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詠物詠美人
駱賓王
駱賓王(623—684),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作《詠鵝》詩:“鵝、鵝、鵝,曲項(xiàng)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北环Q為神童。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并稱“王楊盧駱”,又號“初唐四杰”。四人中他年輩最老,但排名最后?!八慕堋倍际枪傩∶螅愿窭寺?,都喜歡自我表現(xiàn),爭名好勝,被當(dāng)時(shí)人取為笑談。光宅元年(684),駱賓王隨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寫出著名散文《討武曌檄》,傳遍天下,后來兵敗被殺,有傳說他逃命后當(dāng)了和尚。在“四杰”中,駱賓王的逸事流傳最廣,給人的印象最深。
在獄詠蟬 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shù)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1]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2]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fā)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shí),將蟲響悲于前聽?[3]嗟乎!聲以動(dòng)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dá)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shí)而來,順陰陽之?dāng)?shù);應(yīng)節(jié)為變,審藏用之機(jī)。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fēng),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shí)徽纆[4]。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jī)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yīng),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5]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6]
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7]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高宗儀鳳三年(678),詩人在首都長安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后,被誣下獄,此詩作于獄中。近三百字的小序反復(fù)敘寫了自己的心境,并以蟬的高潔自況,抒發(fā)了幽憤感傷的情懷。
這首詩名為詠蟬,實(shí)為自詠,蟬的高潔,就是自己品性的高潔。前四句分寫蟬和人,后四句合寫蟬和人。全詩托物言志,蟬和人融為一體,活畫出一個(gè)在寒露中哀鳴的秋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的自我形象。“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一聯(lián),寄托遙深,對人生感受有高度的概括性,富有哲理意味,是被人傳誦的名句。
[1]“雖生意”兩句: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嘆曰:“此樹婆娑,無復(fù)生意?!保ā稌x書·殷仲文傳》)這里借此故事自嘆無生氣。
[2]“而聽訟”兩句:用《詩經(jīng)·召南·甘棠》故事,周代召公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棠梨樹)下斷案,后人都不忍損傷這樹。
[3]曩(nǎng)時(shí):從前。將:還是。
[4]徽纆(mò):捆綁罪犯的繩索,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5]西陸:指秋天。古代認(rèn)為日行東陸是春,南陸是夏,西陸是秋,北陸是冬。南冠:楚國人戴的帽子,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傳·成公九年》楚國鐘儀戴著南冠被囚于晉國軍府的典故。
[6]那(nǎ):即今“哪”字。歷代諸本均作“那”,蘅塘退士改作“不”,茲復(fù)正。玄鬢:原指黑色的鬢發(fā),這里比喻黑色的蟬。這兩句一語雙關(guān)。表層意思是,我怎能忍受這像滿頭黑發(fā)的蟬對著我這白發(fā)老人長吟?深層意思是,我對著黑蟬吟誦委屈哀傷的《白頭吟》。《白頭吟》是古樂府曲名,多寫清正卻遭誣謗的主題。
[7]“露重”兩句:寫蟬在秋風(fēng)寒露中飛不動(dòng)、叫不響的痛苦情景,暗示身微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