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躲閃,輾轉騰挪都毫無作用,
既然來的總是要來,
迎著刀鋒而上恐怕是最好的選擇,
起碼節(jié)約時間。
上天當然不會厚待你,
但自己可以成就自己?!?/p>
不走捷徑,才是最快的道路
1
香港專欄作家陶杰有一則廣為傳播的金句:“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fā)覺,什么時候出國讀書,什么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yè)、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么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云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生命的奇妙在于,突破界限的尖峰時刻,往往藏匿在持之以恒的拉鋸之中。而說時容易,要真切地懂得,除了親身蹚過泥濘的溝壑,穿越曲折的河流,別無他法。
和身邊很多同齡人一樣,我前30年的人生還稱得上順遂。兒時學習也好、玩樂也罷,多少依仗投機取巧。高考過后,進入素以“閑系”聞名的新聞專業(yè),論文考試都是臨時突擊。凡有快車道可走,毫不猶豫,從來沒把下苦功夫放在心上。也是因此,很長的時間里都談不上蛻變,成長只在緩慢的軌道上延續(xù)。
最直觀的轉折,發(fā)生在2011年。畢業(yè)在即,想謀求對口的工作,我提早一年到本地一家主流媒體實習。
在那里,我受到很多優(yōu)待,也付出不少努力。除了日常的采寫,還想著和大家打成一片,于是去了解每位老師的星座脾性,和文藝女青年聊電影,聽新媽媽分享育兒經。報社搬遷的當口,還會充當滅鼠先鋒,在偌大的辦公室循著氣味,捕捉誤食毒藥的“四害”。
彼時的生活也不算幸運。家里有長輩生病,平生第一次等在空曠的手術室外,守著時開時閉的電梯,看著有關無關的人流,內心茫茫一片,像污染指數爆表的霧霾天。
如是又拖了三四個月,每天從城市的東北換乘地鐵到西南,盼著筆試面試早日到來,得到的卻是暫停招聘的噩耗。那時候矯情,認定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滿腹牢騷,輾轉去了另一個單位。
很多個夜晚,當車馬的喧囂歸于平寂,有閑暇發(fā)呆,我都為遭遇的不公而煩惱。隨之而來的,是對宏愿難酬前途未卜的憂慮。如果當時鉆在牛角尖里,沒能想通,眼下的一切都會是另一副模樣。
回頭看看,人生充滿了“危險”,每一次抉擇同時意味著失去。可放下對最想要的東西的執(zhí)念與貪圖,也會發(fā)現,每一點付出都承載著命運的深意。
2
在我從小所受的教育里,努力的地位,是遠低于天賦的。好像天資聰穎的孩子更為老師喜歡,而拼命付出,看起來總有些笨拙。
幾乎所有人都認定,讀書這件小事,分分秒秒專心聽講,回家功課兢兢業(yè)業(yè),花了老大力氣才考個好成績,算不得什么能耐;有一搭沒一搭地學著,該打游戲打游戲、該談戀愛談戀愛,還能名列前茅,才是真本事。
不時還會有那種招人嫌棄的同學,拿到一張90多分的試卷,情緒低落地說“哎呀這次發(fā)揮好差”??记胺置骶o趕慢趕地K書,卻始終堅稱在玩。在這背后,邏輯預設是相通的:認真是蠢笨之人的選擇,智商欠費才要拼命努力。
如今有一句流行語——“認真你就輸了”。我批評電影價值觀扭曲,會有人說,生活壓力那么大,進影院不就找個樂子,認真你就輸了;我講述愛情里人性的曖昧和陰暗,會有人說,人活一輩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認真你就輸了;我寫流行歌曲的故事,提及明星的輕浮或辛苦,依然有人說,娛樂圈不就這么回事,認真你就輸了……
按我理解,認真你就輸了,本意是一種寬慰。凡事不必偏執(zhí),更不要鉆牛角尖,行至死路,不妨留一點后退的余地。這里的“認真”,對應的是“認死理”。
可很多人援引這句話,論頻繁程度,儼然已經以此作為大量事情的前提。還沒有付出什么,就做出超然物外的姿態(tài),乍看是一笑而過的瀟灑,實質是無所作為的消極。在這里,“認真”關聯的是“努力”。
接觸更多人,經歷更多事之后,我漸漸懂得,人和人的天資固然有別,但差異到底有限。最可怕的是,那些才華卓著的人,仍然不放過任何一個努力的契機。
有一個喜歡的作者,曾經分享過寫作心得:但凡看到好玩的段子、點子,不拘長短,不論新舊,都要用電腦記錄下來,分類保存。
有人不解,這樣的工作繁復而機械,為什么要堅持?她的答案是,重新記錄,是一次記憶;定期溫故,又是加深印象。在寫作的時候,對某件事、某個人、某句話有印象,再回過頭檢索,就能一擊即中。乍看之下,這種認真似乎并無大用,但細究起來,卻節(jié)省了更多時間。得法的認真,絕不會白費。
身邊有一些網紅朋友,時常遭遇非議,最多的評價就是——
“不就是寫得勤一點,為什么能紅?”
