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王蒙
2012年深秋季節(jié),我應甘肅平涼方面的邀請,去給他們的市委大講堂做了一個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講座。期間,還乘興游覽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的“道源圣地”崆峒山。
位于平涼城郊的崆峒山,是《莊子》《史記》中所記載的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所在,自古就有“長安西來第一山”和“西鎮(zhèn)奇觀”的美譽,并被人們稱為中國道文化的源頭。所以,在崆峒山下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豈能不“效黃帝事”,問道崆峒山呢?
登臨崆峒,正西北晚秋,但見峰巒雄峙,危崖聳立,林海浩瀚,霜染七彩,梵音陣陣,有如天籟,真是南雄北秀集于一山,讓人的心身為之放松和休憩。我登過中外許多名山,但崆峒山之奇絕峭拔,令我擊節(jié)贊嘆。當陪同的平涼朋友問我觀感如何時,我說:“崆峒山,相見恨晚??!”
在平涼逗留了短短的兩三天時間,通過翻閱當地有關資料和聽朋友們介紹,深感這個處在周秦漢唐古都西北第一道門戶的重鎮(zhèn),自然風光自有其獨特之處,特別是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厚,如有關伏羲、黃帝、西王母這些人文始祖的傳說和遺存,就充分說明了這里的確是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的發(fā)祥地之一。自遠古而下,這里曾發(fā)生過不少見于史冊的歷史事件,哺育了一批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而且平涼的歷史不曾中斷,歷朝歷代的文化都有相關典籍和考古成果來印證。作為關注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忽視這樣的地方真是一種人生的遺憾、學術的缺憾。所以,我的平涼之行,雖然是“相見恨晚”,但也猶未為晚。
最近,平涼方面編纂了一套“人文平涼”叢書,邀我擔任主編并為之序,因我對平涼歷史文化未做專門研究,遂力辭。但轉念一想,像平涼這樣的人文資源,如能獲得更多的了解與弘揚,也是一件好事,于是,勉為其難,愿意說幾句喜歡平涼、欣賞崆峒、重視此地文脈的話。
應該說,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既有以儒為宗、諸子爭鳴的煌煌殿堂,也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流派,他們都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平涼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寶貴的。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過程中,人們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在發(fā)掘和弘揚地域文化方面有所作為。這套叢書的編纂,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愿它的面世,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是為序。
2016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