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農(nóng)
(1891—1934)
名復,字半農(nóng),江蘇江陰人,1918年加入《新青年》群體,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后留學歐洲,主攻實驗語音學,1925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歸國后在北京大學國文系任教。在《新青年》時代的白話詩作者中,依照周作人的說法,劉半農(nóng)和沈尹默是“具有詩人的天分”的兩個,而在詩體的嘗試方面,劉半農(nóng)最為“活潑”、“勇敢”,在無韻詩、散文詩,以及用方言擬作的民歌之間,不斷花樣翻新。他擅長用平凡的口語,細致入微地寫出現(xiàn)實的情境和生趣,對于所謂下層社會生活的描摹,也不同于一般的人道主義旁觀,而是能捕捉到清新、素樸的詩意。名作《一個小農(nóng)家的暮》就用簡練的筆觸,勾勒鄉(xiāng)村生活的幾幅剪影,將濃郁的抒情氣息融入畫面之中。在歐洲留學時期寫下的《擬裝木腳者語》,充滿了諧趣,在不經(jīng)意之間,記錄了“一戰(zhàn)”之后歐洲普通人的生活氛圍。
出版詩集:
《瓦缶集》,北新書局,1926年。
《揚鞭集》,北新書局,1926年。
另著有《半農(nóng)雜文》(北京星云堂書店1934年)、《半農(nóng)雜文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等。
鐵匠
叮當!叮當!
清脆的打鐵聲,
激動夜間沉默的空氣。
小門里時時閃出紅光,
愈顯得外間黑漆漆地。
我從門前經(jīng)過,
看見門里的鐵匠。
叮當!叮當!
他錘子一下一上,
砧上的鐵,
閃著血也似的光,
照見他額上淋淋的汗,
和他裸著的,寬闊的胸膛。
我走得遠了,
還隱隱的聽見
叮當!叮當!
朋友,
你該留心著這聲音,
他永遠的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蕩。
你若回頭過去,
還可以看見幾點火花,
飛射在漆黑的地上。
1919年9月,北京。
擬裝木腳者語
歐戰(zhàn)初完時,歐洲街市上的裝木腳的,可就太多了。一天晚上,小客棧里的同居的,齊集在客堂中跳舞;不跳舞的只是我們幾個不會的,和一位裝木腳的先生。
燈光閃紅了他們的歡笑的臉,
琴聲催動了他們的跳舞的腳。
他們歡笑的忙,跳舞的忙,
把世界上最快樂的空氣,
灌滿了這小客店里的小客堂。
我呢?……
我還是多抽一兩斗煙,
把我從前的歡樂想想;
我還是把我的木腳
在地板上點幾下板,
便算是幫同了他們快樂,
便算是我自己也快樂了一場。
1920年3月27日,倫敦。
一個小農(nóng)家的暮
她在灶下煮飯,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剝剝的響。
灶門里嫣紅的火光,
閃著她嫣紅的臉,
閃紅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銜著個十年的煙斗,
慢慢地從田里回來;
屋角里掛去了鋤頭,
便坐在稻床上,
調(diào)弄著只親人的狗。
他還踱到欄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頭向她說:
“怎樣了——
我們新釀的酒?”
門對面青山的頂上,
松樹的尖頭,
已露出了半輪的月亮。
孩子們在場上看著月,
還數(shù)著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兩……”
他們數(shù),他們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p>
1921年2月7日,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