“不就是平時讀書多一點,也沒什么了不起的?!?/p>
每每這種關頭,我都一笑置之。旁觀者可能永遠不會明白,為了寫出更好的內容,他們看電影逛街的時間,有人會用來寫作;他們下午茶泡吧的當口,有人會用來思考;他們未必經歷過吃一頓飯電腦要開合六次,未必知道在飛機火車上仍然抱著筆記本是怎樣一種體驗……而對認真的人來說,這些不過是家常便飯。
在普通人為小概率的僥幸歡喜不已的時刻,胸懷更寬廣的強者連喘息的間隙都鮮少留給自己。改變自己是最難的,聰明人要超越捷才與機敏的局限,轉向平心靜氣的踏實,也許是更曲折的成長。
認真不是原罪,不必恥于承認。相反,隨口的“認真你就輸了”,倒像是在不經意間對自己荒疏和懶惰的開脫。直到今天,想到讀書時的幼稚,我都頗感羞愧。
錢鐘書先生堅持,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不認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如果一定要以輸贏論,認真能不能贏,或許未必。但不認真,一定離輸家不會太遠。
3
臺灣藝文界很喜歡一個意象——山丘。吳念真寫《無言的山丘》,后來拍成電影。在礦鎮(zhèn)上,普通人都有各自的辛苦和掙扎。山丘就像命運,無聲無息,卻俯瞰人間的一切。
至于李宗盛的《山丘》“嬉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不自量力地還手直至死方休”,能夠傳唱一時,也足以說明問題。
我們?yōu)槭裁磿簧角鸫騽??因為想象總是容易,而人生的內核卻是不期然的艱難。
找工作面臨的不公平是艱難,上有老下有小,從自顧不暇到肩負家庭是艱難,想成就點事業(yè),遭遇人事的齟齬,同樣是艱難。
臺靜農晚年替人題字,往往用《左傳》和《列子》的集句:“人生實難,大道多歧”。趁年輕就體察這一點,然后去遵奉、去踐行,是莫大的幸運。
付出總會有收獲,只是未必以期望中的方式回報給你。而所有的界限,都會在堅持的過程中悄然突破。
人生如盤山。山在眼前,總是巍然難越的陰影。一旦甩在身后,也不過是風流云散和會心一笑。不走捷徑,才是最快的道路。
成大事者,都敢對自己下狠手
1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和家里領導都睡到自然醒,扒開眼皮一看手機,已經9點半。匆忙洗漱更衣,街邊買個餐飯,在車上三口兩口吃完,趕到公司將近11點,整個上午算是泡湯了。
痛定思痛,我向領導許下一個狠毒的誓言:每天7點半起床。如果非要給這個誓言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輩子。
目前這項在個人歷史上曠古爍今的計劃執(zhí)行了三個月,伴隨啁啾鳥鳴和微涼曙色,我拯救了幾十個本可能虛度的上午,翻完了不少振奮人心的好書。
以前看作家自述,不少人提到五點起床的高效,當時還將信將疑。自從親身體會了,才明白那些惜時如金的人,如何極盡所能地管理過度的欲望,克服天然的惰性,在和自己斗爭的過程中不斷超越提升。
2
我的性格里有種不服輸的勁頭。小時候考試,但凡沒拿到第一,內心總有咽不下的氣,要是讓人看輕了,也會記在內心的小黑本上,從此默默努力,等著無知看客打臉的那一天。領導時常不無憂慮地說:“雖然你是獅子座,內心卻住著一個天蝎座。”
等到成熟一點,格局拓展了,懂得不計較的好,可行事的細節(jié)里還帶著某種偏執(zhí)。比如我愛吃白米蝦,每年新鮮上市的節(jié)令,總要買兩斤回家,用鹽水煮了慢慢吃。別人都嫌煩放棄了,我卻偏要一個個吃完,舌頭破了也在所不惜。
比如我去西安,朋友請吃飯,有掰饃的環(huán)節(jié)。東道主說了,資深食客要掰成米粒大小,初來乍到弄成黃豆就行了。一塊巴掌大的白饃,我就在那兒生生掰了20分鐘,只為用一顆顆“米?!弊C明,手活兒這事無分新老,只看耐心而已。
這種較真其實挺無謂的,甚至還略顯荒唐。可自省的同時,我依然“本性難移”,不經意就會提醒自己:別把襟懷要寬廣遇事別執(zhí)念當作潦草敷衍過完一生的托詞。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主要矛盾還是不敢逼自己太甚。
3
網紅經濟成為熱潮之后,有一種流行的觀點:不就是姑娘妝化得濃一點、衣服穿得少一點,憑什么日進斗金?
除去少數極端個案,在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每個人都有選擇營生的自由。追隨與否,并不強求,但道德抨擊就顯得無聊了。
事實上,網紅的營生一點都不容易,蘊藏著太多鮮為人知的努力。我曾經聽身邊一個眾口稱贊的美女講述網紅之路的挫折史。光是打光的燈具和自拍的鏡頭,就有成百上千種。至于怎樣確保美美地出現在鏡頭前,就更是大功夫。要調整作息睡足美容覺,要規(guī)律飲食不懈運動,要像神農嘗百草一樣試遍各種化妝品和護膚品,要在浩如煙海的衣服鞋包里搭出獨一無二的品位……哪怕唱歌跳舞,也少不得操練精進,遠非一朝一夕就能速成。
捫心自問,不論哪一條,都是天大的難題??善写罅坎辉笂^斗的平凡人,要從“戲子”乃至“婊子”的角度來審視他們。
那不妨再講一個“戲子”的經歷。
印度國寶級影星阿米爾·汗,50多歲的年紀還擁有一身遒勁的肌肉。在電影《摔跤吧!爸爸》里,他飾演的角色年齡跨度從19歲到55歲,身材變化極大。為配合演出,向來自控的他集中攝入高熱高脂食品,油炸食品、冰激凌生冷不忌,半年時間里增重27公斤。1米7的身高,體重達到200斤,連簡單走動都會氣喘吁吁。
有人問阿米爾·汗,為什么不用技術解決,而是采取那么恐怖的方式?他說:“如果用特效化妝,我就不能演出真實發(fā)胖的樣子?!?/p>
更驚人的是,演完中年發(fā)福,阿米爾·汗馬上啟動減脂計劃。起初,他連基本的跑步機有氧練習都難以完成,可此后的5個月里,他每天登山3小時、舉重1小時、游泳及水上訓練1小時、網球1小時、自行車騎行2小時,并嚴格把關食物攝入。
那個熟悉的阿米爾·汗回來了,還順便體驗了一次胖子的人生。
4
讀書那會兒,有朋友推薦西塞羅的《有節(jié)制的生活》。雄辯家關于制度和法律的滔滔不絕,我忘得差不多了,可書名卻從此印在心里。
所謂節(jié)制,無非是對自己的貪嗔癡說不。看完阿米爾·汗的故事,除了目瞪口呆,我也更能體察堅持背后的不易。朋友圈里看到朋友打卡健身、吃草減肥,我再也不會嘲笑譏諷,反倒真心發(fā)愿,期盼他們成功。
因為我真正理解了:想成大事的人,都敢對自己下狠手。
我愿意幫你,但請你先做好自己
1
蔡康永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大暖男,有風度、會說話,再雞湯狗血的話題,到他嘴里,都會變出一套體面的說辭。
可是有一次,他講到高曉松攢局,早上十點半約了吃涮肉、喝白酒,如果不是有“非常學識淵博的學者”和“一直都很喜歡的大作家”在場,而是兩個蠢蛋,他根本不會去。理由很簡單——“我已經沒有時間浪費在測試別人比我蠢到哪里去這件事?!?/p>
這段話給我感觸很深。溫和紳士如蔡康永,應該是極盡體諒的啊,怎么會說出這種有點苛刻的話?可是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忙碌的人,最寶貴的就是時間。如果無休止地應酬或幫助別人,自己的事情又該如何處理?
