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xiàn)今的新文學(xué)的概觀——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學(xué)國文學(xué)會講

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 作者:魯迅 著


作品·雜文

現(xiàn)今的新文學(xué)的概觀
——五月二十二日在燕京大學(xué)國文學(xué)會講

這一年多,我不很向青年諸君說什么話了,因為革命以來,言論的路很窄小,不是過激,便是反動,于大家都無益處。這一次回到北平,幾位舊識的人要我到這里來講幾句,情不可卻,只好來講幾句。但因為種種瑣事,終于沒有想定究竟來講什么——連題目都沒有。

那題目,原是想在車上擬定的,但因為道路壞,汽車顛起來有尺多高,無從想起。我于是偶然感到,外來的東西,單取一件,是不行的,有汽車也須有好道路,一切事總免不掉環(huán)境的影響。文學(xué)——在中國的所謂新文學(xué),所謂革命文學(xué),也是如此。

中國的文化,便是怎樣的愛國者,恐怕也大概不能不承認(rèn)是有些落后。新的事物,都是從外面侵入的。新的勢力來到了,大多數(shù)的人們還是莫名其妙。北平還不到這樣,譬如上海租界,那情形,外國人是處在中央,那外面,圍著一群翻譯,包探,巡捕,西崽……之類,是懂得外國話,熟悉租界章程的。這一圈之外,才是許多老百姓。

老百姓一到洋場,永遠不會明白真實情形,外國人說“Yes”,翻譯道,“他在說打一個耳光”,外國人說“No”,翻出來卻是他說“去槍斃”。倘想要免去這一類無謂的冤苦,首先是在知道得多一點,沖破了這一個圈子。

在文學(xué)界也一樣,我們知道得太不多,而幫助我們知識的材料也太少。梁實秋有一個白璧德,徐志摩有一個泰戈爾,胡適之有一個杜威,——是的,徐志摩還有一個曼殊斐兒,他到她墳上去哭過,——創(chuàng)造社有革命文學(xué),時行的文學(xué)。不過附和的,創(chuàng)作的很有,研究的卻不多,直到現(xiàn)在,還是給幾個出題目的人們?nèi)α似饋怼?/p>

各種文學(xué),都是應(yīng)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推崇文藝的人,雖喜歡說文藝足以煽起風(fēng)波來,但在事實上,卻是政治先行,文藝后變。倘以為文藝可以改變環(huán)境,那是“唯心”之談,事實的出現(xiàn),并不如文學(xué)家所豫想。所以巨大的革命,以前的所謂革命文學(xué)者還須滅亡,待到革命略有結(jié)果,略有喘息的余裕,這才產(chǎn)生新的革命文學(xué)者。為什么呢,因為舊社會將近崩壞之際,是常常會有近似帶革命性的文學(xué)作品出現(xiàn)的,然而其實并非真的革命文學(xué)。例如:或者憎惡舊社會,而只是憎惡,更沒有對于將來的理想;或者也大呼改造社會,而問他要怎樣的社會,卻是不能實現(xiàn)的烏托邦;或者自己活得無聊了,便空泛地希望一大轉(zhuǎn)變,來作刺戟,正如飽于飲食的人,想吃些辣椒爽口;更下的是原是舊式人物,但在社會里失敗了,卻想另掛新招牌,靠新興勢力獲得更好的地位。

希望革命的文人,革命一到,反而沉默下去的例子,在中國便曾有過的。即如清末的南社,便是鼓吹革命的文學(xué)團體,他們嘆漢族的被壓制,憤滿人的兇橫,渴望著“光復(fù)舊物”。但民國成立以后,倒寂然無聲了。我想,這是因為他們的理想,是在革命以后,“重見漢官威儀”,峨冠博帶。而事實并不這樣,所以反而索然無味,不想執(zhí)筆了。俄國的例子尤為明顯,十月革命開初,也曾有許多革命文學(xué)家非常驚喜,歡迎這暴風(fēng)雨的襲來,愿受風(fēng)雷的試煉。但后來,詩人葉遂寧,小說家索波里自殺了,近來還聽說有名的小說家愛倫堡有些反動。這是什么緣故呢?就因為四面襲來的并不是暴風(fēng)雨,來試煉的也并非風(fēng)雷,卻是老老實實的“革命”??障氡粨羲榱?,人也就活不下去,這倒不如古時候相信死后靈魂上天,坐在上帝旁邊吃點心的詩人們福氣。因為他們在達到目的之前,已經(jīng)死掉了。

