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對生命的詮釋
王力行
對于無緣習佛的人,“生”和“死”是絕對的兩極,“生”是喜悅,“死”是哀傷;“生”是希望,“死”是絕望。看看醫(yī)院中,產(chǎn)房傳出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大家會向家屬道聲恭喜;病房傳來病人的死訊,朋友會安慰家屬節(jié)哀。
對于深諳佛法的人,“生”和“死”是連續(xù)的、循環(huán)的,是大自然的法則。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憂。
印順導師一生多病,生病對他是生命的常態(tài),他還自娛:“一點小小因緣,也會死去的?!比欢谒淖詡鳌镀椒驳囊簧分?,他對生死卻有不凡的看法:“于法于人而沒有什么用處,生存也未必是可樂的;死亡,如一位不太熟識的朋友,他來了,當然不會歡迎,但是也不用討厭?!?/p>
他更用做生意來比喻生死循環(huán):“一年結束,一年開始”,“年年如此,并不是結賬就完結”。
王端正先生,原是一位杰出的新聞人,他對這個社會有一定敏銳的觀察,加上他多年用心習佛,對生命也自有一番體認。這本《生命的承諾》正是他結合二者的優(yōu)勢,對“生”做了深刻而徹悟的詮釋。他談的“生”,是包括了生命的法則、生存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不僅如此,他還從個人的“生”推展到社會、國家的“生”。
在《悟道》一文中,他寫道,“文學家常常唱吟:不急于投胎的,正急于死亡。生命是一種輪回——誕生然后死亡,死亡然后誕生的輪回?!庇谑撬嵝眩喝绻四苡X悟這個“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生命法則,就能在生命的旅程中過得自在安詳。
生命中的緣起緣滅、變化無常固然重要,作者更關切的,恐怕是人生存應該有什么樣的意義,人該過什么樣的生活。
在這些關鍵點上,從他在本書中對《取與舍》、對《天安》、對《未來》、對《承諾》等等的體悟,都能顯現(xiàn)出端倪:
——要看一個人的生活品位,就看他對食、衣、住、行、育樂的取舍;要看一個人的道德高低,就看他對仁與不仁、義與不義、廉與不廉、苛與不苛的取舍。
——天安不如國安,國安不如民安,民安不如心安。
——不要做個執(zhí)著過去的癡人,不要做個坐等未來的愚人;把握能抓住的現(xiàn)在,我們就是智人。
——多愁善感是生命的浪費與精神的消耗,具慈悲與智慧的人都不會在感懷中蹉跎一生。
——小女孩背弟弟,不覺得重,因為她背的是愛,不是重量;愛沒有重量,愛不是負擔。
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將這本書取名為《生命的承諾》,正代表了他視生命為“愛”,為“大愛”,也就是對生命的一種承諾。
(本文作者為臺灣遠見天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發(fā)行人、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