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靈綺麗 韻味悠深析張居正《泊漢江望黃鶴樓》
◎ 蘇者聰
作者介紹
蘇者聰,1932年生,1951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yè)后留校,后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40年。兼任全國蘇軾學會理事、湖北省詩詞學會顧問。出版著作有《閨幃的探視——唐代女詩人》等。
推薦詞
張居正晚年曾做宰相,厲行改革,行一條鞭法,所以他在歷史上主要以政治家著稱,文學史上極少論及。但這首詩卻寫得很好。
楓霜蘆桔凈江煙,錦石游鱗清可憐。賈客帆檣云外見,仙人樓閣鏡中懸。九秋槎影橫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
張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人,嘉靖丁未(1547年)進士,供翰林。他政治上有理想,自負不凡,希望革新社會,在與人通信中慷慨抒懷,盼有“磊落奇?zhèn)ブ俊闭D朝綱??墒牵@時正是嚴嵩專政、萬馬齊喑的時代,他深感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中懷郁郁,無所發(fā)舒”;又因體弱多病,便產(chǎn)生了暫時歸田的思想,以待時機,再謀大業(yè)。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十歲時上疏告假還鄉(xiāng),得予照準。這首詩就是他從北京歸家途中舟泊漢江時寫的。
張居正晚年曾做宰相,厲行改革,行一條鞭法,所以他在歷史上主要以政治家著稱,文學史上極少論及。但這首詩卻寫得很好,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特色,把他在漢江從傍晚到深夜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得有聲、有色、有情。
詩人放眼江山,映入眼簾的是經(jīng)霜的楓葉,彤紅奪目,真有“紅于二月花”之美。長江、漢江、蛇山、龜山,在深秋的早晚,多是水氣燕騰、霧靄迷茫,一片朦朧的景象??墒谴藭r天氣格外晴朗,煙靄凈收,楓葉、蘆桔特別明晰好看。這個“凈”字用得極好,把空氣的潔凈、景物的明麗點染了出來。詩人從漢江望黃鶴樓,這第一印象是極美的,深深誘惑著他的心靈。
俯視漢江,江水澄碧,清澈見底,斑斕的采石歷歷可見,成群的魚兒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石邊嬉游。秋冬時節(jié),江水干淺,珍異紛呈,悅?cè)诵哪?。而游魚悠閑自得的情趣,正吻合他此時歸田的情思。陶淵明曾借“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來表現(xiàn)自己對山林生活的向往。他如今目睹神思,更激發(fā)歸隱之情。作者的審美理想與客體風物完全融為一體,所以他用“可憐”二字來表達他喜愛的深情。
縱目遠望,賈客帆船行駛在滔滔的長江盡頭,好像飛奔在云天之外。江水浩瀚,奔騰無盡,水天相連,一片茫茫,心隨物遠,頓生超脫塵世之樂。
抬頭仰望,只見蛇山上的黃鶴樓高聳入云,在萬里晴空的映照下,宛如仙人樓閣高懸于明鏡之中。以“明鏡”形容天空晶瑩皎潔,實在是高妙。而“仙人樓閣鏡中懸”的景象,使人感到奇絕,它在歷代無數(shù)描寫黃鶴樓的詩句中可說是一個獨創(chuàng)。唐代崔顥的《黃鶴樓》是奪魁之作,他因此而擅名千古,曾使偉大詩人李白為之傾倒,登臨黃鶴樓,居然不敢提筆贊頌:“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詩的名句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寫出晴朗日子作者站在黃鶴樓上,從高空俯視武漢三鎮(zhèn)的明媚春色。而張居正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寫黃鶴樓,他在秋高氣爽的月夜,從漢江口仰望黃鶴樓,它顯得格外奇麗空靈,相對崔詩的描寫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但有同志將“鏡”理解為長江水,說:“江面上,風靜浪息,水平如鏡,黃鶴樓秀美的倒影,就像懸掛在這幻境般的鏡面上?!蔽艺J為這解釋不妥,因為:其一,黃鶴樓離江邊較遠,不能投影江中,其二,長江水是流動的,水動則不成影,其三,作者是站在漢江口,距長江南岸較遠,即使有影,亦難看見。從審美創(chuàng)造心理的過程來看,審美聯(lián)想、審美類比都必須建立在審美感知的基礎(chǔ)上,即所謂隨物興感。而今詩人既不能看到、也根本看不到樓閣倒影江中,以江水喻鏡的聯(lián)想又何能產(chǎn)生?!我們?nèi)绻选扮R”理解為天空,不僅符合景物的真切,且“懸”字更見其形象、生動、準確。
以上四句寫出江際遼闊,環(huán)境靜謐,意境優(yōu)美,景物瑰麗,任你俯仰觀賞,駐目放眼,都可見到宜人的景色:近視,可見楓林蘆桔;遠觀,可見賈客帆檣;俯覽,可見錦石游鱗;仰望,可見仙人樓閣。這些畫圖各有姿色,它們獨立可自成條幅,而互相聯(lián)結(jié),又構(gòu)成和諧一體的長卷。作者真好像是一個高明的畫家,從不同角度和距離,把所見的最美秋景盡抹在咫尺畫幅之中。
