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問,為什么要采寫‘大陸新娘’?……”——代中文簡體版序言

臺灣大陸新娘尋訪錄 作者:劉健安


“請問,為什么要采寫‘大陸新娘’?……”——代中文簡體版序言

二〇一六年五月八日,適逢“母親節(jié)”(注:臺灣地區(qū)母親節(jié)在五月份),本書臺版新書發(fā)布會在臺北市最大的書店誠品新光旗艦店舉行。那天來了不少海峽兩岸的媒體朋友,有臺灣本土的中天電視、民視、聯(lián)合報、旺報等媒體,也有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海外版)和香港、澳門駐臺灣的媒體。

在發(fā)布會的受訪環(huán)節(jié)中,有位臺灣媒體的記者問:“請問你為什么要采寫‘大陸新娘’?”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為了記錄歷史!”這位記者朋友頓時滿臉疑惑,可能他沒料到我竟會將被臺灣當局實際上視作“二等半”的“大陸新娘”,提到歷史的高度來看待(注:是因二十幾年前,臺灣當局規(guī)定,大陸配偶在臺的地位不但次于臺灣本島出生人士,而且還次于外籍配偶,故被稱為“二等半”)。由于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得清楚的,當時提問的人又多,對充滿疑惑的臺灣媒體朋友,我笑了笑,沒多加解釋。

現(xiàn)在這本書的中文簡體版將在大陸出版。出版社的朋友要我寫一個自序,簡單介紹一下采寫《臺灣大陸新娘尋訪錄》的心路歷程,于是借此機會談談為什么要將寫這本書當做一段歷史的記錄,同時也愿能借此解釋那位臺灣媒體朋友的疑惑。

我之所以將臺灣的“大陸新娘”現(xiàn)象當作歷史來研究、來記錄,是基于臺灣這個祖國的寶島,是一個以祖國大陸移民為人文社會主體結構的基本史實。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前的幾百年,許多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的人們,為了討生活漂洋過海移民臺灣島,不過那些時期的移民行動雖然甚是頻繁,但規(guī)模一般并不大,而且大多是沾親帶故的碎片形式。直至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末,才有較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最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強占了中國的臺灣,為了長期征服臺灣人民,日本起初是用殺戮與掠奪的方式威權統(tǒng)治臺灣,然后逐步用“皇民文化”的懷柔政策,收買、網羅一幫死心踏地效忠日本天皇的漢奸,為虎作倀幫助馴服臺灣普通老百姓。其中就有當今臺灣“獨派”大佬辜寬敏的父輩,自稱是日本人的“變色龍”李登輝的父輩……

然而日本人徹底改造臺灣人的野心卻不小。他們打心底里就瞧不起、信不過中國大陸移民過來的臺灣人,索性赤膊上陣,將日本本土落后地區(qū)的農戶,整村整村遷移到臺灣。他們將十幾萬移臺的日本人安置在當年看上去原始荒蕪,但卻是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生活資源豐沛的花蓮、臺東一帶的花東縱谷。試圖將臺灣原本以中國大陸人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進行徹底的日本化改造。這是臺灣移民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規(guī)模的非中華民族子孫來臺的移民潮。直到一九四五年抗戰(zhàn)勝利后,被日本人占據半個世紀的臺灣,重歸戰(zhàn)勝國的祖國懷抱。當時接管臺灣的中國政府自然毫不客氣地將這批日本移民采取了即刻驅逐的措施。但人去了,陰魂不散。半個多世紀的日本“皇民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臺灣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留下了幾十萬“隱性日本人”(注:有報道稱有上百萬人)。至今臺灣島上的老人不會講普通話的多,而略通幾句日本語的則不少。而與日本人沾親帶故的人也不少。

到了一九四九年,臺灣又經歷了一次突然而至的規(guī)模較大的移民潮。那就是蔣介石帶領近百萬的殘兵敗將,倉皇逃到臺灣。這次移民潮的人員結構特點就是不僅只有福建人、廣東人,而是包含來自祖國大陸幾乎各個地方的人。從這開始,只流行閩南話、客家話和日本話的臺灣,開始進入了以大陸北方話為主導的時代。臺灣大地上也第一次飄散包羅萬象的外來眷村風味。但是,從此臺灣與祖國大陸的交往關系也戛然而止。那近百萬身不由己的“移民”,成為“鄉(xiāng)愁”重重的一代“移民”。而早前移民到臺灣的人則私底下嘲諷這些人為“難民”。這就是臺灣近百年移民史上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它的特點是被動性移民,成員以年輕男性居多。

