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書一葉

書書書(周越然作品系列) 作者:周越然 著


古書一葉

引 言

吾國線裝書與西人之硬面卷冊(volume)不同。西書頁(不作葉字)只有所謂邊白(margin)者。吾國書葉(不作頁字)則有口有腦,有眼有目,有頭有尾,有面有眉,有心有耳,有角并有根,惟無手足,無腿臂,無肝腸,無肺腎,無鼻無腮,無頸無腰。研究版本者對于此類術(shù)語,不可不知,猶習(xí)理化者之不可不明公式也。否則決然不能上進(jìn),不能成就,因其全無憑藉之故。在本篇中余將以談古書者沿用最久、應(yīng)用最廣之專名,如口如尾者,各作一定義,俾后之購書者、讀書者、販書者及修理者,皆得不講外行話,皆得相互談天而不發(fā)生誤會。篇中并附數(shù)種名著之版本,或?yàn)橛嗨H見者,或?yàn)橛嗨彽谜?,均一一注明,請注意之?/p>

版本之學(xué),開始于趙宋而盛行于前清。尤袤(音茂)《遂初堂書目》中所載者,一書多至數(shù)本,如成都石經(jīng)本、秘閣本、舊監(jiān)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舊杭本、嚴(yán)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川大字本、川小字本、高麗本是也。至于清代,則辨別版本之事,雖政府亦為之。乾隆四十年于敏中奉敕編《天祿琳瑯書目》十卷,分別宋版、元版、明版、影宋等類,于刊刻時(shí)地,收藏姓氏印記,一一為之考證。嘉慶二年以前編未盡及書成以后所得,敕彭元瑞等為后編二十卷。后來私人書目,雖間有略述書之內(nèi)容者,但無不兼及版本。莫友芝之《知見傳本書目》,極通常之檢查本也,但其中一書有多至十種不同之版本者,如史部地理類之《中吳紀(jì)聞》六卷(宋龔明之撰),有(一)明單刻本,(二)學(xué)海類編本,(三)珠叢別錄本,(四)知不足齋本,(五)津逮秘書本,(六)墨海金壺本,(七)嘉慶壬申朱麟書校本,(八)粵雅堂本,(九)元刊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十)胡心耘有校菉竹堂本,第六卷多翟超一條,其余頗異同。何焯勘定,精為考審。近人葉德輝之《郋(音奚)園讀書志》,內(nèi)容與版本并重,盡量描寫,可稱絕善之作。

諸家于描寫版本之時(shí),往往襲用一種專門名詞,如耳目,如頭尾,如心如口,其義為辭典字書所不載。茲特將常見者提出,各作一定義如下:

(一)口

口,折縫也。吾國古書先將文字印于紙之一面,再在其中間折齊而成前后兩個半葉——古書應(yīng)稱“葉”,不宜稱“頁”。中間折疊之直縫,即謂之“口”。

書籍之常用者或年久者,其口多斷。重裝時(shí)非接不可。接口之紙,愈薄愈好。普通者本國粗綿紙,最善者日本薄皮紙。漿糊不可過濃,亦不可過淡;濃者不伏,淡者易脫。精于修整古書者,目下極少。與其修理而反損壞,不如暫時(shí)包好不動。

口有“白口”與“黑口”之分。白口者,折縫中無烏絲也;黑口者,折縫中有烏絲也。——烏絲,即黑線之意??谟钟小按蠛诳凇迸c“小黑口”之別。大黑口者,粗闊之烏絲也;小黑口者,細(xì)狹之烏絲也。大黑口與小黑口,皆所以助折疊之整齊也,想原發(fā)明者必?zé)o其他用意。宋元本及明初刊本,黑口居多。余家有大黑口本明永樂九年《浙江鄉(xiāng)試錄》一卷,小黑口明刊本宋王安石《荊公文集》一百卷(集中間有白口之葉),及白口明刊本李贄《李氏文集》二十卷?!说e例耳,余家所藏之白口黑口本尚不止是也。

(二)腦

腦即各葉鉆孔穿線之空白處,亦即書本闔閉時(shí)之右邊也。紙大版小則腦闊,腦闊則“天地頭”(另有定義)亦高廣。

書腦不可傷,因其不易修補(bǔ)也。修補(bǔ)舊書,以接口為最易,補(bǔ)腦為最難。

古書有不穿線者,如永樂九年《浙江鄉(xiāng)試錄》是也,但腦際必有細(xì)孔,必有紙線。普通穿線之書,至少有六孔,且封面之內(nèi)、護(hù)葉之外,另有兩孔,以為紙釘之用。紙線者,用紙搓成線狀之物也。紙釘者,用紙捏成釘狀之物也。兩者皆所以接合散葉使之不易分離也。

(三)眼

眼,孔也,用以穿線或插釘也。眼孔愈小愈好,大者傷腦。打眼有專器,不可以普通之鐵釘代之。

(四)目

目即目錄。書之卷帙多者,總目之外必有分目。卷帙少者,無此需要。購古書時(shí),吾人不可不注重目錄。缺目之書,果然可疑,即有目錄者亦應(yīng)審慎。書賈得到殘缺之本,往往抽目挖目,以充足本也。

