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媳婦
我和妻子休了一天假,剛到家,母親就開始跟我們商量。二老爺家二叔的兒子過幾天結婚,本來想讓母親去“架媳婦”的。母親年齡大了,又得看孫子,就想讓媳婦替她去。
在我們這兒,架媳婦可不是隨便誰想去就能去的。一般得是本家大大娘或大老爺家的大大娘去;如果本家是老大,則二老爺家的大大娘去;大大娘的大兒媳婦和大老爺家大大娘的大兒媳婦也可以。架媳婦這活都是以血緣親疏和關系遠近論,不是有頭有臉的人兒,人家是不請的。妻子以前沒干過架媳婦的活,起初很為難。母親鼓勵妻子說這個活兒有些人想干還不讓干呢,架媳婦的活兒不難,她都架了二十幾個了,一教就會。
在農村老家,婚嫁風俗依然濃厚。自由戀愛或經介紹準備結婚前,先要定親。男方把女方及其家人邀請到男方家,男方家提前準備好彩禮:兩身衣服、兩雙襪子、兩雙鞋、兩塊毛巾、兩條絲巾、一把干艾(諧音“愛”,寓意愛情、恩愛)秧、2個蒸餅、10個或20個雞蛋(寓意圓滿)、4盒或1條香煙、一些糖塊(寓意甜蜜),還有定親的彩禮錢和改口費。在我們這兒,改口費200至1000元不等。定親前,女方給男方父母叫嬸子、大娘或阿姨,定親之后,女方再見男方父母時,就得正兒八經改口叫爸媽了。
彩禮錢最初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后來是萬里挑一、萬里挑七(諧音“妻”)。這里的零頭“一”和“七”,可以是一元和七元,也可以根據情況是一十、一百、一千、七千元不等。女方家收到彩禮錢后,需要把“一”和“七”留給男方家。不管挑一還是挑七,一和七都是男方家的了。現在,我們這兒又開始流行“兩萬一千八”(兩家一起發(fā),兩家指新郎父母家和新娘父母家)和“三萬一千八”(三家一起發(fā),三家指新郎父母家、新娘父母家和新郎新娘的新家)。至于彩禮錢,結婚時女方一般都會再帶回男方家,當然也可以留給新娘的娘家籌辦嫁妝用。
結婚那天,女方送親和男方迎親的隊伍里,所忌之人需戴青龍?zhí)?。村里的石碾、石磨也都得蓋上大紅紙、壓上青龍?zhí)?。新郎早晨隨車到新娘家,把新娘接到男方家。婚車去男方家的路上,每遇過橋和村口,都要放鞭炮。遇上別的婚車時,新娘要交換或扔下一枚戒指或頂針?;檐嚨侥蟹酱搴?,新郎要到新娘的車前拜轎。拜完轎,兩個架媳婦的和兩個送糖茶的便來到轎車前敬轎。架媳婦的,一般由嬸子、大娘或嫂子擔任,撒麩子、紙花和端糖茶的,則是由新娘的兩個小姑子擔任。所謂“敬轎”,其實就是在轎車前灑一點糖茶。把新娘架回家,拜堂前先由架媳婦的人用紅線在新娘臉上比畫幾下“開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后,新娘新郎就要在大家的阻攔嬉鬧下入洞房了。這時,不敬上幾包香煙,想把新娘順順溜溜抱進洞房是不可能的。
入了洞房,架媳婦的人負責用碎麥秸把新床上的兩個枕頭填好,即“填枕頭”。然后用兩根干凈的蔥秧當筷子,喂新郎新娘喝面葉。喝面葉時新郎新娘各用一個碗,可以吃一點也可以都吃光。如果碗里有剩余,圍觀的鄉(xiāng)親們可以搶來給小孩吃。搶面葉吃是一種風俗,這些面葉沾有喜氣和好運,誰家的小孩吃了都好。
新郎新娘吃過面葉,就到了坐席的時間了。宴席上上了一半菜(5個菜)后,他們又得挨桌去敬酒。敬酒時,新郎新娘先要對著上座鞠躬,鞠躬后給客人挨個端酒。新郎家有兩輩人或三輩人,敬酒的次數是不同的。如果是三輩人之家,上8個菜后,新郎的父親和大爺或叔叔一起去敬第二次酒;上10個菜時,新郎的爺爺去敬第三次酒。如果只有兩輩人,新郎新娘敬完酒,新郎的父親和大爺或叔叔上10個菜后,去敬一次酒即可。
到晚上鬧洞房前,架媳婦的兩個人又開始忙了。這時,不光手忙,嘴也不閑著。晚上天黑后,她們要為新郎新娘點喜燭。點喜蠟燭時,有套話要說道說道?!斑M屋門,喜盈盈,一對貴人來點燈。伸手點著長明燈,撥燈棒,壓燈虎,閨女小子二十五。多了俺不嫌,少了得給俺補。”點燃蠟燭后,還得補一句:“火柴棒,長又長,過年生個狀元郎”。
在新郎家等到晚上“鬧洞房”的親朋,晚上喝喜酒前,架媳婦的兩個人還要到洞房內給新郎新娘“澆床頭”。她們邊澆酒邊又有話說。“澆、澆床頭,澆、澆床腿,兩口子一輩子不吵嘴;澆,澆門掛,兩口子不嘻(嘻是方言,意為‘笑’)不說話;澆,澆門檻,多在家里少在外;澆,澆門后,兩口子鬧不夠(嬉鬧,永不厭倦)?!?/p>
婚嫁習俗是老輩人一代代傳下來的,農村里年年都用。母親說妻子現在不會,早晚也得學會,以后總要用得著。像大多數從農村走出的兄弟姊妹一樣,我在農村長大,又回農村結的婚,因長期在外生活,對這些傳統(tǒng)習俗卻知之甚少了,聽時如聽趣聞。
這些世代沿襲的傳統(tǒng),在流傳和傳播的過程中,或許不會一成不變下去。母親講的這些習俗,我以前經歷過,卻從沒關心過,一點都不懂。這次一一記錄下來,免得時間久了遺忘,以至于到時不知如何教給后代子孫。
(原載2013年1月15日《齊魯晚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