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在我成長和受教育的那個年代,國家還沒有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人們的思想保守,生活十分簡單。我生長于粵東北的農(nóng)村,能接觸到的外界事物很有限,如此,加深了我對探索外面世界的渴望。
那時,我能接觸到的外國文化,也就是蘇聯(lián)的幾部電影、十幾首歌曲和幾位文學家的作品。
那時候,看電影是很奢侈的娛樂活動。在我看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外國電影中,最熟悉的莫過于蘇聯(lián)電影《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了。
我和伙伴們都十分崇拜影片里的革命領(lǐng)袖和人民英雄,對他們的領(lǐng)袖風范和英勇氣概佩服得五體投地,競相模仿他們的經(jīng)典臺詞。我們背誦臺詞,模仿動作,甚至模擬劇情,還總喜歡在大人面前表演一番。雖然動作生硬,發(fā)音不準,表現(xiàn)幼稚,但還是樂此不疲,因為這是我們在那時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了。大人們笑了,我們也樂了。
電影對人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時隔三十多年,電影里的場景仍不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觀看蘇聯(lián)經(jīng)典電影的樂趣始于對其長久的渴望,回味延伸至觀看電影后很長一段時間,影響延伸至成年之后的為人處事之中。
俄羅斯歌曲也伴隨我成長和求學的整個過程?!犊η锷返拿骺旃?jié)奏和流暢旋律曾讓我精神振奮,《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無限深情和依依惜別曾讓我潸然淚下,《山楂樹》的綿綿思緒和絲絲柔情曾讓我徹夜難眠,《燈光》的清新淳樸和親切溫暖曾讓我茶飯不思,《小路》的真摯浪漫和忠貞不渝曾讓我心馳神往,《伏爾加船夫曲》的深沉憂郁和鏗鏘有力曾讓我唏噓不已,《三套車》的緩緩申訴和詩意情緒曾讓我思緒萬千,《海港之夜》的恬靜深情和含蓄親切也曾令我遐想無邊……最憶是《紅莓花兒開》,這首歌曲簡直就是我揮之不去的“耳蟲”,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它優(yōu)美的旋律總在不經(jīng)意間閃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余音繞梁。
這些經(jīng)典歌曲,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遼闊而神秘國度的小窗,如同一顆顆流星,在我封閉的世界中緩緩劃過,留下永不消逝的亮光。
我的靈魂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追逐著那絲亮光,在思想的荒原上砥礪前行。我像一個漫無目的的游人,不在乎未知的終點,只在乎沿途的風景。
我對俄羅斯音樂(歌曲)的渴望,談不上系統(tǒng)的審美追求,只憑感官點點滴滴地去感受一首歌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只憑直覺零零碎碎地領(lǐng)悟歌詞的意境和情懷。我在點點滴滴中開闊視野,在零零碎碎中豐富思想。
在緩緩前行中,我也認識了一批俄羅斯詞曲作家和歌唱家:米哈伊爾·伊薩克夫斯基、馬特維·勃蘭切爾、麗姬婭·魯斯蘭諾娃、米·馬杜索夫斯基、瓦·索·謝多伊、謝·鮑捷爾科夫、尼·伊凡諾夫等,他們的生平與作品,以及養(yǎng)育他們的那個神秘而遙遠的國度的點點滴滴,慢慢積淀成我對這個國家的憧憬與想象,在我思想的原野上豎立起永久的坐標。
至今,那一篇篇抒情的歌詞,一曲曲動人的旋律,一段段美麗的回憶,總能穿越漫漫的時光隧道,跨過茫茫的思想原野,讓我重返那段樸實而充滿色彩的歲月,追憶那懵懂卻不失追求的似水年華。
文學作品是我了解俄羅斯的另一扇窗口。我接觸到的第一位俄羅斯文學家是高爾基,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對我影響深遠。
小時候,我很羨慕一個小伙伴,他的家里有許多連環(huán)畫。其中,外國題材的連環(huán)畫是同伴間的搶手貨,為了借閱小伙伴們都想方設(shè)法地“取悅”他,爭著幫他做家務(wù)或抄作業(yè)。我也不例外,賣了力氣,流了汗水,終于如愿以償。第一次,我借到了《童年》;第二次,我借到了《在人間》;第三次,我借到了《我的大學》。從此,我認識了高爾基,他的作品,教會了我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童年》告訴我,世界上竟然還有人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悲慘,至少我有家可歸,而高爾基卻無家可歸?!对谌碎g》告訴我,世界上竟然還有人讀書比我更來之不易,至少我能夠上學,還可以通過幫小伙伴做家務(wù)借到連環(huán)畫來讀,而高爾基則不得不終日做苦力才能勉強糊口。生活再艱苦,也要自食其力;條件再惡劣,也要立志讀書?!段业拇髮W》告訴我,世界上的孩子除了像我們一樣要上小學、初中和高中,還要上大學。大學是什么?那時我完全不知道。高爾基為什么苦苦追尋上大學之夢,對此我懵懵懂懂。但他讓我明白:小孩子長大后,要努力上大學。
