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陵曲
我不相信命運,但也不時覺得被冥冥中的力所控制,使你不敢預(yù)卜將來,我在甌江的滾滾濤聲中降生,卻在太行山腳下的清西陵度過了一生中最寶貴的十年。
一
十一年前,一個秋風(fēng)蕭瑟的傍晚,我們搬遷的汽車從京廣線的高碑店站出發(fā),穿過秋收后空寂的原野,進入了太行山區(qū)。汽車顛簸了一百多里,看不盡路旁的荒山野嶺。終于,峰回路轉(zhuǎn),眼前豁然開朗,出現(xiàn)了濃密的松林,在幢幢的陰影里,宮殿翹起的飛檐泛著淡淡的月光。
太行山緩緩的余脈,在這里形成一個小小的盆地,易水河蜿蜒的支流在盆地里淌過,顯得那樣恬淡幽雅。當(dāng)年那些通曉陰陽的風(fēng)水先生們很費了一番苦心,才選中了這塊高山中的平原。據(jù)說是因為西陵山幽水清,很有靈秀之氣,四周群嶺環(huán)拱,大可藏龍臥虎,正好留住皇家的風(fēng)水。于是乎,皇恩浩蕩,膏澤遍及山野,平凡了千萬年的山嶺換上了龍鳳一類吉祥的名字。
老人們喜歡搬弄掌故,少年人卻被新奇的景致所吸引,我們的車子里發(fā)出一陣歡呼聲。繼而,又被四周荒索的氣氛所感染,人們漸漸平靜下來。潔白的月光從松樹枝葉的縫隙中篩落在漢白玉的石路上,顯得格外清冷,路邊的灌木叢和荒草在秋風(fēng)中發(fā)出窣窣的響聲,時而有一兩只驚飛的宿鳥發(fā)出凄慘的怪叫,伴隨著松濤低沉的嗚咽,令人毛骨悚然,同行者中有幾個年幼的孩子,躲進了母親的懷抱……
二
西陵是清朝的皇家陵墓,在這里埋葬著以殘暴奸詐聞名于世的清世宗雍正,平庸無能謹守父業(yè)的清仁宗嘉慶,素有節(jié)儉之名卻又兩造寢宮、揮霍無數(shù)銀兩的清宣宗道光,和雖有圖強鴻志卻終毀于那拉氏之手的清德宗載湉。后者也就是在中國近代史上表演了一出改良悲劇的光緒帝,以及一些他們的后妃。
整個陵區(qū)方圓一百五十多里,建筑布局勻稱,規(guī)模宏偉。朱墻金脊,石階玉廊,體現(xiàn)著我們民族傳統(tǒng)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加上雕梁畫棟,形成了特有的莊嚴華貴的氣派;斑斕的彩飾,精美的石雕更顯示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四座帝陵中,雍正的泰陵規(guī)模最大。這是因為雍正之時,剛剛經(jīng)過康熙六十年的“太平盛世”,天下較為富庶,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由于雍正其人荒淫貪婪,不惜橫征暴斂。泰陵從最南端的大石橋到最北端的方城,綿延五里長的御路上,分布著幾十種不同的建筑。御路南部的圣德碑亭,只占泰陵全部建筑中很小的一部分,卻已耗銀數(shù)萬兩,整個陵寢耗資之巨大,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不用說有多少民工勞累致死。