中國,據(jù)說,自然是已經(jīng)革了命,——政治上也許如此罷,但在文藝上,卻并沒有改變。有人說,“小資產(chǎn)階級文學(xué)之抬頭”了,其實是,小資產(chǎn)階級文學(xué)在那里呢,連“頭”也沒有,那里說得到“抬”。這照我上面所講的推論起來,就是文學(xué)并不變化和興旺,所反映的便是并無革命和進步,——雖然革命家聽了也許不大喜歡。

至于創(chuàng)造社所提倡的,更徹底的革命文學(xué)——無產(chǎn)階級文學(xué),自然更不過是一個題目。這邊也禁,那邊也禁的王獨清的從上海租界里遙望廣州暴動的詩,“Pong Pong Pong”,鉛字逐漸大了起來,只在說明他曾為電影的字幕和上海的醬園招牌所感動,有模仿勃洛克的《十二個》之志而無其力和才。郭沫若的《一只手》是很有人推為佳作的,但內(nèi)容說一個革命者革命之后失了一只手,所余的一只還能和愛人握手的事,卻未免“失”得太巧。五體,四肢之中,倘要失去其一,實在還不如一只手;一條腿就不便,頭自然更不行了。只準(zhǔn)備失去一只手,是能減少戰(zhàn)斗的勇往之氣的;我想,革命者所不惜犧牲的,一定不只這一點?!兑恢皇帧芬策€是窮秀才落難,后來終于中狀元,諧花燭的老調(diào)。

但這些卻也正是中國現(xiàn)狀的一種反映。新近上海出版的革命文學(xué)的一本書的封面上,畫著一把鋼叉,這是從《苦悶的象征》的書面上取來的,叉的中間的一條尖刺上,又安一個鐵錘,這是從蘇聯(lián)的旗子上取來的。然而這樣地合了起來,卻弄得既不能刺,又不能敲,只能在表明這位作者的庸陋,——也正可以做那些文藝家的徽章。

從這一階級走到那一階級去,自然是能有的事,但最好是意識如何,便一一直說,使大眾看去,為仇為友,了了分明。不要腦子里存著許多舊的殘滓,卻故意瞞了起來,演戲似的指著自己的鼻子道,“惟我是無產(chǎn)階級!”現(xiàn)在的人們既然神經(jīng)過敏,聽到“俄”字便要氣絕,連嘴唇也快要不準(zhǔn)紅了,對于出版物,這也怕,那也怕;而革命文學(xué)家又不肯多紹介別國的理論和作品,單是這樣的指著自己的鼻子,臨了便會像前清的“奉旨申斥”一樣,令人莫名其妙的。

對于諸君,“奉旨申斥”大概還須解釋幾句才會明白罷。這是帝制時代的事。一個官員犯了過失了,便叫他跪在一個什么門外面,皇帝差一個太監(jiān)來斥罵。這時須得用一點化費,那么,罵幾句就完;倘若不用,他便從祖宗一直罵到子孫。這算是皇帝在罵,然而誰能去問皇帝,問他究竟可是要這樣地罵呢?去年,據(jù)日本的雜志上說,成仿吾是由中國的農(nóng)工大眾選他往德國研究戲曲去了,我們也無從打聽,究竟真是這樣地選了沒有。

所以我想,倘要比較地明白,還只好用我的老話,“多看外國書”,來打破這包圍的圈子。這事,于諸君是不甚費力的。關(guān)于新興文學(xué)的英文書或英譯書,即使不多,然而所有的幾本,一定較為切實可靠。多看些別國的理論和作品之后,再來估量中國的新文藝,便可以清楚得多了。更好是紹介到中國來;翻譯并不比隨便的創(chuàng)作容易,然而于新文學(xué)的發(fā)展卻更有功,于大家更有益。

革命時代的文學(xué)
——四月八日在黃埔軍官學(xué)校講

今天要講幾句的話是就將這“革命時代的文學(xué)”算作題目。這學(xué)校是邀過我好幾次了,我總是推宕著沒有來。為什么呢?因為我想,諸君的所以來邀我,大約是因為我曾經(jīng)做過幾篇小說,是文學(xué)家,要從我這里聽文學(xué)。其實我并不是的,并不懂什么。我先正經(jīng)學(xué)習(xí)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xué)要好一些。自然,因為自己的嗜好,文學(xué)書是也時??纯吹?,不過并無心得,能說出于諸君有用的東西來。加以這幾年,自己在北京所得的經(jīng)驗,對于一向所知道的前人所講的文學(xué)的議論,都漸漸的懷疑起來。那是開槍打殺學(xué)生的時候罷,文禁也嚴(yán)厲了,我想:文學(xué)文學(xué),是最不中用的,沒有力量的人講的;有實力的人并不開口,就殺人,被壓迫的人講幾句話,寫幾個字,就要被殺;即使幸而不被殺,但天天吶喊,叫苦,鳴不平,而有實力的人仍然壓迫,虐待,殺戮,沒有方法對付他們,這文學(xué)于人們又有什么益處呢?

