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德國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為德國元首。1939年,希特勒下令入侵波蘭,引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之后的三年里,德國及其他軸心國占領了大部分的歐洲、北非、東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然而1942年之后,盟軍開始反攻,德軍漸居劣勢。1945年4月,在蘇聯(lián)紅軍逼近柏林之時,希特勒自殺身亡。
流落維也納街頭的三流畫家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奧地利東北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zhèn)——布勞瑙出生了。希特勒前面的兩個哥哥都夭折了,他是一個海關小職員的第三個孩子。
希特勒的出生地——布勞瑙,地處奧地利西北邊境,與德國南部巴伐利亞交界之處。
他的出生地對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希特勒早在青年時期就想:兩個說德語的國家,同屬日耳曼民族,不應有邊界分開,應該統(tǒng)一。他的這種原始想法一直延續(xù)到他的生命結束。
這也正是他為何在掌握了德國政權,成了獨裁者之后,吞并奧地利,使奧地利成了他對外侵略擴張首要目標的原因之一。
1909年,希特勒只身來到維也納,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悲慘的時期。此前的5年里,他因父親去世,家庭拮據(jù),一直輟學在家做著當藝術家的夢。
20歲的希特勒身穿一件匈牙利籍猶太舊衣商送給他的黑大衣,長至足踝。前額頭發(fā)斜梳,頭戴一頂油膩發(fā)光的黑呢帽,四季不換。兩頰和下頜胡須叢生,身后背著一個破舊的畫架。他從一個街頭流落到另一個街頭,繪制一些拙劣的維也納畫片。
他畫著圣斯蒂芬大教堂、歌劇院、伯格劇場、舒恩布倫王宮等景物,賣給小販裝飾墻頭、賣給商人嵌在陳列出售的畫框里,或者被家具商買來釘在廉價的沙發(fā)和椅子靠背上。
希特勒白天以賣畫得來的錢在小酒店或候車室里買些廉價食品充饑,夜晚或在公園的長椅上或隨便在哪家的門洞里過夜。甚至在緊迫之時以典當衣物度日,直至身無別物,最后便加入到以依賴施粥為生的流浪者的隊伍里去。
1909年至1913年這一時期的希特勒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沒有家庭,沒有工作,沒有住處。
盡管如此,他并沒有自暴自棄。他成了一個注視、關切社會和世界的人。
他的一個朋友敘述道:“希特勒常常起來反對一些事情,他顯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我從未見過他輕松愉快地干什么事情。”
希特勒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蒼白的、病弱的、瘦高個青年。他常常沉默不語,但誰要是與其意相悖,誰要是反對了他,他會立刻暴發(fā),歇斯底里地狂怒起來,向所有反對他的人傾瀉。
當時的希特勒在維也納還沒有正式參加政治活動,但他卻在單身漢寓所里進行了政治斗爭和蠱惑性煽動的預演。正是在這個遠離政治舞臺的小圈子里,希特勒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信仰。
他的雄心、活力和懶惰同他的古怪性格混雜在一起,使他在一小撮失意者中嶄露頭角。短短的幾年當中,希特勒具備了有可能成為職業(yè)政客的各種基本素質。
在此期間,他衣衫襤褸、缺吃少喝,但他卻異常注意國內外的政治動向,特別是重視奧地利三大政黨的活動。
另外,圓滑、扯謊、曲解、欺騙和奉承的能力也是他在流浪期間練就的特殊本領。他可以公開地偽裝,理直氣壯地扯謊,坦率地殘忍和不擇手段。
他不信任任何人,也不委身于任何人,因為他不承認在人與人之間有任何的友誼和忠誠。
