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唐、五代時期的題壁詩
唐代國力的強盛,促進了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詩賦取士制度的推行,文士讀書于山林書院的習尚和整個時代宴游與題名風氣的盛行,催化了中國詩歌史上黃金時代的到來,全民賦詩成為時代特色,乘興題壁更是騷人墨客的風流之舉,加之晉代以來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題詩與書法合而為一,令這類作品極具藝術(shù)性與觀賞性,題壁詩詞創(chuàng)作由此被推向高潮。同時,詩詞題刻于壁,不僅為那些靈光一現(xiàn)而創(chuàng)作的珍品提供了很好的保存條件——比如有些作品被保護者罩以紗籠,而且為其傳播創(chuàng)造了極佳的“網(wǎng)絡(luò)”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題壁就是詩詞在古代的一種重要傳播形式,類似于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讀者在欣賞題壁之作的同時又引發(fā)新的創(chuàng)作,形成一條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之流,清風雅韻正是于這條生命之流中流淌不息。
題壁詩詞由于具有瞬時構(gòu)思、即興抒發(fā)、一揮而就的特點,加之集詩才、詩情、書法藝術(shù)于一體,有一定的書寫難度。盡管有唐一代詩人輩出,名篇佳作浩若繁星,但題壁詩詞卻數(shù)量不多,因而這些傳世之作頗顯珍貴。我們將其分為唐、五代文集中的題壁和《全唐詩》題壁予以研究。文集中的題壁詩,多由這一時代學者、文學家或詩人所輯錄。其中有詩人直接題于壁的創(chuàng)作,也有詩人作品最初沒有題于壁上而后由于他人賞愛被題于壁者,還有關(guān)于題壁詩創(chuàng)作的逸聞軼事。
一、唐代文集中的題壁詩
段成式 (約803-863),字柯古,臨淄鄒平(今山東鄒平)人。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刺史等,官終太常少卿。其筆記《酉陽雜俎》,被后世譽為“小說之翹楚”。
平康坊菩薩寺佛殿東西障日及諸柱上圖畫,是東廊舊跡,舊鄭法士畫。開元中,因屋壞移入大佛殿內(nèi)槽北壁。食堂東壁上,吳道玄畫《智度論》色偈變,偈是吳自題,筆跡遒勁,如磔鬼神毛發(fā)。次堵畫禮骨仙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佛殿內(nèi)槽后壁面,吳道玄畫《消災(zāi)經(jīng)》事,樹石古險。元和中,上欲令移之,慮其摧壞,乃下詔擇畫手寫進。佛殿內(nèi)槽東壁維摩變,舍利弗角膝而轉(zhuǎn)睞。元和末,俗講僧文淑裝之,筆跡盡矣。故興元鄭公尚書題北壁僧院,詩曰:“但慮彩色污,無虞臂胛肥?!?sup>[1]
長慶初,庭前牡丹一朵合歡,有僧玄幽題此院詩,警句曰:“三萬蓮經(jīng)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sup>[2]
杜荀鶴 (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二年擢第,歷官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等,官終知制誥。仕途坎坷,詩享盛名,著有《唐風集》等。
項斯云“因詩壁重泥”,蓋言因壁上題詩,故珍重而不忍泥也。重讀作去聲。若今之題歪詩者泥之,重題,又重泥之,當作平聲讀可也??砂l(fā)一笑。梁園有富家子杜四郎,號杜荀鴨,比杜荀鶴,有詩即題壁,親賓或污墁之,即云:“三十年來塵拂面,如今始得一锨泥。”[3]
李延壽 生卒年不詳,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歷官太子典膳丞、崇文館學士等,官終符璽郎兼修國史。曾以私人身份修撰《南史》、《北史》。
(沈)約于郊居宅閣齋,請(王)筠為草木十詠書之壁。皆直寫文辭,不加篇題。約謂人曰:“此詩指物程形,無假題署?!奔s制《郊居賦》,構(gòu)思積時,猶未都畢,示筠草。筠讀至“雌霓(五的反)連蜷”,約撫掌欣抃曰:“仆??秩撕魹槟蓿ㄎ遒夥矗??!?sup>[4]