在自然界里也這樣,鷹的捕雀,不聲不響的是鷹,吱吱叫喊的是雀;貓的捕鼠,不聲不響的是貓,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結(jié)果,還是只會開口的被不開口的吃掉。文學(xué)家弄得好,做幾篇文章,也許能夠稱譽于當(dāng)時,或者得到多少年的虛名罷,——譬如一個烈士的追悼會開過之后,烈士的事情早已不提了,大家倒傳誦著誰的挽聯(lián)做得好:這實在是一件很穩(wěn)當(dāng)?shù)馁I賣。

但在這革命地方的文學(xué)家,恐怕總喜歡說文學(xué)和革命是大有關(guān)系的,例如可以用這來宣傳,鼓吹,煽動,促進革命和完成革命。不過我想,這樣的文章是無力的,因為好的文藝作品,向來多是不受別人命令,不顧利害,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的東西;如果先掛起一個題目,做起文章來,那又何異于八股,在文學(xué)中并無價值,更說不到能否感動人了。為革命起見,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學(xué)”倒無須急急,革命人做出東西來,才是革命文學(xué)。所以,我想:革命,倒是與文章有關(guān)系的。革命時代的文學(xué)和平時的文學(xué)不同,革命來了,文學(xué)就變換色彩。但大革命可以變換文學(xué)的色彩,小革命卻不,因為不算什么革命,所以不能變換文學(xué)的色彩。在此地是聽?wèi)T了“革命”了,江蘇浙江談到革命二字,聽的人都很害怕,講的人也很危險。其實“革命”是并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會才會改革,人類才會進步,能從原蟲到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就因為沒有一刻不在革命。生物學(xué)家告訴我們:“人類和猴子是沒有大兩樣的,人類和猴子是表兄弟。”但為什么人類成了人,猴子終于是猴子呢?這就因為猴子不肯變化——它愛用四只腳走路。也許曾有一個猴子站起來,試用兩腳走路的罷,但許多猴子就說:“我們底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許你站!”咬死了。它們不但不肯站起來,并且不肯講話,因為它守舊。人類就不然,他終于站起,講話,結(jié)果是他勝利了。現(xiàn)在也還沒有完。所以革命是并不稀奇的,凡是至今還未滅亡的民族,還都天天在努力革命,雖然往往不過是小革命。

大革命與文學(xué)有什么影響呢?大約可以分開三個時候來說:

(一)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學(xué),大抵是對于種種社會狀態(tài),覺得不平,覺得痛苦,就叫苦,鳴不平,在世界文學(xué)中關(guān)于這類的文學(xué)頗不少。但這些叫苦鳴不平的文學(xué)對于革命沒有什么影響,因為叫苦鳴不平,并無力量,壓迫你們的人仍然不理,老鼠雖然吱吱地叫,盡管叫出很好的文學(xué),而貓兒吃起它來,還是不客氣。所以僅僅有叫苦鳴不平的文學(xué)時,這個民族還沒有希望,因為止于叫苦和鳴不平。例如人們打官司,失敗的方面到了分冤單的時候,對手就知道他沒有力量再打官司,事情已經(jīng)了結(jié)了;所以叫苦鳴不平的文學(xué)等于喊冤,壓迫者對此倒覺得放心。有些民族因為叫苦無用,連苦也不叫了,他們便成為沉默的民族,漸漸更加衰頹下去,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就都沒有什么聲音了!至于富有反抗性,蘊有力量的民族,因為叫苦沒用,他便覺悟起來,由哀音而變?yōu)榕稹E鸬奈膶W(xué)一出現(xiàn),反抗就快到了;他們已經(jīng)很憤怒,所以與革命爆發(fā)時代接近的文學(xué)每每帶有憤怒之音;他要反抗,他要復(fù)仇。蘇俄革命將起時,即有些這類的文學(xué)。但也有例外,如波蘭,雖然早有復(fù)仇的文學(xué),然而他的恢復(fù),是靠著歐洲大戰(zhàn)的。