2
因為做微信公眾號,總有素未謀面的人或者“朋友的朋友”來聊“商務合作”。可能是看中我的公眾號里女性讀者多,經常會有女性用品客戶來詢問。其中有不少自帶傳銷體質,開口就是:“我們是面膜品類全網銷量第一?!薄拔覀兊腂B霜在華東地區(qū)銷售每年翻番?!?/p>
然后,這些創(chuàng)始人或者總代,就會拋出最經典的一句:“你幫我們寫篇免費文章,我們銷售分成。”
你們的產品我聽過嗎?身邊有人向我推薦背書過嗎?我和你們很熟嗎?出于禮貌,我會回復:“不好意思,一般不做這類合作。”
在我有限的經驗里,從來沒有一個人回復“好的,謝謝”,就此沉默都算是體貼了。好幾次,對方直接甩話過來:“我們找你是看得起你!你不做,有的是人等著做!”
承蒙厚愛,走好不送。
有這種“全世界都欠我500萬”的心態(tài),你怎么還做傳銷呢?
還有一些,在飯局或論壇上見過,加了微信,從此再無聯系。忽然有一天,跳出來問你:“我想做個微信公眾號,能不能幫我制定一份規(guī)劃?”
哪怕心里覺得莫名其妙,面子上掛不住,我還是會簡單地列幾條要點,以供參考??赡芴岢鲞@種要求的人通常臉皮不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他們會蹬鼻子上臉地問你:“個人能開公眾號嗎?原創(chuàng)標簽怎么申請?你能不能再講細一點?”
世上就是有這么一種人,百度一下就知道的事情,偏偏要問。搜索多煩啊,要提煉關鍵詞、要大量瀏覽,還未必有準確的結論??茨阕龅煤茫瑔柲阋宦?,你答一下不就完了嗎?
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的時間是值錢的,拿最基礎的問題去打擾別人,那都不是事兒。
3
相信你們也遇到過張嘴就來的人——你英語好,能不能幫我翻譯一下?你做市場的,幫我完善一下這份PPT唄?你學醫(yī)的,替我看下這份報告,還不是舉手之勞?
我就奇了怪了,“舉手之勞”不應該是幫助別人的人掛在嘴邊的客套話嗎?怎么成了求助者理所應當的借口了?我有什么義務幫你嗎?
我不是鼓勵冷漠,也不是支持自私?;ハ鄮椭?、彼此欣賞,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體驗。
問題是,有人顛顛兒地跑過來“你抬我呀你抬我呀”,管你抬得多累、多不情愿,等他們給抬到一定高度了,撒丫子就跑。在這種不厚道的人身上,還是少浪費精力為妙。
交情交情,是先交往,才有情意;而交往交往,當然是互助互惠,才有知恩知意。
曾經有一個陌生人,通過咨詢類App來約我。見面之前,她列出問題的大綱,給到行業(yè)的概況,我也通過郵件回復了基本的觀點。因為事先做了功課,當天聊得無比順利。
也有一些很規(guī)范的合作伙伴,把目標、時間、期待、報酬等一應事務都羅列清晰,做摘要都用簡要的PPT。哪怕未必達成合作,至少很欽佩他們的敬業(yè)。
當一個人萬事俱備地來找你尋求幫助,說明真的尊重你、你是真的重要。也正是因此,你會回報最真誠的態(tài)度和最專業(yè)的服務。甚至有時候,你都不覺得是幫忙,因為對于自己,也可能是別開生面的教學相長。
至于任何準備都不做、順手為之的求人,或者半點關系都沒有、理直氣壯地詢問,不必羞于拒絕,直接回復他們——對不起,我很忙的。
我愿意幫你,但請你先做好自己,專業(yè)一點,上心一點,努力一點,不要浪費別人寶貴的時間,也別讓別人輕易就看輕了你。
為什么堅持,想一想當初
1
安東尼·特羅洛普是19世紀頗受歡迎的英國小說家。起初,他在郵局供職,副業(yè)寫小說。走紅之后,他每天早早起床奮筆疾書,完成規(guī)定的寫作量,再去郵局上班。
據說,倫敦街頭四處可見的紅色郵筒,就是特羅洛普的杰作。他在郵局的崗位上一路晉升,不論寫作任務多繁重,始終沒有走出全職作家那一步。
1882年,特羅洛普走了,作為遺稿留存的自傳公諸于世。時人對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規(guī)律乃至死板大失所望,以至他的文名都一落千丈。
在讀者的心里,小說家就應該擁有五彩斑斕的人生,沒有奇情、缺少浪漫,那些波瀾壯闊、峰回路轉的情節(jié)竟然是在每天兩點一線的路途上構思的,這該多無趣?
比特羅洛普更知名的是弗朗茨·卡夫卡。眾所周知,卡夫卡也是一個“業(yè)余”作家,大量時間要消耗在布拉格的保險公司里。除了偉大的文學天賦,卡夫卡還是一個勤懇踏實的能吏。在他因英年早逝而頗為短暫的職業(yè)生涯中,從未有片刻的偷工減料,一旦卡夫卡沒法上班,公司的正常運轉都會受影響。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档旅刻?6點要在柯尼斯堡的小鎮(zhèn)散步,街坊鄰里都把他視作行走的時鐘;村上春樹三十年如一日地跑步游泳,每年參加全馬,不定期挑戰(zhàn)鐵人三項,哪里看得出是快70歲的人?
這些大家都并沒有按照世俗的想象,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們極度自律,冷靜到幾乎有點冷血??墒碌饺缃瘢屑毾胂?,會不會正是克制與堅持成就了他們?
