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婆羅
翻開歷史書,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名叫“泥婆羅”(,nepāla)的國家——現(xiàn)在,我們都叫它“尼泊爾”(Nepal)。事實上,這個國家從來沒有改過名字,直到今天,當(dāng)?shù)厝巳匀唤兴澳嗥帕_”,只是我們已經(jīng)成了英國人的馬仔,習(xí)慣了英國人的發(fā)音。
至于“泥婆羅”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大多數(shù)人都相信:很久以前,這里來了一位名叫“泥”(,ne)的神仙,由于他是神仙,他很快當(dāng)上了老大,在梵語中,“老大”就是“婆羅”(,pāla),所以人們就將他的這塊地盤稱為“泥婆羅”。
這種說法牽強,因為我們知道,雅利安人到來之前,這塊地方曾住著一群土著。他們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不屬于印歐語系。換句話說,公元16世紀(jì)之前,當(dāng)?shù)厝烁静粫f梵語。
鑒于“泥婆羅”古代也經(jīng)常被人們稱為“婆羅”,而且這里的羊毛確實不錯,這個名字很有可能來自西藏。在藏語中,“婆羅”(,bal)就是“羊毛”。
但我還是更偏愛另一種說法:泥婆羅曾是尼瓦爾人的天下,那時候,“尼瓦爾人”就是“泥婆羅人”,“泥婆羅人”就是“尼瓦爾人”。所以“泥婆羅”和“尼瓦爾”(,nevāra,Newar)很有可能是同一個詞。而在尼瓦爾語中,“泥婆羅-尼瓦爾”可以解釋成“中間的國家”。合情合理!任何國家都喜歡稱自己為“中國”,比如說,我國;印度也有一個“中國”——摩迪亞底舍(,madhyade?a),在梵語中,“摩迪亞”(,madhya)就是“中”,“底舍”(,de?a)就是“國”。
也許這些都不是正確答案,那不重要。無論如何,當(dāng)結(jié)構(gòu)簡單、色彩艷麗的尼泊爾當(dāng)代建筑占領(lǐng)整個杜麗凱勒新城的時候,是那些尼瓦爾古代建筑,將這個國家的審美,在杜麗凱勒老城中原封不動地保存了下來:它們的磚塊優(yōu)雅地裸露在外,堆疊得非常考究,中間還鑲嵌著漂亮的雕花木頭門窗。
我們走進了濕婆(,?iva,Shiva)名下的一座寺廟。濕婆是印度教的主神,只聽他的名字,你會以為他是一個又老又丑的巫婆,其實他是男的,有三只眼睛、四只手、一千零八個名字。由于他法力無邊,每個人都有很多愿望想讓他幫忙實現(xiàn),但我們知道,南亞的人口眾多,他實在很累,所以只好躲了起來:這座寺廟陷在地下,顯得格外清靜,濕婆變成了青苔中的石像,就坐在寺廟正中;對面的墻上有幾句歌頌朋克的涂鴉;平臺上有一條正在覓食的野狗;但還是有幾位小姐找到了他。他們把紅色和黃色的小花磨成了漿液,然后將它們涂在了自己的額頭上,和石像(濕婆)的額頭上。
寺廟里還有一個老頭。他告訴我們他很喜歡中國。他知道中國在哪兒。他隨手指了一個方向。我想他應(yīng)該不會弄錯。但他不知道北京和上海,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它們。他知道外國人有錢,他以為外國人都很有錢,但他一點都不羨慕。他覺得,如果他們(我們)能夠自得其樂,那也好,但那樣的生活其實非??斩矗缢约旱纳?。最后,他從口袋里掏出了一截木頭,那是最簡易的煙斗。他問我要不要抽煙。我說我不會抽煙。他說那個不是普通的煙,那是一把鑰匙,它能打開另一個世界,然后他自顧自地深深吸了一口……
杜麗凱勒還有一座迦梨(,kālī,Kali)神廟。迦梨是一個古怪的瘋婆子:她渾身漆黑,滿面兇光,露著潔白的牙齒,吐著鮮紅的舌頭;她比正常人多兩只手——一只手舉著一把血淋淋的刀子,一只手提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她前胸赤裸,就那樣直挺挺地站在濕婆身上,脖子上掛著一串人頭項圈,胯間系著一串人手腰帶。如果在馬路上撞見她,你一定會被嚇得癱軟在地。你心想,連濕婆都被她踩在了腳下,她一定是一個兇殘而又可怕的女魔頭。但事實正好相反,這位迦梨女士其實是一位深受當(dāng)?shù)厝藧鄞鞯呐?。由于她能掌控時間,而且在梵語中,“迦梨”既是“黑”又是“時間”的意思,她也被我們稱為“時母”。
時母的神廟里有一個低矮的祭壇。另一個同樣古怪的“瘋婆子”正盤腿坐在那里:她緊閉著雙眼,嘴里念念有詞,不停地晃動著腦袋,頭發(fā)一直飛在空中。我們不知道她到底在說什么,聽不清,聽清了我們也聽不懂,但是很明顯,此刻她不是在為自己說話,迦梨的魂魄已經(jīng)附到了她的身上。所有人都神情嚴(yán)肅地望著她。他們不敢靠得太近,生怕她突然長出兩條手臂,用刀砍下他們的腦袋。孩子們甚至捂住了臉。但她并沒有理會世俗的疑慮,雙手繼續(xù)與空氣搏斗。無論她正在和誰對話,你都會佩服她的口才,她已經(jīng)說了整整一個小時。終于,她停了下來,打開可樂瓶,喝了一大口水。
和隨處可見的寺廟一樣,在這座城市,馬恩列斯毛的頭像和口號也隨處可見。當(dāng)?shù)厝讼駩鄞鳚衿?、迦梨一樣愛戴他們,而他們也不排斥與那些宗教人物共處。鐮刀斧頭和“卍”字符號被畫在了同一面墻上,它們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