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告文學作為“文學之一種”的當代意義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叢(第十一卷·2) 作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報告文學作為“文學之一種”的當代意義

蘇寧

(淮安市文學藝術(shù)院,江蘇 淮安 223001)

內(nèi)容摘要:報告文學在當代文學中很受非議。消費主義對人文學科造成困擾,利用過報告文學,將報告文學之名混以廣告文字和文史資料。四十年來報告文學逐漸完成自身文體特征建設,以“真實記錄”為根基,言必及物,博其他文體敘述技術(shù)之長,打開封閉的題材視野,使時代完整情貌以文學形式進入公眾視線,成為有史學價值的一代文學。一段時期以來,“非虛構(gòu)”作品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文學在功用與品質(zhì)上的一種回歸,也是報告文學進入正常文學視野的階段性經(jīng)歷。文學終非實物,于物質(zhì)世界的意義,遠沒有被完整定義。對于文學作品的鑒定,也并無標準固定尺度。在任何時代,文學所需要的,都是一種向四方敞開的狀態(tài)。

關鍵詞:報告文學;時代背景;非虛構(gòu);史學價值

一、報告文學以作品回言文學功用

報告文學作為文學中一種,在最近四十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一直以真實為出發(fā)點,為時代言說,使時代完整情貌以文學形式進入公眾視線,成為有史學價值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檔案。

作為社會文化發(fā)展中的一部分,文學在有一部分人看來,只是娛情之器。這個時代該如何看待作為文學樣式之一的報告文學?報告文學在發(fā)展中呈現(xiàn)了怎樣的自我狀態(tài)?

成熟的文學評價標準,是批判和褒獎都公允而客觀,不牽強附會,亦不附于當時風氣,只服膺于作品品質(zhì),服膺于作品可存在的時間。

用批評家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對應作品,任何政治制度中的文學,都是有著作者個人精神意志的文學。它是一個作家和他的外部世界對話的器具,是他內(nèi)心的熱,作家通過它清潔自己的精神,再返回來滋養(yǎng)文字。

2014年10月,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講話中,嚴厲批評了當代文藝的八種怪現(xiàn)狀:有數(shù)量缺質(zhì)量;低俗泛濫,把作品當“搖錢樹”;浮躁;作風漂浮;價值觀缺失;崇洋媚外;鉆進錢眼,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吹捧奉承,紅包厚度等于評論高度。

此八條,直取時代文藝部分要害。這也為探討報告文學的當代意義提供了可逐一對照的背景。

既為文學研究,就有批評和欣賞兩層意義。對一部作品的認知只有建立在耐心的閱讀和真誠的探論之上,無論是從文學寫作或閱讀經(jīng)驗出發(fā),還是從文學觀念開始,無論是用理論定義來討論,還是用有各種主義之名的方法來闡釋、解決閱讀、評論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都不能取代文本自身呈現(xiàn)的特質(zhì)事實,不是既定概念可以圈入的。所有問題的出發(fā)點只是作品。作者、讀者、評論者,都應從此出發(fā),然后在閱讀中用好“正視”和“自省”。

四十年文學實踐的事實是,報告文學作品大量出現(xiàn)和存在,但評論并不到位:一方面這個時代需要的報告文學,被我們賦予了太多東西,這個負重,使它在部分程度上失去了文學本身被我們期望的品質(zhì);另一方面,確實有很大一部分優(yōu)秀作品被我們在以偏求全中忽視。

報告文學因被強烈的寫實要求所禁錮,失去了我們對于生活中可以想象和去用文學修飾的發(fā)揮空間。比之于小說敘事,它的情節(jié)、人物是現(xiàn)在時的,因而處于呆板狀態(tài),這樣的呈現(xiàn)比之于其他文學樣式,肯定是顯得有些無趣味。報告文學對社會文化因素、生存法則,對存在這一切人、事、物的理解和呈現(xiàn),皆處于原象、原狀、原裝的錄取狀態(tài),不按受眾的考慮和接受程度來組織作品。而文學更有效意義的發(fā)生,是來自讀者的,他們維持的長久鑒賞,是一個作品的生命力之源。這個鑒賞的意思里包含著被讀者接納和需要。

我們無法要求,每一種文體的發(fā)展和出現(xiàn),評論都能及時到位。以我們的文學史看,真正、真實、客觀、公允的評論,往往發(fā)生在這個文體或作品存在很多年之后。很多當時、當世的人都不存在了以后,剔除了一切浮在表面的東西。這四十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在展現(xiàn)文學功用價值和品質(zhì)上,報告文學以作品品質(zhì)說話,在很大層面上,做到了為時代記錄和立言,這個價值是值得關注的。