他根據(jù)人類的普遍弱點,得出荒謬的結論,之后使許多同樣老奸巨猾的對手都猝不及防,紛紛敗下陣來。
摒棄俸祿投身政治的高級掮客
1913年春,希特勒年滿24周歲了,按照奧地利政府的規(guī)定,他早在20歲的時候就應該去服兵役,可他卻逃避了4年。
眼下情況不同了,歐洲大陸陰云密布,隨時都有爆發(fā)戰(zhàn)爭的危險,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須到兵役局去報到。希特勒一看情況不妙,就趕緊買了火車票,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維也納,跑到德國去了。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親王在薩拉熱窩被一名塞爾維亞的愛國分子刺殺了。
一個月以后,歐洲幾個大國相繼宣戰(zhàn),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爆發(fā)了。交戰(zhàn)的雙方,一方是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另一方是以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為主的“協(xié)約國”。
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希特勒馬上上書巴伐利亞國王,懇請國王恩準他加入巴伐利亞軍隊。他的請求得到國王批準,國王批準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巴伐利亞步兵團。
“平生最偉大而最難忘的時期,就這樣開始了!”戰(zhàn)爭不僅使希特勒擺脫了貧困,而且在希特勒看來,戰(zhàn)爭給他提供了一個參與改變世界的良機。他說:“在熱情沖動之下,我跪下來,衷心感謝上蒼,賜給我這個能夠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幸福機會?!?/p>
從此,希特勒投筆從戎,結束了他的賣畫生涯。當兵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他后來曾經(jīng)慶幸自己走了這條道路,這條最合乎他本性的道路。希特勒因作戰(zhàn)勇敢很快被提升為下士,旋即調往團部當傳令兵。不久,他被上司獎勵一枚二級鐵十字勛章。
希特勒喜形于色,寫信給慕尼黑裁縫師傅波普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可是,我那些也該獲鐵十字勛章的戰(zhàn)友們幾乎都陣亡了?!?/p>
1918年8月,希特勒又得到了一枚一級鐵十字獎章。這是不同尋常的,因為一級鐵十字勛章很少授予普通士兵。李斯特團日志中有希特勒得獎的記載,但沒有說明得獎章的原因。
一種說法是他只身俘獲了15名英軍,因此得獎;另一種說法是他只身俘獲了12名法軍。不論什么原因,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他以此作為最高的榮耀和他作戰(zhàn)勇敢的證明,始終驕傲地掛在胸前,直至他死去。
1919年春天,希特勒回到了慕尼黑,被第二步兵團雇用,任務是偵察和調查各政黨和組織,特別是工人政黨和組織的活動及其性質。這項工作希特勒干得很賣力,頗受上司賞識。
不久,他又被派到當?shù)剀妳^(qū)司令部的新聞和宣傳處工作。為了擴大陸軍的保守思想的影響,司令部舉辦了“政治訓練班”,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一批同和平主義、民主主義作斗爭的“斗士”。
希特勒在訓練班上比較系統(tǒng)地聽了一些右翼思想家和教授的政治見解,進一步啟發(fā)和加強了他的保守和反動思想。希特勒控制不住的演講欲和滔滔不絕的口才,特別是他的極右思想觀點,使他的主管上司感到滿意。訓練班出來以后,他就被派到一個團里去做教官。