2
近來運營閱讀社群,和小伙伴一起看書,隨著時日推移,見到人和人的差異。
積極的人總是跑在進度前面,事先預習、事后復習,還會拋出接二連三的問題。細看問題,有引文、有洞察。隨性的人則基本靠催,且未必有什么大用。給觀點,囫圇吞下;給方法,置若罔聞。就這么沉默是金,也算是讀完了一本書。
每個人的生活有別,性子不同,讀書事小,未必有什么深意,也不必拔到什么高度去評價。但同一件事,是不是投入,能不能堅持到底,經年累月,就會發(fā)現差距。
自由職業(yè)之后,常有人問我,想靠寫作謀生,一年要讀多少書寫多少字?我沒細數過。想來也就看一兩百本書,寫小幾十萬字吧??蛇@個答案換來的,每每是他們驚惶的眼神和張大的嘴型,我反倒訝異起來。
這就是我選擇的工作,我也非常享受。當生理和心理的疲憊來襲,熱愛本身就構成堅持的動力。何況,一旦除以365天,也并非多艱巨的任務??苫倚膯蕷獾氖≌撸偷乖谀且稽c點日積跬步和水滴石穿里。
人的天資固然有高下,但以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遠沒到拼天賦的階段。
3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叫“斜杠青年”,意指多重身份,擅長跨界。
這個詞的源頭是英語單詞Slash(斜紋)?!都~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出版的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不能只打一份工》)里提到,現代社會里,有一部分人選擇多元職業(yè)和工作,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譬如記者/心理咨詢師/攝影師,或者程序員/旅行家/烘焙師。
每一道分隔的斜杠,都意味著嶄新的可能。不同的道路形成交集,又有截然不同的樂趣。因此,“斜杠青年”成為競相追逐的標簽。
我有一門自媒體課程,收到過一條提問,大意是說,身為一個斜杠青年,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這也試過,那些玩過,卻并不知道怎么讓自己更有影響力。
我不識趣地回復:“斜杠青年不是斜線青年,要先粗成杠了,再考慮斜出去跨界?!?/p>
換句話說,王維是詩畫雙絕的斜杠青年,羅素是文理兼修的斜杠青年,笛卡爾、達·芬奇、萊布尼茨是斜杠青年,平凡如你我,尚有萬里之遙。
斜杠青年的誘惑背后,潛藏著某種悄無聲息的危險。三分鐘熱度的“斜杠青年”,興致來了就嘗試,興致退了就收手,乍一看是自由灑脫,究其本質,卻活成了新鮮感的奴隸。
人生不只是追逐表面的愉悅和快感,更講求深刻的自我實現。頻繁切換無補于事,還得依靠咬緊牙關的堅持。
剛辭職回家那會兒,我無數次遇到“打會兒游戲再寫好了”“先看部電影吧”“不吃飽飯怎么有力氣工作呢”的抉擇。但凡搖擺不定,當天的文章一定不忍細讀。至于更大的誘惑,譬如聚會、譬如旅行,一旦片刻松弛,立馬一瀉千里,要好久才能緩過來。
李宗盛在歌里寫“工作是容易的,賺錢是困難的。戀愛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難的。相愛是容易的,相處是困難的。決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是困難的”,如果拉出一條貫穿其間的精神線索,想必就是:放縱是容易的,堅持是困難的。
4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太多人愛計較,總問付出為何沒有回報。其實得到背后都有命運的標價,堅持背后也有未知的深意。福兮禍兮,只有堅持到謎底揭開的那一刻,才真正知曉。
我所見的能人,之所以成就卓著,因為他們并不貪戀三分鐘熱度,而是享受一輩子的堅持。談一輩子似乎漫長得可怕,可拆解開來,都在一言一行里。也許是健身的習慣,也許是興趣的養(yǎng)成,也許是語言的訓練……只要不放棄,肯投入,自然能找到專屬的標簽,走出與眾不同的人生路。
關于周星馳,有一段流傳甚廣的雞湯:一次采訪之后,記者請他在照片上贈言留念。有那么一刻,周星馳流露出難過的表情,然后歪歪扭扭地寫下一行字:“為什么堅持,想一想當初?!?/p>
往昔歷歷,白云蒼狗,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也會想,如果沒有堅持,或許就沒有《喜劇之王》,沒有海量的銀幕經典。那些五味雜陳的“當初”,也不過是湮沒于喧嘩的普通市井故事而已。
煩囂城中,如你如我,就不會有那么一刻,想要穿越到人生的后半段,看看自己究竟能做成什么事,活成什么樣子嗎?關于未來的可能,我有無限好奇。正是因此,今天的堅持,才別有深意。
關于別人的生活,我們可能一無所知
1
《人類簡史》里有這樣一段。
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和伯茲·艾德林踏上月球表面。這是他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為了邁好這一步,登陸前的幾個月里,阿波羅11號的航天員都在美國西部一個環(huán)境類似月球的沙漠里受訓。那里恰巧也是幾個美國原住民部落的所在地。
于是,一個傳說誕生了。
有一天,受訓的航天員邂逅了一位上了年紀的美國原住民。老人問,你們這些奇裝異服的人究竟在搞什么把戲。航天員回答說,他們來自一個研究探險隊,不久后就要上月球了。聽聞此言,老人沉吟良久,問航天員能否幫個忙。
“要幫什么忙呢?”航天員好奇地問。
“是這樣的,我們族人都相信我們的圣靈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為我們族人帶個重要的口信?”老人央求道。
“要帶什么話?”航天員追問。
老人用族語說了一大串,并讓航天員重復再三,直到確定他背得滾瓜爛熟為止。航天員還不死心,想弄清這串“咒語”的意思。
“啊,這是族人和月亮上的圣靈之間的秘密?!?/p>
航天員回到基地,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一位會講當地語言的人,把這段話嘰里咕嚕背了出來。
翻譯簡直要笑倒了。原來,航天員死命背下來的話是:“不管這些人跟您說什么,千萬別相信他們,他們只是要來偷走您的土地?!?/p>
這個故事影射的當然是帝國主義者的撻伐與征服。但我卻從中讀出了另一層意思:關于別人的生活,我們可能一無所知。
2
新媒體時代放大了很多焦慮,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盯著別人的生活不放。
隨意列舉一些標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年入百萬和年入十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為什么你的同齡人早已中產,你還掙扎在溫飽的泥潭》《你離買500平方米的大房子,只差這一點》。
囿于眼前的現實,卻熱衷成功的彼岸,要不是凝神細看,還錯以為是穿越到了蓋茨比的年代??扇癜l(fā)夢的背后,對于期待的生活,我們卻連基本的了解都不愿去做。
有次在網上亂晃,撞見一個帖子。發(fā)起者問,從小城市到上海念書,熬過辛苦的求學時光,謀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從不偷懶,也不抱怨,終于在30歲達到了月入3萬。因而,他有機會去夠一夠夢中的房子,結果卻發(fā)現,“月入3萬元卻連100平方米價值千萬的房子都供不起”。
我很佩服他的勤勉自律。用上海話說,這份牢騷卻是發(fā)糯米嗲。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房產價格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學區(qū)政策、周邊配套、交通設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換句話說,當你選擇一套上千萬的房子,與其說是繳清首付和貸款,更像是負擔一種生活方式。上千萬的房子寬敞、舒適、體面,但小到買菜購物,大到教育養(yǎng)老,成本自然隨之上升。
靠奮斗換來扎根置業(yè)的機會,值得稱許,但小有所成就好高騖遠,實力未到卻心生怨念,未免毫無必要。
要知道,真的依靠自己努力住進豪宅的人,其實并沒有醉心房子的時間。他們有更重要的事情想完成,有更緊迫的目標要實現,工作全勤哪里會拿出來夸耀,輸著液還不忘通過郵件指揮,不過只是基本的底線。
沒錢的人永遠幻想財務自由,然后環(huán)游世界??晌宜姷纳韮r上億的人,固然也要放松,卻從來沒有金盆洗手的那一天。當錢不再是困擾,人生的意義就要重置,攀得更高,再往上只會更辛苦。
不是每個在機場候機樓看馬云演講的人都能到紐交所去敲鐘,也不是每個聽著李笑來長大的人都能找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雖說幻覺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夢醒時分,還請照照鏡子,認清自我。
3
我每天基本準點醒來。因為天光漸亮,樓下的房產中介就要列隊集合,開展狼性的規(guī)訓,經理喊一句,全員跟一句。有次我分明聽到經理的嘶吼:“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團伙?!睆拇?,對房產中介的口若懸河和自知之明深為折服。
當喊話結束,中介員工們挺胸收腹,昂首高唱零點樂隊的《相信自己》。自從樓市興盛,我的手機鬧鈴再無用武之地,雷打不動的“相信自己,喔哦哦哦哦”,構成了我生物鐘的一部分。
偶爾我會想,中介戲劇性的“雞血”里,有多少由衷的因素,又有多少表演的成分?他們是真的相信自己,還是勉力靠勸服維持生計?當井噴的樓市讓金牌銷售開上了豪車、戴上了名表,他們是否會迷惘,紙醉金迷和晝夜不息,哪一個才是他們想要的命運?