二、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語境中探討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面臨過一個問題,很有一部分人不將報告文學視為文學。其原因很復雜,其一是這幾十年廣告學的發(fā)展,邊界擴大,文學看起來像是一種宣傳方法,而諸多文學樣式中,以“真實”為命脈特征的報告文學很符合廣告的訴求;其二,很多冠以報告文學之體式的非報告文學作品混淆了人的眼目;其三,確實有些作品本身寫得不好;其四,一段時期內(nèi)確有報告文學作品有意和商業(yè)、政治連接緊密。但過濾這四十年的報告文學作品,具有珍貴文學與思想品質(zhì)的優(yōu)秀作品仍很多。

王國維撰寫《宋元戲曲史·序》時說得很懇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獨元人之曲,為時既近,托體稍卑,故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于錄;后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sup>

其中論元曲之語,與今天報告文學之處境,頗有情貌相通處。

曲源于民間通俗文學的元曲,實際的文學地位也一直低下。在當時及后面的明清兩朝,也從沒有得到正史和學者的推崇、承認和重視。中國三千多年古典文學歷史中,先秦諸子文,漢代大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明清小品、小說、楹聯(lián)、八股,各有體格。

元曲曾一直低微。這也是元代社會政治文化現(xiàn)實背景中的事實。今日所見之元曲,所呈現(xiàn)狀態(tài),題材多樣。創(chuàng)作者的視野進入了柳巷煙村。很多創(chuàng)作者,也本就是廝鄉(xiāng)中人。所以,鮮明生動的時代氣象,也躍然紙端。而語言之通俗一改前風,近于口語,不識字的人,聽別人讀了也懂。這就是呈現(xiàn)給后世的元曲氣象。

今天,回望宋詞之后的大元帝國,彼時之元曲,有無拘無束天成之妙,各種情緒兼雜字里行間。

通俗如“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也真是妙極。再如“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風流貧最好,村沙富難交,拾灰泥補砌了舊磚窯,開一個教乞兒市學。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穿一領半長不短黃麻罩,系一條半聯(lián)不斷皂環(huán)絳,做一個窮風月訓導”。還有一個《紅繡鞋》也讀了有趣:“裁剪下才郎名諱,端詳了展轉(zhuǎn)傷悲,把兩個字燈焰上燎成灰,或擦在雙鬢角,或畫作遠山眉,則要我眼跟前常見你?!?sup>這些字句曲兒,也有趣,也任性,也粗糙,也自在。一個時代風貌中的文學,總有自成處。

元曲作為一代時政、文化風氣中形成的文學體裁,今天回看,別有其時代質(zhì)感和淳樸動人之處。作為輝煌的唐宋詩詞之后的文學形式,它一樣穿越了無窮歲月,慢慢在時間淘洗中,顯出了自己不同于以往文學形式的生命力。每一個今天讀元曲的人,都應該有此感受。它也是當時人們尋找到的抒胸臆、書世相的途徑和方式。雖然在當時,元曲確實不被正史和主流文化所待見。高雅的唐宋詩詞,忽然在此折轉(zhuǎn)走向通俗。一改傳統(tǒng)文學中的端嚴、雅凈,或高雄或婉麗之美,變得異質(zhì)雜生。文學在此轉(zhuǎn)折,變得體無定式,自由疏散。一改上朝之詩、之詞的體式有定,韻律上的規(guī)范嚴謹。

既如此,元曲還是不是文學?或是不是還可稱文學之一種?

今天,我們談論報告文學,情境相似,也宜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文學”的語境中討論。

報告文學的繁榮從1976年開始,此時十年“文革”結(jié)束,改革開放正將開始。

這四十年,報告文學在文壇實際上并不被認同,在主流評論界,也被認為是文學傳統(tǒng)美感稀薄,重視政治情懷,書寫上只是敘述事件,而乏于敘述技藝的文體形式。但這四十年中,沒有哪一種文學樣式,如此貼切地對時代進行了書寫與記錄,對社會事件進行了理性思考和表達,它的豐富與真實是超過任何文學樣式的。就如沒有任何一代文學能如元曲那樣,再現(xiàn)社會的豐富性,人心的復雜性,官商、儒武、漁、樵、耕、讀各階層生活及世況情味。

作為一個時代文學之一種的報告文學,有一天,也許如元曲一樣,會等來時間最終的檢驗。而我們,在今天,如能夠?qū)蟾嫖膶W放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文學”這樣的語境中,來了解、探討和感知它,是不是也是一個文學觀念上的進步?