1919年9月的一天,希特勒接到上司的一項命令,要他去調查一個自稱為“德國工人黨”的小政治團體。他奉命去后,發(fā)現(xiàn)該團體幾十個人,坐在一間偏僻陰暗的房子里,死氣沉沉。
會上有一個叫做弗德爾的土木工程師作演講,恰好希特勒在政治訓練班里見過他,彼此熟悉,這倒免去了希特勒這個冒昧與會者的尷尬。
弗德爾在專業(yè)上不怎么樣,對經(jīng)濟問題倒是有些興趣。他將資本分成創(chuàng)造性、生產(chǎn)性和投機性三種形式,并且固執(zhí)地認為,這種投機性的資本就是德國大多數(shù)經(jīng)濟問題的原因,因此必須禁止這種資本。
這樣一種奇談怪論并沒有什么邏輯和科學根據(jù),但希特勒卻如獲至寶,認為弗德爾的“打破利息奴役制度”是建立一個新政黨的先決基礎。
弗德爾演講以后,一個教授站了起來發(fā)言。他大肆宣揚巴伐利亞應從德國分離,與奧地利合并。
希特勒事后回憶說,當時他心中怒不可遏,站起來對這種在南德頗流行的觀點進行了嚴厲的駁斥。那位教授啞口無言,灰溜溜地走了,其余的聽眾呆呆地注視著這個無名小輩。
希特勒正準備離開,有個人朝他手里塞了一本小冊子。這個人是安東·德萊克斯勒,國家社會主義的真正奠基人。希特勒隨手把小冊子裝進衣袋。
回到政治部,希特勒向他的上級謊報了情況,說“德國工人黨”和其他政治團體并無二致。
第二天,希特勒一清早就仔細閱讀了那本小冊子,小冊子的書名是《我的政治覺悟》。
使希特勒吃驚的是,他本人在過去幾年中確立起來的許多思想都在這本小冊子里體現(xiàn)了出來。
德萊克斯勒的理想是建立一個“以工人階級為基礎”,卻要保持強烈大日耳曼民族主義的政黨。希特勒對此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
當天下午,希特勒又驚異地收到一張明信片,通知他已被接受參加“德國工人黨”,并要他出席晚上的委員會會議。
這突兀的通知,使希特勒為難了。他在自己的房間里不停地走來走去,苦苦思考該作出何種選擇。
經(jīng)過兩天殫精竭慮的思考之后,希特勒終于下定決心參加這個黨了。此后他曾說:“這是我一生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決定??绯隽诉@一步以后,就再也沒有退路,也不可能有退路了。”
希特勒摒棄俸祿,毅然決然地投身于政治,成了德國工人黨委員會的第七名委員,這一步成了希特勒日后飛黃騰達的起點。
苦心孤詣奪取納粹黨領袖位置
“德國工人黨”是個不起眼的小政黨,但是它憑著希特勒不凡的組織才能和富有煽動性的演說擴大了隊伍和影響,同時希特勒也漸漸地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并取得了對德國工人黨的領導權。
1920年,他把黨的名稱改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根據(jù)縮寫字頭簡稱“納粹”。納粹黨既有極端的反動性、侵略性和冒險性,又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1920年夏天,希特勒突發(fā)奇想,要為納粹黨設計一個能表達它的意向、打動群眾心靈的旗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苦苦思考,他設計出了一面用紅、白、黑三色構成的納粹旗。
“這是一個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奮斗》中驚嘆不已,“紅色象征我們這個運動的社會意義,白色象征民族主義思想,卐字象征爭取雅利安人勝利的斗爭使命?!?/p>
新旗幟仿佛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吸引著中下層階級跟著希特勒的步伐行動起來,后來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納粹黨和納粹德國恐怖的“錦標”。
在掌握群眾方面,盡管希特勒有驚人的口才和神秘的納粹黨旗,但他并不滿足于這些,他認識到了恐怖行為的“妙用”。對更愿意崇拜強者而不是幫助弱者的那個時代的德國人來說,恐怖撩起的毒焰是強者的象征,成功的恐怖行為能吸引更多的追隨者,并使他們感到壓倒弱者的力量。
