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輯一 淡之美

獨自閑行 作者:李國文 著


淡之美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過,雖是驚鴻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妝,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風(fēng),給人留下一種純凈的感覺。

如果濃妝艷抹的話,除了這個女孩表面上的光麗之外,就不大會產(chǎn)生更多的有韻味的遐想來了。

其實,濃妝加上艷抹,這四個字本身已經(jīng)多少帶有一絲乏意。

淡比之濃,或許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潤地?zé)o聲,容易被人接受。

蘇東坡寫西湖,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其實他這首詩所贊美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雖然蘇東坡時代的西湖,并不是現(xiàn)在這種樣子的,但真正懂得欣賞西湖的游客,對那些大紅大綠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車水馬龍的濃麗景色,未必多么感興趣。

識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時節(jié),在那細(xì)雨、碧水、微風(fēng)、柳枝、槳聲、船影、淡霧、山嵐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畫,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種藝術(shù)。

在中國畫中,濃得化不開的工筆重彩,毫無疑義,是美。但在一張玉版宣上,寥寥數(shù)筆便經(jīng)營出一個意境,當(dāng)然也是美。前者,統(tǒng)統(tǒng)呈現(xiàn)在你眼前,一覽無余。后者,是一種省略的藝術(shù),墨色有時淡得接近于無??杀砻娴臒o并不等于觀眾眼中的無,作者心中的無,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實是給你留下的想象空間?!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睕]畫出來的要比畫出來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畫多濃重,每一種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現(xiàn)自己,而中國的水墨畫則以淡見長,能省一筆,決不贅語,所謂“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說,濃到好處,不易;不過,淡而韻味猶存,似乎更難。

咖啡是濃的,從色澤到給中樞神經(jīng)的興奮作用,以強(qiáng)烈為主調(diào)。有一種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釅黑如漆,飲在口中,苦香無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飲者徹夜不眠,不覺東方之既白。茶則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龍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種感官的怡悅,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風(fēng)生的愜意,也非筆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無法加以比較的。

但是,若我而言,寧可傾向于淡。強(qiáng)勁持久的興奮,總是會產(chǎn)生負(fù)面效應(yīng)。

人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濃是一種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種生存方式。兩者因人而異,不能簡單地以是或非來判斷。我呢,覺得淡一點兒,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濃烈人生哲學(xué)者,自然是積極主義了;但執(zhí)恬淡生活觀者,也不能說是消極主義。奮斗者可敬,進(jìn)取者可欽,所向披靡者可佩,熱烈擁抱生活者可親;但是,從容而不急趨,自如而不窘迫,審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種的積極。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管你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圍,你就會成為坐標(biāo)中的一個點,而這個點必然有著縱向和橫向的聯(lián)系。于是,這就構(gòu)成了家庭、鄰里、單位、社會中的各式各樣繁復(fù)的感情關(guān)系。

夫妻也好,兒女也好,親戚、朋友也好,鄰居、同事也好,你把你在這個坐標(biāo)系上的點看得濃一點兒,你的感情負(fù)擔(dān)自然也就重一些;看得淡一點兒,你也許可以灑脫些、輕松些。

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條褲子,自然是夠濃的了?!熬又坏缢保隙ㄊ前俜种俚牡?。不過,密如膠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樣淡然相處,無昵無隙,彼此更融洽些。

近莫近乎夫婦,親莫親于子女,其道理也應(yīng)該這樣。太濃烈了,便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頭上,一旦要給自己畫一張什么圖畫時,倒是寧可淡一點兒的好。

物質(zhì)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謀取,追求和獲得,大概是與生俱來的。清教徒當(dāng)然也無必要,但欲望膨脹到無限大,或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或欲壑難填,無有窮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盜名,招搖過市。得則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則大懊喪,大失落。神經(jīng)像淬火一般地經(jīng)受極熱與極冷的考驗,難免要瀕臨崩潰,疲于奔命的勞累爭斗,保不準(zhǔn)最后落一個身心俱瘁的結(jié)果,活得也實在是不輕松啊!其實,看得淡一點兒,可為而為之,不可為而不強(qiáng)為之的話,那么,得和失,成和敗,就能夠淡然處之,而免掉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淡之美,某種程度近乎古人所說的禪,而那些禪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實際上是在追求這種淡之美的境界。

禪,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禪趣,不亦樂乎?

閑話閑章

有一次,我送了一本自己的書給一位老先生。他翻開來,見到扉頁的題簽,笑了。我不知蹊蹺,瞧著他。

“閣下這印章,想必是在馬路邊小攤刻的吧?”這倒也讓他猜個正著。

過了一些日子以后,此公送了一方鐫有我名姓的印石和另一塊閑章。果然,出手不凡,印出樣子來,多了一點兒書卷味,少了一點兒匠人氣。

“您老的手藝?”

“閑來無事,向你賣弄賣弄。”

那閑章怪有趣,不圓不方,什么形狀也說不上,字刻得不篆不隸,四腳巴叉,自成一體。關(guān)鍵在于那銘言“始終如一”,雖然是常見之語,刻在這里,卻有很多意思,夠我琢磨的了。

老人說了,共勉共勉,看來,他是很想把一生心得與我共享。我虔心看著那朱紅印泥的“一”字,好有力,也好醒目。

如一,而且始終,容易嗎?我等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活一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在不停調(diào)整中的,使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適應(yīng)的過程。你想一,未必一,你不想二,偏要你二,所以,“始終如一”是個很難達(dá)到的境界。

我講了我讀印的感想,抬頭望他:“然否?”

老者笑而不語。

這枚閑章,我用不上,但放置案頭,提醒自己盡量如一,作為座右銘,起一點兒警示作用,也有益處。做人也好,為文也好,要做到這個“始終如一”的“一”,也就是“一貫”的“一”,“一直”的“一”。格物致知,讀書治學(xué),要做到如北京話說的“死磕”精神的那“一心一意”的“一”,“一絲不茍”的“一”,也還是要下一點兒力氣,用一點兒功夫呢!

因為有了這兩方圖章,便常把玩,也對治印這種純屬于中國文人的器玩,感到有興趣。我很奇怪,外國人到琉璃廠,常買這類印石,有錢的,花大量外幣,竟敢問津田黃雞血,甚至倩人刻了,帶回國去。盡管如此,好像至今在西方世界里,還處于學(xué)不來和用不上的階段。這很可能與中外文字的形態(tài)、東西文化的背景不甚相同有關(guān)。

西人求實,重物質(zhì),講實用,簽名不易模仿,能夠鑒別真?zhèn)?,故而處處簽字;而且拉丁字母,曲里拐彎,也很適宜筆走龍蛇。但簽出來的名字,可能反映簽字人的某些性格,卻談不上成為藝術(shù)品。國人尚虛,信精神,重然諾,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蓋上個章,只不過以示鄭重,所以,篆刻漸漸發(fā)展成為中國的一門藝術(shù)。

這與宋以后,至元,至明,文人畫大興有很大關(guān)系,文人作畫,與宮廷畫家工筆重彩不同,多用水墨寫意,因而畫面通常表現(xiàn)得比較素雅沖淡,韻味是足夠的,色彩則略嫌不足。有幾枚鮮紅印泥的圖章,耀眼地蓋在畫作的邊幅或一角,是會生出一種視覺上的快感的。于是,印章、題簽和書畫三者,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治印便是文人畫家們的又一技巧和專長。齊白石篆刻也是一絕,有印曰“三百石富翁”,可見他是多么看重這些有靈性的頑石了。

一幅畫上,總不能橫七豎八都蓋上自己的名章,于是,閑章便出現(xiàn)了,成為文人借以表達(dá)思想情操、志趣愛好的一種方式。畫面上多了個人意氣的朱印文字,畫也就更好看更耐看了。偶讀清人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印章》條,提到了明、清三位文人的閑章,頗為別致。一為袁枚,為“三十七歲致仕”,不足四十歲就告別官場,這六個字表示出這位文人的風(fēng)雅脫俗、不戀凡塵的清高。一為鄭燮,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jìn)士”,這大概是對于科舉應(yīng)試、蹭蹬三朝的自嘲了。

提到這位鄭板橋先生,可謂閑章冠軍。他辭官回?fù)P州后,以賣畫鬻字為生,人稱他的詩文書畫為“三絕”,推崇備至。雖然他的潤筆費不低,可買家還是舍得花錢。于是,他的畫品流傳很多;當(dāng)然,假托其名的贗品也不少。所以,他的閑章七七八八,有很多種。如“七品官耳”“十年縣令”“風(fēng)塵俗吏”等對仕宦生涯抱淡泊心態(tài)者;如“吃飯穿衣”“私心有所不盡鄙陋”等不加遮掩,敢坦承胸懷者。文人瀟灑,磊落自在,都在他這些閑章上表達(dá)出來。

他有一方長達(dá)十個字的閑章,“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饑債”,實在讓我們感動,這和杜甫的“安有廣廈千萬間”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他的另一首《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七絕:“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敝?,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位時刻把老百姓生死安危、饑飽冷暖記在心上的文人。他在山東濰縣做過地方官,頗有政聲。后來,因為災(zāi)荒,他請求放賑,濟(jì)民危困,多有亢直言行,為此,得罪了朝廷,被免職回鄉(xiāng)?;剜l(xiāng)后照樣清高耿直,不事權(quán)貴,“索我畫偏不畫,不索我畫偏要畫”,從這個性格來看,鄭板橋一生稱得上“始終如一”這四個字了。

在《冷廬雜識》中,陸以湉還舉了明人唐寅的例子,說他也有一枚經(jīng)常使用的閑章,為“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這八個字,倒也符合彈詞說唱、故事傳說中的唐伯虎。如果,對歷史上那個真實的唐解元來說,風(fēng)流是真的,才子也不假,但江南第一,就值得商榷了。明代全盛時期,在江南出類拔萃的文人中間,他還坐不到首席的位置上,要說是“吳中第一”,或更貼切。不過,文人中又有幾個不狂放、不自詡、不把話說得夠滿,甚至過頭的呢?