詩人不僅善于作現(xiàn)實主義的描繪,勾勒點染,把黃昏、月下所見融于一圖;且善于馳騁浪漫主義遐想,飛越神思,縱恣筆墨,構(gòu)想仙闕銀河的景象:“九秋槎影橫清漢”。槎,指浮槎。據(jù)張華《博物志》載:“舊說天河與海通連。有海邊居民,見年年八月,海上有浮槎去來,不失期?!庇謸?jù)民間傳說,漢張騫奉使西域,尋找河源,曾乘槎到了天河。而句中用一個“橫”字,形容浮槎停泊之狀,極寫天庭的靜謐,仙境的美好,正是他極力擺脫官場紛爭、求得心境平靜的表現(xiàn)。當詩人神游天國之時,忽聽到宛轉(zhuǎn)的笛聲傳出《梅花落》的曲調(diào),回蕩在夜空,而又飄飛到遠方。此句(“一笛梅花落遠天”)是從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句化用而來。夜靜聞笛,本使人飄然意遠,而“落遠天”三字更把人帶進一個無阻無隔、悠悠無極的國度。笛聲傳來,增加了江月的美色,濃化了神遠的意境,強化了人對自然的美感,堅定了詩人歸田的信念。
面對這美好的江月,作者感慨萬端,幽情倍增:“無限滄洲漁父意,夜深高詠獨鳴舷。”滄洲,濱水的地方,為隱者所居。漁父,指隱遁之士。屈原作《漁父》篇,寫的是漁父與作者的問答,屈原表明自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寧可葬身魚腹,也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志節(jié)。而漁父則勸其隱退自全。最后他“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烊ゲ粡脱浴!睖胬?,是漢水的支流,在今湖北省境內(nèi)。作者身在漢水上,面對無限滄洲,自然會想起漁父的滄浪歌,因為它正道出了自己的理想情趣和順應客觀現(xiàn)實的人生哲理。所以他情不自禁地高吟起《滄浪歌》,同時用手叩船邊打拍子,使吟詠更富節(jié)奏美?!耙股罡咴仭保瑢懗鏊钜钩磷碓诿篮媒轮械淖缘枚謽O不寧靜的心情。作者借《漁父》的典故來表現(xiàn)他歸田情趣,曲折幽微,頗有韻味。詩歌至此才點明主旨,揭示出詩人為什么那樣喜愛自然山水的心底秘密。
全詩有以下一些藝術(shù)特色:
借景抒情。前六句句句是寫景,又句句含情。有的明顯地表現(xiàn)了他的喜色,又如“可憐”字眼;而大多表現(xiàn)得含蓄,遇過遼闊飄逸的意境、清晰明麗的景物,暗喻他恬靜、淡泊、超脫塵世的情趣;還有間接描寫,在贊頌大自然美中,側(cè)面表現(xiàn)他對黑暗現(xiàn)實的憎惡。他的感情或在景中,或在景外;或明朗,或隱曲,我們只能意會,卻難明言。恩格斯曾說:“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致敏·考茨基的信》1885年11月26日于倫敦)由于這首詩寄意深微,故讀來如飲醇醪,韻味甚濃。
以動托靜。詩人所寫景物有靜有動,始寫楓霜、蘆桔、錦石、樓閣等靜物,間繪游鱗、帆檣的動姿;繼寫銀河的靜謐,隨后又飄動悅耳的笛聲和舷鳴。這種動靜相間的手法,使詩情起伏,畫意波瀾,既具有詩歌藝術(shù)的多層次美,又具有詩情畫意音樂三位一體的綜合美。但細細品味,作者寫動與聲全是為了烘托環(huán)境的靜寂,因為只有在遼闊平靜的江面上才能看出遠處的船動,在清澈的水里才能見到魚游,也只有在萬籟俱寂之時才會聽到悠揚的笛聲和清晰的叩船聲。這種以動托靜、以聲顯寂的手法前人已用過,如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五首》其一),通過狗吠、雞鳴把田園意境渲染得十分靜謐。又如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蟬噪鳥鳴,更烘托出山林的幽靜。由于詩人借鑒這一表現(xiàn)手法,使詩歌意境變得更為恬靜超逸。
虛實并舉。這首詩可說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作品,既有眼前實景的描繪,又有虛幻的神奇般遐想,作者從地上寫到天上,從長江寫到銀河,從商船寫到浮槎。長江與銀河似乎相通,人間與天上好像呼應,從而構(gòu)成一個廣闊無垠、縹緲悠遠的世界,使人感到一種空靈剔透之美,從而更增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
層次分明。詩歌敘寫極有層次,從寫景來說,從近景至遠景,從人間至天國;從時間說,從傍晚至黑夜,再至深夜,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的感受從視覺轉(zhuǎn)到聽覺;從抒情說,詩人的感情從濃到烈,到完全沉醉于江山懷抱之中。全詩情景層層展現(xiàn),步步深入,既撒得開,又收得攏。詩人匯眼界、耳聞、神思、心感于一爐,把江間景色和個人心境寫得空靈飄逸,恬靜清新,真有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p>
(選自《名作欣賞》1986年第6期:空靈綺麗 韻味悠深——析張居正《泊漢江望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