但更多時候,我好奇的是,名校畢業(yè)的有為青年和房產中介的差別何在?為了跨越階層而躊躇滿志的年輕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想象乃至追求功名利祿之外的人生?如果賺錢是能力,這些就屬于智慧的范疇吧?
蘇珊·桑塔格有一本講述戰(zhàn)爭攝影的專著,叫《關于他人的痛苦》。她提示我們,不忍觀瞻的影像盡管能喚起悲憫之心,但無能為力的感受同樣也讓影像顯示出多余且荒誕的一面。如果缺少獨立思考,直接向影像的內容投降,我們的判斷力將越來越弱。因此,想要正視他人的痛苦,距離感尤為重要。
仿照別人的樣子來生活,注定是緣木求魚。如果我們真的無法把目光從別人身上移開,至少應該理解,那些外人以為的悲喜,遠不是看上去那么簡單。
4
朋友和我說,她在一個滿是海歸“白骨精”的500人大群里,有一回,群里如火如荼地討論一個問題:那些年入50萬的女生,都在和誰談戀愛。
不是風華正茂的帥哥,不是事業(yè)正盛的精英,也不是家財萬貫的老板。正確答案是:她們沒空談戀愛。
你眼中的圓滿,未必是別人的充實;你眼中的蜜糖,可能是別人的砒霜。人生若要無悔,唯一的前提是:閉上眼睛,聆聽內心,把裁量決斷緊握在自己手里。
每天專注地重復,只為對得起光陰歲月
1
“一旦你決定好職業(yè),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煉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
乍看這段引語,或許會認定是成功學的流毒,可話從小野二郎嘴里說出來,又是截然不同的意味。
東京銀座地鐵站附近,有一間名叫“數寄屋橋次郎”的壽司店,位于地下室,門廳狹小,木柵欄圍起僅有的10個座位,連廁所都在店外。雖是方寸之地,卻需要提前1個月訂位,一餐僅15分鐘,最低消費3萬日元。
可吃過的人都說,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
理由無他,全球年紀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小野二郎坐鎮(zhèn)于此。每一位食客,都能得到九旬高齡“壽司之神”的專屬服務。根據食客的性別、愛好和用餐習慣,二郎會精心安排座位,時時關注用餐情況。遇到左撇子,連壽司的擺放都要特意調整。
日本人將小野二郎稱為“職人中的職人”,奉為國之珍寶。但其光鮮背后的專注,其實更為動人。
小野二郎的一生,用他的話說,是“和工作墜入愛河”。嚴謹、自律、精準,是其數十年不變的追求。紀錄片《壽司之神》留下了大量動人的細節(jié)。
為了保護雙手,二郎在工作之余都戴著手套,連睡覺都不例外;為了尋覓最優(yōu)質的食材,他堅持每天親赴魚市場,所有的細節(jié)都要過問;鮪魚只從最專業(yè)的鮪魚供貨商那里進,蝦也只從蝦店買;壽司專用的醋飯制作時應與體溫一致,也要適應高壓,因此必須選最好的米……
精益求精,換來了供貨商的信任。有些米專供二郎的壽司店,因為“只有他知道怎么煮”;整個魚市場只有3公斤野生蝦,也全部給他,因為“好的東西是有限的,只會留給最好的人”。
因為“最好”二字,二郎和他的學徒付出了極端的努力。所有學徒都先從學習擰燙毛巾開始,逐步著手處理食材。如是10年后,才輪到煎蛋。有學徒連續(xù)煎了三四個月,做出200多個失敗品,才得到二郎的許可。
70歲那年,二郎心臟病發(fā)作,才將采購的重任交托給長子。饒是如此,二郎仍舊堅持:“即使到了我這個年紀,工作也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會繼續(xù)攀爬,試圖爬到頂峰,但沒人知道真正的頂峰在哪里?!?/p>
2
日本是一個推崇職人精神的國家,小野二郎是皇冠上的明珠,卻絕非個案。哪怕僅僅局限在“江戶前料理”的范疇內,巨匠就不止一人。
一百六十年歷史的鰻魚店“野田巖”傳到金本兼次郎手里,已經是第五代了。每個工作日,他都會在四點起床,半小時后下到店里。那個時間點上,年輕的廚師和學徒已經陸續(xù)到店開始準備工作。
完成剖開鰻魚、剔除魚刺、串上竹簽等工作之后,金本兼次郎要趕在七點之前去一次筑地市場,尋找鰻魚以外的食材。稍事休息之后,大約十一點,是野田巖的早會。忙完午餐,金本兼次郎會親自上場負責燒烤,直至傍晚。隨后而來的夜晚,又是一次漫長的旅程。
金本兼次郎把烤鰻魚比作“火盆上的戰(zhàn)斗”,日復一日地鉆研火的強弱及位置、味淋的咸淡。在他心里,越是微妙之處,越能體現職人的責任。
“三河”天婦羅的早乙女哲哉,則在每天煎炸天婦羅的日常里領悟匠人之道。同樣做天婦羅,乍看只是面粉包裹食材,然后扔進油鍋,但在早乙女哲哉手里,天婦羅卻會在制作中依照條件不同,區(qū)分成以100℃的“蒸”和200℃的“烤”。手上的魚究竟哪個部位沾面粉、面衣裹到什么程度,都藏著職人的修為。
早乙女哲哉自己也坦誠:“通過這樣的訓練所學到的技術,是一輩子跟著你,任誰也搶不走的功夫?!庇腥藛査沃^“一流”,他的答案也是“把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做到真正的完美”。
翻檢“江戶前料理”三位大師的書籍和影像紀錄,每每讓我感動不已。一生只做一件事,得拒絕多少誘惑、忍受多少挫折,又要立下多少志向、錘煉多少技藝,才能走向職人的頂峰。一旦沉浸其中,任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都有安心自在,又是何等幸福。
3
現在流行說“致匠心”,匠心不是偶發(fā)的靈感,它的前提是職人之道:每天重復同樣的工作,以完美主義的姿態(tài),將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而重復,常常令普通人避之不及。
自小,我們接受的主流價值是聰慧和機敏;后來,我們服膺的內心覺醒是自由與好奇。有意無意間,我們光為動人的部分所吸引,卻罔顧了生活的本質是漫長的拉鋸。一時一刻有近路可抄,一生一世卻沒有捷徑好走。