唐寅的一生先是受科場案牽連,后又卷入寧王朱宸濠逆案之中,科場失意,仕進(jìn)無門,倘不這樣激揚(yáng)文字、意氣風(fēng)發(fā),做出一番不與世同的行徑舉止,豈不太窩囊了自己?他在《與文徵明書》中說得清清楚楚:“歲月不久,人命飛霜,何能自戮塵中,屈身低眉,以竊衣食,使朋友謂仆何?使后世謂唐生何?素自輕富貴猶飛毛,今而若此,是不信于朋友也?!彼裕诔粤诉@些苦頭以后,他的心志更加堅定,他要一直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下去,不改初衷,像他閑章上所說的,要做這個“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

然而,風(fēng)流的唐伯虎,只不過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他寫過一首詩,題曰《夢》。

二十年余別帝鄉(xiāng),夜來忽夢下科場。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yè)已荒。自分已無三品料,若為空惹一番忙。鐘聲敲破邯鄲景,依舊殘燈照半床。

這首應(yīng)該是晚年的作品,倒是他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了。透過他表象的形態(tài)上的超脫,剖視他一生也未平靜過的心靈,就是中國士大夫魂牽夢縈的功名之想??!

所以,他這顆閑章,就有點兒心口不一、似是而非了。

當(dāng)然,一個人要做到前后如一,表里如一,對人對己如一,對上對下如一,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現(xiàn)在我手上的這枚閑章上的四個字,“始終如一”,倒是應(yīng)該達(dá)到的境界。也許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多多少少,在往這個方向努力,也就不負(fù)老先生的好意了。

逛書攤

每到夏收以后,農(nóng)村里就該掛鋤,城里人就該歇伏了。不過,一想到暑熱天氣,酷陽當(dāng)頂,便沒了出門的興致。但今年,北京的雨水較多,因而不會是那么熱得令人難耐,遂有可能走出家門,到各處去轉(zhuǎn)轉(zhuǎn)。

通常,這種消閑活動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biāo)。信步而行,欲止則止,遇車即上,欲下則下。有得看,多待會兒,無得看,打道回府。這大概算得上王子猷雪夜訪戴的“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陶然了。老實講,在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社會里,能夠做到“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的行止隨便、愜意自如,也是一種難得的快樂。

因為人們或是主動,或是不情愿地給自己規(guī)定得太多太多,不是必定這樣,就是不可那樣地做事、說話、開會、上班、吃飯、應(yīng)酬、敷衍,實在是很累很累的。那么,在心勞神疲、殫精竭慮、魂不守舍、壓力重重之下,這種輕松一下的行為,便是必要的調(diào)節(jié)了。當(dāng)然,輕松的方式很多,下象棋、打麻將、逛公園、看電影,是很多人放松自己的辦法。如果不那么囊中羞澀,需要一些情調(diào)的話,咖啡屋小坐,保齡球一番,到郊區(qū)打打高爾夫,夜總會里跳跳迪斯科,也是使緊張神經(jīng)為之舒緩的好方法。

然而,也怪,讀書人的消閑,說來說去,仍是離不開一個“書”字。所以,在夏季里,倒有不少次這樣無目的、無打算、走到哪就是哪的輕松。統(tǒng)計一下,十之八九,倘非書店、圖書館,便是偶爾的書展和街頭上永遠(yuǎn)花花綠綠的書攤了。近年來北京的大商場里也可以買到書,更多了一些可以駐足的地方。我發(fā)現(xiàn),我的好多朋友總是喜歡把時間消磨在這種地方。雖說出門了,上街了,結(jié)果不過換個場合讀書罷了。

好像古人也是如此,清人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卷八載:“相傳王文簡晚年,名益高,海內(nèi)訪先生者,率不相值,惟于慈仁寺書攤訪之,則無不見,亦一佳事?!?/p>

這也怪有趣,如果不是愚,大概屬于讀書人的天性了。

其實,人的一生,都在捧讀著兩種書:一種是鉛字印出來的;另一種,便是叫作人生的這本無邊無沿、無休無止的大書了。一般說,讀前面的書,易;讀后面的書,難。因為即使印出來的最新的書,也是過去。時間的疏隔,已與讀者無切膚之痛的關(guān)聯(lián),可以從容對待。再則允許選擇,喜歡讀則讀之,不喜歡讀則不讀之。相反,社會、現(xiàn)實、人際關(guān)系、日常生活,才是一本真正的大書。這本無字的書,比所有有字的書都學(xué)問廣博,道理深奧,意旨紛繁,章法多端。有的人讀得好些,庶幾不至于碰壁;有的人讀得差些,有時連生存也會艱難;有的人讀得快點兒,可以免得落伍;有的人讀得慢些,保不準(zhǔn)屁股就要挨打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是:你讀也得讀,不讀也得讀,毫無選擇余地,誰也沒法逃避。你一定逆著,犟著,硬頂著,不買他的賬,你就得付出代價。

所以,在散步時,走過馬路,忽有所思,不禁悟道??雌饋恚?,你我他都在內(nèi),其實不也永遠(yuǎn)處于這兩種書的交匯點上嗎?眼前如同沒有斑馬線的十字路口,歷史和現(xiàn)實,過去與今天,紛至沓來,目不暇接,難免眼花繚亂,不知所從。但定下心來,將這兩種書,橫過來讀,豎過去念,你就會發(fā)現(xiàn),若是能夠努力看透的話,就能從思古之幽情中,學(xué)會一種適應(yīng)生活的能力。

看透,或者努力看透。舍此之外,焉有他哉?

尋找快樂

一位很有名的外國歌手,在她寫的《我的故事》這本書里,說了一句我覺得很有道理的話:

The only failure is not knowing how to be happy.

大意是,一個人要是不懂得快樂之道,才是真正的失敗。這句話中所寓涵著的人生哲理,真是值得深思。這位歌手就是席琳·迪翁,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依舊》就是她演唱的。影片風(fēng)靡了全球,她唱的這首愛情歌曲也傳遍了整個世界。

不過,她寫在自傳里的堪稱金玉良言的這一句智慧心得,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實,歌曲雖然使人愉悅,但那是一過性的,而哲理所能給人的啟迪,卻有著恒久的意義。一句深刻睿智的話,若能使人悟到什么,從而改變什么,那就更有價值了。

很早以前,我寫過一本小冊子,書名就叫《尋找快樂》,也含有類似的看法。在我的印象里,歌手都很青春,未必會對人生有多深的體會,看到席琳·迪翁的見解,就不得不對她刮目相看了。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快活的時候多呢,還是不快活的時候多呢?沒人做過這方面的統(tǒng)計。但是我想,“人生識字憂患始”“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大概是對人生一種比較準(zhǔn)確的狀態(tài)描寫。快活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幸運碰上的,不快活則是隨時隨地在等待著你。

就拿一些極日常的事情來說吧!

假如你一早睜開眼,天氣不好,恐怕不會太開心。其實這是常事,但晴朗和陰霾對人的情緒怎么也有影響,老天爺總不開臉,鉛灰色的云層,像一塊磚頭壓在心上,能感到愉悅嗎?

接著,你皺著眉頭吃完老樣子的早餐,從果腹這個角度看,也許無可挑剔。但人終究和吃飼料的動物有所不同,胃口大小、心情好壞,乃至于咸淡、干稀都有些個人的講究。于是,就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班祦碇场惫倘浑y以下咽,“守著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飯”也會影響食欲,想到終日奔忙,只是為了這碗飯,也就再開心不起來。

人,就是這樣,順的時候少,不順的時候多,這幾乎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命運。

隨后,就該穿衣出門了,這就更麻煩了。你在那兒脫來換去,大半不是從個人舒適角度出發(fā),更多的是從順應(yīng)別人的眼光去考慮。你捉摸不透馬路上這股服裝潮流,一會兒這么變,一會兒那么變,不知何時是個頭。而且變過來變過去,弄得人無所適從,就更為苦惱。

穿衣如此,其他諸如此類的煩惱,簡直不勝枚舉。好了,這就該上班去了。搭乘公共汽車也好,或者騎自行車也好,出了門,一個擠字,就把你的情緒全給敗壞了。這世界好大好大,按說不會多你一個,但從別人連一塊立錐之地也不想給你留下的擠勁,你會為你自己的多余或別人的多余而無法快活了。

還有比衣食住行更簡單、更普通、人人都逃脫不了的事嗎?

以此類推,你踏進(jìn)讓人焦頭爛額的社會,不知會有哪些坑坑洼洼,等著你去跌個鼻青臉腫呢。所以,越尋思越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太累了。

怎么辦呢?

