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論語》篇

中國成語故事:百家爭鳴 作者:周玉潔


孔子名叫孔丘,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一帶)人,為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孔廟,以供奉、祭祀和紀念孔子。

相傳,孔子有三千個弟子。在這三千弟子中,非常賢明優(yōu)秀的弟子有七十二個,如子貢、子路、顏回等人。人們將這七十二個賢弟子稱作“七十二賢人”??鬃釉鴰ьI他們周游列國,去傳播儒家思想的理念與主張。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崇尚“禮樂”“仁義”,倡導人們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謙虛好學,尊崇禮儀孝道;主張“德治”“仁政”,倡導為官當政者要清廉、愛民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成書?!墩撜Z》以如實記錄孔子本人言論的語錄體和記錄孔子與弟子對話的對話體為主,再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

本篇成語均出自《論語》及與孔子有關的故事。

名正言順 孔子談治國

學成語

“名正言順”(míng zhèng yán shùn)出自《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p>

名:名分,名義。

順:合理,順當。

名正言順: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后多指做事理由正當,合乎道理和規(guī)矩。

讀故事

春秋時期有個諸侯國叫魯國,魯定公是魯國的國君。

魯定公雖是國君,可魯國的大權實際上被魯國的三大勢力把持著。魯定公不甘心當個傀儡君主,當他聽說孔子的學說和主張后,就召見了孔子,向孔子求教如何治國??鬃咏o魯定公提了很多建議。魯定公十分欣賞孔子的學識與智慧,后來重用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

大司寇是負責制定和施行法令以治理國家的官員。孔子當上大司寇后,就開始在魯國推行他的政治主張,施行仁政,推廣禮樂之道,使得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和諧,魯國因此變得富強起來。

但魯定公作為國君,卻沉迷于酒色和樂舞。他的做法引起了孔子的不滿。孔子憤然離開魯國,帶領學生們前往衛(wèi)國,打算到衛(wèi)國去推行自己的治國理念。

孔子到衛(wèi)國后,發(fā)現(xiàn)衛(wèi)國的國君衛(wèi)靈公是個言而無信的人,孔子就只留下了學生中的子路一人在衛(wèi)國,自己則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wèi)國,繼續(xù)尋找適合推行他主張的國家。

過了不久,衛(wèi)靈公去世了。衛(wèi)出公當上了衛(wèi)國的國君,他立即就讓子路去請孔子到衛(wèi)國來輔佐朝政。

子路去了孔子那里,問孔子:“衛(wèi)君請您幫助他治理衛(wèi)國,老師您將先從哪兒入手呢?”

孔子說:“先正名分?!?/p>

子路聽后感到不解,就說道:“老師,治理國家,可以從很多事情上入手吧!您卻說先正名分,那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啊?”

靈公郊迎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p>

孔子的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得先有個名分,有目標和宗旨。如果目標和宗旨不明確、不合理,結(jié)果就會偏離道義;若一個國家的主張和宗旨不能順乎民意,就無法成就政權穩(wěn)固的大業(yè);政權不穩(wěn)固,禮樂之道就無法推行;禮樂若不能推行,則刑罰律令不能很好地執(zhí)行,就會使法令顯得不當;法令不當,賞罰不明,老百姓就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該以什么作為行為的準則了。

成語小提示

名正言順

近義詞 理直氣壯

反義詞 師出無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