我是一個靠寫作謀生的人,拿寫作來說,天賦固然要緊,技巧卻離不開持續(xù)地捶打。
初高中參加作文比賽,滿以為將事情說圓、善于修辭就是純熟。大學里讀到汪曾祺,說成語乃是通例,未見作者個性,并非最上乘。看董橋的散文講煉字,有“文字是肉做的”之比,粗聽覺得矯情,細品也是幾十年的功夫。
因而,我堅持每天數千字的習作,很可能只是保證不退步而已;而每年讀完一兩百本書,也不過是多數寫作者的標配。更多時候,唯有通過定期的鍛煉和自律的作息,才能勉強維系上升勢頭,不至有枯竭的時刻。
里爾克在《安魂曲》里寫過:“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币獞?zhàn)勝這種敵意,恐怕也唯有寄望寫作者的職人精神。
和寫作類似,彈琴、烘焙、授課、審計或者其他愈加枯燥的事項,也都靠恒久的打磨,才有幸迸發(fā)些微的火花。
在這個意義上,職人匠心是不事虛浮,是不求秘籍,是超越快慢和進退的執(zhí)念,在一輩子的時長里始終保持和自己對話。
李宗盛執(zhí)筆《致匠心》的文案,里邊說:“我知道,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zhí)、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后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和對完美的追求……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p>
也許,我們每天專注地重復,承受再多辛苦,也只為有一天,對得起光陰歲月。
成年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1
2017年的新年,我去了北海道。都說日本人服務態(tài)度好,我卻差點遭遇有錢買不到東西的窘境。
在小樽商店街的蛋糕店里,我為了一塊雙層芝士蛋糕,罔顧領導下達的“路上帶著多不方便,回程再買好了”的指示,和一位日本服務員小妹開展了跨語言、跨文化的深入交流。
看見美食就走不動路的我,對著櫥窗里的招牌產品指了指,說了一聲“Kolei”,以顯示我深厚的日語修養(yǎng)。小妹嘰里咕嚕回了我一堆日語,看我一臉和太陽肩并肩失敗的蒙圈表情,她又抱以標準的微笑,補給我一句:“How long, you take, eat?”
這下換我傻了?;蛟S她是在說,這個蛋糕你打算吃多久,好推薦你買一個還是兩個?節(jié)制如我,一頓飯也就吃兩個全家桶,怎么會輕易放縱自己呢?這么個芝士蛋糕,少說也得吃3天。
“Three days.”我說。
孰料小姐臉色一變:“No no no, can't three days,胡利吉?!币皇俏覙I(yè)余輔修“胡建”普通話,怎么能聽出“胡利吉”是fridge(冰箱)啊。但是為了吃,再多的天有異象都不足掛齒,何況是一個日本小妹說“胡建”英語。我接口說:“Yeah, fridge, two days.”
這下小妹高興了,拿出一盒包裝完畢的蛋糕,又附上一層冰袋,“This, five hours.Fridge, two days.”
幾小時以后,面對美味到身后仿佛有鑼鼓喧天仙女起舞的芝士蛋糕,我還會想起和小樽小妹一分鐘切換三種語言的那個下午。
回程路上我在想,反復糾結賞味期限和保存條件,甚至寧可不賣,是出于什么原因?生活在日本的朋友提點我,一來,日本人都希望自己的東西以最好的狀態(tài)出現在別人面前;二來,他們怕不好吃了、不像樣了,甚至不能吃了,會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人最基本的人生信條,就是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2
在我印象里,日本的文藝作品大都追求極致。而現實也是,論做事細至毫顛萬無一失,我只服日本人。
有了小樽的經歷,此行但凡購買食品,我都對“胡利吉”上了心。不承想,在札幌的貍小路商店街,碰到了更絕的。
掃碼完畢之后,收銀員老爺爺掏出一本打印塑封的A4紙,上面用日語、漢語、英語清楚地畫著示意圖:如有生鮮或冰凍食品,請繼續(xù)往下看。如購買冰袋,多少錢、保證多少時間,請繼續(xù)往下看;如有冰箱儲存,保質多久。如無冰箱,哪些品類不建議購買,等等。
或許是最基本的英語都不會說,老爺爺把一應狀況都考慮了進去。不期待游客聽懂日語,不指望臨時找人幫忙,哪怕自己多做一點,也不給顧客添麻煩。這當然是生意之道,其實也是為人之法。
去年春天,我去大阪考察垃圾分類??匆娧赝镜鸟R路、公園或者車站,幾乎都沒有零散垃圾,偶爾有幾張紙片,日本人也會代為撿起,我很訝異。
精通中文的向導勝呂崇史和我說,日本人對公共區(qū)域極為敏感,這是自己和他人的邊界,力所能及,就不要影響他人。因此,邊走邊吃絕對是日本人的大忌。他還給我展示了隨身垃圾袋和便攜煙灰缸。
垃圾袋疊成心形,一看就是勝呂太太的妙手巧思。便攜煙灰缸就像個戴帽子的小圓柱體,掀開蓋子,就是承接煙灰的金屬內膽。我看煙灰缸不過盈盈一握,就問勝呂先生,設計得那么小,夠你用嗎?他笑了:“我不抽煙。這是給團里游客以備萬一的?!?/p>
去函館朝市的路上,看到一位燙著波浪頭、戴著墨鏡、開著保時捷的女生,在海邊公路上邊開車邊抽煙。但是她不開窗,也不亂撣煙灰,車上靠近反光鏡處,架著一個便攜煙灰缸。我心里暗笑,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我抽煙、喝酒、燙頭,但我知道,我是個好姑娘”。
3
還有一些細節(jié)難以忘懷。
在日本從事服務行業(yè),無論是滿頭華發(fā)的出租車司機,還是文氣纖弱的酒店前臺,但凡有客人,都會幫忙提箱子。后來聽朋友說起才了解,為了回報體恤服務人員,日本人收拾行李時,也會把每個箱子的重量控制在23公斤以內,以免給服務人員造成不便。
