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復(fù)仇

汪曾祺全集(套裝共12冊) 作者:汪曾祺 著


復(fù)仇[1]

——給一個孩子講的故事

一缶客茶,半支素燭,主人的深情。

“今夜竟掛了單呢”,年青人想想頗自好笑。

他的周身結(jié)束告訴曾經(jīng)長途行腳的人,這樣的一個人,走到這樣冷僻的地方,即使身上沒有帶著錢糧,也會自己設(shè)法尋找一點(diǎn)東西來慰勞一天的跋涉,山上多的是松雞野兔子。所以只說一聲:

“對不起,廟中沒有熱水,施主不能洗腳了?!?/p>

接過土缶放下燭臺,深深一稽首竟自翩然去了,這一稽首里有多少無言的祝福,他知道行路的人睡眠是多么香甜,這香甜誰也沒有理由分沾一點(diǎn)去。

然而出家人的長袖如黃昏蝙蝠的翅子,撲落一點(diǎn)神秘的迷惘,淡淡的卻是永久的如陳年的檀香的煙。

“竟連謝謝也不容說一聲,知道明早甚么時候便會上路了呢?——這燭該是信男善女們供奉的,蜜呢,大概廟后有不少蜂巢吧,那一定有不少野生的花了啊,花許是梔子花,金銀花,……”

他伸手一彈燭焰,其實燭花并沒有長。

“這和尚是住持?是知客?都不是!因為我進(jìn)廟后就沒看見過第二個人,連狗也不養(yǎng)一條,然而和尚決不像一個人住著,佛座前放著兩卷經(jīng),木魚旁還有一個磬,……他許有個徒弟,到遠(yuǎn)遠(yuǎn)的地方去乞食了吧……

“這樣一個地方,除了做和尚是甚么都不適合的?!?/p>

何處有丁丁的聲音,像一串散落的珠子,掉入靜渚的水里,一圈一圈漾開來,他知道這決不是磬。他如同醒在一個淡淡的夢外。

集起渙散的眼光,回顧室內(nèi):沙地,白堊墻,矮桌旁一具草榻,草榻上一個小小的行囊,行囊雖然是小的,里面有蕭蕭的物事,但盡夠他用了,他從未為里面缺少些甚么東西而給自己加上一點(diǎn)不幸。

霍的抽出腰間的寶劍,燭影下寒光逼人,墻上的影子大有起舞之意。

在先,有一種力量督促他,是他自己想使寶劍馴服,現(xiàn)在是這寶劍不甘一刻被冷落,他歸降于他的劍了,寶劍有一種奪人的魅力,她逼出年青人應(yīng)有的愛情。

他記起離家的前夕,母親替他裹了行囊,抽出這劍跟他說了許多話,那些話是他已經(jīng)背得爛熟了的,他一日不會忘記自己的家,也決不會忘記那些話。最后還讓他再念一遍父親臨死的遺囑:

“這劍必須飲我底仇人的血!”

當(dāng)他還在母親的肚里的時候,父親死了,滴盡了最后一滴血,只吐出這一句話,他未叫過一聲父親,可是他深深的記得父親,如果父親看著他長大,也許嵌在他心上的影子不會怎么深。

他走過多少地方,一些在他幼年的幻想之外的地方,從未對粘天的煙波發(fā)過愁,對連綿的群山出過一聲嘆息,即使在荒涼的沙漠里也絕不對熠熠的星辰問過路。

起先,燕子和雁子還告訴他一些春秋的消息,但是節(jié)令的更遞對于一個永遠(yuǎn)以天涯為家的人是不必有所催促的,他漸漸忘記了自己的年歲,雖然還依舊曉得那天是生日。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他曾跟母親承諾過。

曾經(jīng)跟年老的舵工學(xué)得風(fēng)雨晴晦的智識,向江湖的術(shù)士處得來霜雪瘴癘的經(jīng)驗,更從荷箱的郎中的口里掏出許多神奇的秘方,但是這些似乎對他都沒有用了,除了將它們再傳授給別人。

一切全是熟悉了的,倒是有時故鄉(xiāng)的事物會勾起他一點(diǎn)無可奈何的思念,苦竹的籬笆,絡(luò)著許多藤蘿的,晨汲的井,封在滑足的青苔旁的,……他有時有意使這些淡淡的記憶淡起來,但是這些縱然如秋來潮汐,仍舊要像潮汐一樣的退下去,在他這樣的名分下,不容有一點(diǎn)鄉(xiāng)愁,而且年青的人多半不很承認(rèn)自己為故土所縈系,即使是對自己。

甚么東西帶在身上都會加上一點(diǎn)重量(那重量很不輕啊)。曾有一個女孩子想送他一個盛水的土瓶,但是他說:

“謝謝你,好心腸的姑娘,愿山風(fēng)保佑你頰上的酡紅,我不要,而且到要的時候自會有的。”

所以他一身無長物,除了一個行囊,行囊也是不必要的,但沒有行囊總不像個旅客啊。

當(dāng)然,“這劍必須飲我仇人的血”他深深的記著。但是太深了,像已經(jīng)溶化在血里,有時他覺得這事竟似與自己無關(guān)。

今晚頭上有瓦(也許是茅草吧)有草榻,還有蠟燭與蜜茶,這些都是在他希冀之外的,但是他除了感激之外只有一點(diǎn)很少的喜悅,因為他能在風(fēng)露里照樣做夢。