1921年10月5日,希特勒糾集了一批膀大腰圓、樂意為他效勞的退伍軍人組成“沖鋒隊”,由羅姆當首領。沖鋒隊隊員身著褐色制服,負責壓制納粹黨集會時的搗亂分子和襲擊其他政黨的集會。
他們開始是用拳頭和橡皮棒,后來從國防軍那里獲得武器,他們的性質也變?yōu)閴褐普澈腿罕姷拇蚴帧?/p>
隨著納粹黨影響擴大,許多苦于無用武之地的舊軍官、貴族子弟、下等文人、政客、無賴、殺人犯等,紛紛投到希特勒的麾下,表示愿意為希特勒效力。不管什么人,只要對他忠誠守信用,希特勒就一概納入麾下。
希特勒需要大量的活動經(jīng)費,有兩個富有的太太因獎掖這位反猶主義的青年人而成了重要的贊助者。
其中一位是鋼琴制造商的妻子海倫·貝希施泰因太太。據(jù)說她第一次見到希特勒就對他產(chǎn)生了好感。
希特勒到柏林時,她邀他到家中下榻,他們夫婦倆為他舉行招待會,讓他會見有錢的人。
另一位重要的贊助者是賽德立茨太太。她是波羅的海沿岸人,在芬蘭一些造紙廠里擁有不少股份。
將德國工人黨變?yōu)榧{粹黨,并使黨的組織獲得經(jīng)費、活力和發(fā)展,全賴于希特勒的策劃和組織。希特勒利用這種優(yōu)勢和條件,不斷加強他自身的權力和地位,逐漸地表現(xiàn)出一種獨裁的傾向,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黨內的權力斗爭。
1921年初夏,希特勒離開巴伐利亞到柏林,想同北德一些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建立聯(lián)系,使納粹黨向全德國發(fā)展。納粹黨委員會的其他成員認為,限制和削弱希特勒權力的機會來了。
經(jīng)過協(xié)商,他們準備把納粹黨與南部德國一些具有相同立場和思想主張的團體結盟,特別是同“德國社會黨”聯(lián)盟,利用其雄心勃勃的領袖來對抗希特勒,從而降低希特勒的地位。
聽到消息以后,希特勒立刻趕回慕尼黑,采取以退為進的手段,以退出納粹黨相要挾。
這是其他委員吃不消的,沒有希特勒,納粹黨就不可能獲得這么迅速的發(fā)展。委員會不讓其辭職等于是向希特勒投降。
但希特勒沒有就此打住,他知道怎樣迫使對方進一步讓出權力。他要求停止納粹黨同其他政黨的聯(lián)盟活動,取消黨的委員會,任命他為黨的唯一領袖,享有獨裁權力。
他的要求實在有些過分。其他委員在德萊克斯勒的領導下,印發(fā)了一些小冊子,揭露希特勒的獨裁行為。
但這阻止不了希特勒。最后,委員會接受了希特勒的和解條件,修改了黨章,撤銷了委員會,同意由希特勒擔任主席并擁有獨裁大權。而德萊克斯勒則被授予了個名譽主席的職位以示安慰。
從此,希特勒專門從事納粹黨的工作。他退出了軍職,租賃了新的寬敞的辦公室,聘請了專職秘書,安裝了電話。
他在等待時機出擊,以便通過合法或非法的途徑取得政權,去實現(xiàn)他那不切實際的狂妄野心。
精心炮制臭名昭著的《我的奮斗》
1923年年初,德國政府迫于輿論的壓力,拒絕向協(xié)約國支付戰(zhàn)爭賠款。于是,法國派軍隊渡過德法邊境附近來到萊茵河,占領了德國西部的重要工業(yè)區(qū)魯爾。
這一行動對德國國內本來就十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簡直是火上澆油,連社會民主黨都主張對法國進行消極抵抗了。
只有狡猾的希特勒采取了和其他政黨完全不同的策略,他選擇了中間道路。
在一次針對魯爾危機的公眾集會上,希特勒宣稱:“我既不愿意站在‘十一罪人’一邊去反對法國人,也絕不會參加現(xiàn)政權的‘消極抵抗’運動?!?/p>
這個立場使納粹黨獲得了空前的聲譽,納粹黨一躍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政黨之一。
希特勒覺得時機已經(jīng)成熟,就和戈林、羅姆、羅森貝格、赫斯等人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11月8日晚,希特勒策劃、發(fā)動了一場“啤酒館暴動”,這次政變雖然失敗了,卻讓他的名字在德國傳揚開來。