在需要零錢的場合,從來都配有“兩替機”,自動找零。在登別的一個溫泉酒店,我和領導閑極無聊,想去打游藝機,摸摸口袋卻只有5000紙幣??粗鴥商鏅C,我們也傻眼了。領導說:“完蛋了,找出50個100,用到什么時候?”結果錢塞進去,首先吐出來的卻是4張1000紙幣。
在日本,所有制度和機器的邏輯前提都是:考慮到任何可能出現的狀況,哪怕最糟糕的那種,也要提供解決方案。但凡去過日本的人,都會對服務精細和生活方便印象頗深。這一切的源頭,是根深蒂固的觀念——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4
肯定有人會說,事事都想著不給別人添麻煩,就變得越來越冷漠。
誠然。
日本人多孤獨,中國人好熱鬧,斷絕社交聯絡與人情往還,對中國人無疑是致命一擊。
但凡事有度。就我的所見所聞而言,多數還遠未達到思慮甚深以至冷漠的地步,尚且在麻煩別人而不自知的大路上發(fā)足狂奔。
很多人平日無甚交往,朋友圈瞥見你在國外,就來留言:“你一樣出個國,幫我?guī)€包買點化妝品唄?!?/p>
有情分在,這是舉手之勞;沒情分在,這是徒增困擾。如果十個人都來這么一出,還遇上個老好人,這趟旅行估計得泡湯大半。
很多人嘴上花好稻好,一旦通力合作,就會不定期擺爛:你那么擅長,一起做好算了唄,能者多勞嘛。說到后來,都搞不清這算是單純幫忙還是分內義務。
人與人的共處,當然不鼓勵冷漠,但也拒絕不理解和不體諒。合作的起點,都是盡可能先做好自己,少給別人添麻煩。
事實上,越是不想添麻煩的人,越是能體諒別人的難處。和這樣的人做朋友,才更融洽和諧??上?,在乎自己的人多,體諒他人的人少。有些叨擾是無甚自覺,有些麻煩干脆是有意為之。
我有一個師兄,圈內頗有人望,也早已實現財務自由,出行有司機,日程有助理??伤畲騽游业囊粋€細節(jié)是,哪怕日常事務明明不必親自執(zhí)行,看到桌面上別人殘留的紙屑,還是會順手清理,理由是:“打掃的人也很辛苦,自己能做的,就少給別人添麻煩?!?/p>
如果成功是萬千偶然的集合,這恐怕是其中之一。
就像我一直深信,成年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窮不是問題,真正可怕的是窮人思維
1
我有一個同學,為錢包之崛起而讀書,寒窗多年終于出頭,月入3萬,在上海算是小小中產??伤两窬S系著學生時期的消費習慣,平生最愛逛超市,不論瓜果蔬菜還是日化家什,但凡買一贈一或全場特惠的貨架,都是他的溫柔鄉(xiāng)。
新婚之際,他邀請三五好友到家中做客。我們提了水果紅酒登門,卻只能往餐桌上放。因為從客廳到臥室,除了走路的通道,都已讓促銷的常溫奶和礦泉水堆滿?;榉棵胱兡翀?,助力中國乳業(yè),同去的朋友相顧無言。
還有一對遠親,同屬外企中層,家境殷實,出行開寶馬,寓所價值千萬,房貸也早早還清??擅看尉蹠燥?,他們結賬時或者是尿遁,或者借口回家?guī)拊缤?,總是能和買單的神圣時刻保持恰如其分的距離。
要說人品多差,這對夫妻遠遠談不上。但凡無須出錢,他們特別舍得出力,可一旦涉及開支,他們的事跡就帶有某種微妙吊詭的氣息。
譬如說,相識十年,朋友聊起他們,還會說起唯一一頓由他們請客的飯局,是路邊簡陋的壽司店。千年等一回,實在太過難忘。譬如說,朋友開Party,大家分攤禮物,他們應承了蛋糕,結果盒子掀開,美艷奪目的裱花上面,擺著一圈圣女果——我見過草莓,見過藍莓,見過樹莓蔓越莓,但圣女果配鮮奶油的組合,還真是活久見。動動腳趾都能明白,肯定又是他們的“節(jié)儉病”犯了,挑了特促款充數。
2
無論從哪個參照系來看,上面這些故事的主角都和窮毫無關系,遺憾的是,他們卻有著典型的窮人思維。
哪怕日進斗金,也只想著有所結余,干毛巾里還試圖擰出水來——這只是財富的奴隸。富人會合理分配收入,時刻準備擴大再生產,希望金錢能在生命里發(fā)揮更大的價值。
頗有意思的是,影視劇里時常安排出家的得道高人,語重心長地念叨“錢乃身外之物”??梢妼t塵俗世里的蕓蕓眾生而言,錢始終是揮之不去的殘念。“看到美好的東西就想變得有錢”,也和食色一樣,是人之大欲。
深究起來,窮人思維是把錢當成目的,他們往往拘泥于怎么掙錢;富人思維則是把錢視作手段,他們關注掙錢做什么。相比數錢數到手抽筋,或者聽著點鈔機的嘩嘩聲怦然心動,錢的作用無非兩種:抵抗風險、享受生活。
人生無常,居大不易,金錢是最有效的抗風險手段。家里老人患個病、孩子長大念個書,若是缺少積蓄,一切免談。哪怕是林林總總的理財產品,也不是為了每天幾塊錢的收益,而是抵御貨幣超發(fā)和通貨膨脹的副作用。
之所以抵抗風險,當然是為了實現更多的自由。有了錢,才有奮不顧身的愛情和說走就走的旅行,才不會為不值得的人和事隱忍低頭。
至于享受生活,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給自己安排點玩樂計劃,買些喜歡的東西裝點心情,或者單純吃幾頓好飯、看幾場電影,都是奔波之余的必要調適。若是連這些都不舍得,賺1塊想存1塊2,硬逼自己活得一身蘿卜青菜味,是把攢錢和幸福本末倒置。
自打人類度過物質匱乏的貧窮年代,節(jié)儉就不再是眾口一詞的美德。電視和網絡上四處渲染的買買買,也是消費主義盛行的縮影。這樣好不好姑且兩說,但一心要做葛朗臺,倒臺在所難免。
3
還是開頭那個月入3萬的同學,在省錢的大道上,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公司為了聯絡同事感情活躍職場氣氛,會定期組織活動。因為已成慣例,同事之間達成默契,領導免單,其余AA制。
出席幾次之后,這位老兄又犯了心疼財帛的老毛病,花式找借口缺席。久而久之,同事心照不宣,聚會再也不會叫他。相應地,領導開始給他臉色,升職加薪也和他漸行漸遠。為此他深感委屈,還抱怨領導同事不職業(yè)。
他可能永遠都沒法理解,花錢是一種社交行為。那些可以省下來的部分,都有隱形的代價。尤其對初入社會的新丁,拒絕一次禮尚往來,就錯失了一種合作的可能;占了一次便宜,就堵塞了一條潛在的生財之道。
很少有坐在家中還能富甲天下的例子,錢一定是從交際中得來的。愈是心存野望的人,愈會明白,錢是小道,格局才是大事。