(二)到了大革命的時代,文學(xué)沒有了,沒有聲音了,因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蕩,大家由呼喊而轉(zhuǎn)入行動,大家忙著革命,沒有閑空談文學(xué)了。還有一層,是那時民生凋敝,一心尋面包吃尚且來不及,那里有心思談文學(xué)呢?守舊的人因為受革命潮流的打擊,氣得發(fā)昏,也不能再唱所謂他們底文學(xué)了。有人說:“文學(xué)是窮苦的時候做的”,其實未必,窮苦的時候必定沒有文學(xué)作品的;我在北京時,一窮,就到處借錢,不寫一個字,到薪俸放時,才坐下來做文章。忙的時候也必定沒有文學(xué)作品,挑擔(dān)的人必要把擔(dān)子放下,才能做文章;拉車的人也必要把車子放下,才能做文章。大革命時代忙得很,同時又窮得很,這一部分人和那一部分人斗爭,非先行變換現(xiàn)代社會底狀態(tài)不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做文章;所以大革命時代的文學(xué)便只好暫歸沉寂了。

(三)等到大革命成功后,社會底狀態(tài)緩和了,大家底生活有余裕了,這時候就又產(chǎn)生文學(xué)。這時候底文學(xué)有二:一種文學(xué)是贊揚革命,稱頌革命,——謳歌革命,因為進步的文學(xué)家想到社會改變,社會向前走,對于舊社會的破壞和新社會的建設(shè),都覺得有意義,一方面對于舊制度的崩壞很高興,一方面對于新的建設(shè)來謳歌。另有一種文學(xué)是吊舊社會的滅亡——挽歌——也是革命后會有的文學(xué)。有些的人以為這是“反革命的文學(xué)”,我想,倒也無須加以這么大的罪名。革命雖然進行,但社會上舊人物還很多,決不能一時變成新人物,他們的腦中滿藏著舊思想舊東西;環(huán)境漸變,影響到他們自身的一切,于是回想舊時的舒服,便對于舊社會眷念不已,戀戀不舍,因而講出很古的話,陳舊的話,形成這樣的文學(xué)。這種文學(xué)都是悲哀的調(diào)子,表示他心里不舒服,一方面看見新的建設(shè)勝利了,一方面看見舊的制度滅亡了,所以唱起挽歌來。但是懷舊,唱挽歌,就表示已經(jīng)革命了,如果沒有革命,舊人物正得勢,是不會唱挽歌的。

不過中國沒有這兩種文學(xué)——對舊制度挽歌,對新制度謳歌;因為中國革命還沒有成功,正是青黃不接,忙于革命的時候。不過舊文學(xué)仍然很多,報紙上的文章,幾乎全是舊式。我想,這足見中國革命對于社會沒有多大的改變,對于守舊的人沒有多大的影響,所以舊人仍能超然物外。廣東報紙所講的文學(xué),都是舊的,新的很少,也可以證明廣東社會沒有受革命影響;沒有對新的謳歌,也沒有對舊的挽歌,廣東仍然是十年前底廣東。不但如此,并且也沒有叫苦,沒有鳴不平;止看見工會參加游行,但這是政府允許的,不是因壓迫而反抗的,也不過是奉旨革命。中國社會沒有改變,所以沒有懷舊的哀詞,也沒有嶄新的進行曲,只在蘇俄卻已產(chǎn)生了這兩種文學(xué)。他們的舊文學(xué)家逃亡外國,所作的文學(xué),多是吊亡挽舊的哀詞;新文學(xué)則正在努力向前走,偉大的作品雖然還沒有,但是新作品已不少,他們已經(jīng)離開怒吼時期而過渡到謳歌的時期了。贊美建設(shè)是革命進行以后的影響,再往后去的形怎樣,現(xiàn)在不得而知,但推想起來,大約是平民文學(xué)罷,因為平民的世界,是革命的結(jié)果。