(五)頭

頭有(一)天頭與(二)地頭之別。天頭者,一葉上面之空白也。地頭者,一葉下面之空白也。吾國古書,上面較下面為高。天頭亦稱“眉”。近來所見西書,地頭往往較天頭為高。

(六)尾

尾,“魚尾”也,即版心(另有定義)中作或 之形者是也。體黑者曰“黑魚尾”,體白者曰“白魚尾”。在版心之上端而兩角下向者曰“上魚尾”,在版心之下端而兩角或上向或下向者曰“下魚尾”。上端下端,或上下兩端有兩個魚尾者,謂之“雙魚尾”。

(七)面

面有兩義:(一)封面,(二)葉面。封面者,保護(hù)書葉之物也。葉面者,文字所在之處也。封面與葉面間之空白葉,謂之“護(hù)葉”。封面應(yīng)用何種材料,護(hù)葉應(yīng)用何種紙張,收藏古書者不可不注意之。

(八)心

心為“版心”,即前后兩半葉之中間也。心與口(見定義一)不同:心為兩葉分界之空隙,口為兩半葉正中之折縫。魚尾、葉數(shù)、字?jǐn)?shù),及刻工姓氏,皆在版心。

(九)耳

耳之全名為“耳子”,附于下半葉(版外)左首上角,以識書之篇名,見于經(jīng)傳者最多,如明仿宋相臺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第一葉是也。明仿宋《春秋》,余家有之,每半葉八行,每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字?jǐn)?shù)同,獨(dú)山莫氏舊物也。

(十)角與根

角與根雖在葉上而又不在葉上。合數(shù)十葉或百馀葉而成一冊,切齊,“沙”(用沙皮磨擦也)光,釘好后,右邊及上下兩邊,完全平滑。左邊為口,故無不整齊。右邊上下兩隅,其名曰“角”,珍貴之書,人以湖色或藍(lán)綾包之。包角固可保護(hù)書葉,但亦易受蟲傷。

根在全書地頭切齊之處。卷帙繁多之書,藏家往往倩人“號書根”,即于角隅線之右邊寫書之冊數(shù),而于其左邊寫書之名稱與分類是也。大部書非號書根不可,否則不易檢查,且不易整理。商務(wù)印書館之《四部叢刊》,皆于發(fā)行之前,印成書根。

(十一)行格

術(shù)語既明,可以進(jìn)言行格與邊欄矣:

行格邊欄,亦術(shù)語也。直者為行,橫者為格。諸家藏目所稱“每半葉×行,每行×字”或簡稱“×行×字”,即是此意。研究版本者,有行格專書,如江標(biāo)之《宋元本行格表》兩卷是也。

邊欄者,書版四周之絲(線)也。邊欄有單雙之分,“單欄”即單線之意,“雙欄”即雙線之意。

雙欄一粗一細(xì),粗者在外,細(xì)者在內(nèi)。雙欄有左右雙欄,又有四周雙欄。單欄粗而不細(xì),總在四周。抄本有有欄者,有無欄者。無欄者,名為素紙鈔本。西書無欄。

諸家藏目中,所以詳言行格邊欄,黑口白口,魚尾印記者,因舊時(shí)寫真(照相)之術(shù)未曾廣行,不能影印耳。楊守敬手摹古本之葉,復(fù)刻之而成《留真譜》初二兩編,其用意可謂巧矣,但終不及故宮、盋山、瞿氏、劉氏、陶氏各家書影之明晰正確。惟邊欄表、魚尾表、藏書印記譜、刻工姓名錄,尚未見過,將來或亦有好事者為之也。

結(jié) 語

最末,余試作家藏明素紙抄本《愧郯錄》版本考,以見上述各術(shù)語之應(yīng)用焉:

宋岳珂《愧郯錄》十五卷,吳縣黃氏、常熟瞿氏、吳興陸氏,皆藏有宋本。黃、陸二氏之書早已散去,在人間與否不可知。瞿氏之書尚為其后人所守。查《蕘圃藏書題識》卷五,《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六,《儀顧堂集》卷二十,知三氏之書,行格相同(半葉九行,行十七宇),而缺葉之?dāng)?shù)(共計(jì)十葉)亦復(fù)相合——是三書同出一源也。宋以后重雕之本,有明岳氏校刻本、學(xué)海類編本、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本。鮑氏之書,行格一遵宋刊,校訂精詳,實(shí)為各書之冠,惟其缺葉與宋明清各本均同。豈世間竟無完本耶?民國十九年之春,余以重價(jià)購得此本于申江,即所謂祁氏澹生堂馀苑本也,有澹翁手跋,且有毛子晉、季滄葦、朱錫鬯等圖記,系明人寫本。惜只存首七卷,不得稱為完璧。幸各本缺文均在此七卷,后來商務(wù)印書館編印《四部叢刊續(xù)編》,即藉以校補(bǔ),亦一大快事也。

三十一年九月二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