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獲選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院士的華裔作家哈金接受采訪時說:“文學……的頂尖是詩歌。詩歌代表語言的最高成就,是純粹的藝術。”
中國古典詩歌絢爛輝煌的成就一直是我們民族文化自尊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白話文運動以來,現代白話詩的發(fā)展過程一直伴隨著對外國詩歌的譯介和學習。建國后,詩歌一度和其他文體一樣淪為政治的附庸。80年代的朦朧詩、第三代詩則構成了一片在自由的春風下迅速蓬勃起來的詩之綠野,那是一個詩歌的年代。然而之后詩歌很快不再能引起大多數人的關注,它變得邊緣,荒僻——雖然熱愛詩歌、堅持寫詩的人一直存在,但詩歌不再是文壇寵兒的事實毋庸置疑。
近年來,詩歌的翻譯、出版似有回暖之勢。大到整個社會,小到我們自己,最終發(fā)現這項總和名利保持著較大距離、讓人深味孤獨的文學活動,依然是我們靈魂生長必需的養(yǎng)分。詩歌從未離開過我們。
但詩歌畢竟是文學之峰的頂尖,代表著“語言的最高成就”。當我們談論詩歌的時候,我們首先聯(lián)想到的總是那些屈指可數的詩界精英,他們寫作,我們閱讀;他們布道,我們聆聽。詩歌是否只屬于那些攀登到頂尖的人們?如果還有更多熱愛詩歌、想要攀登這座高峰的人存在,他們要如何走近詩歌,去親自體驗詩歌的瑰麗與雄奇呢?
本書的作者,正是在這個問題牽引下,把她自己對詩歌的體驗和感受娓娓道來。如果你喜歡詩歌,卻發(fā)現很多詩自己讀不明白,懷疑自己是否有這方面天賦;如果你也想寫幾句詩,卻擔心自己是否太稚嫩笨拙(我寫的那些算是詩嗎?)——塞琪會告訴你,事情完全沒有那么嚴重。
這本書有些像詩歌的教材,卻并不一臉嚴肅地正襟危坐;又像一本詩歌旅程的攻略指南,但更詳細親切。在作者眼里,不僅怎樣理解、寫作一首詩的方式完全因人而異,連一個人要讀詩、寫詩的理由,也會和那個人一樣與眾不同。作者在這本書中介紹了一些詩歌基本的規(guī)律與技巧——如音韻、分行的處理,如何給詩歌起標題,隱喻和明喻各自的特點,詩歌如何靠具體的細節(jié)來呈現生活等等;還分享了她自己寫作、閱讀的經驗和做法,以便讀者模仿、學習;更傳達了一種積極、自信、陽光的人生觀——關于這一點,相信即使是一個對詩歌毫無興趣的人,在閱讀本書以后,也會受到感染和啟發(fā)。
全書共有80章,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個詩歌方面的小細節(jié)、小問題展開,有的甚至只是傳達了作者在詩歌寫作之路上的一些生活片段、人生感悟。比如她因為駕照被暫停使用而不得不步行,卻因此發(fā)現了之前沒有覺察的一片風景;又比如當她因為租房、工作的事兒焦頭爛額卻又患了重感冒,心急火燎地臥病休息時,她朋友的鄰居恰好要出租一間舒適又便宜的房子——這讓她感到也許有時什么都不做,事情也會呈現某種轉機。人生如是,詩歌亦如是。
我相信,如果你是一個真誠熱愛詩歌、想叩開詩歌大門的好學生,懷著認真嚴肅的心態(tài)打開這本書,跟隨作者的腳步體悟書中的道理,并積極地實踐每一章中“試試這些”里提出的那些具體做法的話,你一定會被隱藏在自己體內的天賦與才華驚訝到。但如果你只是懷著輕松的心態(tài),把這本書看作你身邊的一個朋友——她白天干著和市場營銷有關的活,晚上寫寫詩,還要和你一樣做飯洗碗倒垃圾,偶爾也會超速被交警攔下來——就是這樣一個尋常人,她熱情、興奮、真誠地向你傾訴著她認為她寫詩讀詩時值得分享的所有體驗,并找出來她喜歡的詩放在你面前,渴望著你的參與和回應的話,我相信你會喜歡上這個朋友,喜歡上她喜歡的事物,并在某個不自覺的時候,驀然發(fā)現你之前一直以為高不可攀、永遠緊閉的詩歌大門,竟然已經敞開著,成為了你身后的風景。
如果書中宋體字部分的講述令你感到疲倦,很多章節(jié)之后附上的詩歌也許會打開你靈感的清泉;如果你不喜歡按部就班一章章按順序閱讀,那么,挑選你覺得生動有趣的章節(jié)題目,按你自己的節(jié)奏走進這本書中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也喜愛詩歌。翻譯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也是和作者交流的過程。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達成了共識——比如詩中沒有唯一權威的評價標準,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閱讀和寫作方式。在更多問題上,她給我?guī)砹藛l(fā)。比如要走向公眾、要多和喜歡詩的人交流共事,以及在任何時候只要靈感到來就要用紙筆捕捉下它。如果我早一些讀到這本書,也許我的人生軌跡都會因此受到影響。誰又知道呢?
我懷著誠摯與敬意,盡我所能地認真翻譯了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首詩。我對自己的工作并不完全滿意,卻不得不承認這也許就是我現階段能做到的全部。我無法在自己的翻譯實踐中完全嚴格地做到意譯與直譯、歸化與異化的要求,唯有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把她想要傳達給讀者的經驗和熱情盡量轉述。我期待著來自讀者的批評和指點,這將是我成長道路上重要的財富。
感謝親愛的郭凌在翻譯過程中給予我的幫助與鼓勵。感謝在語言處理上給過我良好建議的好朋友王婷、段小川、李占京。
愿這本書也令你成長,令你有所思悟。
2014年4月
于人大品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