又過了四十年,第二次移民潮中的年輕人老了,他們的鄉(xiāng)愁越來越強烈,仍然孑然一身的老男人們憤怒地走上街頭,發(fā)出了“想娘了,要回家”的悲情呼聲。由于他們的不懈奮斗,終于撬動了海峽兩岸緊閉近半個世紀的交往之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兩岸緊閉的大門終于露出了一絲縫隙,臺灣島掀起了老兵返鄉(xiāng)探親潮。然而,可能誰也料想不到的是,老兵返鄉(xiāng)探親潮卻引發(fā)了臺灣又一撥新移民潮。從家鄉(xiāng)探親回來的許多單身老兵不再單身,他們身邊多了一位大陸新娘。接著,隨著兩岸交往逐漸解凍,到大陸去做生意的臺灣人也多了。單身臺商也喜滋滋地帶回了大陸新娘,再接著到大陸去工作的臺灣年輕人也多了,他們與當地的年輕人相識相戀相愛,最終也抱得美人歸。短短十幾年,據臺灣當局相關部門統(tǒng)計,臺灣的大陸配偶已達近四十萬人,其中女性占93%。這就是過去百年間,臺灣出現(xiàn)的三大移民潮。由于前兩次移民潮都保存有大量的原始資料,使得后來的史學者、文藝創(chuàng)作者,很輕松地就得以據此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作。比如前幾年有位自稱外婆是在臺灣出生的日本女作家,就根據日本和臺灣圖書館留存的大量檔案資料,在日本找到了二十幾位二十世紀初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她根據他們的回憶,專程到臺灣花東日本移民遺跡實地拍攝以這些生于臺灣,后又被遣送回日本的人為主題的電影紀錄片,并創(chuàng)作了紀實文學《灣生回家》(注:“灣生”就是“二戰(zhàn)”前在臺灣出生,戰(zhàn)后被遣返的日本人的代名詞)。不過,在她的鏡頭中,在她的筆底下,卻只有日本移民溫情、勤奮、善良、吃苦耐勞的一面,而作者像她的國家一樣至今沒有對日本侵略的那段丑惡歷史進行深刻反省,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日本移民們開發(fā)建設了一個臺灣新東部,日本移民為臺灣打下了現(xiàn)代化的基礎。作者為了配合發(fā)行此書,在眾多“友日”的社會團體和財力捐助支持下,走遍臺灣,舉辦一場又一場的新書發(fā)布會,使《灣生回家》一版又一版地印刷,一時成了暢銷書。當然,還獲了“臺灣圖書獎”,還被臺灣當局列入“教材”補充讀物,又一次影響了不懂歷史的臺灣年輕人。(據最新消息:就在我寫這幾行字的同時,日本媒體爆料,該作者并非日本人,乃“純”臺灣人。作者已承認身份造假。)又比如,曾做過臺灣當局文化部門負責人的那位湖南籍的臺灣女作家,依據各種檔案資料,加上自己的追訪,寫成了大部頭紀實文學《大江大海1949》。從她的視角反映上世紀第二次移民潮流中的眾生相。

可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的第三次移民潮,也就是被稱為“大陸新娘”現(xiàn)象的移民潮,竟鮮有人問津。時間過了二十多年了,在自詡言論自由的臺灣,人們竟然很少見到有關這次移民潮的研究資料,更遑論系統(tǒng)地、客觀地反映這個以女性為主導的特殊的“大陸新娘”移民潮的專著了。這個問題不能不使我這個雖不是臺灣移民,但也是與臺灣有親情關系的小人物感嘆萬分。我想,自己雖然無錢無勢,但作為手中還有一支筆的文化人,為記錄這段或許將被時光湮沒的歷史事實,應責無旁貸地站出來,盡一點綿薄之力,腳踏實地地記錄一些歷史的真相。因此三年前,我開始僅憑臺灣一些好心人提供的點滴線索,背起背包,繞著臺灣島,進行雖然艱苦,但終有收獲的臺灣“大陸新娘”尋訪工作,幾年下來,繞行臺灣島幾圈,收集到了數百位“大陸新娘”的口述資料。

原本我想再多花一些時間,再多下點功夫,深度采訪更多的大陸新娘,但就在這段時間里,我忽然感覺我不能再停留在采訪階段了,我要趕緊將有限的尋訪記錄成書出版。我再不拿出這些歷史素材,若等民進黨“上臺”,可能此書就沒有機會與臺灣讀者見面了。因此,我趕緊調整工作節(jié)奏,加急趕寫,終于趕在離蔡英文“上任”前不到兩個星期,于臺灣“母親節(jié)”的當天,在臺北市發(fā)布出版。非常遺憾的是本書無法更厚重地、更全面地、更科學地反映第三次移民潮。僅僅是大江大海的些微漣漪,僅僅是急就的素描。但,我想只要出版就是成功。因為有這本書,就可有憑有證,有圖有真相。若干年后,或許還能成為原始資料,讓一些史學家們注意,臺灣曾有一個“大陸新娘”現(xiàn)象,有一個數十萬大陸配偶的移民臺灣潮。這些當年的女性,她們大多已是新臺灣人的母親,她們的子女將會給臺灣的社會發(fā)展帶來新鮮的血液。同時,或許此書能給往后的臺灣年輕人留下一點警示:數典不能忘祖。

這本書出來后,有人問我,你既然想反映歷史,為什么讓人讀完后卻仿佛是一本臺灣風情導覽讀本。我只能苦笑,他們不知作者的苦衷。此書的臺灣版甚至沒有署我的真名。這是我生平著書以來,第一次使用了筆名,曰“湖湘老民”。為什么?是我害怕民進黨的綠色恐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民進黨的綠色恐怖已開始顯現(xiàn)。臺灣有人上街譴責其為“土匪政府”。他們的手段不亞于國民黨來臺之初的白色恐怖。)是害怕臺灣的“三害”(臺灣人戲稱所謂民意代表、“名嘴”、賣假藥廣告的媒體為“三害”。)血口噴人,亂撕亂咬嗎?是害怕標榜民主、自由的臺灣當局加害出書的出版社和我的臺灣友人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我確實是有很多苦衷,有很多的內心掙扎,不管如何,先出了書再說吧!疏漏之處慢慢來補充,不足之處,慢慢來充實。我原本要寫的一百位“大陸新娘”才寫了二十幾個,還有很多,我會努力好好寫下去的。我知道,我現(xiàn)在采寫的“大陸新娘”,也許是最后的“大陸新娘”了,她們已完成當初架設兩岸和平之橋的歷史使命,她們融入了臺灣社會,但臺灣當局卻不會讓她們留下痕跡的。因此,她們還在努力為自己正名。歷史是不可抹殺的。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一日

記于湖南長沙德雅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