這個幾年之前還是赤手空拳的奧地利下士,想在一夜之間改變巴伐利亞和整個德國的局面。他一開始,就想爭取慕尼黑當局和陸軍的合作,但他失敗了。由于政變的失敗,希特勒受到了審判。
11月8日晚上的極短時間內的那些同盟者,成了法庭上揭露他罪行的證人。但希特勒知道怎么做,他巧妙地利用了形勢,使自己成為德國人談論最多的人物之一。他把法庭當成了他宣傳的講壇,他的名字從此不僅在巴伐利亞,而且在整個德國都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政變沒有成功,可是審判卻使希特勒成了“知名人物”。而且,在許多德國人的心目中,他竟成了一個愛國志士和英雄。納粹黨的宣傳立刻把這次政變說成是他們運動中的偉大傳奇之一。德國各大報紙頭版頭條都在宣傳慕尼黑的納粹黨如何有組織性,其領導人希特勒如何善于雄辯。
然而,表面囂張的希特勒下了審判臺卻在冷靜地思考:“平心靜氣地說,這是我一生中最輕率魯莽的決定?!?/p>
根據(jù)德國刑法規(guī)定,凡企圖以武力改變德國憲法或任何一邦憲法者,應一概處以無期徒刑。但希特勒僅被判處在蘭德斯堡前炮臺監(jiān)獄服刑5年。而陪審法官還認為判得過嚴,不少德國人認為根本不應該判刑。主審法官則表示,希特勒服刑6個月以后就可以申請假釋。
鮮花與仰慕并沒有使希特勒陶醉,相反在難友赫斯的幫助下,他每天伏案沉思,一章接一章地構思他改造德國、征服歐洲的宏偉藍圖——《我的奮斗》。這是一本臭名昭著的自傳,一個囚犯對整個世界的宣言書。
殊不知,《我的奮斗》1933年賣了100萬冊,1940年賣了66萬冊,德國幾乎人手一冊。德國的少年、青年都被灌輸了第三帝國的思想、法西斯的藍圖。
如愿以償掌握德國的軍政大權
希特勒跌倒得快,爬起來也快。在他剛剛出獄不久,戈林、羅姆等一班助手很快又回到他的身邊,各奔東西的納粹黨徒們也紛紛匯攏,挫折之后,他們更加團結,對希特勒更加崇拜了。
盡管希特勒野心勃勃,但他不敢再輕舉妄動。他一面重新積蓄力量,伺機東山再起;一面建立了一個復雜嚴密的黨內機構,這個黨從1925年的兩萬多人,至1929年時已超過17萬人。
希特勒將羅姆領導的沖鋒隊改組成為一種武裝團體,擁有幾十萬隊員,其任務是保護納粹黨舉行的集會,搗亂其他政黨的集會,恫嚇那些反對希特勒的人。
接著,他又著手建立自己的嫡系武裝團體,即黨衛(wèi)隊。黨衛(wèi)隊員必須宣誓效忠“元首”。海因里?!はD啡R剛接手黨衛(wèi)隊時,黨衛(wèi)隊只有200名左右的隊員,然而到他結束他的黨衛(wèi)隊工作時,黨衛(wèi)隊已統(tǒng)治了整個德國。
即使在整個歐洲戰(zhàn)區(qū),黨衛(wèi)軍也成了一個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團體。而高居這個錯綜復雜組織塔頂上的就是希特勒,他牢牢地控制著自己的槍桿子。
1929年的世界經(jīng)濟大蕭條給希特勒創(chuàng)造了一個好條件,他等待著的機會終于來到了。銀行的倒閉、企業(yè)的破產(chǎn),使納粹分子變得更瘋狂了。
1929年10月從美國華爾街開始,全世界刮起了一場“黑色風暴”。外國資本家紛紛撤走投放在德國的資金,德國經(jīng)濟一瀉千里。失業(yè)、饑餓、失望、恐懼、怨恨、仇視籠罩著德國。
德國政府無能為力,總理像走馬燈似的換了一輪又一輪,誰也沒有回天之力。群眾不滿了,走上了街頭;壟斷資本家不滿了,四處尋找自己的代理人。
這個時候希特勒又站到演講臺上去了,他抨擊政府,向壟斷資本家許愿保證給予他們足夠的市場,向工人保證不會失業(yè),向農(nóng)民保證會有土地,向商人允諾不征重稅,仿佛他將要建立的帝國比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更完美,他也不在乎了,只要有人支持他,只要人們去選票站投他的票。
沖鋒隊、黨衛(wèi)隊身穿制服,雄赳赳、氣昂昂地走過頹喪的人群,吸引無數(shù)人羨慕的眼光,青年人反正無事可做,不如去參加沖鋒隊,又有飯吃,又神氣。
沖鋒隊壯大了。
壟斷資產(chǎn)階級慷慨解囊,給納粹黨提供巨額資金,給源源不斷的沖鋒隊新隊員發(fā)放裝備,組織大型、巨型的演講會,讓更多人加入到納粹黨的陣營中來。沖鋒隊員在街頭搭起施粥站,饑餓的人們感激涕零:納粹黨真是太好了!