現(xiàn)在中國自然沒有平民文學(xué),世界上也還沒有平民文學(xué),所有的文學(xué),歌呀,詩呀,大抵是給上等人看的;他們吃飽了,睡在躺椅上,捧著看。一個才子出門遇見一個佳人,兩個人很要好,有一個不才子從中搗亂,生出差遲來,但終于團圓了。這樣地看看,多么舒服?;蛘咧v上等人怎樣有趣和快樂,下等人怎樣可笑。前幾年《新青年》載過幾篇小說,描寫罪人在寒地里的生活,大學(xué)教授看了就不高興,因為他們不喜歡看這樣的下流人。如果詩歌描寫車夫,就是下流詩歌;一出戲里,有犯罪的事,就是下流戲。他們的戲里的腳色,止有才子佳人,才子中狀元,佳人封一品夫人,在才子佳人本身很歡喜,他們看了也很歡喜,下等人沒奈何,也只好替他們一同歡喜歡喜。在現(xiàn)在,有人以平民——工人農(nóng)民——為材料,做小說做詩,我們也稱之為平民文學(xué),其實這不是平民文學(xué),因為平民還沒有開口。這是另外的人從旁看見平民的生活,假托平民底口吻而說的。眼前的文人有些雖然窮,但總比工人農(nóng)民富足些,這才能有錢去讀書,才能有文章;一看好像是平民所說的,其實不是;這不是真的平民小說。平民所唱的山歌野曲,現(xiàn)在也有人寫下來,以為是平民之音了,因為是老百姓所唱。但他們間接受古書的影響很大,他們對于鄉(xiāng)下的紳士有田三千畝,佩服得不了,每每拿紳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紳士們慣吟五言詩,七言詩;因此他們所唱的山歌野曲,大半也是五言或七言。這是就格律而言,還有構(gòu)思取意,也是很陳腐的,不能稱是真正的平民文學(xué)?,F(xiàn)在中國底小說和詩實在比不上別國,無可奈何,只好稱之曰文學(xué);談不到革命時代的文學(xué),更談不到平民文學(xué)?,F(xiàn)在的文學(xué)家都是讀書人,如果工人農(nóng)民不解放,工人農(nóng)民的思想,仍然是讀書人的思想,必待工人農(nóng)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學(xué)。有些人說:“中國已有平民文學(xué)”,其實這是不對的。

諸君是實際的戰(zhàn)爭者,是革命的戰(zhàn)士,我以為現(xiàn)在還是不要佩服文學(xué)的好。學(xué)文學(xué)對于戰(zhàn)爭,沒有益處,最好不過作一篇戰(zhàn)歌,或者寫得美的,便可于戰(zhàn)余休憩時看看,倒也有趣。要講得堂皇點,則譬如種柳樹,待到柳樹長大,濃陰蔽日,農(nóng)夫耕作到正午,或者可以坐在柳樹底下吃飯,休息休息。中國現(xiàn)在的社會情狀,止有實地的革命戰(zhàn)爭,一詩嚇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自然也有人以為文學(xué)于革命是有偉力的,但我個人總覺得懷疑,文學(xué)總是一種余裕的產(chǎn)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的。

人大概是不滿于自己目前所做的事的,我一向只會做幾篇文章,自己也做得厭了,而捏槍的諸君,卻又要聽講文學(xué)。我呢,自然倒愿意聽聽大炮的聲音,仿佛覺得大炮的聲音或者比文學(xué)的聲音要好聽得多似的。我的演說只有這樣多,感謝諸君聽完的厚意!

文學(xué)上的折扣

有一種無聊小報,以登載誣蔑一部分人的小說自鳴得意,連姓名也都給以影射的,忽然對于投稿,說是“如含攻訐個人或團體性質(zhì)者恕不揭載”了,便不禁想到了一些事——

凡我所遇見的研究中國文學(xué)的外國人中,往往不滿于中國文章之夸大。這真是雖然研究中國文學(xué),恐怕到死也還不會懂得中國文學(xué)的外國人。倘是我們中國人,則只要看過幾百篇文章,見過十來個所謂“文學(xué)家”的行徑,又不是剛剛“從民間來”的老實青年,就決不會上當(dāng)。因為我們慣熟了,恰如錢店伙計的看見鈔票一般,知道什么是通行的,什么是該打折扣的,什么是廢票,簡直要不得。

譬如說罷,稱贊貴相是“兩耳垂肩”,這時我們便至少將他打一個對折,覺得比通常也許大一點,可是決不相信他的耳朵像豬玀一樣。說愁是“白發(fā)三千丈”,這時我們便至少將他打一個二萬扣,以為也許有七八尺,但決不相信它會盤在頂上像一個大草囤。這種尺寸,雖然有些模胡,不過總不至于相差太遠。反之,我們也能將少的增多,無的化有,例如戲臺上走出四個拿刀的瘦伶仃的小戲子,我們就知道這是十萬精兵;刊物上登載一篇儼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們就知道字里行間還有看不見的鬼把戲。

