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個讀書人眼中的美國
其時我已回國,先生從美國打來電話,興奮地說《游學波士頓》已寫完第四章,要我給他作序。我認為他是突發(fā)奇想,當下也不好馬上拂他的意,笑著含糊應答了。
卻不知回國后,他像個小喇叭似的到處唱:要請我這個夫人作序。我有點畏難,只想抵賴,他卻不依不饒,深感于他對此事的激情。
本來,出國對他來說是個艱難的選擇,如果不是學校要求,戀家如他般不可能選擇出國一年。就像兒子在知曉我們仨要一起去美國時,抗議地嘀咕:去日本、韓國也可以啊,去美國,離家那么遠……真是父子如出一轍。同為戀家,不同的是,先生說既然要出國,那就去世界“老大哥”美國,用一整年,看盡資本主義花花世界的繁華與文明。而彼時,我們對美國的了解,只限于瑪格麗特·米切爾筆下的《飄》所展現(xiàn)的現(xiàn)實主義情懷,以及特定角度的新聞信息下所表現(xiàn)的美國的傲慢。
因此,當我們仨從北京登上美聯(lián)航航班,離北京越來越遠時,那份忐忑也不時襲上心頭,彼此都沒說,但心知肚明。飛機上有近一半的同胞,旁邊的帥哥也是,跟他聊聊經歷及美國的情形(他是跨國公司的職員,據說經常往返中美),倒也輕松不少。我看著站在機尾、面無表情的美國大嫂,感慨這就是美聯(lián)航的服務。旁邊的帥哥激烈地表示:美聯(lián)航的服務很差勁,你看他們有多傲慢,每趟航班都有近一半的華人,可他們就是不提供中文服務。從國內去別的國家,航班上的中國人少多了,可基本上都提供三種語言服務。
平生第一次,我硬生生地體會了美國人的傲慢,加深了對未來的擔憂。直至飛機降落在波士頓羅干機場,走出機場看見房東及朋友如期來接我們時,忐忑的心才一下子定下來。
在房東和朋友的指點下,我們開始了在波士頓的生活。第二天到唐人街去辦美國的電話卡,說是商店有賣。很容易就找到了商店,不大,類似于國內的中型連鎖超市。進去后兒子想上洗手間,遍尋超市不見,問一個亞裔模樣的服務員,怎么表達她都不懂(后來才知道我們常說的WC不是廁所的慣常用法),最后先生說“噓噓”,那姑娘終于明白了。她招手叫來一個白人帥哥帶我們去。那帥哥取來一串鑰匙,開了超市一個角落的門,微笑著讓我們進去,說這是他們員工專用的廁所。那一刻,我們都涌起一股溫暖的感動:美國人還是很友好的。
幾天后我們帶兒子去Government Center辦理入學登記,還在門口東張西望時,一個華人阿姨主動跟我們打招呼,并帶我們去相關部門,全程陪同我們辦理。令我們感慨的是,這里僅憑一紙租房合同就給兒子安排學校及入學前體檢、打疫苗等事宜。其他的,我們只需按約定的時間把兒子送到學校去就OK了,完全不需要自己再去聯(lián)系什么。兒子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就餐,剛開始語言不通,學校安排了華人孩子陪著他。我們以為中餐要交費,結果兒子說沒人收他的錢,真是免費的午餐了。之后兒子帶回一張家庭收入申報表,我們按國家每月給先生的生活費標準1800美元填了,返還給學校。后來知道學校就是憑這張自己填的收入標準判定我們?yōu)樨毨Ь€以下家庭,孩子在校可以享受免費的早餐和午餐。原來,學校根據家長填報的收入額來決定孩子在校就餐的收費標準:同樣的午餐,收入高的家庭收費相對高,收入低的家庭收費就低,貧困家庭完全免費。這讓我們見識了美國式的公平。我們疑惑:學校不要求提供任何經濟證明,家長會如實申報收入嗎?畢竟一頓午餐的費用也不便宜。但他們就是這樣相信著每一個人。
再后來,我們到摩登圖書館辦借書證,只要拿一個通過郵局寄過來的,寫有本人住址及姓名的信封封面,如此足矣。先生辦了借書證,不放心地一個勁兒問可以借多少本書,得到的答復總是“many many”。有了上次申報家庭收入的經歷,我們對老美這種管理模式也就沒那么驚訝了。在借書回去的路上,我們三人討論:美國各機構何以能做到如此?美國人又何以能如此誠信?對于外來者,美國又何以能如此放開,并無所顧忌地接受其共同享受公共資源?