做賊心虛的人,往往神經(jīng)過敏,也就越發(fā)喜歡虛張聲勢。還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鄰居講古的老人講過雍正篡位的故事。他們說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本意傳位第十四子,狡詐的雍正卻買通了內(nèi)侍太監(jiān),派人盜得遺囑,在十字上加了一橫一勾,變“傳位十四子”為“傳位于四子”。然后,藥死康熙,篡得帝位。事后,他軟禁了太監(jiān),殺害了知情者和十四子一門老小。為了掩天下人的耳目,他的文字獄也搞得格外厲害,牽強附會,甚至無中生有。文人中有罹文網(wǎng)者,不僅要夷滅九族,還要掘墓鞭尸,以此來鉗文人之口。所以,那一時期的史籍多歌功頌德之詞,少褒貶激刺之說。然而他攥住了文人的筆,卻躲不過武人的刀,盡管雍正深居簡出,還是被仇人偷了頭去。相傳泰陵的地宮中,雍正的尸體上是一個十三斤重的金腦袋。至于這個金腦袋現(xiàn)在是否還在,就不得而知了,偌大的一個金疙瘩是很難不吸引挖墳掘墓之徒的。
兒時的記憶總是很清晰的。成年之后,每當(dāng)我走在泰陵的御路上,就會想起這個故事。我曾向許多熟人講起過它,加起來也不下幾十遍了,聽的人總覺得新鮮,講的人也未曾覺得厭煩,也許是這個故事里有一些啟迪我們的東西吧。
三
碑亭的北面有兩對一丈來高的石人,那是一對身著補服,腳蹬朝靴,頭冠頂戴花翎的文官,和一對身著鎧甲、腰挎彎刀、頭戴帽盔的武將。男孩子們喜歡騎在石人的脖子上,給文官畫上一副大大的眼鏡,給武將畫上兩撇長長的胡須。
不知為什么,我第一次看到他們,就產(chǎn)生一種本能的反感,不自覺地把臉轉(zhuǎn)向一邊。文官麻木的臉上帶著虛偽的笑容,武將立目橫眉,貌似威嚴,卻更顯得愚鈍可笑。年事稍長,看了一些西方文藝復(fù)興以后的雕刻肖像,相形之下,才明白,這些石人讓人厭煩的原因是缺少人體的曲線和精神。轉(zhuǎn)而一想,封建專制制度是束縛人的精神的,沒有精神的肉體必然缺少優(yōu)美的形態(tài)。這四具石像僵直的體態(tài),呆板的神情不正活雕出封建時代忠臣良將的精神面貌嗎?
人們在陵區(qū)內(nèi)漫步,聽見孩子們的歌聲笑語,看見奔馳來往的拖拉機,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換了人間”。是呀,昔日的皇家禁地如今已經(jīng)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墒牵绻阍匆娺^人們在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宮墻下,木然走過的情景,是否會想到:舊時代遺留給我們的還不止這些。
我聽說過這樣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某大學(xué)歷史系的學(xué)生到西陵進行社會調(diào)查,一個參加過光緒陵建筑的老人對他們說:“光緒帝可好了,我們干一天活給三個大燒餅?!币粋€勞動力的價格只是三個燒餅,對于如此殘酷的剝削,被剝削者竟能感恩戴德,這怎么能不讓人想起魯迅筆下那個可悲可憐而又可笑的阿Q。
清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卻也可以算是最“幸運”的王朝。它不同于秦漢滅亡于農(nóng)民革命的連天烽火;也不同于宋明,傾覆于外族入侵的鐵蹄。辛亥革命迫使清帝退位后,皇室還享有優(yōu)厚的待遇,光緒的崇陵就是由民國出資竣工的。這未免讓人覺得滑稽,但仔細一想,這也很可以說明封建意識對人的束縛是多么頑固吧!