又反之,我們并且能將有的化無,例如什么“枕戈待旦”呀,“臥薪嘗膽”呀,“盡忠報國”呀,我們也就即刻會看成白紙,恰如還未定影的照片,遇到了日光一般。

但這些文章,我們有時也還看。蘇東坡貶黃州時,無聊之至,有客來,便要他談鬼??驼f沒有。東坡道:“你姑且胡說一通罷。”我們的看,也不過這意思。但又可知道社會上有這樣的東西,是費去了多少無聊的眼力。人們往往以為打牌,跳舞有害,實則這種文章的害還要大,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給它教成后天的低能兒的。

《頌》詩早已拍馬,《春秋》已經(jīng)隱瞞,戰(zhàn)國時談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聳聽,就是以美詞動聽,于是夸大,裝腔,撒謊,層出不窮。現(xiàn)在的文人雖然改著了洋服,而骨髓里卻還埋著老祖宗,所以必須取消或折扣,這才顯出幾分真實。

“文學(xué)家”倘不用事實來證明他已經(jīng)改變了他的夸大,裝腔,撒謊……的老脾氣,則即使對天立誓,說是從此要十分正經(jīng),否則天誅地滅,也還是徒勞的。因為我們也早已看慣了許多家都釘著“假冒王麻子滅門三代”的金漆牌子的了,又何況他連小尾巴也還在搖搖搖呢。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這來由,已經(jīng)在《吶喊》的序文上,約略說過了。這里還應(yīng)該補敘一點的,是當(dāng)我留心文學(xué)的時候,情形和現(xiàn)在很不同: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xué),做小說的也決不能稱為文學(xué)家,所以并沒有人想在這一條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里的意思,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

但也不是自己想創(chuàng)作,注重的倒是在紹介,在翻譯,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別是被壓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為那時正盛行著排滿論,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為同調(diào)的。所以“小說作法”之類,我一部都沒有看過,看短篇小說卻不少,小半是自己也愛看,大半則因了搜尋紹介的材料。也看文學(xué)史和批評,這是因為想知道作者的為人和思想,以便決定應(yīng)否紹介給中國。和學(xué)問之類,是絕不相干的。

因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勢必至于傾向了東歐,因此所看的俄國,波蘭以及巴爾干諸小國作家的東西就特別多。也曾熱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記得當(dāng)時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理(N. Gogol)和波蘭的顯克微支(H. 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鷗外。

回國以后,就辦學(xué)校,再沒有看小說的工夫了,這樣的有五六年。為什么又開手了呢?——這也已經(jīng)寫在《吶喊》的序文里,不必說了。但我的來做小說,也并非自以為有做小說的才能,只因為那時是住在北京的會館里的,要做論文罷,沒有參考書,要翻譯罷,沒有底本,就只好做一點小說模樣的東西塞責(zé),這就是《狂人日記》。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yī)學(xué)上的知識,此外的準(zhǔn)備,一點也沒有。

但是《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回一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里我必得記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

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的稱小說為“閑書”,而且將“為藝術(shù)的藝術(shù)”,看作不過是“消閑”的新式的別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qū)⒁馑紓鹘o別人了,就寧可什么陪襯拖帶也沒有。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有主要的幾個人(但現(xiàn)在的花紙卻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對于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寫風(fēng)月,對話也決不說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沒有相宜的白話,寧可引古語,希望總有人會懂,只有自己懂得或連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來的字句,是不大用的。這一節(jié),許多批評家之中,只有一個人看出來了,但他稱我為Stylist。

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fā)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fā)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有人說,我的那一篇是罵誰,某一篇又是罵誰,那是完全胡說的。

不過這樣的寫法,有一種困難,就是令人難以放下筆。一氣寫下去,這人物就逐漸活動起來,盡了他的任務(wù)。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來一打岔,放下許久之后再來寫,性格也許就變了樣,情景也會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來。例如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寫性的發(fā)動和創(chuàng)造,以至衰亡的,而中途去看報章,見了一位道學(xué)的批評家攻擊情詩的文章,心里很不以為然,于是小說里就有一個小人物跑到女媧的兩腿之間來,不但不必有,且將結(jié)構(gòu)的宏大毀壞了。但這些處所,除了自己,大概沒有人會覺到的,我們的批評大家成仿吾先生,還說這一篇做得最出色。

我想,如果專用一個人做骨干,就可以沒有這弊病的,但自己沒有試驗過。

忘記是誰說的了,總之是,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fā),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我常在學(xué)學(xué)這一種方法,可惜學(xué)不好。

可省的處所,我決不硬添,做不出的時候,我也決不硬做,但這是因為我那時別有收入,不靠賣文為活的緣故,不能作為通例的。

還有一層,是我每當(dāng)寫作,一律抹殺各種的批評。因為那時中國的創(chuàng)作界固然幼稚,批評界更幼稚,不是舉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將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覺得非自殺不足以謝天下的。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于作者有益。

