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酒杯要洗
皇帝賜酒給群臣喝,酒喝完,不洗杯子。
有一次,宋孝宗在內廷賜宴,丞相王淮,拿著酒杯喝,鼻涕流進酒杯,過一會,又將鼻涕縮進鼻腔。吳琚也在朝堂上,皇帝看他喝酒面有難色,拿著杯子慢騰騰,就轉頭輕輕地問了問左右,皇帝知道原因后,立即下令清洗杯子。
賜酒的杯子要洗,就從王淮這里開始。
皇帝賜酒,是一種榮耀,如果不是毒酒,大都喝得很爽快,但有人卻不想喝。關鍵場景是,鼻涕流進酒杯,別人是清楚看見的。
這里沒有交代,是共用一個酒杯,還是一人一杯酒?看情形,更像是一個酒杯。
賜酒以前為什么不洗賜酒杯?估計也是因為皇恩浩蕩,你一個被賜的對象,是沒挑剔資格的。
這些并不影響主旨的細節(jié),如果和時代不合拍,應該立即改掉。
上面的王淮,作者同時還寫到因為他,改變了一個禮節(jié)。
大臣見百官,主賓都得穿朝服。當時,正是盛夏,酷熱難擋,王淮體弱,悶暈了,倒在朝堂上?;实哿⒓凑賮碛t(yī),查原因。皇帝明白原因后下詔,百官可以穿著衩衣(衣服旁邊開口)見丞相,這個禮節(jié),也是從王淮開始的。
大熱天,穿著透氣的衣服,總比一點也不透氣的厚笨朝服來得舒服些。
洗酒杯,改衩衣,事情雖小,卻也是莫大的人文關懷。
(宋 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卷一甲集之《賜燕滌爵》《大臣衩衣見百官》)
反動標語
王蘋被皇帝看中,以布衣入館。他的侄子,王誼,年方十四歲,有一天,他在書塾,用紙仿作御批,寫下了一句話:可斬秦檜以謝天下。
這張批折,被王家仆人拿到,他索要千金。孩子父親不答應。同族兄弟對王父說:給他錢,批折就拿回來了,拿到批折,再以敲詐罪追究仆人的罪,千金可返。這個建議,王父還是不答應。仆人就拿著批折告到有關部門。接到這樣的報告,有關部門也害怕秦檜,不敢隱瞞,于是派人向朝廷報告。王誼,自然立即被抓了起來,證據確鑿,事實清楚,打入大牢,準備砍頭。
秦檜看到這個案子,一了解,王誼才十四歲,第二天,就向皇帝報告?;实劭葱⊥跄晟贌o知,赦免了他。
這一段,可以延伸出好多信息。
秦檜的壞名聲,似乎孩子也對他恨之入骨,隨便寫,就想到了這樣的內容。所以,人人都想咬秦檜一口,并得而誅之。
秦檜也有人性的一面,當他看到這個案子的主角,其實就是個熊孩子時,他馬上產生了憐憫之情,否則,他絕對不會向皇帝報告。我秦檜也是有原則的,我并不濫殺無辜。
仆人的喪心病狂。這樣的仆人,真要十分小心,他見不得主人的好,羨慕嫉妒恨,總想改變自己的現(xiàn)狀,好了,把柄有了,大把柄,于是產生了一連串的事。
終究因為是孩子,未成年人,一切都可以原諒,當事人秦檜原諒了,當事人皇帝原諒了,學我的御批,那真是要殺頭的。
權當是一條反動標語吧,言者無罪,你們大人大量噢。
(宋 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卷一甲集之《布衣入館》)
“坐魚”三斤
杭州人將田雞當美味,田雞就是青蛙。政府以前也禁止吃青蛙,因為它能清除田間的害蟲。后來,憲圣南渡(趙構夫人憲圣慈烈皇后吳氏),看著青蛙很像人形,極力向高宗主張,嚴禁吃青蛙。
現(xiàn)在,杭州人吃青蛙的習慣還是改不了。賣青蛙的將冬瓜剖開,青蛙放進去,再送到需要的買主家門口,稱“送冬瓜”。
黃公度做福建地方的長官,有天,他吩咐炊事兵,去市場上買“坐魚”三斤。炊事兵不知道是什么魚,問了很多讀書人,都不知道。當時,林執(zhí)善做州學校的校長,有人告訴炊事兵,林校長博學,他或許知道。炊事兵找到林校長,校長告訴他,你去市場上買三斤田雞就可以了。
田雞買來,黃公度笑著問炊事兵:誰教你的呀?炊事兵答:那個州學校的林校長。黃于是將林請來做好朋友。
中國人的吃,是有悠久歷史的。不因為是益蟲,就不吃了,只要美味,足夠吸引人,即便“拼死吃河豚”,也擋不住好吃的嘴。田里的雞,坐著的魚,換個名稱,吃得安心。
縱然,像憲圣皇后那樣,因為仁慈,看著青蛙像人形,大大的眼睛,那么明亮的眼光,它希望和你交流呢,能忍心吃它嗎?
