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朱自清無疑占有重要地位。這從他的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坊間到處可見他文章的選本,就可看出。與文章流傳于世相伴的,則是對他文章的各種評價,當然,評價中肯定的居大多數(shù),且主要集中于早期作品,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與朱自清早期作品為人重視和揄揚相比,其中后期作品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這是不應該的。對于散文寫作,朱自清頗為執(zhí)著,其中后期進行了持續(xù)的自我超越,有意識轉(zhuǎn)變散文寫作路子,由抒情走向敘事說理,風格也變得更為親切平淡、簡約質(zhì)樸。作為好友,葉圣陶對朱自清散文前后期的變化認識得非常清楚,其《朱佩弦先生》一文指出其早期散文名作皆有點兒做作,過于注重修辭,顯得不怎么自然。而到《歐游雜記》《倫敦雜記》時期之后,則全寫口語,其文字越發(fā)周密妥帖,平淡質(zhì)樸。葉圣陶的評價提醒我們要全面認識和評價朱自清散文,就不能僅僅著眼于其前期作品,還應把視野向后延伸一點,讀一讀其中后期作品,這樣我們才能對朱自清散文的藝術個性,以及他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地位,有一個大致準確的定位。正是本著此種想法,我們編選了這部《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第一本散文集為1924年出版的《蹤跡》,其中所收《匆匆》、《歌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諸篇,基本奠定其早期散文重修辭、偏才情的“詩性”調(diào)子。這些文章與他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背影》中的《荷塘月色》、《背影》,都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洞掖摇钒l(fā)表人生感慨,《歌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包括《“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綠》、《白水漈》四篇)、《荷塘月色》則側(cè)重寫景。但不管是抒發(fā)感慨,還是寫景,都是為抒發(fā)“詩性”、顯露“才情”。因此,這些作品中滿篇凸顯的都是“我”之面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當然,情感抒發(fā)存在一“尺度”問題,過猶不及,有時這情感抒發(fā)稍微過了頭,可能就會顯得有點“做作”。葉圣陶認為朱自清早期散文有點過重修辭,不太自然。這個“不太自然”,表面看是語言問題,其實質(zhì)還是情感表達的尺度問題,審美觀念問題,以及對于散文文體的認識問題。應該說,朱自清早期散文名篇,一定程度上是存在這種問題的,而作者,也清醒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到了第二本散文集《背影》,朱自清的散文寫作,明顯有了變化,這個變化,我把它總結為由追求“詩性”而逐漸向追求“敘事性”過渡。所謂追求“詩性”,即向“詩”靠攏,傾向抒發(fā)詩情,呈現(xiàn)意境,注重語言形式的修飾。所謂追求“敘事性”,即向“小說”靠攏,傾向場景呈現(xiàn)與故事講述,追求平淡質(zhì)樸。當然,這里所謂的“故事”,并非指小說學意義上的“虛構情節(jié)與事件”,而是指真實事件與生活場景?!侗秤啊分械摹逗商猎律?,重在抒發(fā)個人情感,語言上講究修辭,與《蹤跡》在詩性的追求上有一脈相承之處。但《背影》一集所收其他作品,如《背影》、《兒女》、《懷魏握青君》等,風格上明顯與《荷塘月色》不同,開始追求平淡質(zhì)樸,重在場景呈現(xiàn)與故事講述?!侗秤啊穼懜缸又椋@情已經(jīng)大部分蘊含于場景呈現(xiàn)與事件講述中。全篇只敘寫父與子之間日常鎖碎特別是車站送別一事,無一語及“我”之情,而情已宛然在矣。此篇之所以動人,而為后人所反復吟詠咀嚼者,在此。只是該文文末“晶瑩的淚光”一語,稍微有一點新文藝腔,但這不過是大醇小疵?!侗秤啊反蟾艑懹?925年10月,《兒女》寫于1928年6月。時間隔了三年,《兒女》比《背影》在藝術上更見成熟?!侗秤啊放c《兒女》皆寫父子之情,可以對照著讀。《背影》寫父子之情,只抓住送別來寫,貴在簡而有致;《兒女》則用委曲細致筆調(diào),多層次呈現(xiàn)家庭生活兒女喧鬧的日常場景,通過此日常生活場景之呈現(xiàn),既寫出兒女們的可惱可笑與天真無邪,又渲染出作者對子女的慈愛愧悔。與《背影》相比,《兒女》的情感抒發(fā)更為節(jié)制,筆調(diào)更為成熟老練。