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
【鄭谷】字守愚,唐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光啟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有《鄭守愚文集》。
海棠
春風(fēng)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
秾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這首詩作于僖宗中和年間(881-885)作者避亂蜀中時。另有《蜀中賞海棠》:“濃淡芳春滿蜀鄉(xiāng),半隨風(fēng)雨斷鶯腸?!笨梢姰?dāng)時蜀中海棠之盛。
“春風(fēng)用意勻顏色”二句,從出行賞花說起。首句將“春風(fēng)”譬作一個畫家,說他著意在大地上設(shè)色,作成了海棠盛開的風(fēng)景畫。次句說應(yīng)該賞光,值得去看看“春風(fēng)”舉辦的畫展?!颁N得”是唐人口語,意即值得;“攜觴”即攜酒,用以助興;“賦詩”是為了遣興。
“秾麗最宜新著雨”二句,寫海棠最動人之處。這兩句是詩中可圈可點之句,因為在一般人想來,風(fēng)和日麗的天氣,盛開的海棠是最美的。作者告訴你,不然,是雨后的海棠最美麗,“嬌嬈全在欲開時”,是含苞欲放的海棠最動人。這一說法,與稍前何希堯“著雨胭脂點點消,半開時節(jié)最妖嬈”(《海棠》)詩意相近,是詩人賞花的心得。
“莫愁粉黛臨窗懶”二句,是用典,是尊題,是強此弱彼?!澳睢毕鄠鳛樘拼敲琅?,這里說海棠花的美麗,竟使得莫愁臨窗發(fā)愁,懶得化妝,自以為比不過海棠;“梁廣”為唐代畫家,工花鳥、善賦彩,唐詩人顧況《梁廣畫花歌》有“手把梁生畫花看,凝掩笑心相許”之句,可見他作畫的水平,“丹青點筆遲”是說在海棠花面前,他也不自信了,覺得畫不過“春風(fēng)”。
“朝醉暮吟看不足”二句,寫歸時余興未盡?!俺砟阂鳌北砻髻p花一整天了,“看不足”是說還不想回家。明人王象晉《群芳譜》形容海棠“其花甚豐,其葉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綽綽如處女”。可見海棠的迷人。“羨他蝴蝶宿深枝”,是說人反而羨慕棲息花枝深處的蝴蝶,晚上可以不回家了。
全詩表現(xiàn)出作者對海棠的喜愛,以及賞花的興致。特別是詩中有獨到的賞花心得,所以耐人尋味。
中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quán)。
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
衰遲自喜添詩學(xué),更把前題改數(shù)聯(lián)。
這首詩約作于僖宗廣明元年(880)春初,作者時年三十,在長安應(yīng)試。而詩題使人想起《增廣賢文》兩句話:“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p>
“漠漠秦云淡淡天”二句,寫作者在長安迎來新年。首句寫茫茫秦云(長安舊屬秦地),淡淡天色,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次句“新年景象入中年”,是說在新年的光景中迎接來人生的中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保ā墩撜Z·為政》)晚清易順鼎有句云:“古人五十蓋棺多?!比畾q也可以勉強說“人到中年”了吧。句中有意讓“新年”“中年”這兩個似不沾邊的“年”字重復(fù),形成低回唱嘆之致。
“情多最恨花無語”二句,寫中年的人生感悟。出句是重筆寫中年恨事,“情多”二字首先是想留住青春,其次還可以指一切的貪嗔癡。“花無語”象征訴求得不到回應(yīng)?!盎ā弊执碓V求對象。后來陸放翁有句云:“花若解語還多事”(《閑居自述》),意思是即使訴求得到回應(yīng),但新的訴求還會產(chǎn)生,欲壑難填,回應(yīng)就多事了。對句是一筆帶過,“愁破方知酒有權(quán)”意思是只好借酒澆愁,作者把一句常言,陌生化得如此有鹽有味,“酒有權(quán)”是說酒有威力;要是“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那就應(yīng)該怪酒無“權(quán)”了。