1930年,納粹黨徒由1929年的17萬猛增至35萬,這一年納粹黨獲得了600多萬張選票,一躍而為全國第二大黨。距離第三帝國的美夢只有一步之遙了。
德國的壟斷資本家看到希特勒竟有如此能耐,都把賭注押在他身上。魯爾煤炭辛迪加作出決議,每出售100噸煤,就抽出5馬克給納粹黨。一年抽出的資金竟達600萬馬克。
其他的壟斷資本家也紛紛解囊,為納粹黨提供經(jīng)費。他們不僅答應更慷慨地資助,而且就納粹黨的執(zhí)政問題達成原則協(xié)議。他們聯(lián)名上書興登堡總統(tǒng),以公開要求“民族運動的最大集團的領袖”希特勒上臺執(zhí)政。
這樣,希特勒不僅給陸軍戴上了緊箍咒,而且也籠住了大資本家。現(xiàn)在他可以左手拿大亨們送來的錢,右手拿去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和欺騙。
在1932年總統(tǒng)選舉和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在全國各地散發(fā)數(shù)以千萬計的宣傳品,大小頭目和沖鋒隊全部出動,希特勒精神百倍地四處演說,甚至坐飛機一天到10多個地方進行“飛行演說”。
這使納粹黨在7月31日的選舉中更上一層樓,一共獲得1370萬張選票,在國會中占230席,成了國會中第一大黨。納粹黨成為左右國會的重要力量。
在風雨飄搖的德國政治生活中,共和國進入了垂暮之年,它像一葉駭浪中的小舟,最終在希特勒納粹黨這塊張開虎口的礁石前粉身碎骨了。
共和國最后一任總理施萊徹爾將軍利用和興登堡兒子的私人關系,成了總統(tǒng)本人的好友。
在德國最后一任社會民主黨總理赫爾曼·繆勒辭職后,施萊徹爾在興登堡面前力薦弗朗茲·馮·巴本出任總理。
巴本一上臺就討好希特勒,解散了國會,取消了對沖鋒隊的禁令,使納粹黨的活動毫無顧忌。
然而由于巴本無法滿足希特勒的胃口,希特勒竟和原來把巴本推上臺的施萊徹爾達成默契,把巴本拉下臺。
12月2日,施萊徹爾擔任總理后,立即邀請納粹黨二號人物施特拉塞當副總理,企圖分裂和控制納粹黨。但希特勒提前罷了施特拉塞的官,同時又回頭和巴本聯(lián)合來算施萊徹爾的賬。
與此同時,希特勒還大走興登堡兒子的后門,通過威逼和許諾使他在興登堡面前多多美言,并進言“必須讓納粹黨參加政府”。
希特勒比想控制他的一個個陰謀家都技高一籌,在較量到最后一分鐘時終于被任命為總理,掌握了德國政界的大權。
1933年1月30日,德國人14年來實行民主制度的笨拙努力的喪鐘終于敲響了,希特勒以完全合乎憲法的方式宣誓就任德國總理。
2月1日希特勒召開內閣會議,研究反共、限共的措施。2月,宣布禁止共產(chǎn)黨的示威運動,并封閉了共產(chǎn)黨的報紙。
2月27日,希特勒一手策劃了“國會縱火案”。這天晚上,納粹黨頭目戈林指揮放火燒毀了國會大廈,然后誣陷共產(chǎn)黨。
當天晚上,納粹黨就逮捕了10000多名反法西斯戰(zhàn)士,在以后的三四個月里,被捕人數(shù)達六七萬。
在“國會縱火案”的第二天,希特勒內閣就通過法令,終止實行憲法中有關人身不可侵犯和言論、通訊、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條款,取消了工會和其他一切政黨。
納粹黨掌握了對每一個德國人隨心所欲、生殺予奪的大權。
3月23日,希特勒軟硬兼施,逼迫國會通過所謂授權法,授予他立法權、批準同外國締結條約權和憲法修改權,使他成為不受議會任何約束的總理。
1934年8月2日,87歲的德國總統(tǒng)興登堡逝世。希特勒把總理和總統(tǒng)職務合二為一,接管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頭銜是元首兼國家總理。
希特勒一黨獨裁的中央極權的第三帝國的“千秋大廈”,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實行血腥恐怖的法西斯統(tǒng)治