如果你不想精神崩潰,不想自殺,如果你又不想去大打出手,做一個斗士,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你并不甘心像蠶一樣束縛在繭里,被不快活弄得愈來愈不是自己,那么,最佳之計,你一定要努力尋找快樂,去追求你心目中的世界。

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

記住,你的世界和你的快樂只屬于你!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快樂不易得,不常得,相反,不快樂卻易得,而且常得。不懂得快樂之道,由著快樂從身邊滑過,是失??;同樣,快樂本來不多,不知道珍惜快樂,不懂得尋找快樂,更不明白去創(chuàng)造快樂,同樣也是一個失敗者。

為什么快樂少而不快樂多呢?因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挑起生活重?fù)?dān)的一生,也是風(fēng)雨兼程的一生,一帆風(fēng)順,未必前途光明,日麗風(fēng)和,未必春天常在,心想事成,未必路路暢通,幸福圓滿,未必鮮花不敗。晉人羊祜說“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這是人生體驗的真諦。如何在崎嶇的生活道路上,如何在坎坷的艱難日子里,使不如意事,少些,再少些,這就必須懂得快樂,尋找快樂。

對上了年歲的人來講,尤其要活出生命的質(zhì)量來。

因此,不如意事多,需要快樂的程度也就高,如同人不能缺乏維生素那樣,快樂,其實就是人的心靈維生素。每增添一歲,需要快樂的程度,也就增加一分。人越是老,越是需要快樂,來調(diào)節(jié)身心,來支撐意念,來適應(yīng)變化,來煥發(fā)精神,否則,老得有些累,有些倦,有些煩,有些厭,活得沒勁頭,過得不如意,思想一懈怠,百病也就要找上門來了。

所以,我的宗旨是,每天早晨一睜開眼,就把這一天當(dāng)作生命中的一個盛大節(jié)日。要把生命最后余下來的每一天當(dāng)年來過。楊白勞過年,還包玉米面餃子呢!那位逃賬躲債的貧苦人,也曉得在三十晚上要尋找一星點兒的快樂呢!那么我們,再不濟(jì),也強(qiáng)過喜兒一家吧,想到這里,還有什么不能豁然開朗,而偏偏要愁眉苦臉的呢!

因此,我的辦法是,第一,要排除不快樂。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老年癡呆癥,真正做到無憂無慮也不容易。因此,有了不快樂,要想盡方法去解脫。譬如,不為不值得煩惱的事情傷腦筋,不為不應(yīng)該激動的事情動感情,不為得不到想要的生閑氣,更不為那些雞毛蒜皮、芝麻綠豆、針頭線腦、仨瓜倆棗的事情跟自己過不去。

第二,要明白所謂的生活質(zhì)量,物質(zhì)是要擺在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物質(zhì)雖是基礎(chǔ),量的增加或者擴(kuò)大,不見得快樂也隨之同比例地增加或者擴(kuò)大的。一個腰纏億萬的富翁,一個工薪階層的成員,誰晚上睡覺更香甜呢?說不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為后者沒有那么多值得焦心的事情。一個炙手可熱的大員,一個打工揾飯的平民,誰在半夜有人敲門時不那么緊張呢?估計后者會因擾其清夢,憤而罵街,而前者則難免要心懷忐忑,顫抖著雙手去開門。

一般來講,拿錢能買到的快樂,絕對不是真正的快樂。而這種快樂一去以后,那空虛和苦澀,更不是味。物質(zhì)享受是有止境的,天天頓頓,魚翅海參,最終有吃膩的一天。只有去尋找那種基本與別人無爭無礙的享受,去體味那種既物質(zhì)更精神上的享受,去創(chuàng)造那種能夠品嘗得出來的,從心靈到感官的享受,享受得有文化、有品位、有水平、有質(zhì)量,才使自己活得充實,活得有滋味。

第三,當(dāng)然,對那些“恰同學(xué)少年,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快樂,在于事業(yè)的拼搏、目標(biāo)的追求、相互的競逐和不斷的進(jìn)取上;而對于走過了人生大半路程,“停車坐愛楓林晚”的老年人來講,已過了“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年歲,則尤其不宜亂傷腦筋,亂動感情,亂生閑氣,亂鬧別扭地自找不快樂了。一個夕陽西下、晚霞滿天的人,與一個朝氣蓬勃、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人,是不能等同而言的。后者,來日方長,有足夠的年齡資本,供其揮霍。前者,青春不再,韶華已逝,口袋里那張歲月支票,余額已經(jīng)屈指可數(shù),就不允許自己大手大腳了。

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每一天,都很寶貴,要有意義地度過這一天,便是我們老年人的安排了。于是,從容一點兒,瀟灑一點兒,開朗一點兒,明智一點兒,隨和一點兒,放松一點兒,淡泊一點兒,想開一點兒,能夠這樣一點一點地做起來,便是尋找到老年人的快樂之本了。

茶余瑣話

我記得剛從南京來到北京的時候,那是1949年的秋天。

北京的秋天有點兒涼,涼也擋不住外鄉(xiāng)人對它的興趣,因為這是一座濃縮著歷史的城市,街道、胡同、店鋪、人家,都像一本厚厚的古籍,耐人尋味。那一份怎么也拂拭不去的陳舊感、古老感,使人覺得蒼涼,更覺得沉重。也許那時的北京沒有如今人多,走在小巷子里,除了鴿哨,除了飄落的樹葉,除了你的腳步聲的回響,連個人影也見不著的,好像時間的鐘擺,已經(jīng)凝滯在那里似的。

北京就是這樣的嗎?我在納悶。有一天,走在東單牌樓那條街上,一家茶葉店的樓上,忽聽一班洋鼓洋號的管樂隊吹吹打打做廣告,我吃驚得站住了。茶和薩克管、架子鼓,應(yīng)該是很不搭界的。然而,這份淺薄的喧噪,令我對滄桑的古城有了不同的認(rèn)識。在我的記憶中,上海的茶莊,雖在十里洋場,置身鬧市,但唯恐其不古色古香,盡量斯文禮貌,端莊儒雅,盡量商人氣少,書卷氣濃。而古城的茶葉店,卻如此摩登、趨時、市俗化,實在有些不解。

這是我最早接觸到的北京人的茶趣。后來,才漸漸明白,老北京人對于飲茶之道和茶葉主產(chǎn)地的南方人,那舌尖味蕾的微妙感覺,有著難以調(diào)和的差別?!按笸氩琛背鲇诒本?,就憑這三個字,便大致概括了京城百姓的茶品味。

這一年的冬天,我參加京郊的土地改革運動,就在海淀藍(lán)靛廠一帶,第一次喝到了地道的北京花茶。那時,藍(lán)靛廠是真正意義上的郊區(qū),村莊的土墻上往往能看見用石灰水畫的大圓圈。初不明何義,后經(jīng)老鄉(xiāng)解釋,方知那是嚇唬狼的。因為狼性多疑,一見白圈,不知深淺,便多掉頭而去。如今,若將當(dāng)時土改工作組有人受到狼的攻擊事講給那一帶的人聽,一定以為是天方夜譚。

所以,分到各村去的工作人員,一路灌足了挾帶著沙塵的西北風(fēng),再加之對狼的提心吊膽,到了老鄉(xiāng)家,能坐在熱炕上,喝一盞香得撲鼻的花茶,便是非常滋潤安逸的享受了。

藍(lán)靛廠周圍村莊多為旗人聚居地,他們大都不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因而不能分田分地,但有關(guān)政策還是要向他們宣傳的。旗人由盛而衰,雖衰,可還保留著一點兒盛時余韻。譬如禮數(shù)周到,譬如待客殷勤,客至必沏茶,必敬煙,古風(fēng)依然。水壺就坐在屋中央的火爐上,整日嘶嘶作響,陽光透過略有水蒸氣的窗戶,有一種朦朧溫馨的感覺。我第一次喝到北京的花茶,就是一位穿著又長又大棉袍(即使當(dāng)時也不多見)的旗人老太太親手沏的。

遞在我的手里,眼前一亮,杯子里還浮著一朵鮮茉莉花,那在數(shù)九寒天里,可真是稀罕物。以前在上海家中,只知綠茶和紅茶,也僅識得綠茶的炒青、瓜片、毛尖,紅茶的祁門、英德、寧紅種種。不知花茶為何物。四十年代在南京讀書時,隨著當(dāng)?shù)赝瑢W(xué)去泡茶館,南京人講究“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泡茶、泡澡,視為人生兩大樂事,這才聽跑堂問:“先生阿要香片?”

香片者,即花茶也。這位曾經(jīng)進(jìn)過宮,給太后娘娘(我估計為光緒的瑾妃,后來的隆?;侍螅┛倪^頭、請過安的老太太,不說花茶,而說香片,這是一種派,一種過過好日子、見過大世面、輕易不肯改口隨俗的自尊。前幾年,到臺灣,與那邊的朋友談北京,有人很留戀北京香片,說那一股沁人心脾的氣味,至今難以忘懷。看他年紀(jì),不用問,三四十年代肯定在北平待過,屬于在旗人老太太那一類的香片茶友?,F(xiàn)在,幾乎沒有人說香片了,“文革”期間,到茶葉店里,連花茶也不說,招呼聲來一兩“高碎”(即高級茉莉花茶碎末的簡稱),服務(wù)員也就明白了?;ò嗣X,捧回家來,挨批遭斗之余,喝上一杯,也是無言的自我安慰了。

在什么都憑票憑證的年代里,只有茶葉是和中國老百姓在一起的,這真不容易。

不過,我對這種花非花、茶非茶的香片不是十分熱衷。我更喜愛喝閩北的武夷巖茶,閩南的安溪鐵觀音,臺灣的洞頂烏龍,粵東的鳳凰單叢(樅)。記得有一年坐長途大巴,行駛在閩粵交界處的山區(qū)公路上,路況不佳,顛簸困頓,饑渴難忍,加之烈日當(dāng)頭,驕陽似火,酷熱難熬,眾人遂要求在路旁的小鎮(zhèn)歇腳。就在熱得不可開交的那一刻,一小盅燙得不可開交的工夫茶,澆入喉間,頓覺暑熱全消,心曠神怡,如蘇東坡詩中所寫“兩腋清風(fēng)起,我欲上蓬萊”那樣,竟有飄飄欲仙之感。

