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拋磚引玉

影響中國學(xué)生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 之五 作者:鄭成剛 主編


拋磚引玉

【釋義】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不成熟的意見或文字,引出別人的高見。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時,有一名高僧名叫從稔禪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經(jīng)常在寺里給和尚們講經(jīng)說法。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yán),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能理會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達(dá)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稔禪師故意說:

“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p>

此時眾徒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稔禪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

“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還不如磚的土坯!”

據(jù)《歷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暇,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贊賞,人們因此稱趙暇為“趙倚樓”。當(dāng)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暇的詩才。他聽說趙暇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巖寺游覽,便先趕到靈巖寺,在寺前山墻上題詩兩句,希望趙暇看到后能添補(bǔ)兩句,續(xù)成一首。果然趙暇游覽靈巖寺看到墻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fā),順手在后面續(xù)了兩句,補(bǔ)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暇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暇的佳句,后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xù)詩之說不可信,只是由于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便把它當(dāng)作成語“拋磚引玉”的由來。

報仇雪恥

【釋義】報冤仇洗恥辱。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堅傳》。

漢朝末期,17歲的東吳少年孫堅,有一次與父親做船從富春到錢塘。途遇海賊分贓,孫堅不顧其父和船家的阻撓,提刀上岸,佯裝領(lǐng)兵前來圍剿,嚇退了海賊,保全了貨物。

黃巾起義時,朝廷派中郎將朱討伐。朱委任孫堅為佐軍司馬。在攻打宛城時,孫堅第一個攀上城頭,立了大功。

孫堅率軍北上,聲討董卓。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既不肯借糧,又不肯讓路,都被孫堅殺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