伴隨著政治恐怖的是希特勒的文化恐怖、輿論恐怖、教育恐怖和宗教恐怖。
1933年5月10日晚,柏林發(fā)生了一幕西方世界自中世紀末期以來未曾看到過的景象:在國歌聲中戈培爾親自指揮成千上萬名學生,把洪堡大學對面廣場上堆積如山的20000多冊書籍付之一炬。
被焚毀的不僅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共產(chǎn)黨人的著作,連歌德、海涅、高爾基和愛因斯坦等人的著作也都未能幸免。
9月22日,納粹政府又成立了德國文化協(xié)會,其目的在于“必須使各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家都集合在國家領導下的一個統(tǒng)一組織中。不僅必須由國家決定思想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發(fā)展路線,而且還必須由國家領導和組織各種專業(yè)”。
在戈培爾精心管理下,第三帝國很快就出現(xiàn)了令人滿意的“輿論一律”場面。許多報紙被取締,剩下的則都操起了清一色的納粹口吻。
這不僅因為它們的編輯在政治上和種族上是所謂“清白”的,而且它們的工作方式都是統(tǒng)一的。
每天早晨,各報的編輯、記者就聚集在宣傳部里,由戈培爾或他的助手告訴他們:什么新聞該發(fā)布,什么新聞要扣下,什么新聞怎么寫,標題如何列,等等。
德國人在輿論恐怖的壓制下,或者心甘情愿,或者身不由己地按他們僅能聽到的一個聲音——元首的聲音去思想,去說話,去動作。
希特勒在談到爭取青年的問題時說:“當一個反對者說,‘我不會投向你那邊的’,我就平靜地說,‘你的子女已經(jīng)屬于我們了……你算什么?你是要死的。但是,你的后代現(xiàn)在站在新陣營里。在一個短時期后,他們就將不知道別的,而只知道這個新社會’?!?/p>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每一個教職人員都必須是“效忠和服從阿道夫·希特勒”的;而所有從6歲至18歲的青少年都必須加入希特勒青年團的各種組織,接受納粹政治軍事訓練。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許多青年可悲地被培養(yǎng)成不學無術、滿腦子種族優(yōu)劣偏見的納粹人才。
希特勒在維也納時就成了一個狂熱的反猶主義者。在埋頭閱讀大量暢銷的反猶書籍后,形成的對猶太人的這種刻骨的仇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他胸中燃燒。在他臨死前的遺囑中仍然不忘對猶太人的攻擊,他咬牙切齒地寫道:“時光會飛逝,但是在我們城市和建筑物的廢墟上,對最終要負責任的人們的仇恨將永遠不會消失。他們就是對眼前這一切負有責任的人們:國際猶太人集團和他們的支持者?!闭沁@種頑固不化的仇恨,使希特勒一上臺就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反猶惡潮。
1939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國會演講,指出如果猶太人挑起戰(zhàn)爭,將導致“歐洲猶太民族的徹底消滅”。二戰(zhàn)爆發(fā)后,希特勒迅速征服了大多數(shù)猶太人居住的東歐地區(qū),使他有機會實現(xiàn)“消滅”他們的宿愿。
1941年夏秋,希特勒發(fā)出“最后解決”的密令,這是“滅絕猶太人”的隱晦說法。
黨衛(wèi)隊惡魔海德里希立即進行了布置,他向15名參與落實元首令有關的高級官員說:“在最后解決歐洲猶太人的問題的過程中,牽涉到的猶太人近1100萬?!苯鉀Q方法是:弱者“自然淘汰”,強者集體屠殺。
屠殺開始了,其中集中營毒氣室的殺人方法在“最后解決”中獲得最駭人聽聞的“成就”,奧斯維辛“死亡工廠”曾創(chuàng)下46天毒死30萬人的紀錄。