古人喝茶,是要煮的,而現(xiàn)代人喝茶,通常都是沖泡。古人煮茶,還要放進(jìn)別的什么東西的,也許花茶是更古老的一種喝法呢?!白蛉諙|風(fēng)吹枳花,酒醒春曉一甌茶”,唐人李郢這首《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詩,或可一證。但是,要想喝到茶的全自然品味,當(dāng)數(shù)綠茶,因為它最接近原生態(tài)。其實,能喝到杭州龍井、蘇州碧螺春,或者陽羨、婺源這些有名氣的綠茶,自是口福不淺。其實,“天涯何處無芳草”,有一年,在皖南黃山腳下,逛徽式古建筑村落,走得累了,在一農(nóng)家院落里大影壁下歇涼,自然要討口水喝。主人頗知趣,忙汲井水,著小妮子燒開,抓兩把新茶,投入碩大的茶壺中。連連說無好茶招待,但斟上來一盞盞新綠,同樣也喝得齒頰生香,余甘不盡。其實,得自然,得本色,得野趣,便是佳茗。有茶助興,便雌黃文壇,嘲笑眾生,海闊天空,心馳神往起來。

茶,能醉人,我想,那一天,我是醉茶了。

蘇軾詩云:“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比绻试S說兩句醉話,綠茶似童稚少女,紅茶似成熟少婦,烏龍似介乎兩者之間的鄰家女孩,更嫵媚可愛些。那么,北京人鐘愛的花茶呢?就是打扮得過頭,甚至有點兒張狂的女郎,倒遮住了本來的應(yīng)該是率真的美。

然而,茶是好東西,在人的一生中,它或許是可能陪伴到你最后的朋友。

一般而言,抽煙,是二十、三十歲時的風(fēng)頭,架二郎腿,噴云吐霧,含淡巴菰,快活神仙;喝酒,是四十、五十歲時的應(yīng)酬,杯盞碰撞,酒淺情深,觥籌交錯,你我不分;可到了六十、七十歲以后,醫(yī)生會諄諄勸你戒煙,家人會苦苦求你禁酒,到了與煙告別、與酒分手之后,百無聊賴之際,口干舌燥之時,恐怕只有茶陪你度過夕陽西下的余生。

我在劇團(tuán)待過,團(tuán)里的那些老藝人,都是老北京,都是花茶愛好者,一上班,先到開水房排隊沏茶。然后你就聽吧,他們喝起茶來,所發(fā)出日本人吃面條的吸溜之聲,此起彼伏,壓倒了政治學(xué)習(xí)讀報紙社論的聲音。由于他們茶葉的消耗量大,所費不貲,所以,他們都喝那種不是很貴的花茶。如果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末尾,對老藝人來講,這最后一位的茶卻是第一位的需求。

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唱著唱著,跟班會送上去一盞茶,戲停下來,讓他潤潤嗓子,這叫“飲場”,藝人離不開茶的程度,可想而知。我在的那個劇團(tuán),說唱曲藝的,通常都攜有一個半公升大小的搪瓷茶缸,茶缸上掛著的茶銹,至少有好幾微米厚,足以說明其茶齡之悠久。他們從做徒弟時捧這個茶缸,捧到當(dāng)師傅,捧到退休養(yǎng)老,捧到賦閑曬太陽,看樣子,一直要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會撒手。

人之一生,說起來,是一個加和減的過程,先是加,加到一定年齡段以后,就開始減了,最后減到一無所有為止,每個人都會遇上這樣一個漸漸淡出的局面。煙會離你而去,酒會離你而去,甚至親人、朋友、同事都會離你而去,只有這一盞茶不會把你拋棄。

茶好,好在有不囂張生事、不惹人討厭、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的風(fēng)格,好在有溫厚宜人、隨遇而安、怡情悅性,而又矜持自愛的品德。在外國人的眼里,茶和中國是同義詞,你懂得了茶,也就懂得了中國。

西洋人好喝咖啡,中國人愛喝茶,咖啡是在亞熱帶陽光充分的肥沃土地里生長出來的,咖啡豆成熟了以后,紅得十分鮮艷,因為它凝縮了太多的陽光。而茶葉通常都種植在云霧迷漫、空氣濕潤的高山之巔,茶樹的每個葉片,云蒸霞蔚,雨露滋潤,匯聚著大自然的精靈之氣。如果說陽光是熱量的總匯,那么精靈則是智慧的結(jié)晶,所以,喝咖啡的西方人和喝茶的中國人,在感情上,便有外在和內(nèi)向之別;在性格上,便有沖動和斂約之分;在行為上,便有意氣用事和謹(jǐn)言慎行的不同;在待人接物上,西洋人講實際,講率直,重在眼前,中國人講禮貌,講敦厚,意在將來。

所以說,茶之可貴,因為它能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終身之友,它那一股沖淡的精神,也應(yīng)該是我們每個人盡量禪悟的真諦。

一杯在手,在縷縷茶香中,你會暫時把日子的艱窘、工作中的不愉快、事業(yè)上的阻難、家庭里的糾葛等等頭疼之事放在一邊,僅僅體味這片刻的寧靜與舒緩。

學(xué)會沖淡,這是茶給我的啟迪,雖然覺悟得太晚了一點兒,如果按古人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話,悟得晚比不悟,終歸要好一些。

一般來說,琴弦繃得太緊,就有斷的危險,陡冷陡熱,杯子就會爆裂,一個人,神經(jīng)要是總處于緊張的競爭狀態(tài)之中:你多,我沒有你多,想方設(shè)法要比你多;你出名,我沒有你出名,不擇手段要比你出名,總是沒完沒了地折騰,沒準(zhǔn)會生出毛病。我認(rèn)識的好幾位同行,就這樣把自己折騰沒了。

所以,要學(xué)會飲中國茶,要懂得飲茶的寬容放松之道。君不見茶館里何其熙熙攘攘,又何其氣氛融洽,高談闊論與充耳不聞并存;驢吸鯨飲與徐徐品味同在;偉大的空洞,渺小的充實,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神滿足;昨天為爺今日為孫,此刻為狗他時成龍。完全可以相行不悖,互不干擾。在茶館里,沒有什么一定要領(lǐng)袖群倫的人物,讓大家懾服于龍威之下,你在你的桌上哪怕稱王稱霸,全球第一,宇宙第二,我在我桌上也可以不理你,不尿你,談不上誰買誰的賬,大家平等。也只有這樣的氛圍,心能靜得下來,氣能平得下去,這就是只有茶能起到的調(diào)和作用、稀釋作用、淡化作用、消融作用。

如果是酒的話,火上澆油,雙方肯定劍拔弩張不可。因此,以茶代酒,永遠(yuǎn)不會胡說八道。以茗佐餐,必然會是斯文客氣。這世界上只有喝茶人最瀟灑,最從容,不斗氣,不好勝,我們聽說過喝啤酒的冠軍、喝白酒的英雄,但飲茶者才不屑去創(chuàng)造這些紀(jì)錄呢!有一份與他人無干、只有自己領(lǐng)受的快樂,就足矣足矣了。

咖啡太強(qiáng)勁,可可太甜膩,飲料中防腐劑太多,汽水類含有化學(xué)物質(zhì),唯獨茶,來自中國土地的飲品,有著非舶來貨所能相比的得天獨厚之處。清心明目,醒腦提神,多飲無害,常飲有益,尤其茶的那一種沖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純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多多少少含有一點兒做人的道理在內(nèi)。

多一點兒恬靜,少一點兒狂躁;多一點兒寬余,少一點兒緊張;多一點兒平和,少一點兒乖戾;多一點兒擅自珍攝,少一點兒干擾他人。也許,這就是多余的茶話了。

境界三帖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們都登絕頂而去,我懶得爬山,便在山腳聞名遐邇的寶剎憩息。天很熱,我坐在井邊納涼,寂寞寺院,寥落蟬聲,顯得少有的寂靜。只見一位和尚,一擔(dān)一擔(dān)地挑水,去沖灑殿前的青石臺階。他年紀(jì)不大,話也不多,但言談得體,識見不俗。這樣我知道他是個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規(guī)矩,凡掛單者,總得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鐘磬齊鳴,佛號長誦,原來從海峽那邊來了一位法師,以及隨同多人,都披著金光燦爛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萬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長老陪同,住持拈香,幾乎所有僧眾都簇?fù)碇F賓,瞻觀膜拜。相比之下,這位穿著直裰短打的行腳僧,看來只有自食齋飯,自宿僧房,無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說,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繼續(xù)挑著一擔(dān)擔(dān)井水,不緊不慢,將大雄寶殿前面沖洗得干干凈凈,塵埃不沾,暑氣盡消。

我打量這位僧人,不由肅然起敬。整個下午,我看他從井筒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擔(dān)水,每一次把水筲從井口提出來的時候,都是繩直而不彎,水滿而不盈。然后將水再倒進(jìn)鐵桶里,幾乎很少潑灑在井欄上。擔(dān)水一路,步履安詳,也不見濺溢出來。這種從容不迫、舉止得當(dāng)?shù)纳駪B(tài)令我神往。我想換作我,肯定是做不到的。

于是,我向他請教心靜之術(shù)。他合十說,佛是不許打誑的,他沒有想得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雜念了。他雖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話,他的行為,卻透出一種穎悟。從此,每當(dāng)我感到心煩意躁之時,就想想這位擔(dān)水的和尚,頓覺有習(xí)習(xí)涼風(fēng),由腋下生起,不由輕快許多。其實,雜念即欲。人世間的許多煩惱,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糾纏其中,不能自拔。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雜念,力臻寧靜淡泊的境界,我想,無論對己還是對人,都會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中國人熱情好客,世界聞名,尤其關(guān)心別人勝過自己,毫無疑義是我們這個禮儀之邦最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之一。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若是你敲開村子里誰家的門,你就不僅是這一家尊貴的客人,勢必也是全村共同的客人。不大工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跑來關(guān)心地看望你。

