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看官:
屈原畫像
提起大名鼎鼎的屈原,你一定會說:非常認識!當然,他已經成了中國歷史塑造的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歷朝歷代的愛國榜樣。
眾所周知,他堅持原則不徇私情,卻被說成想出風頭;他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卻屢遭讒言;他一心報國,盡忠職守,卻屢被君王貶謫疏遠。即使君王見棄,即使他對君王不用自己而無比痛心,憤憤不平,滿腹牢騷,但也不肯背棄家國,遠離故土,投奔異邦,而是抱石沉江,以死明志,表達對宗國的無限熱愛。
然而,后代也有人對屈原的舉止行為進行了全面徹底的否定!批評他“露才揚己”,行為“狂狷”;指責他名字在君子的行列,行為上是小人;指責他不能忍辱負重,“三黜有慍色,即非賢哲?!?;指責他一味地在詩文中為自己歌功頌德,一味地美化、夸贊自己,而不僅不贊揚君王、同事,反而把責任過錯全推到他們身上,其忠節(jié)已經為人所不齒;指責他不懂人臣之道,不懂得“英明屬于君,錯誤屬于臣;反而撰文夸自身,忠心不獻君”;甚至指責他的自殺不合孝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豈能自己處置?進而全面否定他的一生是:“死為不吊鬼,生作猜謗徒?!被钪侨藗儾录?、責備之人,死后是不應吊唁之鬼?!抖Y記·檀弓上》載:“死而不吊者三:‘畏、厭、溺?!北粐標赖娜?、被壓死的人、被水淹死的人,沒資格受到吊唁。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屈子就死 何以補國
培根曰:“讀史使人明智?!钡妨虾喍幻?,且有許多問疑,故讀著《史記》精彩的同時,也讀著司馬遷的困惑。屈原,也許就是司馬遷釋而未然的困惑之一。
屈原,本名屈平,字原,通常稱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國丹陽人,今天公認的是河南省淅川縣丹水和淅水交匯一帶的人。生活在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與楚王同族,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官。這左徒一職,系楚國的專設官名,實難與古代通用官職匹配,但他負責的工作很是具體,司馬遷說他: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屈原見聞廣博,記憶力強,對國家存亡興衰的道理非常了解,長于辭令。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入朝與楚王討論國家大事,制定政令;出朝即是接待大使,處理外交事務。楚懷王對他非常信任。足見這左徒的官位顯然重要,至少相當于今天的副總理。也有人推考說,左徒相當令尹,也就是今天的總理,但無佐證。不管怎么說,左徒位置顯赫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有副對聯(lián)寫得非常好:能受天譴真好漢,不遭人妒非英雄。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話說回來,道家卻從不這樣看。道家勸人要“急流勇退”“不敢為天下先”。因為,受天譴時的滋味不好受,遭人妒后常常沒有好結果。
屈原同樣未能幸免。
朝中上官大夫與屈原官位相等,他不遺余力地與屈原爭寵,不擇手段地嫉妒屈原的才能。司馬遷舉了一件小事加以說明。楚懷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剛剛擬好草稿,上官大夫欲奪為己有,屈原不給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到楚懷王那里去講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但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說,‘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睉淹趼犃耍浅I鷼?,因此就對屈原疏遠了。
誠心為國被懷疑,忠心事主遭誹謗,痛心懷王聽信讒言、不辨忠奸,屈原憂愁苦悶之下寫成《離騷》,抒發(fā)這種悲憤之情。屈原在《離騷》中,上追帝嚳之功業(yè),近述齊桓之偉業(yè),中載商湯、周武之德政,借此批評時政,闡明道德的廣博深遠、治亂興衰的因果必然。言簡意賅,托意深微,表白自己情志高潔,品行廉正,出淤泥而不染。屈原的高尚情志,可以與日月爭輝。
自屈原遭貶退之后,秦國想發(fā)兵攻打齊國,可是齊國與楚國有合縱的盟約,秦惠王對此很是擔憂。于是就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帶著豐厚的禮品來到楚國表示臣服,說:“秦國非常痛恨齊國,但齊國和楚國有合縱的盟約。若是楚國能和齊國斷交,那么秦國愿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背淹踟潏D這六百里土地而相信了張儀,就和齊國斷絕了關系,并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誰知張儀欺騙了楚國,對使者說:“我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聽說過有什么六百里?!背拐叻浅I鷼獾仉x去,回到楚國把這事告訴了懷王。懷王勃然大怒,大規(guī)模起兵攻打秦國。秦國也派兵迎擊,在丹水、淅水一帶大破楚軍,并斬殺楚軍八萬人,俘虜了楚將屈丏,接著又攻占楚國漢中一帶。這下激怒了楚懷王,于是動員全國的軍隊,攻打秦國,在藍田展開大戰(zhàn)。魏國得知此事,派兵偷襲楚國,到達鄧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從秦國撤軍回國;而齊國因痛恨懷王背棄盟約,不肯派兵救助楚國,楚國的處境非常艱難。
