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滿城風雨
臨州人潘大臨,寫得一手好詩。蘇東坡、黃庭堅,都很喜歡他的詩。
但他家貧,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有一句詩流傳得很廣。
臨川的謝無逸寫信問他:老潘,近日有什么新作嗎?
潘的回信是這樣的:
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只是痛恨世俗,弄得我常要為生計所愁。昨日閑臥,聽到窗外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靈感忽來,立即起床,在墻壁上寫下“滿城風雨近重陽”。剛寫完這一句,收租金的人突然上門,唉,真是敗興。只有這一句寄給你了。
聽到這件事的人,都笑老潘迂腐。
貧困出詩人,貧困也打擊詩人。他沒說上門收的是什么租,有可能是房租,也有可能是田租。他要居住,要生活,當他的收入和他的生活,發(fā)生嚴重的矛盾時,他就只有碰運氣了,這不,才來了一句,就斷了思路。
詩只一句,卻因場景畢現(xiàn),成為千古名句。后來好多人根據(jù)潘詩的意境,紛紛續(xù)詩。
比如韓淲寫的:
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豁任行藏。
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
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卷入蒼茫。
比如方岳寫的:
滿城風雨近重陽,城腳誰家菊自黃?
又是江南離別處,寒煙吹雁不成行。
一律詩一絕句,各有千秋。雖借潘詩起句,卻渾然天成,寫景和抒情,詩意橫生。
有詩也有詞。
元朝詩人,倪瓚的《江城子·滿城風雨近重陽》,也是佳作:
滿城風雨近重陽,濕秋光,暗橫塘。蕭瑟汀蒲,岸柳送凄涼。親舊登高前日夢,松菊徑,也應荒??皩⒑挝锉瘸铋L?綠泱泱,繞秋江。流到天涯,盤屈九回腸。煙外青萍飛白鳥,歸路阻,思微茫。
重陽前后,秋風秋雨,離鄉(xiāng)、思鄉(xiāng)、悲苦,這些情感的抒發(fā),和潘大臨的心情,一起滿城風雨,如若在鄉(xiāng)野,這種肅殺感更強烈。
漢字就是奇特,每個字都像一個戰(zhàn)士,這七個字,組成了一個尖刀班,在愁人的悲秋中,活活殺出一條生路來。
(宋 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滿城風雨近重陽》)
和尚扶貧
云庵住在洞山時,有次去信徒家,路過一片茂密的大森林,稍事休息,聽到深谷里流水聲中夾雜著哭聲。他朝深谷仔細察看——有個人蹲在潭水中間。
云庵讓兩個跟隨的腳夫,下去扶人。他們像猴子那樣,背著人,攀壁而上。
背上來一看,是個年輕的瞎女子,年紀十七八歲。
問原因,女子答:我母親去世了,父親在遠方打工,哥哥家也貧困得很,他把我?guī)У竭@里,一把將我推下山谷的水潭里。
云庵很同情這瞎女子,難過得眼淚都流下來了,他回頭對其中的一個腳夫說:你——正好——沒有老婆,你將她帶回家吧,我會為你們提供資助的,一輩子提供!
那腳夫向云庵拜謝,就將女子背下山。
這個瞎女子,后來生了三個兒子,都在云庵所在的寺廟做雜事。云庵有時外出游方,也每年讓人帶來衣食,就如他的子侄一樣。
在作者惠洪眼里,云庵是一個德行高尚的前輩。
云庵對瞎女子的安排,周到實際。如果沒有定心丸,腳夫也不一定答應。在貧困的年代,自己都養(yǎng)不活,怎么可能養(yǎng)活一家老小?如果不是極度貧困,瞎女子的哥哥,斷不會將親妹妹推下懸崖。
云庵是大和尚,有地位,也就有一定的能力,否則,他不會承諾腳夫,一輩子資助。
而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多的是,為什么云庵會毫不猶豫地做了呢?因為他知道,一件事,一做就是一輩子,是需要一些毅力的。況且,這樣的事,幾乎沒有什么回報。
對一個修行者來說,眼前修和心中修,互相結(jié)合,修得實在,心中充實。
云庵德行高尚,一件事,足見他的風格。
(宋 惠洪《冷齋夜話》卷八《云庵活盲女》)
有文化的和尚
1.智覺禪師住在雪竇山的中巖寺,曾經(jīng)作詩一首: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云深處坐禪僧。
我(作者)曾經(jīng)到過新吳的車輪峰下,凌晨起來,爬上高高的閣樓,窺見殘月,聽到猿啼,朗誦此句,大笑,棲鳥驚飛。我又曾從朱崖下瓊山,渡藤橋,千萬峰之間,聽到的聲音,類似車輪峰聽到的一樣,但再也笑不出來,只覺得字字是愁了。
2.東吳僧人惠詮,癲狂污垢,但詩句清婉。他曾經(jīng)在西湖邊一山寺壁上題詩:“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屨。唯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睎|坡一見,在他的詩后和詩:“唯聞煙外鐘,不見煙中寺。幽人夜未寢,草露濕芒屨。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被菰彽脑?,隨著東坡的名氣,也在史上留名了。