在美國,除非你屋子里冒出股股濃煙,有必要招來消防隊,否則,他們講究尊重別人的隱私權(quán),會不動聲色的。所以他們相處,通常不怎么好打聽對方的家庭、婚姻、職業(yè)、財產(chǎn)收入等等情況。因此,西方人的冷,似乎是故意地保持距離,也好也不好。好的是不給他人制造無端的干擾,能有屬于自己的一方凈土;不好的就是互相之間的聯(lián)系過于隔閡。一個老頭或者老太太,孤苦伶仃地死在公寓里好幾天,無人過問,也是常有的事。

但好心過度,好到人家實在受不了,事事插手,包打天下,好得過了頭,變成打擾別人的話,便會產(chǎn)生出負(fù)面反應(yīng)。我就見到有些心腸太熱、熱得過度的人士,總是生怕別人犯錯誤、栽跟頭似的,諄諄教誨,苦口婆心。這樣熱的后果,往往適得其反,倒叫被教育者感到頭痛不已。糖是甜蜜的,你好心把他埋在糖堆里,他就成了蜜餞。

別說這種互相的關(guān)心要見好就收,就是男女之愛,太多了也使對方經(jīng)受不住。美國就有一對情人,愛得太深,吻得太緊,以致一方窒息而亡。這種熱昏了頭的感情,對被愛者來講,就成了痛苦。

所以,冷和熱,過之猶不及,要以適度為佳。

通常,人老了,意味著成熟。作家老了,尤其應(yīng)該如此。我特別欽佩文學(xué)長者筆下那種對于命運的領(lǐng)悟、人生的豁達(dá)、世情的諳悉、社會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閃爍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們這些后輩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從而獲益匪淺。因此,我總感覺到這些老者的人品、風(fēng)范、學(xué)問乃至于爐火純青的文章,由于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歷練磨礪,雖歲月遷移,世道變幻,已無礙于那光輝的存在。于是,在我腦海里,對這些敬仰的前輩,遂凝固成一個如玉之潤、如石之堅、如水之靜、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這是否可稱為在歷史中的永恒、讀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積雪覆蓋著的托爾斯泰的莊園參觀。那莊園叫亞斯納亞,位于離莫斯科不很遠(yuǎn)的圖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為什么,偌大的莊園,銀裝素裹,一望皆白,竟再無其他來參觀的人,顯得十分落寞。當(dāng)時,我心中涌上來很冷清也很凄涼的感慨。因為看不到太多腳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見證。

托爾斯泰就這樣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莊園里,一條平平常常的土路旁邊。

他的墳?zāi)怪皇巧陨月〕龅孛娴囊粔K小丘,除了周圍的參天高樹外,別無任何明顯的標(biāo)志。那些照例有的,也應(yīng)該有的碑石、祭壇、十字架等裝飾,在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無法再平凡了。要不是插在不遠(yuǎn)處的一個小小的木板上寫了兩行字,我們就會走過去了。

這兩行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這樣:請你把腳步放輕些,不要驚擾正在長眠的托爾斯泰!

多好!一片潔白,萬籟無聲,仿佛時間也凝固了。這一塊普通木板上的兩行字,倒體現(xiàn)出這位大文豪樸素中的偉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我忘了查考這是誰的手筆,但使我豁然貫通,眼下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這位文學(xué)巨人最后走出亞斯納亞,在風(fēng)雪中追求不知所終的遼闊蒼茫的境界嗎?

雖然陪伴著這位文學(xué)巨人的是那晶瑩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氣,但他的智慧之光,卻會永遠(yuǎn)點亮世人的心。

旅伴

你走過夜路嗎?

沒有旅伴,只有你一個人踽踽獨行?

那時,你會感到孤獨。你會覺得一個人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應(yīng)該完全與社會隔絕的,當(dāng)然更不希望被社會拋棄。哪怕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還有一個“禮拜五”和他做伴呢。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陽光、空氣一樣重要。

假如,這時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燈亮,雖然你會忐忑,誰知后面來的是好人還是歹徒,但你將不會再有孤獨帶給你的那種空空蕩蕩的心悸。真正地被人為地孤立起來,那是一種折磨。囚犯的囚字,便表明了孤獨是古已有之的懲罰手段。

我先聽到身后些微的動靜,回頭看到一盞明滅不定的燈亮,我能判斷,那不是飛舞的流螢。我駐足,回過頭去,任那還帶著秋陽溫暖的河水,漫上來,浸濕我的腳,我等待著,希望有一個旅伴。

我想起契訶夫的一篇小說,一個人和別人打賭,把自己關(guān)在一間屋子里,不是幾天,也不是幾月,而是十年二十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觸。最后,他終于堅持到了約定的期限,明天即可以走出封閉的屋子,拿到這筆賭贏的巨款。但是他在天亮以前,獨自離開那間幽閉多年的屋子,留下一封信。信中說他在飽嘗了孤獨的苦痛以后,悟到一個人有比金錢還更為需要的東西,那就是人與人的感情交流。

我記憶中的這個夜晚,是在山西與河南交界處的一條人煙稀少的丹河河谷里趕路。月明星稀,秋蟲啁鳴,涼風(fēng)颯颯,草木蕭蕭,若不是我那時的政治境遇,若不是我急急地要從下放勞動的那個小山村步行數(shù)十里路趕到九府墳車站準(zhǔn)備回北京的話,那秋夜實在是怡人的。

燈近了些,也許影影綽綽地發(fā)現(xiàn)了我,那燈火,便停在原地了。

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來,當(dāng)時的酸辛苦澀和嚴(yán)峻,漸漸地不再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相反,陽光下的山,山陰里的河,河谷間人與人在勞動中的友情,倒似霧似夢地經(jīng)常在心頭泛起。在有限的腦海里,多保留一點兒往日的溫馨情愛,你便會感受到這個世界仍有許多可以寄托寸心的所在,因此便不再覺得孤獨。

丹河到了柿子紅熟的深秋,便清澈平緩,無聲地在你身邊流過。路就在曲曲彎彎、高高低低的河沿上,是由放羊的人、抄近道的人走出來的。若順盤山公路,我將趕不上明天一早的火車,只有這一班車。

等我繼續(xù)趕路的時候,那并不很亮的松明,遲疑了一會兒,又隨著腳步的高低,一跳一跳地走動了。

雖然,我離開山村的時候,有一輛運料的卡車下山,那司機(jī)終于不敢叫我上他的車,我一點兒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難處。同樣,我能體諒隔著帳篷說話人的苦心,他大聲地,不知在問誰:“秋后還鬧狼嗎?”

沒有回答。

他又說:“夜里我可聽見過狼嚎的?!边@分明是在提醒我。

這些人都是我勞動時的伙伴,他們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人。不知哪位好心朋友,有意識地扔了一根白蠟桿在路口,那是一種韌性很強(qiáng)、輕易不斷的木棍。我心里謝了,俯身撿了起來,上路了。

夜深露重,孑然獨行,不過有了身后面的這位若即若離的行路人,我覺得不再寂寞,也不擔(dān)心出沒的野物。無論如何,在路途中,又是這樣凄冷的秋夜,有一個旅伴和沒有一個旅伴是不相同的。盡管那人(我也不知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始終跟我保持距離,不過我已感激不盡了,我能理解,誰對陌生人不存戒心呢?

過了方山,上了公路,不遠(yuǎn)便是山下的一片平川,那星星點點的燈火閃爍處,就是火車站了。

這時,我發(fā)現(xiàn)那輛卡車才開了過來,想不到比我步行的人還慢,真是太奇怪了。

那位師傅發(fā)現(xiàn)我,剎住車,從車窗里探出頭來。也許這里沒有了什么顧忌,甚至埋怨我:“你啊,你啊,聽拉拉蛄叫喚,還不種地呢?我在公路上等了你小半夜,想不到你竟敢抄近道,順河邊走,幸好沒出什么事??焐宪嚢桑 ?/p>

我正想告訴他,這一路好歹有個伴時,那些手持松明的人,也跟了上來。在模糊的光影里,我發(fā)現(xiàn)至少有三個人,說不定還多,與我前后腳走來。見我往車上爬,他們也停下來。然后,我驚訝地看到,他們立刻調(diào)頭,順著來的方向往回走了。那明滅不定的松明,隨著他們加快的腳步,似乎顯得輕捷地跳動,愈走愈遠(yuǎn)。

“誰?”師傅問我。

我不知道是誰。直到今天,我還是不知道那幾位好心的旅伴是誰。司機(jī)師傅告訴我,要是只有一個兩個人的話,狼是敢撲上來的。聽到這里,我心里感到一股暖流,這世界竟還有這樣的溫馨,也是人們覺得活下去的力量吧!天還未亮,坐在駕駛室里忍不住激動的我,索性由那滾燙的淚水痛快地流著。

從此,我深信,只要忠誠于自己,忠誠于朋友,哪怕是一條漆黑的夜路,一定會有旅伴與我一路同行,絕不會孤獨,也不會寂寞的。

事隔若干年后,我回想那山埡口似霧似夢的情景,仍忍不住要問:那是誰呢?這些怕我被狼吃掉,在默默中送我一路的旅伴!遂成了一個永遠(yuǎn)的然而是溫馨的謎,也許再也解不開的。但對一個美好的世界來說,難道必定需要一個答案嗎?美好,不就夠了嗎?

趕路吧!我總是對自己策勵著,旅伴在等待著呢!