第二年,秦國提出割讓漢中一帶土地與楚國講和,但楚懷王說:“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要得到張儀就甘心了?!睆垉x聽到這話,就說:“用我一個張儀換來漢中之地,請大王答應我去楚國?!睆垉x到楚國之后,又給楚國掌權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禮,并用花言巧語欺騙懷王的寵姬鄭袖,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的話,把張儀放跑了。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再擔任重要官職。屈原剛被派到齊國出使,回來之后,向懷王進諫說:“大王您為什么不殺了張儀呢?”懷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趕,沒有追上。
此后,各諸侯國聯(lián)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楚國大將唐昧。
當時秦和楚結為姻親,秦昭王意欲和楚懷王見見面,楚懷王想去,屈原勸道:“秦國如虎狼一般貪暴,不可信任,還是不去為好?!笨墒菓淹醯男鹤幼犹m勸懷王前去,他說:“為什么要回絕秦王的好意呢?”懷王最終還是去了。但他剛一進武關,秦國伏兵就斬斷了他的歸路,扣留了他,為的是讓他答應割讓土地。懷王大怒,不肯應允,逃到趙國避難,趙國拒絕接納。然后又來到秦國,最后客死秦國,尸體被運回國安葬。
接著,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為宰相。因子蘭勸懷王入秦而最終導致懷王死在秦國,楚國人都把此事的責任歸罪于子蘭。
屈原對子蘭的所作所為,也非常痛恨。雖然身遭放逐,卻依然眷戀楚國,懷念懷王,時刻惦記著能重返朝廷,總是希望國王能幡然醒悟,改變陋習。屈原一心想著君王,復興國家,扭轉局勢,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種心情;然而懷王最終也沒有醒悟,屈原無可奈何,再也沒有重返朝廷。
由此可見,作為國君,不管聰明還是愚蠢,有才還是無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賢士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那些所謂的忠臣并不忠,所謂的賢士并不賢,這才是導致國破家亡的根本原因。有傳言說,懷王在朝不識忠臣,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能臣屈原而信任讒臣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使軍隊慘敗,國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困于秦國,客死他鄉(xiāng),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因為不知人善任造成的。君王如此不明,國家和人民豈能得到幸福?
令尹子蘭聽后勃然大怒,他派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生氣,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發(fā)在荒野草澤上一邊走,一邊悲憤長吟。臉色憔悴,形體干瘦。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到這里來?”屈原說:“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我才被放逐了?!睗O翁說:“所謂圣人,能遇事不固執(zhí)己見,隨世而變。社會污濁,你何不隨波逐流?大家皆醉,你何不食點殘羹剩酒呢?為什么要懷抱美玉,卻討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屈原答道:“我聽說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撣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塵土抖干凈,人們又有誰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寧愿跳入江水長流之內,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寫下了《懷沙》賦后,懷抱石頭,自沉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們都愛好文學而以擅長辭賦著名。但他們都只學習了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終沒人敢像屈原那樣直言勸諫。此后楚國一天比一天弱小,幾十年之后終被秦國滅亡。
至此,屈原亡,楚國亦亡,但對屈原的操行評語不僅沒有亡,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