通往外界的窗口一旦敞開,無邊的風景就會款款而來,層層涌現(xiàn)。透過文學這扇窗,我遇見了高爾基的《海燕》,愛上了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青銅騎士》,迷上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我和同時代成千上萬的青少年一樣,都曾在筆記本上整整齊齊地摘抄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家鄉(xiāng)烈士墓前的那段震撼人心的獨白: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yīng)該是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奉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p>
這段話成了我的座右銘,我曾反復朗讀、背誦。
說來十分有趣,多年以后,借連環(huán)畫給我的那位小伙伴,成了一名商人,生意做到了俄羅斯的莫斯科;而我,則成了一名學者,訪學到了俄羅斯的圣彼得堡。
我無法知道那套高爾基三部曲的連環(huán)畫對我那位兒時伙伴到俄羅斯做生意有無直接的影響,但我十分清楚,我到俄羅斯訪學和這三本連環(huán)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我心靈的深處,那套連環(huán)畫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黑白兩色的畫面、簡明扼要的文字,并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因我生活經(jīng)驗的累積、人生閱歷的豐富和知識視野的開闊而日益清晰。
唯一在印象中變得越來越朦朧,甚至越來越凌亂的,是那個遼闊而神秘的國度。我對俄羅斯的電影、歌曲和文學總是魂牽夢繞,難以忘懷。
我對俄羅斯民族和文化總有一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對它的認知,未必真實;對它的感受,未必真切;對它的態(tài)度,未必正確。似乎多敞開一扇窗,我的視線就變得更模糊;多揭開一層紗,它的色彩就更添一分斑駁。原來,我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局外人,對俄羅斯民族的所見所聞難免道聽途說,對俄羅斯文化的所思所想也難免隔靴搔癢。
多年來,我一直等待著機緣。與其霧里看花,重云賞月,不如身臨其境,把俄羅斯看個真真切切。
人在成長期的記憶,往往會在長成期轉(zhuǎn)化為動力。2014年9月,我來到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理工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訪學。萬事俱備,只欠一雙與心靈交融、發(fā)現(xiàn)大美的慧眼。
我終于有機會邊走邊看這座曾作為俄羅斯首都、被認為是俄羅斯“通往西方世界一扇窗”的城市,邊看邊思這座被譽為“世界博物館之城”的城市,邊思邊寫這座被譽為“北方威尼斯”的城市。在圣彼得堡:
河流是城市的血脈,橋梁是城市的關(guān)節(jié);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宮殿是城市的符號;
公園是城市的標志,教堂是城市的靈魂;
博物館是城市的文脈,圖書館是城市的精神;
音樂廳是城市的律動,植物園是城市的標本。
圣彼得堡是一座可以用雙腳步丈量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眼睛凝視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心智忖度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心靈感觸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詩意書寫的城市。
詩意書寫,是對年少渴望和執(zhí)著的追憶,是對青春激情和夢想的致敬,是對一段異國他鄉(xiāng)如歌過往的美好紀念,是對一個游子丈量城市足跡的深情回望,是對未來千里之志和萬里雄心的遙遠祝福。
2018年10月于深圳西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