(柳)惲立性貞素,以貴公子早有令名,少工篇什,為詩云:“亭皋木葉下,垅首秋云飛?!?/p>
瑯邪王融見而嗟賞,因書齋壁及所執(zhí)白團扇。[5]
考證:王融書于齋壁的柳惲詩作,為《搗衣詩》:“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
封 演 生卒年不詳,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天寶十五載(756)進士,官終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著有《封氏聞見記》等。
濠州西有高塘館,附近淮水。御史閻敬愛宿此館,題詩曰:“借問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勝陽臺。今朝寓宿高塘館,神女何曾入夢來!”軺軒來往,無不吟諷,以為警絕。
有李和風者至此,又題詩曰:“高唐不是這高塘,淮畔荊南各異方。若向此中求薦枕,參差笑煞楚襄王。”讀者方解。[6]
孟 棨 生卒年、籍貫均不詳,字初中。唐文宗開成年中曾在廣西梧州任官職。著有《本事詩》等。
博陵崔護,資質(zhì)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游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坶T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迸胍员?,開門設(shè)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tài),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盼而歸,嗣后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焙髷?shù)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shù)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表汈ч_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7]
范 攄 生卒年不詳,唐僖宗時吳(今江蘇蘇州)人。因其居越州五云溪,自號五云溪人、云溪子,終身未仕。著有《云溪友議》等。
王軒少為詩,寓物皆屬詠,頗聞《淇澳》之篇。游西小江,泊舟苧蘿山際,題西施石曰:“嶺上千峰秀,江邊細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鳖}詩畢,俄而見一女郎,振瓊珰,扶石筍,低回而謝曰:“妾自吳宮還越國,素衣千載無人識。當時心比金石堅,今日為君堅不得?!奔葹轼x鸞之會,仍為恨別之詞。后有蕭山郭凝素者,聞王軒之遇,每適于浣溪,日夕長吟,屢題歌詩于其石,寂爾無人,乃郁怏而返。進士朱澤嘲之,聞?wù)吣秽托?。凝素?nèi)恥,無復斯游。澤詩曰:“三春桃李本無言,苦被殘陽鳥雀喧。借問東鄰效西子,何如郭素擬王軒?!?sup>[8]
秭歸縣繁知一,聞白樂天將過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曰:“蘇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詩。為報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詞。”白公睹題處悵然,邀知一至,曰:“歷陽劉郎中禹錫,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詩于此,怯而不為。罷郡經(jīng)過,悉去千余首詩,但留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古今之絕唱也,而人造次不合為之?!?/p>
沈佺期詩曰:“巫山高不極,合沓奇狀新。暗谷疑風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峽曙,潮滿九江春。為問陽臺客,應(yīng)知入夢人?!?/p>