但我??赐鈬呐u文章,因為他于我沒有恩怨嫉恨,雖然所評的是別人的作品,卻很有可以借鏡之處。但自然,我也同時一定留心這批評家的派別。

以上,是十年前的事了,此后并無所作,也沒有長進,編輯先生要我做一點這類的文章,怎么能呢。拉雜寫來,不過如此而已。

為了忘卻的紀(jì)念

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紀(jì)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并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

兩年前的此時,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們的五個青年作家同時遇害的時候。當(dāng)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也許是不愿,或不屑載這件事,只在《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記》,中間說:

“他做了好些詩,又譯過匈牙利詩人彼得斐的幾首詩,當(dāng)時的《奔流》的編輯者魯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來信要和他會面,但他卻是不愿見名人的人,結(jié)果是魯迅自己跑來找他,竭力鼓勵他從事文學(xué)的工作,但他終于不能坐在亭子間里寫,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捕了。……”

這里所說的我們的事情其實是不確的。白莽并沒有這么高慢,他曾經(jīng)到過我的寓所來,但也不是因為我要求和他會面;我也沒有這么高慢,對于一位素不相識的投稿者,會輕率的寫信去叫他。我們相見的原因很平常,那時他所投的是從德文譯出的《彼得斐傳》,我就發(fā)信去討原文,原文是載在詩集前面的,郵寄不便,他就親自送來了??慈ナ且粋€二十多歲的青年,面貌很端正,膚色是黑黑的,當(dāng)時的談話我已經(jīng)忘卻,只記得他自說姓徐,象山人;我問他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這么一個怪名字(怎么怪法,現(xiàn)在也忘卻了),他說她就喜歡起得這么怪,羅曼諦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對勁了。就只剩了這一點。

夜里,我將譯文和原文粗粗的對了一遍,知道除幾處誤譯之外,還有一個故意的曲譯。他像是不喜歡“國民詩人”這個字的,都改成“民眾詩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來信,說很悔和我相見,他的話多,我的話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我便寫一封回信去解釋,說初次相會,說話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訴他不應(yīng)該由自己的愛憎,將原文改變。因為他的原書留在我這里了,就將我所藏的兩本集子送給他,問他可能再譯幾首詩,以供讀者的參看。他果然譯了幾首,自己拿來了,我們就談得比第一回多一些。這傳和詩,后來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我們第三次相見,我記得是在一個熱天。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是一個革命者,剛由被捕而釋出,衣服和書籍全被沒收了,連我送他的那兩本;身上的袍子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沒有夾衫,而必須穿長衣,所以只好這么出汗。我想,這大約就是林莽先生說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我很欣幸他的得釋,就趕緊付給稿費,使他可以買一件夾衫,但一面又很為我的那兩本書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那兩本書,原是極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詩集,據(jù)德文譯者說,這是他搜集起來的,雖在匈牙利本國,也還沒有這么完全的本子,然而印在《萊克朗氏萬有文庫》中,倘在德國,就隨處可得,也值不到一元錢。不過在我是一種寶貝,因為這是三十年前,正當(dāng)我熱愛彼得斐的時候,特地托丸善書店從德國去買來的,那時還恐怕因為書極便宜,店員不肯經(jīng)手,開口時非常惴惴。后來大抵帶在身邊,只是情隨事遷,已沒有翻譯的意思了,這回便決計送給這也如我的那時一樣,熱愛彼得斐的詩的青年,算是給它尋得了一個好著落。所以還鄭重其事,托柔石親自送去的。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的呢,這豈不冤枉!

我的決不邀投稿者相見,其實也并不完全因為謙虛,其中含著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歷來的經(jīng)驗,我知道青年們,尤其是文學(xué)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極容易得到誤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時候多。見面尚且怕,更不必說敢有托付了。但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惟一的不但敢于隨便談笑,而且還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那就是送書去給白莽的柔石。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見,不知道是何時,在那里。他仿佛說過,曾在北京聽過我的講義,那么,當(dāng)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記了在上海怎么來往起來,總之,他那時住在景云里,離我的寓所不過四五家門面,不知怎么一來,就來往起來了。大約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訴我是姓趙,名平復(fù)。但他又曾談起他家鄉(xiāng)的豪紳的氣焰之盛,說是有一個紳士,以為他的名字好,要給兒子用,叫他不要用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平穩(wěn)而有福,才正中鄉(xiāng)紳的意,對于“復(fù)”字卻未必有這么熱心。他的家鄉(xiāng),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