毒氣室從近處看毫無可怕之處,四周種著修剪過的花草,入口處牌子上寫有“浴室”字樣。以為到這里滅虱的猶太人在歡快樂曲的伴奏下,赤條條地魚貫而入,直至沉重的鐵門牢牢地關上,仰望著滴水不出的蓮蓬頭時,才看出不對頭來。
藍紫色的氫氰化合物已被劊子手從屋頂?shù)臍饪椎惯M去了,二三十分鐘后,一大堆血跡斑斑、青里透紫的身體停止了最后的掙扎。被挑選出來的猶太男子開始可怕的清理,沖掉血跡和便污,用繩套和鐵鉤分開互相抓著、掐著的死尸,然后拔除死者的牙齒和頭發(fā),送到工廠去當戰(zhàn)略物資。焚燒后的骨灰則不是倒入河中,就是作為肥田粉出售。
除了被集體屠殺外,少數(shù)猶太人受到較為特殊的“待遇”——作為“豚鼠”“享受”納粹的醫(yī)學試驗?!霸囼灐蔽寤ò碎T,有在壓力室接受高壓試驗的;有被接種傷寒病毒的;有浸泡在冰水中接受“冷凍”的;有被觀察喝鹽水能活多長時間的;有進行絕育實驗的。
這就是希特勒上臺后實施的恐怖極權統(tǒng)治,他控制和折磨人的精神,對猶太人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這一切都源于他個人的極端偏見。
實施橫掃西歐的“海獅計劃”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28日,華沙陷落;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后一個城市格西尼亞也停止抵抗,波蘭淪陷。
英、法雖然對德宣戰(zhàn),可是并沒有什么實際行動。他們一面宣戰(zhàn),一邊還想通過美國政府“調?!?,實行停戰(zhàn)。
尤其是法國同德國毗鄰,法國資產(chǎn)階級政府被希特勒進攻波蘭的閃電戰(zhàn)嚇破了膽,生怕惹怒德國進攻自己,哪里還敢主動進攻德國?
就這樣,波蘭在他們的“靜坐”之下,加上本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在兩個星期中就被德軍占領。
英、法以為德國占領了波蘭,一定會去進攻蘇聯(lián)。于是,他們仍舊靜靜地坐在“馬其諾防線”的工事后面,一坐就是半年。
希特勒利用這一點,宣稱只要英、法承認德國吞并波蘭,德國就決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里,希特勒又在擴軍備戰(zhàn),準備對英、法直接開刀。
希特勒首先對北歐的挪威和丹麥發(fā)動突然襲擊,并且取得成功。這樣,就使德國對法國的攻擊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第一個目標實現(xiàn)以后,希特勒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于5月10日發(fā)動了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進攻。
同一天,英國著名的反法西斯政治家、海軍大臣丘吉爾接替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受命于危難之際,使國際反法西斯陣營中有了一位杰出的領導人。
5天以后,荷蘭政府宣告投降。18天后,比利時被德軍占領,盧森堡也被德軍的鐵蹄一掃而過。第二個戰(zhàn)略目標也順利實現(xiàn)了。
于是希特勒在歐洲大陸的最終目標——法國的側翼,完全暴露在德軍的槍口之下。德軍馬不停蹄,揮師東北方向突入法國境內。這時候,法國人才如夢初醒,發(fā)現(xiàn)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馬其諾防線竟毫無用處。
德軍對這條防線根本不屑一顧,從它的側翼迅速地穿過,以典型的運動戰(zhàn)的迂回方式,沿著法國北部急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