比《兒女》的寫作時間再靠后一點,1932年寫的《給亡婦》,1933年寫的《冬天》,皆是順著《背影》、《兒女》的路子走,為朱自清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督o亡婦》為悼念亡妻而作,采用向妻子拉家??谖牵认蚱拗饌€匯報孩兒現(xiàn)狀,再回憶妻撫育子女之勞,繼寫妻對“我”之愛。文章主體為對亡妻生前行事之回憶,句句實在,而語語情深?!抖臁吠ㄟ^三個冬天的回憶,呈現(xiàn)出三個生活場景,通過三個場景,寫出父子之情、朋友之誼與家庭之愛。文章寫景敘事皆樸實無華,而又感人至深,達到朱自清寫景敘事文的最高境界,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更為深刻體會到朱自清對自我早期抒情散文藝術的揚棄與超越。其他記人散文,如《懷魏握青君》、《我所見的葉圣陶》、《劉云波女醫(yī)師》,皆為以事寫人,質(zhì)樸實在,飽含深情,為朱自清散文中的優(yōu)秀之作。
《說話》發(fā)表于1929年,由這篇文章,朱自清開始了論說文的寫作。本書所收《論無話可說》、《沉默》、《撩天兒》、《論東西》、《論嚴肅》、《論百讀不厭》、《論雅俗共賞》、《論書生的酸氣》、《論逼真與如畫》、《“好”與“妙”》、《論意義》等,與《說話》一樣,都屬于論說文,是朱自清中后期致力寫作的一種文體。朱自清所寫論說文,在內(nèi)容上,可分三類,一類如《說話》、《沉默》、《撩天兒》、《論意義》,分析說話行為和語言的意義;一類如《論東西》、《論書生的酸氣》,評論知識分子;一類如《論百讀不厭》、《論嚴肅》、《論雅俗共賞》、《論逼真與如畫》、《“好”與“妙”》,探討文學理論。這只是一大致分類,三者間并非可以劃得那么清楚明白,因為它們所關注的都是意義問題?!墩f話》、《沉默》等文討論的是日常說話行為的意義問題,《論東西》、《論嚴肅》等文則是抓住關鍵詞如“東西”、“嚴肅”等詞語進行分析,是對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與批評,《論逼真與如畫》、《“好”與“妙”》等文抓住傳統(tǒng)文論中的關鍵詞,如“好”與“妙”,“逼真”與“如畫”,進行分析,研討藝術理論。朱自清曾說過:“大概因為做了多年國文教師,后來又讀了瑞恰慈先生的一些書,自己對于語言文字的意義發(fā)生了濃厚的興味。十幾二十年前曾經(jīng)寫過一篇《說話》,又寫過一篇《沉默》,都可以說是關于意義的?!保ㄖ熳郧澹骸丁凑Z文影及其他〉序》)朱自清關于意義分析的文章當然不只《說話》與《沉默》,他從1929年開始所寫的論說文,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關于語言的意義問題的。這里的“語言”涵義比較寬泛,既包括說話行為,也包括書面語??梢哉f,對于語言意義問題的關注和興趣,引發(fā)了朱自清中后期系列論說文的寫作,并在一定程度了決定了他學術研究的方向和理路。他的論說文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現(xiàn)代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與他善于抓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而展開鞭辟入里、深入淺出的層層分析,是分不開的。
以上兩類文章外,朱自清游記文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們以《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為代表?!稓W游雜記》出版于1934年9月,《倫敦雜記》出版于1943年4月。這兩部書雖都是游記,但內(nèi)容和風格則稍有差異?!稓W游雜記》各篇“以記述景物為主,極少說到自己的地方。”(朱自清:《〈歐游雜記〉序》)《倫敦雜記》各篇“寫活著的人比較多些,如《乞丐》、《圣誕節(jié)》、《房東太太》,也許人情要比《歐游雜記》里多些”。(朱自清:《〈倫敦雜記〉序》)兩部游記語言都很好,“念起來上口,有現(xiàn)代口語的韻味,叫人覺得那是現(xiàn)代人口里的話,不是不尷不尬的‘白話文’。”(葉圣陶:《朱佩弦先生》)比較起來,《倫敦雜記》由于寫人、寫自己的地方多一點,與《歐游雜記》純寫風景名勝不同,因此,就顯得人情味更濃一些,更為靈動有趣一些。本書所選《萊茵河》出自《歐游雜記》,《三家書店》、《吃的》、《加爾東尼市場》、《房東太太》出自《倫敦雜記》。大家仔細品味這些文章,當能感覺出朱自清游記文寫作中所使用的兩副筆墨,以及由此而呈現(xiàn)的兩種風格。
朱自清一生所寫散文有一百二十余篇左右,本書按編年順序選入的四十篇文章,只占其全部散文的三分之一。作為一部選本,編者想盡可能通過這些文章,讓大家了解朱自清散文藝術風格前后期的變化。當然,本書的篇目選擇并非完美無缺,代表的只不過是編者個人看法。若讀者讀過本書后,能夠引發(fā)出對朱自清人與文的興趣,而去通覽他的其他作品,那么,編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劉濤
二○一六年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