“苔色滿墻尋故第”二句,寫中年的戀舊懷鄉(xiāng)。出句寫中年懷舊,喜歡舊地重游(“尋故第”),找到的卻是滿滿的傷逝(“苔色滿墻”),可不是多事。對句寫中年的鄉(xiāng)愁,“春田”指春耕季節(jié)故鄉(xiāng)田園,“雨聲一夜”是特別想念的時刻往往在雨夜,然而,若把“春田”還給你,你還會像過去一樣地栽種嗎?雖說往事并不如煙,但人生的根本處境,就是回不去了。這兩句把這些人生況味,表達得多么淺顯而深刻?!皾M墻”“一夜”,以準數(shù)詞對數(shù)詞,尤覺靈動。
“衰遲自喜添詩學(xué)”二句,寫中年找到的樂趣。那就是寫詩,有人把寫傳統(tǒng)詩詞的人群稱為“八七六五部隊”,意思是五六十歲的人、七八十歲的人,換言之,“衰遲”之人居多。因為他們有很多人生況味可以慢慢咀嚼了。但寫詩容易寫好難,原因是語言跟不上,不容易寫到位,所以加工是必須的?!案亚邦}改數(shù)聯(lián)”,就是寫不斷地修改舊作。清代袁枚詩云:“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保ā肚才d》)這可好了,中年的人有事可干了。這一結(jié)尾是信手拈來,即成妙諦,包含著幾分自我調(diào)侃,所以為優(yōu)。
這首律詩比《海棠》詩寫得好,人生況味咀嚼得很透,而且在語言運用上,有種種陌生化法子,非常到位,也非常耐味。只是由三十歲人寫出,未免有些少年老成的感覺。在今天看來,三十歲的人生,還早得很呢。
菊
王孫莫把比荊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中國畫以梅、蘭、竹、菊為四君子,《梅蘭竹菊譜》雖出現(xiàn)于明代,但梅、蘭、竹、菊的崇尚,遠在先唐就已形于吟詠。此詩就是一首詠菊的詩。
“王孫莫把比荊蒿”二句,寫菊花未開時植株不顯。首句呼告,“王孫”猶言公子,指五谷不分的富家青年,當(dāng)然也分不清“荊蒿”與菊花。因為菊花在未開花之前,其植株瘦弱,很容易被人混同于荊蒿?!熬湃罩χW毛”,是說在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九日),菊花開放,惹人喜愛,當(dāng)日即有頭上插戴菊花的風(fēng)俗,杜牧即有“人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之句。荊蒿不能插在頭上,這就是區(qū)別了。
“露濕秋香滿池岸”二句,賦予菊花以孤高品格。第三句寫菊花秋日清晨盛開景象,“露濕”以帶露開放暗示新鮮;“秋香滿池岸”謂在池岸上低調(diào)開放,清香卻彌漫襲人。末句“由來不羨瓦松高”,拉來一個陪襯,“瓦松”是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上的植物,唐初崔融作《瓦松賦》云:“崇文館瓦松者,產(chǎn)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名為松,其實“高不及尺,下才如寸”。西晉左思《詠史》云:“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蓖咚梢簿拖喈?dāng)于“山上苗”了,而它的“高”,不過是“地勢使之然”。
反而是地勢較低的菊花,在品格上可以與松樹比美。所以“松菊”從來并稱,如“松菊荒三徑,圖書共五車”(王維)、“知君到三徑,松菊有光輝”(獨孤及)、“滿室圖書在,入門松菊閑”(劉禹錫)等。這首詠菊詩別致之處在于,拿荊蒿、瓦松作反襯,賦菊花以人格。兼之語言樸素,所以能傳。
席上貽歌者
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fēng)唱鷓鴣。
詩題為《席上貽歌者》,當(dāng)時作者在京城長安(九衢),歌者唱的曲子是《山鷓鴣》或《鷓鴣曲》,相傳這個曲調(diào)是“效鷓鴣之聲”,曲調(diào)哀婉清怨,歌詞多是抒發(fā)相思別恨的。
