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①。高臺樹色陰陰見②。春風(fēng)不解禁楊花③,濛濛亂撲行人面④。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⑤。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
①“小徑”二句:紅稀,花兒少了。綠遍,遍地長滿青草。
②高臺:樓臺。陰陰:幽暗的樣子。見(xiàn):同“現(xiàn)”。這句是說:春末,樹木深茂,樹的幽暗綠色在樓臺掩映中顯現(xiàn)。
③楊花:即柳絮。
④濛濛:迷蒙,一般用來形容飛揚(yáng)的雨雪。這里形容紛亂的楊花。
⑤游絲:蜘蛛、青蟲之類吐出的絲。
這首小詞,造句流麗,韻味雋永,現(xiàn)出《珠玉詞》的風(fēng)格特色。
詞寫春末夏初。上闋“小徑紅稀,芳郊綠遍”,紅葩稀少,綠茵遍地,正是暮春景色。有了晏殊這一聯(lián)對,才會出現(xiàn)以后李清照的“綠肥紅瘦”千古警句?!案吲_樹色陰陰見”是進(jìn)一步對樹色的描繪。在郊外行人眼中,環(huán)視樓臺掩映,樹木幽深,那陰陰的綠色,更補(bǔ)足了這一幅芳郊晚春圖景。至于濛濛的撲面楊花,自然是季節(jié)的典型環(huán)境現(xiàn)象?!按猴L(fēng)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春風(fēng)吹醒了春天,吹綠了楊柳,卻不懂得拘管那柳絮,由著它迷蒙亂飛,沾衣?lián)涿?,使人心煩意亂。這里運(yùn)用了詞人所擅長的將物擬人的巧妙構(gòu)思。他還有一首《踏莎行》(細(xì)草愁煙),其中也有類似的句子:“垂楊只解惹春風(fēng),何曾系得行人???”這里的意思不是惱怪春風(fēng),而是埋怨楊柳,它只會在春風(fēng)下翻舞弄姿,卻不懂牽住行人的衣袂,留他不走。同樣也是將物擬人的一個巧妙構(gòu)思的另例。
下闋,行人回到居處,大自然的生趣、春之余痕仍然存于心底,融于情思?!按淙~藏鶯,珠簾隔燕”,在郊外,那濃密的樹陰把黃鶯藏起,但又怎能遮蓋春的聲息?在室內(nèi),那低垂的珠簾把燕子隔斷,但又怎能掩住春的身影?“爐香靜逐游絲轉(zhuǎn)”,盡管他燃起一爐香,想求得解脫心靈纏繞的寂靜,但是輕煙裊裊,靜中有動,不是正和庭院里飄掛的游絲遙相追逐嗎?這句詞以“逐”字、“轉(zhuǎn)”字,寫“靜”的境界,動靜相生,閑情無限。最后,詞人以含蓄之筆,點出一個典型的生活現(xiàn)象:“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背跸娜臻L,正宜和酒午睡,做一場夢。等到酒消夢醒,卻見滿院子的斜陽,照得他一絲惆悵帶一分恬酣。寂靜中有生機(jī),春愁里有情意,難怪清人沈謙說末二句比起“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更加神到(《填詞雜說》)。
這首小詞代表了《珠玉詞》的閑雅風(fēng)調(diào)和婉妙歌辭。它好就好在不著實,因此絕沒有什么本事或寄托。歷來偏有人說它是“刺詞”(譚獻(xiàn)《復(fù)堂詞話》),是“有所興”(張惠言《詞選》),黃蓼園更以為詞中的花、葉、楊花、東風(fēng)等都有所指。近人俞陛云說“此詞或有白氏(白居易)諷諫之意。楊花亂撲,喻讒人之高張。燕隔鶯藏,喻堂簾之遠(yuǎn)隔”;還有劉永濟(jì)認(rèn)為《踏莎行》兩首合起來是指仁宗朝初起的朋黨之禍,春風(fēng)指皇帝,垂陽指諫官,楊花是小人,行人是被逐者……如此釋詞,詞可以廢。如沒有確鑿材料能足以證明有所寓意或影射,還是應(yīng)該就詞論詞,還它的本來面目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