他躲在寓里弄文學(xué),也創(chuàng)作,也翻譯,我們往來了許多日,說得投合起來了,于是另外約定了幾個同意的青年,設(shè)立朝花社。目的是在紹介東歐和北歐的文學(xué),輸入外國的版畫,因為我們都以為應(yīng)該來扶植一點剛健質(zhì)樸的文藝。接著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印《藝苑朝華》,算都在循著這條線,只有其中的一本《拾谷虹兒畫選》,是為了掃蕩上海灘上的“藝術(shù)家”,即戳穿葉靈鳳這紙老虎而印的。

然而柔石自己沒有錢,他借了二百多塊錢來做印本。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wù)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圖,校字之類??墒峭蝗缫?,說起來皺著眉頭。看他舊作品,都很有悲觀的氣息,但實際上并不然,他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于此罷?……”

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我也不想說清其中的原因,總之是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力氣固然白化,此外還得去借一百塊錢來付紙賬。后來他對于我那“人心惟危”說的懷疑減少了,有時也嘆息道,“真會這樣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們是好的。

他于是一面將自己所應(yīng)得的朝花社的殘書送到明日書店和光華書局去,希望還能夠收回幾文錢,一面就拚命的譯書,準(zhǔn)備還借款,這就是賣給商務(wù)印書館的《丹麥短篇小說集》和戈理基作的長篇小說《阿爾泰莫諾夫之事業(yè)》。但我想,這些譯稿,也許去年已被兵火燒掉了。

他的迂漸漸的改變起來,終于也敢和女性的同鄉(xiāng)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離,卻至少總有三四尺的。這方法很不好,有時我在路上遇見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個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會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時候,可就走得近了,簡直是扶住我,因為怕我被汽車或電車撞死;我這面也為他近視而又要照顧別人擔(dān)心,大家都倉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萬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實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

他終于決定地改變了,有一回,曾經(jīng)明白的告訴我,此后應(yīng)該轉(zhuǎn)換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我說:這怕難罷,譬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簡潔的答道:只要學(xué)起來!

他說的并不是空話,真也在從新學(xué)起來了,其時他曾經(jīng)帶了一個朋友來訪我,那就是馮鏗女士。談了一些天,我對于她終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點羅曼諦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來要做大部的小說,是發(fā)源于她的主張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許是柔石的先前的斬釘截鐵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實是偷懶的主張的傷疤,所以不自覺地遷怒到她身上去了?!移鋵嵰膊⒉槐任宜乱姷纳窠?jīng)過敏而自尊的文學(xué)青年高明。

她的體質(zhì)是弱的,也并不美麗。

直到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認(rèn)識的白莽,就是在《拓荒者》上做詩的殷夫。有一次大會時,我便帶了一本德譯的,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所做的中國游記去送他,這不過以為他可以由此練習(xí)德文,另外并無深意。然而他沒有來。我只得又托了柔石。

但不久,他們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書,又被沒收,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了。

明日書店要出一種期刊,請柔石去做編輯,他答應(yīng)了;書店還想印我的譯著,托他來問版稅的辦法,我便將我和北新書局所訂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給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時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間,而不料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見的末一回,竟就是我們的永訣。第二天,他就在一個會場上被捕了,衣袋里還藏著我那印書的合同,聽說官廳因此正在找尋我。印書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辯解。記得《說岳全傳》里講過一個高僧,當(dāng)追捕的差役剛到寺門之前,他就“坐化”了,還留下什么“何立從東來,我向西方走”的偈子。這是奴隸所幻想的脫離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劍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沒有涅槃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就逃走。

這一夜,我燒掉了朋友們的舊信札,就和女人抱著孩子走在一個客棧里。不幾天,即聽得外面紛紛傳我被捕,或是被殺了,柔石的消息卻很少。有的說,他曾經(jīng)被巡捕帶到明日書店里,問是否是編輯;有的說,他曾經(jīng)被巡捕帶往北新書局去,問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銬,可見案情是重的。但怎樣的案情,卻誰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見過兩次他寫給同鄉(xiāng)的信,第一回是這樣的——

我與三十五位同犯(七個女的)于昨日到龍華。并于昨夜上了鐐,開政治犯從未上鐐之紀(jì)錄。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時恐難出獄,書店事望兄為我代辦之?,F(xiàn)亦好,且跟殷夫兄學(xué)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幾次問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諸望勿念。祝好!

趙少雄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鐵飯碗,要二三只。如不能見面,可將東西望轉(zhuǎn)交趙少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