3.無可上人的詩:“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p>
4.西湖僧清順,怡然清苦,寫詩多有佳句。他曾賦《十竹》詩云:“城中寸土如寸金,幽軒種竹只十個。春風慎勿長兒孫,穿我階前綠苔破。”蘇東坡晚年也曾與他游玩,多有酬唱。王安石對他的詩,稱贊不絕。
5.東吳僧道潛,是個美男子。他曾從蘇州回杭州,經(jīng)臨平,寫下一首詩:“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出。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shù)滿汀洲?!睎|坡一見如故。
后來,東坡到東徐做太守,道潛去拜訪他,住在逍遙堂,士大夫爭著去見他。東坡請客結(jié)束,和道潛一起,左右都有粉絲跟著。東坡讓一妓前來討詩,道潛拿過筆就寫:“寄語巫山窈窕娘,好將魂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一座大驚,自此,道潛名聞海內(nèi)。
有文化的和尚,歷朝歷代,太多了。對有文化的和尚來說,和尚只是他們所選擇的一種信仰職業(yè),而內(nèi)心的追求,似乎除了佛以外,更多的是詩文。
或者說,他們內(nèi)心的不羈追求,通過詩,表達得更為純粹,心無旁騖,詩才噴涌,往往也會有好詩出現(xiàn)。
歷代的名人,好多與文化僧有交往,有的感情還非常深厚。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蘇以詩會友,他才不管那么多呢,從和尚處或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清順的《十竹》,不僅調(diào)皮,更寫出了當時杭州城的繁榮,這座城市,數(shù)千年前,早就是寸土寸金了。
道潛寫的臨平,藕花洲,至今成為余杭的著名大道。
中年李叔同,有天突然出家了。也許,在他心中,詩和文已經(jīng)不足以撫慰他那空曠的心靈,他需要用佛法來填充內(nèi)心,但這種結(jié)合,迅速讓他成為行業(yè)領袖。
《冷齋夜話》的作者,惠洪,也是見多識廣,與不少名詩人,關系也相當不錯,他的書中,有十分之七八,都寫到了詩。
有文化一定比沒有文化好,如果能知行合一,那一定更好。
(宋 惠洪《冷齋夜話》卷六《誦智覺禪師詩》等)
錢如蜜
仲殊和尚,初游吳中,自背著一只罐子,看見有賣糖餅的,就向他討一文錢,錢到手,就用錢再買賣糖餅人的糖餅,吃了離開。
他曾到某古寺做客,有和尚朋友來看望,就問他們要錢,看望的人互相看了看,很難為情地攤手:身上錢不多,怎么辦呢?仲殊笑答:錢如蜜,一滴也甜。
仲殊的兩個簡單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和別人不同的性格。
他也是北宋的詞人,與蘇軾交情不淺,曾參加進士科考試。年輕時游蕩不羈,差點被妻子毒死,后才棄家做和尚。他有個嗜好,就是喜歡甜食,常食蜜以解毒,人又稱蜜殊。
一般的乞討者,如果想吃甜食,索性直接乞討。問題是,做小買賣的,總希望他的產(chǎn)品能多賣錢,而不是直接用來施舍。仲殊這是在替別人考慮,先討一文錢,游方僧,吃百家飯,乞討是他的權(quán)利,一文錢,起步價,施舍者給了錢,積了小德,德要日日累進。拿到錢后,迅速買糖,對施舍者來說,哈哈,既做了好事,又生意上門。而仲殊,在日常行為中,保持了一種尊嚴。
仲殊向朋友討錢,更是理所當然,他倒沒有更多要求,一文也是好的。在他眼里,只有蜜,太喜歡蜜了。
其實,不只是仲殊喜歡錢,普通人都喜歡錢,只是仲殊直說罷了。
錢如蜜,一滴也好。還有更多的題外話,這里不討論了。
(宋 惠洪《冷齋夜話》卷八《錢如蜜》)
荼毗一個僧
蘇東坡夜宿曹溪,讀《傳燈錄》,燈花掉書卷上,燒掉一個“僧”字??吹竭@樣的情景,他立即在窗子的空欞上寫了幾句詩:山堂夜岑寂,燈下讀《傳燈》。不覺燈花落,荼毗一個僧。
梵志詩曰: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蘇軾的才氣,靈光隨時乍現(xiàn)。
荼毗,是梵語,就是焚燒,但這里的焚燒,指的是僧人死后的火葬。
如果是讀別的書,燈花燒掉一個僧字,也算好詩,但不夠奇,奇的是,蘇軾讀的正是佛教的《傳燈錄》。唉,僧字燒掉,就如同僧人去世,火葬了。
說到死,還有很多的說法。
城外那些土饅頭,就是土墳,你可知道,饅頭的餡在哪里呢?就在城里,人人都是饅頭餡,人人都要死的。不要嫌這個饅頭沒滋味噢,餡在城里呢!
由此死,到彼死,實在讓人思想連連。
另外,從閱讀角度看,蘇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讀書方法,有感而記,隨感隨記。他的《東坡志林》,就是隨手記下的傳世產(chǎn)品。
這幾年,我也隨手記。
2016年6月7日夜十點四十,我正讀一本《元代衣食住行》,恰好看到“元朝皇帝貪杯為歷代帝王望塵莫及”??吹竭@里,抬頭望夜空,突然聽到對面一幢樓里,有間廚房,高壓鍋嗤嗤響,一直響,半夜三更,不知燉什么,后來猜:今日高考,極可能的是,這家有考生,在燉補腦湯什么的。
(宋 惠洪《冷齋夜話》卷十《讀傳燈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