按:此詩作者《全唐詩》為張循之。
王無競詩曰:“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徘徊作行雨,婉孌逐荊王。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霽云無處所,臺館曉蒼蒼?!?/p>
李端詩曰:“巫山十二重,皆在碧虛中?;睾显撇厝眨⒂陰эL。猿聲寒渡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見楚宮。”
皇甫冉詩曰:“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
白公但吟四篇,與繁生同濟,竟而不為。[9]
高彥休 生卒年、籍貫、生平均不詳,自號參寥子,乾符中人。著有《唐闕史》等。
馬嵬佛寺,楊貴妃縊所。邇后才士文人,經(jīng)過賦詠以道幽怨者,不可勝紀。莫不以翠翹香鈿,委于塵土,紅凄碧怨,令人傷悲,雖調(diào)苦詞清,而無逃此意。獨丞相滎陽公畋,為鳳翔從事日,題詩曰:“肅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雖亡日月新。終是圣朝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焙笕擞^者以為真輔相之句。公之篇什,可以糠秕顏、謝,笞撻曹、劉。為渭南縣尉日,嘗有題緱山王子晉廟詩,尤為絕唱。其中警策之句曰:“曉花珠弄蕊,春茹玉生苗。楚妓紅絲瑟,秦郎白管簫。衣從星渚浣,丹就日宮燒。句曲觴金洞,天臺嘯石橋。霧垂鴉翅發(fā),冰凍虎章腰?!?sup>[10]
孫 棨 生卒年、籍貫均不詳,字文威,僖宗時人。曾官侍御史及中書舍人。著有《北里志》等。
王團兒,前曲自西第一家也?!卧桓D铮忠酥?,甚明白,豐約合度,談?wù)擄L雅,且有體裁。故天官崔知之侍郎嘗于宴上于詩曰:“怪得清風送異香,娉婷仙子曳霓裳。惟應(yīng)錯認偷桃客,曼倩曾為漢侍郎。”次曰小福,字能之,雖乏風姿,亦甚慧黠。予在京師,與群從少年習業(yè),或倦悶時,同詣此處,與二福環(huán)坐,清談雅飲,尤見風態(tài)。予嘗贈宜之詩曰:“彩翠仙衣紅玉膚,輕盈年在破瓜初。霞杯醉勸劉郎飲,云髻慵邀阿母梳。不怕寒侵緣帶寶,每憂風舉倩持裾。謾圖西子晨妝樣,西子元來未得如?!钡迷娚醵?,頗以此詩稱愜,持詩于窗左紅墻,請予題之。及題畢,以未滿壁,請更作一兩篇,且見戒無艷。予因題三絕句,如其自述。其一曰:“移壁回窗費幾朝,指環(huán)偷解薄蘭椒。無端斗草輸鄰女,更被拈將玉步搖。”其二曰:“寒繡紅衣餉阿嬌,新團香獸不禁燒。東鄰起樣裙腰闊,刺蹙黃金線幾條?!逼淙唬骸霸嚬睬淝鋺蛘Z粗,畫堂連遣侍兒呼。寒肌不奈金如意,白獺為膏郎有無?”尚校數(shù)行未滿,翼日詣之,忽見自札后宜之題詩曰:“苦把文章邀勸人,吟看好個語言新。雖然不及相如賦,也直黃金一二斤。”[11]
(俞)洛真雖有風情,而淫冶任酒,殊無雅裁。亦時為席糾,頗善章程。鄭右史常與詩曰:“巧制新章拍指新,金罍巡舉助精神。時時猶得橫波盼,又怕回籌錯指人?!彪x亂前兩日,與進士李文遠,渥之弟,今改名浣,其年初舉,乘醉同詣之。文遠一見,不勝愛慕。時日已抵晚,新月初升,因戲文遠,題詩曰:“引君來訪洞中仙,新月如眉掛戶前。領(lǐng)取嫦娥攀得桂,便從陵谷一時遷?!庇桀}于楣間訖,先回。[12]
王蘇蘇……亦頗善諧謔。有進士李標者,自言李英公績之后,久在大諫王致君門下,致君弟侄因與同詣焉。飲次,標題窗曰:“春暮花株繞戶飛,王孫尋勝引塵衣。洞中仙子多情態(tài),留住阮郎不放歸。”蘇蘇先未識,不甘其題,因謂之曰:“阿誰留郎君,莫亂道!”遂取筆繼之曰:“怪得犬驚雞亂飛,羸童瘦馬老麻衣。阿誰亂引閑人到,留住青蚨熱趕歸。”[13]
劉泰娘,北曲內(nèi)小家女也。……亂離之春,忽于慈恩寺前,見曲中諸妓同赴曲江宴,至寺側(cè)下車而行,年齒甚妙,粗有容色。時游者甚眾,爭往詰之。以居非其所,久乃低眉。及細詢之,云門前一樗樹子,尋遇暮雨,諸妓分散。其暮,予有事北去,因過其門,恰遇犢車返矣。遂題其舍曰:“尋常凡木最輕樗,今日尋樗桂不如。漢高新破咸陽后,英俊奔波遂吃虛?!?sup>[14]
鄭處誨 生卒年不詳,字延美,一作廷美。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太和八年(834)進士,官宣武軍節(jié)度、觀察使等職。著有《明皇雜錄》。
