。
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父,在當時很有權力的州牧劉表手下謀生,是他的屬吏。刺史制度源自西漢武帝時期,原本是想通過等級低的官員去監(jiān)察等級高的官員,從而達到權力制衡的目的,隨著權力的變遷,刺史的權力卻越來越大,直到東漢靈帝時期,劉焉的建議得以采納實行,將各州刺史改稱州牧,雖屬于地方性的官員,但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諸葛玄經常有機會在各地游歷,素來與哥哥諸葛珪交往甚密,對幾個侄兒自然是非常的疼愛,尤其是對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對這個叔父特別的喜歡,因為從他的口中,他總能聽見他喜歡的那些奇人異事。
諸葛亮的童年和同齡的孩子一樣充滿了天真與爛漫,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生于富貴的望族中,豐富的物質條件給了他良好的教育條件,年紀尚小便顯現(xiàn)出了學習天賦,但是一切都被迫在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時畫上了句號——他的父親諸葛珪在病痛中去世了。
諸葛珪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馬上要來了,趁著還算清醒,躺在病榻上的他喚來了自己的續(xù)弦顧氏,囑咐她找回在外地的大兒子諸葛瑾和弟弟諸葛玄,顧氏聽從了諸葛珪的要求,連夜派人把諸葛珪病重的消息帶給了他們,催促他們立刻趕回見諸葛珪最后一面。向劉表說明了家中情況,諸葛玄就馬不停蹄地奔馳在回鄉(xiāng)的路上,而諸葛瑾也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往家中趕。
看著失去了父母的諸葛亮,他的叔父諸葛玄心中更是一痛。三歲失母,八歲喪父,再逢上這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諸葛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撐起這個偌大的家族。如今皇帝死了,叛亂起義四起,災荒連年,官吏士兵猶如打家劫舍的土匪,如果自己不再對他們施以援手,那么這群孩子就真的沒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蓱z諸葛亮他們幾個小小年紀就面臨如此光景,諸葛玄終于下定決心承擔起兄長未完成的責任,好好照顧他的遺孀和這群孩子們。這也讓諸葛亮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艱難,眼前的挫折就像是一座翻越不過去的大山,窘境使這個早慧的孩子墜入了深深的迷茫,但是他已經開始意識到,他的身上背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更是諸葛一族的命運。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謚號孝靈皇帝,于文陵安葬。年幼無知的少帝劉辯登基繼位,暫由何太后臨朝主政,這樣就導致宦官和外戚輕松取得控制皇權的特殊權力,皇權逐漸沒落衰微。深知朝廷派系之爭的董卓得知靈帝駕崩的消息后,就密切注視朝廷各派動向,在河東伺機而動,隨時準備見機行事。不久,大將軍何進的密令就傳到了董卓的手中。
少帝的舅舅何進是外戚勢力的重要掌權人,在靈帝死后,他曾經一度因為擔心自己利益不保,而與司隸校尉袁紹相互勾結,想要用計誅殺張讓,但是此舉遭到何太后強烈的反對,何進又誘董卓入駐朝廷,以圣旨名義召他進京討伐張讓,并希望以此來威脅何太后就范。董卓接到圣旨后,便立即召集人馬,連日引軍進京,上書少帝“逐君側之惡”,“收讓軍,以清奸穢”,可是董卓還沒來得及趕到洛陽,何進就因卷入爭斗被張讓等人殺死。這時,袁術也趁亂領兵進入洛陽,在聽到何進被殺的消息后,便命人放火燒毀了南宮,并下令繼續(xù)追殺張讓等人,走投無路的張讓和段硅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xié)半夜出逃至黃河渡口小平津(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對此不知情的董卓在行進途中望見京城一片火海,就知道情況有變,知道少帝逃往北芒后,又急忙率兵前往攔截。當時,劉協(xié)九歲,少帝十四歲,相比與驚慌失措的少帝劉辯,董卓對鎮(zhèn)定自若的劉協(xié)更為喜歡欣賞,而又考慮到他是董太后親自撫養(yǎng)長大的,于是,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xié)的念頭。
少帝在董卓的幫助下重新返回了皇宮,董卓也開始光明正大地干預整個朝廷,這也使得各個州牧紛紛利用天下大亂,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jù)勢力,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力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zhàn)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東漢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已經名存實亡,不復昔日漢室的威嚴。
血洗瑯琊
陶謙,字恭祖,揚州丹陽(今安徽宣城)人,任幽州刺史,在任時因受身邊小人蒙蔽而疏遠了許多可用之才,使幽州的政治一度陷入混亂之中。
中平五年(188年)冬十月,青州、徐州一帶的黃巾起義再度爆發(fā),陶謙被調任為徐州刺史,因其將義軍在短時間內趕出了徐州而受到褒獎,后來升遷徐州牧,前途可謂是一片大好風光,但是這一切很快就因為一個人的意外死亡而終結,這個人就是曹操之父曹嵩。有資料證明,殺害曹嵩的人名為張闿,他原本只是陶謙手下的一個小小都尉,在一次日常巡視中,意外見到了曹嵩一行人帶著大量錢財上街,并不知道他身份的張闿最終禁不起誘惑,帶領手下制造了這一樁非常慘烈的殺人搶劫案——不僅搶走了全部錢財,更是殺害了曹嵩及其隨行的所有人以滅口。自知闖下滔天大禍之后,張闿便帶著贓物連夜跑到淮南藏匿起來,而受到牽連的陶謙將要面對的,就是這個無法收場的爛攤子,他心知這是要大禍臨頭了,因為受害人不是一般背景,而是大軍閥曹操的親爹。
初平四年(193年),青州軍打著復仇的旗號屠徐州城。
下邳(今江蘇邳州)闕宣與陶謙共舉兵造反,曹操討伐陶謙。
連天的赤色火焰仿佛要將一切都燒盡,打著復仇旗號的青州軍已經逼近了瑯琊郡,他們一身縞素,如同鬣(liè)狗般號叫著,揮舞著刀劍砍向無辜承受災難的百姓。他們就像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惡鬼,所到之處不留任何活口,短短幾天時間,無辜百姓的污血染紅了河流,遍地尸體堆積,周圍百姓一聽聞青州軍要來,也不管是不是真的,立刻拖家?guī)Э诘貍}皇而逃。知道青州軍已經打到了瑯琊郡的附近,城中百姓一時間驚慌失措,馬上回家收拾好了行李家當,紛紛領著孩子老人,大批大批地聚集到了緊閉的城門前,也不顧官吏士兵的阻攔,互相推搡著想要出城。
人群中也包括諸葛玄一家人。幾人來到了城外的空地,雖然平安無事,但都已是特別狼狽。諸葛玄擔心其他人的安危,帶著諸葛亮兄弟倆在城外守了半天,卻只等來了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前來與他們會合,諸葛瑾、顧氏兩人到底還是不見了蹤影,與他們一行人走散了。想到那魔鬼般的青州軍馬上就要殺來,看著身旁毫無抵抗能力的幾個孩子,諸葛玄忍著錐心的痛下了一個決定——不再找諸葛瑾和顧氏,他要帶著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立刻啟程出發(fā)避難,或許在哪個地方能夠找到他們的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