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甘戊是戰(zhàn)國時(shí)期秦國的一位大臣,有一次,秦王命令他出使齊國。
甘戊走了很久,前面突然出現(xiàn)一條河,攔住了他的去路。甘戊看到河邊有一位船夫,便對船夫說:“這位船家,能不能劃船把我送到河對岸去?”
船夫一看甘戊一副文人的打扮,就問他:“請問你過河去要干什么呢?”
甘戊回答:“我是要到齊國去,幫我的國君游說齊王。”
船夫不屑一顧地看著甘戊,說:“這條河不過是一條小河而已,你都不能想辦法過去,還要求我?guī)湍氵^河,你又怎么能完成游說齊王的任務(wù)呢?”
甘戊回答:“世間萬物,各有自己的本事。比如說,一匹駿馬,可以日行千里路,天下的騎士沒有不喜歡駿馬的,但是你要讓駿馬去捉老鼠,那它肯定不如一只小貓。寶劍可以削鐵如泥,是天下勇士必備的武器,但是你要用寶劍來劈柴,那它肯定不如一把斧頭。我和你也是一樣,如果是劃船過河,你是行家,我肯定不如你,但是我去過很多國家進(jìn)行外交活動(dòng),游說帝王這件事你肯定不如我?!?/p>
聽了甘戊的話,船夫無言以對,他對甘戊說:“你說得很有道理,讓我增長了不少知識,現(xiàn)在我就送你過河,希望你這次前往齊國馬到成功?!闭f完,便劃船將甘戊送到了河對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俗語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尺雖比寸長,但也會(huì)有它的短處;寸雖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長處。人們用這句俗語來說明任何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所短。我們要善于學(xué)習(xí)他人的長處,彌補(bǔ)自己的短處。
【例句】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不可能在每方面都面面俱到。
【博聞館】
古代長度單位
古代的尺比今天的尺要短。最初,尺的長度是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有20厘米。商代時(shí),一尺相當(dāng)于今天的1695厘米,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所以才有了“丈夫”這個(gè)詞。周代時(shí),一尺相當(dāng)于1991厘米。此后,尺的長度在逐漸加長。戰(zhàn)國時(shí),一尺相當(dāng)于23厘米左右。但由于當(dāng)時(shí)各國自己設(shè)定計(jì)量單位,所以尺的長度并不完全一樣,比如楚國的尺的長度就是227厘米。
除了尺,古代還有其他的長度單位,比如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仞(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后來,人們又制定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分別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