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宋代詩人楊萬里常取材于童趣,而多所發(fā)現,所作活潑自然,饒有諧趣,語言淺近流暢,自成一家稱誠齋體。類似之作在唐詩中為數不多,而胡令能此詩,真可謂得誠齋體之先聲?!靶捍贯灐边@個詩題,就是一個新鮮的發(fā)現。
“蓬頭稚子學垂綸”二句,寫小兒垂釣時的情態(tài)?!芭铑^”二字,一般與“垢面”連在一起,不愛整潔,本來是個缺點??墒侨朐?,就成為審美對象,反而有了一種趣味,顯出鄉(xiāng)間小兒的淳樸可愛。有這樣一句名言:“最干凈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套用這話,則可以這樣說:最入畫的還是鄉(xiāng)間小兒,盡管他蓬頭垢面?!皩W垂綸”三字,表現出小兒并非釣魚老手,但是初學者興趣大。要不是興趣大,是坐不住的。“側坐莓苔草映身”是寫小兒的坐法。何以“側坐”?可能是坐得不舒服,導致坐相不好。“草映身”不但說草長,而且是說小兒故意躲著,怕被魚發(fā)現,為下文預為鋪墊。
“路人借問遙招手”二句,寫路人對小兒垂釣形成的干擾和小兒感到惱火的情態(tài)。這是一出活劇,可以搬演為戲劇小品。正當小兒擔心驚魚的時候,“路人”的出現,便成為一種干擾。小兒更得借草藏身,怕被路人發(fā)現了。卻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越怕被發(fā)現,越是很快被人發(fā)現?!奥啡恕本谷徽衅鹗謥恚瑫r發(fā)聲——喊話、問路,而且等著小兒回應。而小兒呢,則是堅決“不應人”。何以堅決?被說出來的原因是“怕得魚驚”;沒有說出的原因,則是小兒對“路人”莫名的惱恨。
這里出現了動機與效果的不協調——“路人”無意中干擾了小兒垂釣,后果并不嚴重這才能構成喜劇因素,即諧趣。而這首詩的成功,也就在于它的諧趣。如果讓豐子愷來配畫,那一定是詩畫雙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