耕耘者說

我也記不得是在哪本書里讀到過的了,書名忘了,作者忘了,但里面有一句話,我卻一直未忘。書中的一位主人公說:“我們都是土地的兒子!”人和土地的關(guān)系,再沒有比這句話更貼切的了。

這句話在那本書里,究竟是用來褒揚(yáng)人對土地的感情呢,還是嘲諷耕作于土地的農(nóng)民的狹隘呢,終是回憶不起來了?;蛟S兩者都有,或許兩者都不是。但我卻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我相信,人對于土地,總是有一種擺脫不了的歸屬感。雙腳站在土地上,那種實實在在的滋味,平時是不大感覺得出來,只有在你所乘坐的飛機(jī)降落時刻,輪子擦著跑道的那一瞬間,體會是最深刻的了。每次到居住在高層建筑物里的朋友家串門,望著窗外的藍(lán)天,站在陽臺上往下俯視,心里總有些懸懸乎乎的不踏實感。

因此,也許我勉強(qiáng)算是個土地的兒子的緣故,如果給我一份選擇的權(quán)利,高層建筑和普通樓房,我寧肯更接近地面一點兒。我在北京城里居住的年頭也不短了,對那些走來走去的大小胡同,漸漸地看慣了。盡管有的大雜院,條件可說是十分之糟,但是到了春天,院里該綠的全綠了,該開花的全開了;到了秋天,該結(jié)果的全結(jié)了,該落葉的全落了。一年四季,在你眼下的土地上,實打?qū)嵉亟o你可以把握得住的那變化著的一切,使你覺得有一份充實。

多好!別人是否這樣看,我不敢說,反正,我覺得好!

有時候,從胡同里走過,那一陣陣槐花的香味,并不因為這院里住著的多是些平民百姓,而不好意思飄出院墻。那一串串脆棗,那一個個紅柿,絕對不怕張揚(yáng)地映入過路人的眼簾。這時候,我就很羨慕居住在小院里的有塊空地的人家。

終于,三次換房,從三樓而二樓,從二樓而一樓,而且,有了一個小院。雖然,位于樓房的北面,大部分時間被遮住了陽光,然而,那是一個當(dāng)真的小院,四周有矮墻圍著,其中有一塊可以種些什么菜和豆,長些什么花和草的土地。剛剛搬來后不久,就在集市上一位老鄉(xiāng)手里,買了兩棵石榴栽上了。說是一種甜石榴,每個能結(jié)得碗那么大,放心吧,兩年開花,三年吊果,絕不怕肥,你就侍弄著,準(zhǔn)保你不能失望的。過了一年的春天,由于我們采取了防寒措施,那兩棵石榴未被凍死,活了過來。于是又買來幾株據(jù)賣者介紹說,是很不錯品種的玫瑰香葡萄插在土中。

我之所以熱衷于葡萄和石榴,當(dāng)然是因為不需要太復(fù)雜的栽培技術(shù)。所謂園藝,是一門藝術(shù),我何嘗不想在小院里有幾竿湘妃翠竹,枝葉掩映,一年四季,綠意盎然。要是再有一兜西府海棠,到花盛季節(jié),引來飛舞的蜜蜂蝴蝶,那必定是賞心悅目的。但我一位有坐北朝南小院的鄰居奉勸我,他先聲明,決無打擊我的積極性的意思,閣下這院子太背陰了,什么都長不好的。別瞎費力氣,別指望,別想得那么美好,朋友!

這位直言不諱的朋友,說罷走了,可是,我已經(jīng)種下了石榴和葡萄,總不能棄之不顧吧?何況在我印象中,一直還保留著對于遠(yuǎn)祖來自中亞的,這兩種果品的最美好的回憶呢。那是幾年前去格魯吉亞,在美麗的第比利斯山城,吃到了真正的本鄉(xiāng)本土的石榴和葡萄。

平心而論,我所吃過的石榴,很難稱為水果的。除了一層薄薄的皮,便是澀口的籽核。一粒一粒地吃,費事;一把一把地吃,澀得嘴都張不開。在那里,我訝異的不是它的大小,而是剝開來,每一粒籽實都像一注清冽甜美的甘泉,好像不含有引起口腔酸澀感的單寧質(zhì)似的。于是產(chǎn)生一種奇怪的想法,也許吃的不是石榴吧?葡萄那就更不用說了,格魯吉亞是葡萄之鄉(xiāng),詩人葉夫圖申科陪我去過一處古老的酒窖,品嘗過窖藏了二三十年的我們中國也許該叫作陳釀的葡萄酒。我去過位于高加索山脈的許多地方,每到一處,端上來款待客人的,就是各式品種的葡萄。我一點兒也沒有妄自菲薄的意思,那是我一生中吃過的最好的葡萄。

于是,當(dāng)在小院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時,無論如何,總是被格魯吉亞那殘留下的記憶所誘惑,一想起來,仿佛仍齒頰生香似的。可是,石榴雖然活了,但總是很孱弱。葡萄拉蔓了,也上了架,始終懨懨的沒有生氣。按懂行的人指點,枝也剪了,肥也施了,蟲藥也噴了,雜草也除了,根部的磚頭瓦塊也撿走了。一年過去,兩年過去,三年也過去了,真讓人失望,一點兒也不讓人興奮,石榴非但沒掛果,連花也不開一朵,葡萄結(jié)過幾嘟嚕,酸得連嘗一嘗的勇氣也沒有。

就在這期間,靠墻根的水泥房基處,長出來一棵泡桐。后來,才明白,這是在蓋房子打地基被砍伐了的大樹,根部未刨掉又萌生出的新枝。長勢很猛,也就一年工夫,躥出一人來高。有人說,你要不弄掉的話,有這么一個搶嘴的家伙,你澆多少水,喂多少肥,全等于讓它獨吞了。當(dāng)時,我好像未加什么考慮,二話沒說,拿起鐵鍬,就把它齊根鏟斷了。

一棵青枝綠葉的泡桐就這樣倒下來了。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心里涌上來是奇怪的甚至是憤憤然的感情。因為未經(jīng)我的許可,竟然在我的小院里長出來,而且長得比我種植的葡萄、石榴還要好,這當(dāng)然觸犯了我的尊嚴(yán)。后來我想,也許土地的兒子,在對于土地的依戀外,可能難免產(chǎn)生對于土地的統(tǒng)治、管轄的私有心理吧!

這或許是私有制給人帶來的弱點了,嫉妒心是一方面,在你眼皮底下,全不買你賬地存在著,傷害了你的自尊心,則是另一方面。這是你的地盤,你的天下,應(yīng)該你說了算,唯辟作威,唯辟作福,你想要干掉誰,誰就甭想活。于是采取斷然措施,恨不能斬草除根而后快。細(xì)想起來,太過分了!上帝賜予的土地,本是眾生共有的,誰都有生長的權(quán)利,干嗎要斬盡殺絕呢?抑或這小院屬于我,長出這棵泡桐,給我一片綠,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小院依舊,冬去春來,石榴剝掉裹著的冬裝,已生出淡綠的葉芽,葡萄從土里刨出來,新的枝梗也開始延展,透露出一絲春意。似乎是同時,墻腳下那被砍掉的梧桐,管我贊成不贊成,喜歡不喜歡,拇指粗細(xì)的枝條,筆直地拔地而起。也許是我的偏見,我認(rèn)為它那昂揚(yáng)著的樣子,是在向我挑戰(zhàn)。

我始則猶豫了一下,結(jié)果還是動手,要把它折斷。

想不到的,看起來那樣柔嫩的枝條,竟是那么堅韌,從撕裂處滴出來的液汁,像切開的血管,向外奔著鮮血似的不可遏止,那情景把我驚嚇住了。直到我連根扯斷后很久很久,還往外冒出那清冽的晶瑩的水滴,淋漓不止,使我有些不安了。

我想,也許是泡桐樹痛苦的眼淚吧?

望著我苦心經(jīng)營,但始終精神不振的石榴、葡萄,我心軟了。一個如此具有強(qiáng)大生命力的東西,我偏要想方設(shè)法地掐死它;而這兩種真好像是扶不上去的天子似的,寄托著我中亞甜美之夢的果品,卻總像遭霜打過的一樣,蔫蔫的了無生氣。

有人建議,給葡萄、石榴埋一點兒維生素吧!有人推薦,一種植物催長劑很靈驗的,讓我試一試!有人認(rèn)為,土質(zhì)不行,干脆換土吧!我都從善如流地照辦了,并不見任何效果。直到那位擁有一座向陽小院的鄰居,笑吟吟地告訴我,關(guān)鍵在于陽光,萬物生長靠太陽,唱了這么多年的歌,你怎么還不明白問題所在呢?我悟了,難道要我拆房子讓它們得到充足的日照嗎?

那么泡桐呢?它甚至一絲陽光也照不到的,無論再三再四地摧折,就在我為我的葡萄、石榴換土施肥之際,一枝比先前更為茁壯的泡桐樹苗,管你什么態(tài)度,也不看你的眼色行事,又挺拔地且無懼無畏地從墻根下長出來了。

我問我的鄰居,它沒有陽光,不也生機(jī)勃勃嗎?

鄰居反過來問我:“那你知道,它的根部在泥土里扎得多么深嗎?你弄不死的,你對它無可奈何,不管你來硬的,來軟的,絕對是在白費心機(jī),你哪怕氣得吐血,一個有生命力的東西,它該長出來,你是壓制不住的?!?/p>

“由它生長?”