對于文學,我們一直把它的可鑒賞性作為它的根本,而非單一的對于事實之記敘。新媒體時代,各種新科技都在爭奪和替代文學的功能。但文字之美、之力永無可賴其他技術(shù)實現(xiàn)。這也是文學不會消失、消亡的唯一理由。尤其以“寫實紀實”為根的報告文學,必會以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真實本性展現(xiàn)其作為文學中一種的現(xiàn)實意義。

三、“非虛構(gòu)”的出現(xiàn)與報告文學的成長

報告文學和非虛構(gòu)文學各為何物?非虛構(gòu),本義就是“不是虛構(gòu)”,并不復雜。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為:所有內(nèi)容、細節(jié)、基調(diào)都被“真實”、“原生”的現(xiàn)實圖景、元素進入和占據(jù)的文本,有強大濃烈的敘事特征,有作者個人對“事實真相”誠敬的還原視角,有盡量節(jié)制、也真實展現(xiàn)的個人情緒和議論,一切以發(fā)生或正發(fā)生的現(xiàn)實為寫作依據(jù)和出發(fā)點。非虛構(gòu)和報告這兩個詞若作為一種作品的品質(zhì)特征,可見于任何文學體例。但以目前文學實踐的現(xiàn)狀看,皆在散文范疇之內(nèi)。

近一時期出現(xiàn)的標以“非虛構(gòu)文學”之名的作品和報告文學,從本質(zhì)上看,實在不是兩種隔了距離的事物。它只是特定或一段時期內(nèi),對秉有同一文學品質(zhì)作品的不同命名?!胺翘摌?gòu)”只是報告文學成長中的一個階段性經(jīng)歷。它們同屬一個意義,只是用了不同命名的方式。它們通向同一種品質(zhì)和概念,只是用了不同渠道。這是通過對比“報告文學”和“非虛構(gòu)”各自名下的作品得出的結(jié)論。

這個意義的展示,如同一個人在兩個不同時期用了不同名字,或同一時期不同場合中被不同人所稱喚:同一個人,你用小名喚她,用正名喚她,或用她喜歡的名字,或喚她的人自己起一個名字去喚她,區(qū)別實在細小,區(qū)別只是來自于命名人的情緒、情感。

“文學”若為一種物體,被裝放在何處,標以何名,于其本身,其實沒有發(fā)生本質(zhì)區(qū)別。

回觀近期“非虛構(gòu)寫作”,之所以在如此短時間廣泛進入寫作者和讀者視線,筆者以為:

一是目下對于寫作材料的選取已到了無所不選,甚至沒有良知和底線的地步。讀者的內(nèi)心都在呼喚真實、有血肉氣息的生活在文本中的展現(xiàn)。這個展現(xiàn)是需要一個命名的。一個新“命名”,會被賦予新生嬰兒的純凈氣息,我們需要在一個新命名里,實現(xiàn)一個期待。文學自有詩歌始,然后出現(xiàn)戲劇、散文、小說,然后,各自再衍生派別,一個看似可以隨時代之動而演示其繁華的局面,因為根基深牢,而可能枝葉豐盛。其間,輿論的寬容與評論家的肯定和引導,也成為助推這個局面的力量,這個力量,在新時期尤其顯出分量。這個時代,文學已經(jīng)寬廣得無處不到,它的邊沿被無限拓展和推遠。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些助推因素的存在,也使很多作品,正在失去思想的純粹、獨立、崇高和驕傲。

近些年,“非虛構(gòu)”這個名詞下出現(xiàn)的作品,是讀者、出版方對于文學能更近地貼近生活和現(xiàn)實的呼喚,是純潔地期許和希望這種被無限拓展的“文學”體類能返歸文學出現(xiàn)之始的功用的表現(xiàn)。這個名詞在中國這一時期的出現(xiàn),是對這個共同愿望的一次表達。

其次是符合了寫作者的自身需要。一個以寫作為業(yè)者終究需要寫下一些有意義的文字。這是文學的出發(fā)處,也是文學終極之歸宿。在這個時代環(huán)境中,在很多場合,我們所聽聞的,一些被傳媒和市場所鐘愛的進入文學創(chuàng)作視閾的詞,是“穿越”、“玄幻”、“個人情感”、“肉身欲望”,等等。本人缺乏對這些作品閱讀的直觀感受,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類內(nèi)容與情緒的作品,給一代人的精神滋養(yǎng)終究有限。

也許,在一個全民熱愛娛樂主義精神的時代,在消遣主義精神至上的時代,如果把文學看得過于莊重,不合時宜??晌覀兊娜祟愂芬恢痹趶娬{(diào),人類是有別于其他一切生物的高等生物,如果這個定義成立,那終生的消遣主義者是不存在的。在人類的各種活動中,所有向往和想象中的熱鬧和娛樂,都將是暫時和間歇性行為,不會是能貫穿于一個有力量的時代、一個有思考行為的人的存在。