接下來在波士頓的衣食住行,我們繼續(xù)享受著美國的安靜、繁華、文明與秩序。每天早上7點10分左右出門,送兒子去學校,一路翠綠嫣紅相伴,體會著歐式古老建筑的靜謐;經過地鐵站門口,享受著那個站著派送免費報紙的黑人小伙“Good Morning!”的愉快問候。在清晨的藍天白云下,鐵路橋下一群鴿子悠閑地啄食,對來往行人視若無睹;路邊樹上,小松鼠不停地上躥下跳。公交車到站,司機一定是讓坐輪椅的人先上,并離座耐心幫助他們綁好輪椅,下車時再幫助他們解開;等公交車時,冷不防地會有衣著整潔的姑娘、小伙來到人群中,試探性地問著“Can you give me one dollar?”,人們打開皮夾拿零錢時還不忘愉快地跟她(他)交談幾句……如此這般,心總是柔軟的。漸漸地,我們有了想把這美好記下來與人分享的沖動。隨著日子的積累,生活的深入,先生的這種沖動越來越強。
他開始真正地游學。除了一家人的活動外,他經常獨自背著包去尋找波士頓留存的抑或是遺落的文化,津津樂道,樂此不疲。哈佛、麻省、耶魯、波士頓公園、自由之路、茶葉事件地、總統(tǒng)大選現(xiàn)場等,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次回到家,他都激動地嘰里呱啦個不停,跟我們談發(fā)現(xiàn)。我因每天下午3點要接兒子,并不常跟他一起去。后來我提前回國,他便通過QQ不停地跟我分享。如此投入,讓他也鬧出不少驚險事件。記得有天早上快8點了,我接到他的越洋電話:“我迷路了,又坐錯了車,這么晚了還沒去接兒子,怎么辦?”天啊!當時應該是美國的晚上7點了,兒子放學已三個多小時。真有點惱他,但那樣焦急的聲音讓我不忍心責備他,只告訴他別急,趕快去學校。因為我們都交代過兒子,放學沒看到父母的話,一定就在校門口等著,怕相互錯過。兒子肯定一直在這種擔憂中堅守地等著。果不其然,當他花大價錢打的士趕到學校時,看到昏暗的路燈下,兒子獨自站在冬夜的寒風里,禁不住熱淚盈眶。
從此,我的心也揪著,擔心遠在波士頓的他們父子倆。后來發(fā)生了康州校園槍殺案,又發(fā)生了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上帝保佑了我們,我們正在爆炸案現(xiàn)場,但我們沒事?!狈畔码娫挘胰滩蛔‰p手捂胸,低頭默念著感謝上帝。多么不容易,他們正親歷著美國的另一面。
波士頓的一年,給了他太多的體驗與感悟。
轉眼,回國已經兩年,在疲于應付避不掉的凡塵瑣事中,我以為他的激情會消磨掉一些。如我,回國初期,感慨于在美國見到的孩子們對社區(qū)圖書館的熱愛,不停地向周圍的朋友介紹并鼓動,能否利用義工、高校資源建一個類似的圖書館,發(fā)揮美國社區(qū)圖書館那樣的功效,倘若實現(xiàn),那可是我們的孩子之福呀。但自己也就那樣倡議了幾次,畏難種種而沒有行動,曾有過的想法與沖動似乎都已付諸流年。
我以為他也一樣,可他不一樣。他還是那么激情萬丈地談論著這本書,談論著波士頓一年的所見所學所感;在課堂上熱情地與學生分享,試行美國課堂的蘇格拉底教學法……我調侃他的孩子氣,又感動于他的至真至誠及浮華時世下的執(zhí)著。只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愿這個真正讀書人的這本書,能給想去、將去或者已經去過美國的朋友,打開窺視美國的一扇小小的窗。
順便說一句,這本書中不時冒出來的美國當地英語,對我這樣之前只在課堂上、考試中學英語,而從未到過英語國家運用英語交流的人來說,確實還有一番別樣的收獲呢。
鐘慧媛
2015年5月于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