“這就是世界。再大的院子,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誰也不可能例外,誰也無權(quán)例外,即或暫時例外,除了在歷史上留下笑柄外,什么也剩不下的。是不是?”我這位學(xué)哲學(xué)的鄰居莞然一笑。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說話間,我搬到這幢樓里來住,也快五年了。

葡萄有兩年,總是那七八個殘缺不全的葉子,結(jié)那么可憐巴巴的酸掉牙的十來個果子,僅此而已;后來,也許它自己覺得活得沒什么意思,死了。石榴呢,還健在,長高了許多,不過胡亂分蘗,至今既不開花,那肯定更不會結(jié)果了。

倒是那棵泡桐,亭亭玉立,長成了樹勢,碩大的葉片,在夏日里,在微風(fēng)中婆娑搖曳,也有它自己的一塊綠蔭。當(dāng)我推開后窗,那怡悅的綠色和院外的樹木連成一氣,不也是一番別致嗎?

真的,我又想起鄰居的話,這就是世界。

而且,愈琢磨愈覺得有道理。

我的閱讀主張

閱讀,并不都是愉悅的。

人的一生,其實閱讀的最大的一本書便是生活。但這本書對我而言,從來也不曾給我?guī)磉^什么愉悅。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數(shù)十年來,也就只有于閱讀之中,賴所獲得的愉悅,聊以自適。所以,對于書籍,對于各式各樣能夠到我手中的書籍,我都是心存感激的。

每本書都是一個獨特的天地,當(dāng)你沉埋這個用文字建造起來的虛幻世界里,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畫地為牢的孤獨便會暫時忘懷,久而久之,閱讀的最大愉悅就是這種對于身外一切紛擾的遁逃。我不甚害怕那些歲月里的熬煎,只是害怕無書可讀,那種孤獨,才是真正無法排解的。

一般來說,凡閱讀,目的有二:一、求知;二、消閑。當(dāng)然對我而言,還有其三,那就是上面所說的逃遁了,即或是極其短暫的逃遁,能夠忘卻那視你為賤類的一張張唾棄的臉,一雙雙蔑視的眼,也是于閱讀中獲得的最高愉悅了。不過,這只是屬于我的個例,不足為訓(xùn)。

求知也好,消閑也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求知未嘗不具消閑的功能,消閑未必收不到求知的效果??梢哉f,只要打開一本書,總會給你帶來學(xué)問,多少和大小的區(qū)別罷了。有的書是大學(xué)問,有的書是一般的學(xué)問,有的書未必有什么學(xué)問,甚至連教益也談不上,若能使我獲得閱讀的片刻愉悅,那也是我于孤獨中的最佳伴侶了。當(dāng)許多人都把背沖著你的時候,書籍不拋棄你,與你為伴,便是極其可貴的朋友了。

正如我的胃口不怎么挑食的習(xí)性那樣,對于書籍,只要能看得下去,總是不放過的。幾乎是來者不拒,很少選擇。因為我對好心人的諄諄教導(dǎo),應(yīng)該讀什么書,不應(yīng)該讀什么書,從來抱敬謝不敏的態(tài)度。因為我一向認(rèn)為沒有不可看的書,只有看不到的書。不過,近年以來,視力嚴(yán)重衰退,對于時髦的書,流行的書,炒作的書,五個人以上穿一條褲子齊聲叫好的書,就只好遺憾,放棄閱讀了。盡管如此,我仍舊主張閱讀,只要時間和空間允許,盡其一切可能地閱讀,閱讀一切可能讀到的書。

古人說過,“開卷有益”,這絕對是真理。古人還說過,“敬惜字紙”。在他們眼里,凡是有文字的紙張,都應(yīng)采取珍惜的態(tài)度。這當(dāng)然未必可取,那反映了印刷物不普及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jì)社會中的惜物心態(tài)。但應(yīng)該看到,這種書籍崇拜是中國知識分子薪火相傳的寶貴精神,是中國文化得以數(shù)千年賴以不墮的物質(zhì)基礎(chǔ)。

但后來,尤其到了今天,中國有太多的書,而這些太多的書里有著太多的糟粕,這也是令想讀書的人頗感撓頭的煩惱。如果無所適從,茫然失措,因噎廢食,糟粕固然沒了,精華也隨之而去。其實,不去其糟粕,何來精華?讀書的全部愉悅,就在這種抉擇之中。好和壞,自己判斷,糟粕和精華,自己說了算,予取予棄的生殺大權(quán),自己手中把握。這種不受別人干涉,不看別人臉色,不以別人的意志為意志,不以別人的標(biāo)準(zhǔn)為標(biāo)準(zhǔn),在閱讀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無與倫比的快樂了。

我的閱讀主張,說來簡單,與胃口決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學(xué)問并對我有用處的書,我用吃橄欖的辦法閱讀,反復(fù)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學(xué)問然而對我用處不大的書,我用吃甘蔗的辦法閱讀,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沒有什么學(xué)問也沒有什么用處的書,我就用吃石榴的辦法來閱讀了。固然,石榴這東西,能食的部分極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澀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難能可貴的。

有時,閱讀一本閑書的愉悅,所帶來的身心充實,勝過很多灌輸?shù)膶W(xué)問。所以,碰上這類閑書,我總是要拿起來翻一翻的。不憚吹灰之力,也許獲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棄之也不嫌遲。當(dāng)然,閱讀,有快樂,也有不快樂。讀得喪氣,讀得敗興,讀得大倒胃口,讀得恨不能找根繩子將自己勒死,那就是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中葉,當(dāng)讀小說成為我的一份職業(yè)時的體會。那時,我編《小說選刊》,我從來沒認(rèn)為那是一份美差。因此,閱讀的愉悅,只是相對而言,但手不釋卷,則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這是不可動搖的。

魯迅說過:“一說起讀書,就覺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實這樣的讀書,和木匠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并沒有什么分別,并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庇纱丝梢姡笾颓笊峭瑯拥牡览?。因此,春華秋實,你付出得多,收獲就會多,只要讀書,就有收獲。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多讀一本書,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于是,我就會想起一個忘了出處,但總是砥礪著我的讀書故事。

那應(yīng)該是一本革命回憶錄,應(yīng)該是一位革命前輩的親身經(jīng)歷。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國民黨統(tǒng)治的白色恐怖時期,從事地下工作的他,被抓進(jìn)蘇州反省院里。在關(guān)他的單人牢房的墻夾縫里,挖出來一部未被獄卒發(fā)現(xiàn)的、已很零散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論》。顯然,這是前一位關(guān)在這間牢房里的難友有意留存下來的。他在那幾年的關(guān)押期間,這部可以說是相當(dāng)枯燥乏味的哲學(xué)書籍,是他唯一可讀的書。后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黨把他營救出來,嗣后,他竟然成為一位研究《反杜林論》的哲學(xué)專家。

我由此推想過,若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將會攜帶一本什么書籍走進(jìn)班房呢?這雖是荒謬的假設(shè),然而,在這個世界上,不應(yīng)該發(fā)生的事情會發(fā)生,應(yīng)該發(fā)生的事情卻偏偏不發(fā)生,如果,這個假設(shè)萬一成真,給我只能擁有一本書的選擇自由,根據(jù)我個人從1957年開始,直到1979年為止,長達(dá)二十二年的閱讀經(jīng)驗,一種處于基本上相似的班房狀態(tài)下的閱讀經(jīng)驗,我會在下列兩種書籍中擇其一:

一、曹雪芹的《紅樓夢》;

二、魯迅的雜文集。

這是我讀了一輩子的書。從十幾歲時讀起,一直讀到今天,七十多歲了,仍時不時要翻開這兩部書中的某一回、某一篇,像孔夫子所說的“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那樣,追求這個“悅”。

為什么我要挑選這兩部書之一進(jìn)班房呢?因為,有些艱深的書籍,是毫無疑義的好書,但啃起來十分吃力,在唯可面壁的孤獨中,除那位革命家可以啃下《反杜林論》外,我想一般人都缺乏那種攻堅的毅力。有些精彩的書籍,既能引起閱讀興趣,也能產(chǎn)生閱讀快感,然而,多讀幾遍以后,也就索然無味,儼然雞肋。

唯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唯有魯迅的雜文集,是永遠(yuǎn)讀不完也永遠(yuǎn)讀不厭的書。它倆都是既能夠得到求知的滿足,也能夠飽享消閑的愉快的書。最初讀時,如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流連忘返,美不勝收。后來讀時,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恢宏堂奧,氣象萬千,學(xué)無止境。老實說,曹雪芹筆下的世界離我們很遠(yuǎn),然而,我們卻有如同身在金陵那條街上的親切感覺。魯迅批判的鋒芒與現(xiàn)實生活已風(fēng)馬牛不相及,但是,不知為什么,卻總能在心靈深處得到呼應(yīng)、共鳴,和那種對于民族的、對于國民性的切膚之痛。

因此,《紅樓夢》和魯迅的雜文給我所帶來的閱讀愉悅:一、不論從哪一頁翻開來閱讀,不論從頭往后讀,還是從后往前讀,都能很快進(jìn)入角色;二、不論讀過多少遍以后,再捧起來讀下去,都能找到與前不同的、每讀每新的體會;三、不論時間和空間發(fā)生什么樣的變革、變遷、變化,甚至變異,這兩部書籍之所以不朽,就在于永遠(yuǎn)有話好說的強(qiáng)大生命力上。

在我閱讀的全部歷史中,差不多有二十二年,這兩位大師的書籍,總是與我的行李、背囊、吃飯的搪瓷盆、糧票、菜金在一起。那些日子里,我發(fā)配到修建鐵路新線的工程單位勞動改造,差不多走遍大半個中國。幸好,即使在最為嚴(yán)峻的“文革”歲月里,這兩位大師也不在禁絕之列,于無奈的孤獨中,只有閱讀他們,是唯一的慰藉。