丁丁的聲音緊追著夜風(fēng)。

他跨出房門,(這門是廊房)。殿上一柱紅火,在郁黑里招著皈依的心,他從這一點(diǎn)靜穆的發(fā)散著香氣的光里走出。山門未閉,朦朧里看的很清楚。

山門外有一片平地,正是一個舞劍的場所。

夜已深,星很少,但是有夜的光,夜的本身的光,也夠照出他的劍花朵朵,他收住最后一著,很躊躇滿志,一點(diǎn)輕狂圍住他的周身,最后他把劍平地一揮,一些斷草飛起來,落在他的襟上。和著溺愛與珍惜,在丁丁的聲息中,他小心地把劍插入鞘里。

“施主舞得好劍!”

“見笑,”他有一點(diǎn)失常的高興,羞澀這和尚甚么時候來的?“師父還未睡,法興不淺!”

“這時候,還有人帶著劍。施主想于劍上別有因緣?不是想尋訪著甚么嗎,走了這么多路?!?/p>

和尚年事已大,禿頭上隱隱有剃不去的白發(fā),但是出家人有另外一副較難磨盡的健康,炯炯眸子在黑地里越教人認(rèn)識他有許多經(jīng)典以外的修行,而且似并不拒絕人來叩詢。

“師父好精神,不想睡么?”

“出家人坐坐禪,隨時都可以養(yǎng)神,而且既無必做的日課,又沒有經(jīng)讖道場,格外清閑些,施主也意不想睡,何妨談?wù)勀??!?/p>

他很誠實的,把自己的宿志告訴和尚,也知道和尚本是行腳來到的,靠一個人的力量,把這座久已頹圮的廢廟修起來,便把漫漫的行程結(jié)束在這里,出家人照樣有個家的,后來又來了個遠(yuǎn)方來的頭陀,由掛單而常住了。

“怪不道,……那個師父在那兒呢?”他想問問。

“那邊,”和尚手一指,“這人似乎比施主更高一些,他說他要走遍天下沒有路的地方?!?/p>

“哦——”

“那邊有一座山,山那邊從未有人踏過一個腳印,他一來便發(fā)愿打通一條隧道,你聽那丁丁的聲音,他日夜都在圓這件功德?!?/p>

他浮游在一層無端悵惘里,“竟有這樣的苦心?”

他恨不得立即走到那丁丁的地方去,但是和尚說“天就要發(fā)白了,等明兒吧?!?/p>

明天一早,踏著草上的露水,他走到那夜來向往的山下,行囊都沒有帶,只帶著一口劍,劍是不能離棄須臾的。

一個破蒲團(tuán),一個瘦頭陀。

頭陀的長發(fā)披滿了雙肩,也遮去他的臉,只有兩只眼睛,射出餓虎似的光芒,教人觸到要打個寒噤。年青人的身材面貌打扮和一口劍都照入他的眼里。

頭陀的袖衣上的風(fēng)霜,畫出他走遍的天涯,年青人想這頭陀一定知道許多事情,所以這地方比任何地方更無足留連,但他不想離開一步。

頭陀的話像早干涸了,但幾日相處他并不拒絕回答青年人按不住的問訊。

“師父知道這個人么?”一回頭伸出左腕,左腕上有一個藍(lán)色的人名,那是他父親的仇人,這名字是母親用針刺上去的。

頭陀默不作聲,也伸出自己的左腕,左腕上一樣有一個藍(lán)字的人名,是年青人的父親底。

一種異樣的空氣襲過年青人的心,他的眼睛撲在頭陀的臉上,頭陀的瘦削的臉上沒有表情,悠然揮動手里的斧鏨。

在一陣強(qiáng)烈的顫抖后,年青人手按到自己寶劍柄上。

——這劍必須飲我仇人的血。

“孝順的孩子,你別急,我決不想逃避欠下自己的宿債——但是這還不是時候,須待我把這山鑿?fù)?!?/p>

像驟然解得未懸疑問,他,年青人,接受了頭陀底沒有絲毫祈求的命令,從此他竟然一點(diǎn)輕微的激動都沒有了。

從此丁丁的聲音有了和應(yīng),青年人也備得一副斧鏨,服膺在走遍沒路的地方的苦心下,但他似乎忘記身旁有個頭陀,正如頭陀忘記身旁有一個帶劍的年青人。

日子和石頭損蝕在丁丁的聲里。

你還要問再后么?

一天,鏨子敲在空虛里,一線天光,第一次照入永恒的幽黑。

“呵”,他們齊聲禮贊。

再后呢?

寶劍在冷落里自然生銹的,骨頭也在世紀(jì)的內(nèi)外也一定要腐爛或凝成了化石。

不許再往下問了,你看北斗星已經(jīng)高掛在窗子上了。


[1] 本篇原載1941年3月2日、3日重慶《大公報》,署名“汪曾旗”。1944年作者以同題重寫這篇小說,1946年改定,參見《復(fù)仇》。初收《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8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