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寫聽歌的感動,俞陛云:“聲音之道,最易感人。昔人詩若‘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橫笛偏吹行路難,一時回首月中看’等句,孤客殊鄉(xiāng),每易生感,此詩亦然。聽歌縱酒,本以排遣客愁,叮嚀歌者,勿唱鷓鴣江南之曲,動我鄉(xiāng)思,正見其鄉(xiāng)心之深切也?!保ā对娋硿\說續(xù)編》)是很中肯的。
一、二句是描寫歌唱環(huán)境的,“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寫長安、長安的酒家歌樓,這是一個引子。重要的在三、四句,有兩個關(guān)鍵詞,一個是“座中亦有江南客”的“亦有”,表明“江南客”不止一個,一個在座中,當(dāng)然是指作者本人了。另一個呢,不在座中,當(dāng)然不是指的歌者了(因為歌者亦在座中),那這個“江南客”在哪兒呢?想想,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歌中?!耳p鴣曲》是江南曲,曲中的別情自然是江南人的別情,恰好切合了座中詩人的身份,所以他要強調(diào)這個“亦有”。
另一關(guān)鍵詞是“莫唱”,人到酒家歌樓,不就是對酒當(dāng)歌來的嗎,怎么能叫別人莫唱呢?其實唐詩寫聽歌,凡是出現(xiàn)“莫唱”二字,意思是已經(jīng)唱了,而且唱出了效果,讓聽的人有不能承受之輕,或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他要說“莫唱”。著例有韓愈《聽穎師彈琴》:“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楊逢春說,“歌既入妙,則能感人,其用筆則以反托縮住,令歌聲之妙在言外傳出。意到筆不到,神韻俱絕。”(《唐詩偶評》)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這是一首送別詩,淮上本指淮南,此指揚州,詩中主題句是“君向瀟湘我向秦”,點出了這首送別詩的特點。什么特點呢?一般的送別詩,發(fā)生在行者與居者之間,送方和別方是很清楚的,而詩中所寫,卻是兩個行者從同一地點向兩個方向出發(fā),一個人渡江向湖南方向走,另一個人(作者)則北向長安。這種情況,發(fā)生在旅途的邂逅中較為常見,故有人將它定位為客中送客,謂之倍覺銷魂。
古人稱作詩為覓句,先到的句子一般都是詩中最重要的、關(guān)鍵的、主題的詩句,“君向瀟湘我向秦”可能就是先得的句子。接下就有一個審度的問題,即這個句子最適合放在詩的什么位置。賀貽孫說,“詩有極尋常語,作發(fā)句無味,倒用作結(jié)方妙者,如此詩。蓋題中正意只‘君向瀟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開頭便說,則淺直無味,此卻倒用作結(jié),悠然情深,覺尚有數(shù)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保ā对姺ぁ罚┻@個說法是很有見地的。這個句子用在結(jié)尾,不言悵別,而悵別之意溢于言外。
再回頭看一、二句,是即景抒情,醞釀離別氣氛的。這里有畫面——揚子江的渡頭、青青的楊柳、風(fēng)中的柳絮楊花、岸邊停泊著待發(fā)的小船,淡淡幾筆,像一幅清新秀雅的圖畫。從語言上看,包含三個同紐(首字同韻)的片語,“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構(gòu)成了一種既輕爽流利又回環(huán)往復(fù),富于情韻美的風(fēng)調(diào),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顯得過于沉重、傷感。三句的“風(fēng)笛”系從楊柳生出,因為古人折柳贈別,笛曲有《折楊柳》,給詩中的離情,加了籌碼。最后,握別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此句的戛然而止,而又余味無窮,“臨歧握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達?!保▌W(xué)鍇)句中對的形式,則為這句詩增添了詠嘆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