四
游人們贊嘆西陵的宏偉建筑,喜歡在高大的宮殿前留影,可我這久居陵區(qū)的人卻很少去逛陵。也許是悲慘的故事聽得太多了吧!那些斑駁的宮墻和幽暗的宮室讓人覺得陰森死寂,就連夏夜松林中那流動的螢火,也使人聯(lián)想起屈死者的白骨,難怪當(dāng)?shù)氐娜私兴硌劬Α?/p>
然而,西陵的風(fēng)景卻是美麗的。
人們喜歡用溫柔婀娜的美女來形容江南景致,用驍勇粗獷的壯士來比喻北國風(fēng)光。我敢說,西陵兼有北國風(fēng)光的雄渾壯觀和江南景致的秀媚多姿。
冬季,天幕低垂,整個陵區(qū)格外清冷。蒙古高原的寒流卷著鵝毛大雪呼嘯而至,群山轟鳴,似雷霆滾過,松林澎湃如驚濤擊岸,唐柳銀白光潔的枝條在狂風(fēng)中掙扎,發(fā)出凄厲的尖叫。遠山近嶺如披玉甲,更有千樹“梨花”競相開放。我走在林中小路上,聽著大自然雄壯的冬之交響,猶如置身于古戰(zhàn)場中,“馬嘶金鳴”、“戈戟鏗鏘”,真仿佛有千軍萬馬在這里酣戰(zhàn),古代邊塞詩人那雄壯中略帶悲涼的詩句叩擊著我的心扉:“……四邊伐鼓雪浪涌,三軍大呼陰山動,虜塞兵氣連云屯,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不由人意氣飛揚,對于戎馬生活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可西陵最美的還是它的春天。
陽春三月,登上九鳳山巔,放眼陵區(qū),真讓人心曠神怡。遠處一座座峻峭的高山千姿萬態(tài),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近處的小丘幾經(jīng)春雨一片蔥綠,整個陵區(qū)就像一個綠色的港灣,濃綠如黛的松林和青翠欲滴的唐柳林帶交織在一起,深淺相間,春風(fēng)吹過,像潮水一樣起伏推進;坐落在樹叢中的宮殿,露出一個個琉璃瓦頂,恰似一座座金色的島嶼;而那山間公路上馳過的汽車,則是這海灣中游弋的小艇了。面對這自然美與藝術(shù)美的渾然結(jié)合,誰能不被這詩情畫意所陶醉,誰能不為這蓬勃的生機所鼓舞?
五
魯迅先生曾嘲笑中國人害有十景八景病。相傳西陵也有十大景,地方志上或許還有記載吧,可民間已經(jīng)很少流傳了,只偶爾聽人講起過其中的三四景。易水寒流,是指冰封雪凍的三九天,易水河的涓涓細流依然向東不止,這在我國北方也確屬奇觀了;奇峰落照,是指落日懸在奇峰嶺峭拔的山尖上;華蓋煙嵐,指的是晴朗的夏日,華蓋山巔籠罩在一片湛藍的嵐氣中;伏山捧日,則是指早晨,紅日初升,群山巔連起舞,若伏若動。
景物雖然依舊,然而時代變遷,“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不知道舊時代的文人,在這些景物中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情感,我卻在西陵的山水中溶進過無數(shù)的憧憬、失望、喜怒、悲歡。
少年時代,對著華蓋山夢幻般的煙嵐,我曾編織過無數(shù)理想的花環(huán),我和同學(xué)們一起攀過附近的高山,跋涉在齊腰深的荒草里,讓想象的翅膀把我?guī)Щ氐椒榛疬B天的歲月;在祖國巨大的災(zāi)難和自己精神的重重矛盾中,我曾徘徊在山野小徑,對著奇峰嶺上那輪晦暗的落曛,排遣過內(nèi)心的苦惱與凄楚,那刺破青天的山嶺使我振奮,給了我向上的勇氣;我曾溯著易水河的一線寒流,背誦著“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返”的豪邁詩句,追尋那不畏強暴的豪俠,悲歌壯別的地方,真想像他一樣奮起一爭,卻又無路請纓;在難忘的十月里,一個明朗的早晨,我也曾和朋友們一起跑上九鳳山頂,眺望著東方,薄霧正在退去,潮水般起伏著的群山向我們奔來,捧著一輪光芒灼人的火球,我們怎能不激動呢?祖國的希望也像這太陽一樣升起在我們布滿創(chuàng)口的心上……
離開西陵也有兩個年頭了,每次寒暑假回去的時候,我總是懷著一種非常矛盾的情緒,西陵還是那樣的美麗,也還是那樣的荒索。它的風(fēng)景依然使人流連忘返,它的宮墻也依然讓人覺得死寂陰慘。
對這養(yǎng)育過我的地方,我該說些什么呢?西陵就要向國內(nèi)外的游人開放了,一個朋友興沖沖地告訴我這個消息,也許是沒有得到預(yù)期的反應(yīng)吧,她問我:“難道你不高興西陵的變化嗎?難道你真要‘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其實,我何嘗無所希望,不過我所希望這古陵的卻不止這些,我希望過去的永遠不再重演,我希望西陵永遠是舊時代的墳?zāi)梗?/p>
一九八〇年春寫于吉林大學(xué)七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