“財務自由”是眼下城市青年的口頭禪。但我未見一種財務自由,是仗著蠅頭小利能蹭則蹭實現的。不愿給別人支持、不敢為自己投資,哪怕家底豐厚,也不過是“窮得只剩下錢”。
人類歷史上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認識轉變:財富總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發(fā)展得當的話,甚至會有指數級的增長。基于這一判斷,我們的先人決定彼此攜手,相信未來。這就是金融的雛形。
都21世紀了,仍然有無數人在金錢面前畫地為牢,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卻沒有分毫拓殖的雄心。比起一時一刻的貧窮富裕,這種窮人思維才是最可怕的。
你不是懶,只是沒找到勤快的方法
1
我大學讀的是新聞專業(yè),不少課程無須考試,最后一堂課上交論文即可。學理科的同學看我們不用熬夜溫書,無須“白頭搔更短”地直面繁復的公式和數字,每每投來艷羨的眼光。如果再多想一點,好像還能感覺到背后射來的颼颼寒意。
即便幸福成這樣,交論文的最后一堂課,還經常發(fā)生戲劇性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朋友在老師三令五申“過時不候”之后,在下課鈴將將響之前,踏進教室,遞上論文。離掛科只差0.01秒,那刺激、那酸爽,簡直像籃球場上的絕殺。課后我們問他,你干嗎去了?他說,昨天寫了個通宵,早上還要去文印店打印、裝訂,要不是飆(自行)車過來,還真趕不上了。
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啊。
一開始,我們以為只是偶發(fā)事件。后來才發(fā)現,哪怕在一眾懶懶散散的文科生里,他也永遠可以做到“能當倒數第一,絕不倒數第二”。每門論文課,他沒有出現,老師就不走,整個學期好像也少了最關鍵的一錘定音。
網上流傳過一個段子:拖延癥、強迫癥、選擇困難癥,說到底就是懶、賤、窮。用流行的說法,他屬于名副其實的“懶癌晚期”。
我相信,誰身邊都會有這樣一個朋友。但問題還不止于此。如此極端的特例固然不多,不同程度的拖延癥,卻困擾著我們每一個人。
下禮拜要上交一份業(yè)績報表,要不周末再開工吧?反正這兩天也排滿了;下個月想出去旅行一次,什么時候找領導簽字呢?要不再拖幾天吧,看領導這兩天臉色陰晴不定的;一會兒要做個PPT、寫篇文章,要不我先看部電影——沒有放松的心情,怎么會有鮮活的靈感呢?
當我們要擱置一件事,總會找到千萬種理由。直到新的理由出現,才明白那些乍看合理的解釋,無非都是借口。
2
我們?yōu)槭裁磿涎樱恳苍S是煩躁,也許是疲憊,可究其根本,是因為潛意識里的恐懼,催生出逃避的心理。
面對琳瑯滿目的美食,面對張震和吳彥祖、湯唯和林志玲,面對說走就走的旅行和感天動地的美景,我們跑得比誰都快。
真正讓我們停滯的,是那些其實不那么愿意接觸,卻又不得不處理的人和事。我們擔心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也許還做得很失敗,暴露自己的無能。因此,許多事情就擱置下來,成了深度拖延的注腳。
可事實上,一旦收起對大任務的厭煩,逐步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也許就不那么害怕,可操作性也會更強。
比如寫一篇論文,乍看是巨大的工作量??芍贫ㄈ粘蹋刻靾猿?,第一天搜集資料查看文獻,第二天爬梳匯總整理思路,第三天落筆寫初稿,第四天檢查校對,稍加完善……把集中熬夜的時間剝離成每天2-3個小時,身心的倦怠就會顯著改善。
比如執(zhí)行一套健身計劃,想到起初的肌肉酸痛、上下樓梯都要握著扶手,心里難免想退卻。至于每年有一兩百天泡在健身房里,風雨無阻,更會有“花錢買罪受”的荒謬感。但一旦遵照訓練表,由淺入深、豐富種類,不僅能消弭宏大的擔憂,還會在自律和節(jié)制里發(fā)現與放縱截然不同的快樂。
《紐約時報》商業(yè)調查記者查爾斯·都希格寫過一本《習慣的力量》,提到一個觀點——要讓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發(fā)地做事,就需要“侵入”他們既定的習慣,通過暗示、慣例和獎賞,來形成全新的習慣。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新習慣分解成幾個小步驟。
把大問題細化,是鍛煉行動力;每天堅持,則是維系良好的習慣。有價值的事,常常是一腳踩在舒適區(qū)外完成的。唯有在“喜歡做”和“應該做”之間靈活轉換,才能逐漸步入正軌。
3
我接受一些采訪,時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每天大概要寫多少字?”這類提問的邏輯預設是,寫作是熟能生巧,以此謀生的人肯定充滿熱愛。
我當然熱愛。可老實說,比起寫作,我更熱愛吃喝玩樂睡大覺,這是人性使然。之所以每天看書、摘錄、練筆,因為寫作于我,是一份興趣、一個職業(yè)。通過可操作的分解,我希望在寫作中獲得樂趣、克服焦慮,最終形成一種慣性。各行各業(yè),按理都是如此。
以前我也很懶,現在我每天寫幾千字。可看到身邊那些妙筆生花、靈感涌動的人,還孜孜不倦地做讀書筆記,列觀影指南,從遣詞造句的方法,到編劇敘述的技巧,無不事事上心,我就告訴自己,我沒有資格拖延,我要找到勤快的方法。
之于每個行業(yè)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樣。我們都不是天才,但我們能通過培養(yǎng)習慣和提升效率,來克服“反正也做不好,不如再等等”的心理,根治拖延的頑疾。
我們不是懶,只是沒找到勤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