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做不到的事
當(dāng)我們探討道德之“底線”時,我們是在假設(shè)道德如一架通天梯,直入云霄的那一端超凡入圣,而最接近地面的那一端,就是底線。底線是最低綱領(lǐng),我們至少要達(dá)到底線——沒敢要求你上到高處去,只比地面高一點點還不行嗎?
按照這種梯子論,似乎底線這件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的,基本而容易大家都不能做到,遂痛心疾首,嘆世道澆薄。
這里恐怕有個錯覺,這種錯覺一定程度上是“底線”這個詞造成的,它在漢語里意味著最低的條件、最低的限度,而當(dāng)這個詞與道德相連時,“限度”指的就是社會中關(guān)于人的行為是否正當(dāng)?shù)钠鸫a的共識,或者說具有最大普遍性的價值。問題在于,這兩個“限度”的意義是不同的,前一個限度在邏輯上是必要條件,而后一個限度,卻未必能構(gòu)成人類生活的必要條件。說明白點兒:在道德問題上,基本的未必是容易的,道德底線與其說是我們最易達(dá)到的,不如說是我們最易逾越的。
比如全世界的幼兒園里,開宗明義要教的一件事,就是毋說謊,這應(yīng)該算是底線了吧?但摸著心口想想,如果這是底線,恐怕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底線之下,底線之上的或許只有若干圣人和那些天真未鑿的孩子。
再比如,毋偷竊,這件事做到也難,你固然不會——主要是不敢——撬人家的房門,但盜版軟件不是用得正氣凜然?
還有毋殺人,說起來似乎大家無異議,是底線,但人類之為萬物靈長,恐怕主要的本事之一就表現(xiàn)在比其他任何物種更善于同類相殘——至少其他物種要互相吃還不會像咱們這樣想出千奇百怪的理由:他是某國人、他是某類人,所以該吃而且吃得正義。
所以,假設(shè)現(xiàn)在有一人站在這里,低眉順眼謙遜地說:女士們先生們,我不撒謊欺騙背信,我不偷竊,我不貪婪嫉妒,我不殺人,我總算達(dá)到了底線,請你們把我算成一個人吧。對此我們會怎么說呢?我們會認(rèn)為這件事只有兩種可能,要么他是騙子,要么他就是傳說中的圣人。
世界各大宗教,包括我們的孔夫子,苦口婆心、連勸帶嚇唬,不過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人之為人的基本道理,但這些基本道理做到了,人離圣人或圣徒其實也就不遠(yuǎn)。所以,我一向不贊成梯子論,這種上層次上境界一步一個臺階的想象有漸入佳境之美,但與人類的真實道德體驗和道德實踐無關(guān)。以為所謂道德底線就是放寬了要求放低了標(biāo)準(zhǔn),因此大家都會達(dá)標(biāo),那最終必會失望。
說到底,所謂道德底線,竊以為就是我們能知而難行的那些道理。父母愛孩子,這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但這不成其為底線,因為正常人都能做得到。但往牛奶里放三聚氰胺,這件事天下人都知道不對,有關(guān)人等在沒被抓住之前就是做不到,所以,一旦抓住,國人皆嘆:底線何在?官員不要貪污,強(qiáng)者不要欺負(fù)弱小,諸如此類大家都知道,是公理是共識,如果民意測驗,大概百分之百贊成,但這百分之百里,還是頗有些人偏就做不到。
——順便說一句,我是從不相信網(wǎng)上搞的那些道德表態(tài),只看統(tǒng)計數(shù)字,你會覺得我們是遍地堯舜,但正如以上所說,道德不是靠群眾表態(tài)搞起來的,這種表態(tài)只是證明我們能知,卻不能證明我們能行。君不見,貪官污吏、騙子歹徒也常常痛心疾首地批評人家不講道德。
我以為,底線不必費(fèi)心去找,從來就有。問題倒在于大家或者有人為什么做不到。但這件事,自古不知多少人想白了頭,在此再寫五百頁也未必說得出子午卯丑。于是,打住,亂翻書。正好翻到《詩經(jīng)》,想起一字曰“比”,倒是可作話頭。
孔孟講道德,主要的路徑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愛你的爹媽孩子,類比一下,也該愛別人的爹媽孩子。這個路徑到了漢儒那里,用來闡釋《詩經(jīng)》,所謂“賦比興”,主要是“比”,由男女調(diào)情比到君臣關(guān)系,由雞毛蒜皮比到軍國大政,總之,一切都是由近及遠(yuǎn),聯(lián)類推廣開去。
所以,《詩經(jīng)》在古代被用作了道德教材,所要學(xué)的自然不是見了俏佳人如何睡不著覺,而是見了俏佳人如何想起天下想起皇上。如果沒有聯(lián)想,世界將會怎樣?至少在古代中國,世界就不成其為世界了。因為按照儒家的規(guī)劃,這個秩序井然的道德世界就是比出來的,比之本意為鳥之聯(lián)翩,說白了就是推比聯(lián)想,由私推到公,由小推到大,由自己的爹推到皇上,理論上,“底線”應(yīng)是一路逶迤,不絕如縷。
看上去很美,在如今的讀經(jīng)派看來,正可濟(jì)世救民。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并非人人都是詩人,按照物理學(xué)常識,能量的傳遞效用會遞減以至于無,比如我知道皇上就好比我的爹,如果我爹在村頭被人打了,我一定拎著鋤頭去廝拼,但如果皇上君父在千里之外的京城遭了外族欺負(fù),那老實說,我還得鋤我的地。
由私比公,可能有私德而常常無公義。公義何在我們知道,但問題是公義與我們何干?你倒是拿人家比爹,誰知人家是不是拿你比兒子?
如此,便是愛自己的兒子給別人的兒子吃三聚氰胺,便是一盤散沙,底線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