至于文學創(chuàng)作,一些真正的,有良知,有個人情懷、意趣,有對自己心靈的責任與認識的寫作,才是有“根系”的寫作。

這個根,必是存在于每個人浸身其中的生活,無論這個生活,離一個寫作者有多遠的空間距離或時間距離,落實到紙上,再到達閱讀者眼中,都必是有依據(jù)和出處的。這樣的寫作,才能真正和時代人事,高高低低之間,產(chǎn)生和發(fā)展彼此的親愛之情。一個人和文字之間,要有互相信任的感情。寫的人,腳踏實地用每一個字,用它表達和復原真實的生活、時代世象、人心,表達這個世界、各群體、事物、自然和自己,這才是對文字的尊敬。

亂用文字而成就的文章,讓人發(fā)生閱讀行為是不容易的,強迫的閱讀并不美好,也不易久長。每一個寫作者在追求“文學”之初,都思考過這些問題。這是每一個寫作者在寫作途中必遇的、也必須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上述問題的終極層面:所有寫作,都不能脫離寫作者所在的時代而單獨存在。

我們再用另一種途徑來證明“非虛構(gòu)”這個詞,近期標明為“非虛構(gòu)”的作品,可否有途徑和證據(jù)將它指引為一種新生的文學類別?

論寫法和文體特征,長篇的新聞通訊報道,和“非虛構(gòu)”也近似,而且似乎前者讀來更令人愉快,如在文字的簡潔和對事件的細微描述上。

以近期出現(xiàn)的作品事實看,以“非虛構(gòu)”為名,只能是出品方的一種單方面考量:用“非虛構(gòu)”這個詞來著意強調(diào)作品特質(zhì),即實現(xiàn)了在作品中完全去除和沒有了一點虛構(gòu)成分(對這一點,本人暫保留意見)。

文學,歷來被視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這個“高”各有不同理解,是作者看待和敘述事件的角度和心懷,還是置身于其中的地理方位,既為“高”,總還是會產(chǎn)生些許距離。

那么,這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高”和“虛構(gòu)”之間,是否有矛盾處?

如果有矛盾處,那“非虛構(gòu)”之命名本身已和對“文學”的命名主張有不茍?zhí)帯?/p>

此處暫且將報告文學和非虛構(gòu)各作為文學之一種,都是以完全摒棄了虛構(gòu)為文學主張的存在:絕對忠實于事件,忠誠于人物、事件的發(fā)生、過程和結(jié)局,忠誠于事件本身和事件發(fā)生之背景。這個主張,從良知上講,是將文學本本分分交還給真實生活的一次實踐。無論它以“非虛構(gòu)”之名出現(xiàn),還是“報告”之名出現(xiàn),它們之間,在對客觀事件的敘述和主觀精神主張上,有高度一致的本質(zhì)目的,有高度同一的實現(xiàn)途徑——老老實實敘寫事件本身。

不同處到底在哪里?既然現(xiàn)實呈現(xiàn)中確是兩個名字意指著本質(zhì)同一之事物,于此,試考察下原因:

(一)“非虛構(gòu)”這個提法,于這幾年顯示的實際情況是,既然提出了這一個概念,本身就是宣揚了一個欲將自己和報告文學做區(qū)分的立場——和誰都不是同一類,和誰都不搭,是新種類。

(二)細味“非虛構(gòu)”之本意,是一個可放諸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準的詞,是一個可在任何一個文本中實現(xiàn)的文學特征。

(三)西方文學背景下的“非虛構(gòu)敘事”和我們傳統(tǒng)文學背景下的“紀實”之間,沒有證據(jù)明確指出兩者特別的區(qū)別。

在“報告文學”和“非虛構(gòu)”之間,也沒有特別的關于文體特征、技術(shù)主張上的區(qū)別。文學,本來就不是以理工科公式和嚴謹理論的形式存在于生活和藝術(shù)領域的。理論上被公認為報告文學名篇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對于其中主人公的真實,我們都知道的一個事實是,作家魏巍在世時自己所說的:“雜取了種種人而成的典型化綜合?!笨墒牵屑毠?jié)材料皆取于真實。放此篇于此時代,我們名其以“非虛構(gòu)”,似乎也沒有嚴格的“不可以”來推翻,即或有這樣一個“雜取”之前提。

(四)每一時代對文學的認識不同,表達這種“認識”的人不同,環(huán)境不同。

這些促使“表達對象”有了不同的形影樣貌?!拔膶W”如自始至終只是一個“人”在時間中的行跡,它的成長在時間中顯現(xiàn)的樣貌總會有些變化??傆幸恍┤耍瑐?cè)重關注它的外在變化,為它賦予新功效和解釋,也總有些人,看到了另外的內(nèi)里的“如一”的東西。

綜上所述,“報告文學”也好,“非虛構(gòu)”也好,都只起到一個容器的功效,是收納一些文字的存在之所而已。新籃,舊籃,功能實無大差異。關鍵還是所盛之物品相如何。