李遐周者,頗有道術(shù),……天寶末,祿山豪橫跋扈,遠近憂之,而上意未寤。一旦遐周既去,不知所之,但于其所居壁上題詩數(shù)章,言祿山僭竊及幸蜀之事,時人莫曉,后方驗之。其末篇云:“燕市人皆去,函關(guān)馬不歸。若逢山下鬼,環(huán)上系羅衣。”
“燕市人皆去”,祿山悉幽薊之眾而起也;“函關(guān)馬不歸”者,哥舒翰潼關(guān)之敗,匹馬不還也;“若逢山下鬼”者,馬嵬蜀中驛名也;“環(huán)上系羅衣”者,貴妃小字玉環(huán),至馬嵬,高力士以羅巾縊之也。[15]
二、五代文集中的題壁詩
王定寶 (870-940),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進士,為容管巡官,后遭亂不能北返,入仕南漢。官終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善文辭,著有《唐摭言》等。
大中十年,鄭顥都尉發(fā)榜,請假往東洛覲省,生徒餞于長樂驛。俄有紀于屋壁曰:“三十驊騮一哄塵,來時不鎖杏園春。楊花滿地如飛雪,應(yīng)有偷游曲水人。”
李湯題名于昭應(yīng)縣樓,韋蟾睹之,走筆留謔曰:“渭水秦川拂眼明,希仁何事寡詩情?只因?qū)W得虞姬婿,書字才能記姓名。”
裴晉公赴敵淮西,題名華岳之闕門。大順中,戶部侍郎司空圖以一絕紀之曰:“岳前大隊赴淮西,從此中原息戰(zhàn)鞞。石闕莫教苔蘚上,分明認取晉公題?!?br />
孫光憲 (901-968),字孟文,自號葆光子,陵州貴平(今四川仁壽)人。歷官荊南節(jié)度副使、檢校秘書少監(jiān)等。入宋,為黃州刺史。著有《北夢瑣言》等。
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相國既無施展,事必依違。太原兵至渭北,天子震恐,渴于攘卻之術(shù),相國奏對,請于文宣王謚號中加一“哲”字。其不究時病率此類也。同列以其忝竊,每譏侮之。相國乃題詩于中書壁上,其詞曰:“側(cè)坡蛆昆侖,蟻子競來拖。一朝白雨下,無鈍無嘍啰?!?/p>
意者以時運將衰,縱有才智,亦不能康濟,當有玉石俱焚之慮也。時亦然之。[16]
李商隱員外依彭陽令狐公楚,以箋奏受知。相國危急,有寶劍,嘗為君上所賜,將進之,命李起草,不愜其旨。因口占云:“前件劍,武庫神兵,先皇特賜,既不合將歸泉下,又不宜留在人間?!睍r人服其簡當。彭陽之子绹,繼有韋平之拜,似疏隴西,未嘗展分。重陽日,義山詣?wù)?,于廳事上留題,其略云:“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馬,東閣無因許再窺?!毕鄧弥?,慚悵而已。乃扃閉此廳,終身不處也。[17]
唐彭城劉山甫,中朝士族也。其先宦于嶺外,侍從北歸,泊船于青草湖。登岸見有北方毗沙門天王,因詣之,見廟宇摧頹,香燈不續(xù)。山甫少年而有才思,元隨張?zhí)帣?quán)請郎君詠之,乃題詩曰:“壞墻風雨幾經(jīng)春,草色盈庭一座塵。自是神明無感應(yīng),盛衰何得卻由人?!笔且?,夢為天王所責,自云:“我非天王,南岳神也。主張此地,汝何相侮?”俄而驚覺,而風浪斗起,倒檣絕纜,沉溺在即。遽起悔過,令撤詩牌然后已。山甫自序。[18]
[1]《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五。
[2]《酉陽雜俎》續(xù)集卷五。
[3]《留青日札》,《杜荀鶴及其〈唐風集〉研究》附錄二《杜荀鶴研究資料匯編》。
[4]《南史》卷二二。
[5]《南史》卷三八。
[6]《封氏聞見記》卷七《高唐館》。
[7]《本事詩》,《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冊。
[8]《云溪友議》卷上之《苧蘿遇》。
[9]《云溪友議》卷上之《巫詠難》。
[10]《唐闕史》卷上《鄭相國題馬嵬詩》。
[11]《北里志》之《王團兒》。
[12]《北里志》之《俞洛真》。
[13]《北里志》之《王蘇蘇》。
[14]《北里志》之《劉泰娘》。
[15]《明皇雜錄》卷下。
[16]《北夢瑣言》卷七《鄭綮相詩》。
[17]《北夢瑣言》卷七《李商隱草進劍表》。
[18]《北夢瑣言》卷九《劉山甫題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