也有很多人不吃田雞,并且將它尊之為神。
廣西壯族,有個螞拐節(jié),螞拐就是青蛙。他們紀念青蛙,祈求來年的稻谷豐收。節(jié)日里,場面盛大,會有青年男女,戴上青蛙的面具,學著青蛙跳躍的樣子,奮力比賽。還會將一只用于祭祀的青蛙,隆重地裝進棺木里,一路巡游,蛙棺到誰家門口,誰家就會將最好的稻米獻出,一直將蛙棺送到墓地,寨老虔誠打開上一年度的蛙棺,取出蛙的遺骨,以此占卜來年農事的豐歉。
權當南宋的杭州人吃青蛙,是一種習慣,不過,習慣中也有不少是陋習。
淡漠農事,不諳農事,真以為長在田里的,肉質鮮嫩,胖乎乎的,就是田雞啦。
(宋 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卷三丙集之《田雞》)
以瓜止瀉
王繼先,因為醫(yī)術好被宋高宗看重。
有年夏天,高宗拉肚子,王醫(yī)生被叫來。王拜見后,向皇帝提了個要求:我熱死了,能不能先賜個瓜給我吃呀,我吃后,好靜下心來慢慢給陛下看???
高宗急忙讓太官(尚食局官員,管膳食)抱上一個好瓜。王醫(yī)生津津有味地吃著瓜,吃完后,高宗口水也上來了,覺得這瓜一定好吃,連忙問王:我能吃嗎?
王醫(yī)生立即叩頭:臣死罪,我要瓜之前,應該先告訴陛下您,您應該先吃這個瓜的!
又一個好瓜上來,高宗吃了很舒服,肚子也不拉了。
左右驚奇,高宗也有疑問,問王醫(yī)生:你這是什么方子呀?
王答:皇上您只是中暑拉肚子,這個瓜,就能消暑。
看王繼先的漫不經心,其實是一個方子。
這種方子的妙處在于,似乎是開玩笑,玩笑開著開著,就將病治了。
這種方子的前提在于,他深知高宗的體質,也時刻關注著高宗的身體,久居深宮,四體不勤,南宋的消暑條件又不那么好,中個暑是很正常的事。
當然,最重要的是,王繼先的醫(yī)術,高宗極度信任,且關系融洽,因此才有賞瓜之舉,一般的御醫(yī),怎么敢提這樣的要求?戰(zhàn)戰(zhàn)兢兢,打死也不敢!
敢這樣向皇帝要賞賜的,例子不少。
蕭照畫墻畫,也是趣例。
孤山冷堂,在西湖的絕佳處。冷堂規(guī)模壯麗,下植梅數(shù)百株,以備皇帝隨時來游玩。冷堂剛建成的時候,中間有四堵白墻,好幾丈高,空空的。有天,高宗忽傳第二天要去參觀,有官員提建議了:您明天去看冷堂,空空的墻壁,是個遺憾,四壁應該繪上畫。急忙將宮廷畫師蕭照喊來,快去完成這個任務。蕭照領命后,即向皇帝要求:請賜給我四斗好酒,我晚上就去畫。
每敲一鼓,蕭照就喝一斗酒,一斗酒喝完,一堵墻也畫完了。到了四鼓,畫完成,蕭照也喝醉了。
第二天,皇帝來看了四壁的畫,贊嘆不已。
賞瓜、賞酒,都是外物,只是一種愿望表達,最重要的是皇帝對此事的重視,主要領導一重視,什么事都好辦了!
(宋 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卷三丙集之《王醫(yī)》《蕭照畫》)
樊惱自取
韓侘胄打了敗仗,頭發(fā)胡須都白了,困悶不知怎么辦。
皇帝還是派人來安慰他,并在宴會上安排喜劇表演,設法讓他開心。
喜劇演員們表演的,自然是一場喜劇。臺上有三個人,一個叫樊遲,一個叫樊噲,旁邊還有一個叫樊惱。又有一個演員,只管作揖設問。
問樊遲:遲,誰給你取的名啊?
樊遲答:夫子所取。
作揖者拜了又拜:噢,是孔圣人的高徒??!
問樊噲:噲,你的名字誰取的呀?
噲答:漢高祖取的。
作揖者拜了又拜:噢,真是漢朝的名將??!
問樊惱:惱,你的名字,又是誰取的呀?
惱答:樊惱自??!
優(yōu),俳優(yōu),常指男,伶,樂工,也指女,伶優(yōu),往往泛指演員。伶優(yōu)表演,一直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東方朔,他似乎是滑稽的祖宗。
再舉一例笑一下。
漢武帝游上林苑,看見一棵好樹,問東方朔樹名,東方朔說:此樹叫善哉。武帝暗中讓人標記這棵樹。數(shù)年后,再問東方朔此樹名,東方朔答:此樹叫瞿所。武帝立即反問:東方朔,你欺騙我好多年啊,此樹的名字,為何不一樣呢?東方朔答:大為馬,小為駒,長為雞,小為雛,大為牛,小為犢,人生幼為兒、長為老,昨日的善哉,今日已長成瞿所。生老病死,萬物成敗,哪里有定數(shù)?漢武帝于是大笑。
杜甫有四句名詩: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這個君,就是唐朝著名音樂人李龜年,大詩人和音樂人,都一起流落到江南,《江南逢李龜年》,講的是安史之亂,說的也是伶優(yōu)的生活。
所以,伶優(yōu),通常是以機智詼諧的面目出現(xiàn),插科打諢,緩解氣氛。煩惱自取,打一場敗仗算什么呢?不是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嗎?
(宋 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卷五戊集之《伶優(yōu)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