經(jīng)濟發(fā)展使這個時代的物質(zhì)豐富,出現(xiàn)了很多更耐用、結(jié)實、好看的新器具,新人看了舒服,老人見了也愉快,也易引起他人觀瞻的興趣,于精神領域亦然。

近來所熱議的“網(wǎng)絡文學”,這個命名也是有趣而有待商榷的。在我看來,它只是一種發(fā)表文章的渠道罷了,若以此命名,那報刊上發(fā)表,豈不是“報刊文學”了?這些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只是提示:時代發(fā)展,使我們的文學精神也有了各種寬容。

《史記》開啟了文學紀實之風。這一風氣,一直縈回于每一代人的寫作視閾和審美視閾。只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它未被人從諸多文本中拎出單獨存放,被我們不知為何地放在文學的邊口了。

綜觀以上,近幾年出現(xiàn)的“非虛構(gòu)作品”熱,不是出現(xiàn),只是一種文學品質(zhì)歸來的宣示。

“報告文學”在成長,把“非虛構(gòu)”之出現(xiàn),歸為報告文學的一種成長階段性經(jīng)歷似乎更接近理性的言說,這也可視為和期刊多年來未形成良好關系的一種修復方式?!胺翘摌?gòu)”之出現(xiàn),從社會心理上講,也是報告文學對歷史時期內(nèi)其自身存在和出現(xiàn)問題的一種審視、承認。

四、報告文學言之有物

近四十年的文藝創(chuàng)作,一直在堅韌而真實地表達著這個時代——如果向文學里看,從這一點出發(fā),比較起來看,也許真是繞不開報告文學。但這四十年,評論于報告文學關注無多。分析原因約為如下幾種:

一是能夠進入公眾閱讀視閾的已并不僅是文學。即或只是文學作品,各種薦書信息也駁雜。信息閉塞時代,文學作品擔負著讓普通讀者通過作品去了解社會現(xiàn)實和歷史的渠道作用,慰藉人心,是個體心靈的一個去處。文學目前仍然是我們了解、認識生活和社會的渠道,只是這樣的路徑,以眼前看,增加更多。

二是報告文學對于人事、時間真實的主張使作品文學質(zhì)感下降。通常的文學理論,都主張文學應是高于普通社會生活的存在,是經(jīng)提煉后的生活,是加工后的生活,而非生活原態(tài)。它不會像小說那樣講究情節(jié)發(fā)展和變化,有的沒有的都可以寫到一起,十個人、八個人的事也能放到一人身上發(fā)生,這樣寫,會顯得更好讀。報告文學所展示的,只是生活、事物、社會甚至意識形態(tài)之原貌,因而會顯得沉悶、平庸,無法滿足多層次閱讀的心理需求。

三是視聽和讀圖時代的全面到來構(gòu)成對閱讀時間最強烈的剝奪。先是電視成為生活必備品,進入所有家庭,電視臺增設頻道,并延長晚休時間;既而每個城市影院增多;手機功能無限擴張,使閱讀、視聽、拍攝、錄音、燈光功能全面、集中實現(xiàn)。其次新傳媒主張的娛樂性和易于理解是吸引條件,它們對于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中被認為沒有意義部分的無限崇尚和發(fā)掘,已形成趨勢。閱讀的功用中娛情成分被擴展、挪移到這些新傳媒前已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是在這些前提下,來談論報告文學的寫作和傳播問題,以及近三十年的文學呈現(xiàn)中,我們?yōu)槭裁礋o法繞開報告文學來談論所有文學,是什么品質(zhì)能賦予一種文體不可遮蔽的光華的問題。

以三千年計的中國文學史,一直是有趣、有情、有義、有理的存在。每個人這一生,多多少少總會讀一些書,或讀很多書:為學習所必須,為師友所推薦,在報章里看到,為工作要求,為個人志趣。

閱讀之意義,是微小之個人與寬大之世界發(fā)生精神聯(lián)系的有效通道。閱讀中所看到的,是另外的生活,另外的世界、物質(zhì)、精神。我們生命中可以經(jīng)歷到的,永不會經(jīng)歷到的,想知道的,都將在書本里和它們相見。溯源于上,遠及于未來的,微妙的好奇心被滿足的歡喜,內(nèi)心壞情緒的被撫慰和修正,一直想收藏好又總飄飄鼓起的,窺視未知人生狀態(tài)的驚奇,大約皆會因為一本書而實現(xiàn)。

回頭審看:四十年或六十年之內(nèi)的文學作品,也是無數(shù)??捎袝r認真一想,若非做研究,多讀一本小說,少讀一本小說,真是無關宏旨之事,內(nèi)容、技藝,看多了,有時會恍覺近些年的有些文學作品,真只是個人經(jīng)驗與情緒的重復書寫。

可我們要說到一個事實:在近四十年文學呈現(xiàn)中,我們無法繞開報告文學。

這由其對時代生活的深刻介入與記錄決定。

如果有一天,一個朋友,想讓我們在這六十年或四十年的文學匯合里,抽出一些作品——留給未來做一份念想的話,如果這尺度公允,能考慮到文學事實經(jīng)驗與傳統(tǒng),并使用目前對于文學功能的定義去量一下,我想,是應選幾本報告文學作品的。理由如下:

(一)倘若想讓后世的人、未來的人,了解這個時代真實的生活、趣味、社會狀況,我們?nèi)绾谓ㄐ吕黻?,如何思想和表達所在的時代,我想,比較起來,確乎是沒有比報告文學更有勇氣、更準確和真誠的載體了。

(二)比之于同時代其他文體,報告文學更有及物品質(zhì)。這些年,小說和詩歌等文學形式也在發(fā)生內(nèi)在、外在的變化,出現(xiàn)浮躁細節(jié),讓文學淪為粗糙的心靈行為。雖然報告文學也存在這些問題,但觀一些優(yōu)秀作品,確是先做到了言之有物和言必及物的,這一點,很珍貴?!把灾拔铩?、“有物”是任何一種文藝創(chuàng)作不可丟棄的珍貴品質(zhì),報告文學對這一品質(zhì)有堅守和遵從。

五、報告文學作品的史學價值

這些年,一個確切事實是:逐漸被市場和時代所主宰的當代文學,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物的特征日益鮮明。報告文學是不是純粹的文學,它所沾染的商業(yè)味道如何,這些,都是受眾所關心的話題。

一個人的寫作主張,不可能在每一篇作品里都實現(xiàn)。談報告文學,也要遵從一個順序,先談文化,這個時代文化周遭環(huán)境,而后文學,由文學而報告文學,這是一條線。

報告文學作品所為,是對發(fā)生事件用文字復制,復原,并使它在時間中存在下去。這是報告文學的看家守持,是有史學意義的工作。也許文學本身即有史學意義,只是報告文學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突出而鮮明。一直以來,有人把報告文學離文學太遠當作問題,或者把報告文學只看作文學的邊緣,是文學的邊角部分,是橫生的枝蔓,因而使它一直處于主流的文學評價系統(tǒng)之外。這是一個遺憾的認識。近四十年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它對于一個時代中人、事、物的忠實記錄,在其他文體中難以實現(xiàn):

(一)報告文學所寫,必須是一個有“根”的東西,從這個“根”而及“枝節(jié)”。而小說、散文等,不一定非得有真實事件在真實空間里存在這個“根”?!罢鎸崱边@個“根”,是一個固執(zhí)的生長,是移栽不走的發(fā)生,也是外力和后來的事物罩不住的一個生長。

(二)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皆是影響一代文學的因素,處于其中的文學,往往無法突破事件本身格局,創(chuàng)造新的維度。報告文學,一直在努力老老實實地通過“寫”各種“發(fā)生”和“存在”,完成著自己。報告文學在處理這種文字真實“再現(xiàn)”時,表現(xiàn)得比一切文體都踏實而篤誠。

就如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脫離自己所在環(huán)境,略過外部世界影響或作用,獨自完成自己的新生一樣,報告文學在這個時代的文學處境中向何處去,如何維系或發(fā)展,使自己能凜然獨立,建立起自己的文學精神,讓自身充分具有如上所說的“史學價值”是一個有效途徑。

在“全球化”這個時代語境中,所有事物都在互相發(fā)生關聯(lián)。文學不可能是遺世獨立的一種。將中國文學置于世界文學框架與背景中,報告文學作為中國文學之體式和方法之一種,它對一切存在的事件和人,正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去記錄的責任與興趣。這應被視為當代文學發(fā)展中驚艷的情境。

談論報告文學的“史學價值”,必須理性而負責任地評價報告文學于時代和歷史的作用。首先要減卻以心中既定概念去套作品的方法,從歷史和文學的客觀視角去探討,而不是簡單地把它放在當代文學背景中。

最近四十年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有一個事實:報告文學在重大政治、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事件中從不缺席,它對社會輿情有著天生的敏感和覺知。顯而易見,這批作品不是典型的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只是現(xiàn)實主義,報告文學于當代文學的意義是作品的史學價值。這也是報告文學走向經(jīng)典的路。報告文學正在經(jīng)歷成長期而走向成熟期,它并無小說、散文所謂的各派別之說,即或有,目前也尚未建立。

報告文學作品唯一講究的是探挖事件本質(zhì)深度和真實,一個成熟的報告文學作家,會在寫作中慢慢形成這種精神自覺。這種精神自覺也促使書寫對象成為有史學意義和價值的存在。

報告文學目前也面臨困境:文字處理和復原事物、事件的技術(shù)在被數(shù)字聲像沖擊,它成為復原事件、事物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唯一。它所提供的只是時代事件、人物進入歷史的文字佐證。好在文字較之其他技術(shù),永遠有先進性和無可取代性。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說:“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泉者不能繪其聲,繪人者不能繪其情,然則言語文字固不足以盡道也。”所以,以文字所呈現(xiàn)的“史學價值”,更生動和完整。

以《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為例,作品中支線繁多,在寫作技術(shù)上也是抒情、議論、敘述反復結(jié)合或分離使用。王暉先生在《曠世國難的文學證言》中說到這部作品:“跨文體寫作使《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的全景紀實和全方位反思得以落實和出彩?!?sup>作者何建明在對大屠殺這一事件的記述中,調(diào)用了可能運用的一切材料資源,以文字使這一事件全方位還原。這是實地訪問的功效,很多材料,時間久遠,必須用心去尋。讀者看似尋常的一個數(shù)字,一則普通告示,一個事件發(fā)生時報媒上的新聞,都是要有確定來處的。

文學史使我們確信,有精神深度的作品,才會真正反映社會、時代生活與人心,才會慢慢在時間里留下印跡,在這個精神深度抵達和切入作品之后,一個時代的精神深度才得以確切呈現(xiàn)。那么,如何確立報告文學作品的史學意義與價值,在作品中為時代建立精神深度與高度,讓事件本身所浸漬的時代血脈與體溫再現(xiàn)?

首先,是對報告文學作家的要求,要到事件現(xiàn)場,面對當事者,面對面去了解事件的實況。這一點于報告文學作品品質(zhì)實有必要。因這一品質(zhì),報告文學作品才能實現(xiàn)為時代事件、人物如實存檔的功能。

其次,從學術(shù)批評的視野來看一個時期內(nèi)的文學作品,有時會放進很多比較,即或?qū)︼L格、題材、技術(shù),對所有微小細節(jié)的處理有全面洞察,也不是就能形成對一個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的全面認識和評價。每一部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背面,是報告文學作家的職業(yè)自尊,這種職業(yè)操守中的嚴謹、認真于時代有著彌足珍貴的意義。這其中兼雜個人工作經(jīng)驗:對所有材料要了如指掌,要圍繞問題對某方面材料進行精確取舍,這都是內(nèi)功。報告文學作品材料來源,皆須出自原生態(tài)采訪,須貼時代的邊,才能與時代圖形吻合。對于每一次采訪得來之材料,是否有用于主旨,如何取舍,這其中涉眼光與經(jīng)驗,需要長期修煉。采訪之目的,一方面是為設定好的主題尋材料,一方面也是發(fā)現(xiàn)新材料。如何妥善使用,也考驗一個作家的功力,一方面,是解答自己預設好的問題,另一方面,發(fā)現(xiàn)的一些未知材料,也每每要為它去尋找證據(jù)、出處并將其妥善安放進作品。新材料與新發(fā)現(xiàn),只有在實地訪問中方可獲得。這些,都是要深入時代的褶皺和凸凹處才能得來。

報告文學的采訪就是把一塊皺褶的布燙平的過程,并得以此一一檢視每一條細微皺褶里是否有灰塵、孔隙中是否有夾雜、沾染異質(zhì)的過程。也類似于將一塊土石、泥沙俱在的建筑工地清理為可耕種之地的工程。清理好、深翻、施水、拌上肥料入泥土,之后方可播種、育苗。經(jīng)過這樣的繁復勞作方可期待那土地上的新芽,方可期用這一塊整理平展的布裁一件新衣。不下如此功夫,去寫出人物、事件的精神和品格,是困難的。即使寫出,將流于膚淺。那年深日久的皺褶,并不是可以為任何外部力量所打開和展平的,這就是寫作者內(nèi)心和他所選擇的題材之間,必經(jīng)的一場較量,總會遇到的一場較量。

報告文學作家如何探到事件本質(zhì)的深度和真實,如何對接人物心靈,挖掘出自己期待、希望被關注和了解的價值,這是個人的功力和修煉。這一點也必將影響下一個時代人們對我們這一代時代生活和生存境地的解讀,這無形中賦予報告文學以莊嚴的“史學價值”。

六、優(yōu)秀報告文學作品在為民族精神招魂

從文學發(fā)展史的角度看,每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學都有其源自歷史、民族信仰和其社會發(fā)展程度的精神。

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學寫作,從一個人的角度去看這個時代在世界背景中的狀態(tài),這是一條只有走了才知坑洼和深淺的路。在這條路上,報告文學的路更是曲折,其文體特征,使作品中任何事件、人物不可能離于事實之外一點。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zhàn),每一部作品靠一個人的意志,一字一行去完成。

我們不能無視四十年來報告文學在創(chuàng)作中的努力與掙扎:它曾被污為商業(yè)氣息嚴重,很多讀者甚至無法將報告文學從廣告文字中區(qū)分出來;很多作家、評論家自身為示清白也遠離報告文學這面旗幟;消費主義對人文學科的威脅進入文學,最先侵入的就是報告文學,雖然報告文學并非只是唯一具有中國商業(yè)特色的時代文體,也并非所有報告文學作品都和商業(yè)有掛靠——有掛靠者也多是假以報告文學之名。文學中自有講求“良知”和“責任”者在,這種堅守值得被銘記與尊重。

新時期,我們一直有一個問題沒解決:文學中的民族精神,如前面列到的那些,如果有,一直在建設中還是處于重建狀態(tài)?還是一直沒有建立為被期許的狀態(tài)?

在這個對民族精神的招魂之旅中,報告文學、報告文學作家做了很多努力。至于報告文學雅俗之論定,今天述之尚早。如歷史上部分戲曲、說唱文學都經(jīng)歷過跌宕之際遇。

新中國文學經(jīng)過建國后最初的十七年,再經(jīng)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再到今天的四十年,從客觀立場上評述報告文學這個文體本身和作品,目前只是初始階段。批評體系也遠無其他文學體式那樣系統(tǒng)和成熟。

作家所在時代,往往會決定作品中的一些東西,如格調(diào),如敘事模式,如題材。真正的文學批評往往發(fā)生在作品誕生很多年之后,依賴更開闊的學術(shù)視野、俯視萬里的胸襟和健康的文學生態(tài)。當然,這取決于若干年后,“文學批評和欣賞”這種生物還活著——較之于作品本身,它的生命力要弱。

四十年來,報告文學在完成自身文體特征建設中,用一部又一部作品奠定了以“真實記錄”為本的根基,制出自己獨特、寬廣的敘事框架,并博其他文體敘述技術(shù)之長。它的上端是開放的,給未來時間對于文本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伸展空間,同時打開封閉的題材視野,使時代完整情貌進入公眾閱讀視線,成為有史學意義的關于社會生活的文字檔案。在有限的政治、經(jīng)濟、文學條件下,葆有了一份文字寫實、寫史的尊嚴。

檢驗一個作家是否在寫作中有良知,主要看作品,看作品中展示的社會、事件,細節(jié)中的脊梁和溫度,缺陷和修補,在精英主義、利己主義之間,在良知、向上、向好、向正之心與靈魂浮躁的人群中,看他如何表達這個時代精神和物質(zhì)的總貌。

文學終非實物,于物質(zhì)世界的意義,遠沒有被完整定義。對文學作品的鑒定,也并無標準尺度。一些現(xiàn)有的所謂尺度,也只是停在衍義概念層面,以既有概念論著比概念后出生的作品。這會失水準。

基于此,我們對于報告文學,停留在敘事經(jīng)驗和敘事技術(shù)層面的探索仍是不夠的,并存的困境兼有:

(一)所待寫事實既已發(fā)生,所有了解都可能滯后,因這個滯后帶來無法對“真”和“實”進行實地記錄的阻礙;

(二)介入事件的方式,如何完整、妥帖、合理、合情、合法地介入事件也是問題;

(三)涉及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的深度描寫,比如意識形態(tài)、當事者微妙起伏的內(nèi)心世界,如何不失真是大考驗。

(四)文學之市早也是喧嘩聲起,在這種浮躁大環(huán)境下的報告文學,所要經(jīng)受的考驗更重。文學規(guī)律與文學史本質(zhì),是我們的文學一直和政治有結(jié)緣,報告文學的文體特質(zhì)可能使這一點更突出些,這一點如何處理?處理不好,更會受到相對成熟的文體輕視。

結(jié)構(gòu)文學史,依據(jù)各會不同,但文學史料、作品永是根本,文學史必經(jīng)過時間選擇。進入選擇的材料越豐富,才會越促進新的觀點形成。而所成局面也各相異。所以,不可小看每一份呈現(xiàn)出的文學資料,更不宜輕率地在結(jié)構(gòu)文學史時將報告文學另行安放。每一個時代的文學,各有中心。出現(xiàn)的文學會不會流傳下去,歷史自有其邏輯。無論什么時代,文學所需要的,是一個向四方敞開的狀態(tài)。

  1. 作者簡介:蘇寧,專業(yè)作家,教育學學士。
  2.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頁。
  3. 張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第357頁。
  4. 張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第247頁。
  5.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81年,第1351—1352頁。
  6. 解玉峰編注:《元曲三百首》,中華書局2009年,第170頁。
  7.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華書局1983年,第336頁。
  8. 王暉:《曠世國難的文學證言》,《文藝報》2014年12月12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