記得1957年的春天,我還是二十出頭年紀(jì),從東安市場的舊書攤上買到十卷本的紅布面的《魯迅全集》,買到十六冊本的萬有文庫版的《石頭記》。初初起步嘗試寫作的我,如醉如癡地沉浸其中,將其視作臨摹的法帖,將其看成作文的范本,甚至極其手工業(yè)式地抄錄兩位大師的語匯、句式、起承轉(zhuǎn)合的連結(jié)詞等等,以求得其真諦。在那個沒有電腦可以檢索的年代里,這種極原始的一筆一畫的勞動,倒也是強(qiáng)化閱讀的一種雖笨拙卻見效的方法。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與史傳是可以畫等號的。曹雪芹的書、魯迅的書,其實就是形象化的一段歷史記載,而優(yōu)秀的歷史著作,譬如我們稱司馬遷的《史記》為無韻之《離騷》,也是對其極高的文學(xué)價值的肯定。也許正是出于這樣的認(rèn)知,從那以后,文史,尤其是史,便是我閱讀的新領(lǐng)域。我記得,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末,二十四史陸續(xù)問世以后,八十年代后,中國出版事業(yè)的空前發(fā)展,各種史籍、類書、集成的大部頭圖書的推出,過去沒有的,現(xiàn)在有了,過去看不到的,現(xiàn)在看到了,過去藏在深閨人不識的,現(xiàn)在廣泛傳播了。于是,活到老,學(xué)到老,便是浪費了青春、荒疏了學(xué)業(yè)的我們這一代,“亡羊補(bǔ)牢,猶未晚也”的要務(wù)了。

說到底,中國人的閱讀是和漢語中特有的“學(xué)問”這個詞語密切相關(guān)的?!皩W(xué)問”,典出《易·乾》:“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辯之”,由“學(xué)”和“問”兩個單獨意義的漢字組成,是一個地道的古代漢語。外國人將這個古老的漢語語詞,轉(zhuǎn)換成他們的語言時,通常譯為?knowledge?,或者譯為?learning?,只能說是大致吻合,認(rèn)真地說,并不十分貼切。因為,漢語“學(xué)問”,包含著“學(xué)而問之”和“問而學(xué)之”兩層意思在內(nèi),與外國人所說的“knowledge(知識)”“l(fā)earning(學(xué)習(xí))”不盡相同。其中的“問”字,老外這種譯法是體現(xiàn)不出來的。

何謂“問”?無非不知、不解、不懂、不會,為了求知、求解、求懂、求會,所以要“學(xué)”。因此,學(xué)問全從問來,無論是吃橄欖式的閱讀,吃甘蔗式的閱讀,還是吃石榴式的閱讀,先問一聲“為什么?”最為關(guān)鍵。

學(xué)問的問,是獲得閱讀愉悅的最為重要的一點。

文夫與茶

煙,酒,茶,人生三趣,陸文夫全有了。

那一年,到宜興,適逢新茶上市,我們便到茶場去品茗。

時值暮春,茶事已進(jìn)入盛期,車載著我們穿過散布在坡間谷地的茶園,江南三月,草長鶯飛,早已是一片郁郁蔥蔥,不免有些季節(jié)不饒人的遺憾,想喝上好的新茶,應(yīng)該說是來晚了一點兒。

雖然茶場例行的規(guī)矩,要沏出新茶招待,但此時節(jié)多用大路貨來支應(yīng)造訪者。因為當(dāng)?shù)赜讶岁P(guān)照過的緣故,對我們破了例,那一盞凝碧,該是這個茶場里今春的上品了,飲來果然不錯。

于是想起唐代盧仝的詩:“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笨磥?,言之有理。古陽羨,即今宜興。此地的茶,自古以來享有盛名。在座的其他同行,喝了,也就喝了,說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未免糟蹋諸公。但值不值得花費如許價錢,來買這種據(jù)稱是上品的茶,卻不大有把握。值否?不值?幾個人都把眼睛瞅著文夫,看他如何說,如何辦。

因為,他家住蘇州,近一點兒的,有太湖的碧螺春,遠(yuǎn)一點兒的,有西湖的龍井,應(yīng)該說,不會舍近求遠(yuǎn),但他呷了幾口陽羨茶以后,當(dāng)時就放下錢,要了三斤新茶?;蛘哌€可能多一些,事隔多年,我記不得了,要不然不會留下這個印象。反正,他買了很多,令人側(cè)目。因為茶葉不耐儲存,當(dāng)年是寶,隔年為草。文夫認(rèn)定可以,于是,別人也就或多或少地買了起來。

從那次陽羨沽茶,我曉得他與我同道,好茶。

然后,轉(zhuǎn)而到一家紫砂廠買茶壺,這是到宜興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項節(jié)目。但壺之高下,有天壤之別,好者,愛不釋手,但價碼燙手,孬者,粗俗不堪,白給也不想要。挑來挑去,各人也就選了一兩件差強(qiáng)人意,在造型上說得過去的小手壺,留作紀(jì)念。文夫卻拎了一具粗拙可愛、古樸敦實的大紫砂壺,我不禁笑了,這不就是兒時所見村旁地頭邊、豆棚瓜架下的農(nóng)家用物嗎?他很為自己的這種選擇而怡然自得。

有人喝茶,十分注重茶外的情調(diào),所謂功夫在詩外是也。我屬于現(xiàn)實主義者,容易直奔主題,這也是至今難以奉陪新進(jìn)的落伍原因。只是看重茶在口中的滋味,至于水,至于器皿,至于其他繁文縟節(jié),雅則雅矣,但我本不雅,何必裝雅,所以,就一概略去。因此,日本人來表演茶道,我敬佩,從不熱衷。

看文夫這只茶壺,我也很欣欣然,至少在飲茶的方式上,我曉得他與我觀念趨同。

那年在宜興,我記得,他既抽煙,又吃酒,還飲茶,樣樣都來得的。近兩年,他到北京,我發(fā)現(xiàn)他似乎不抽煙了,酒大概吃得很少了,只有飲茶如故。

我問他:如何?

他答曰:還行!

一個人,該有的,都曾經(jīng)有過,當(dāng)然,是幸福。或者,有過,后來又放棄了,那也沒有什么;或者,壓根兒就付之闕如,又怎么樣呢,那也未必不是幸福。不僅僅是煙酒茶,一切一切的物質(zhì),和一切一切能起到物質(zhì)作用的精神,都可以算在內(nèi)。有或沒有,得或不得,想開了,求一個自然,然后得大自在,最好。

無妨說,自然而然而自在,這就是我認(rèn)識多年的陸文夫。

他原來,煙曾經(jīng)抽得兇,甚至電腦照打,酒曾經(jīng)吃得兇,而且醉態(tài)可掬。不過,現(xiàn)在,煙和酒,從他個人的生活場景中,漸漸淡出。守自己的方針,寫自己的東西,一臺電腦一杯茶;或索性什么也不寫,品茶聽門前流水,舉盞看窗外浮云,誠如王蒙所言,寫是一種快樂,不寫也是一種快樂,自在而自由,何樂而不為?

到了我們這樣年紀(jì)的一群人,只剩下茶,是最后一個知己。

好多人終于把煙戒了,把酒戒了,從來沒聽說誰戒茶的??磥?,能夠全程陪同到底的樂趣,數(shù)來數(shù)去,唯有茶。茶之能成最后的朋友,是由于它不近不遠(yuǎn),不濃不淡,不即不離,不親不疏。如果人之于人,也是這樣的話,那友情,說不定倒更長久些。君子之交淡若水,所以說,茶者,君子也。

文夫,從我認(rèn)識他那天起,就總保持著這種淡淡的君子風(fēng)度。

試想一想茶,你對它無動于衷的時候,如此;你對它情有獨鐘的時候,仍如此。色,淡淡的,香,淺淺的,味,澀澀的,不特別親熱,也不格外疏遠(yuǎn),感情從不會太過強(qiáng)烈,但余韻卻可能延續(xù)很長很長。如果,懂得了茶的性格,也就了解了文夫一半。

我這樣看的。

記得有一年到蘇州,文夫照例陪我去看那些他認(rèn)為值得我看的地方。

我這個人是屬于那種點到為止的游客,沒有什么太振作的趣味,實在使東道主很敗興的。但我卻愿意在走累了的時候,找一個喝茶的地方,坐下來,這才是極愜意的賞心樂事。與其被導(dǎo)游領(lǐng)著,像一群傻羊似的魚貫而入,像一群呆鳥似的立聆講解,像一群托兒所娃娃仿佛得到大滿足似的雀躍而去,這樣游法,任憑是瑤林仙境,也索然無味。我記不得那是蘇州的一處什么名勝,他見我懶得拾級而上,便倡議在山腳下找個地方喝茶。

找來找去,只有很普通的一個茶攤,坐在搖晃的板凳上,端著不甚干凈的大碗,喝著混濁粗糲的茶湯,也算是小憩一番。但這絕不是一個喝茶的環(huán)境,一邊是大排檔的鍋碗瓢盆,小商販的放肆叫賣,一邊是過往行人的擁擠堵塞,手扶拖拉機(jī)的招搖過市,往山上走的善男信女,無不香燭紙馬,一臉虔誠,下山來的時髦青年,悉皆勾肩搭背,燕燕鶯鶯。說實在的,這一切均令我頭大,但我很佩服文夫那份平常心,坦然、泰然、怡然地面對這一派市聲與塵囂。

在茶水升騰起來的氤氳里,我發(fā)現(xiàn)他似乎更關(guān)注天空里那白云蒼狗的變幻,這種通脫于物外的悟解,更多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茶境中的無躁,是時下那班狷急文人的一顆按捺不住的心,所不能體味的。此刻,夕陽西下,晚風(fēng)徐來,捧著手中的茶,茶雖粗,卻有野香,水不佳,但系山泉。頓時間,我也把眼前的紛擾、混亂、喧囂、嘈雜的一切置之腦后,在歸林的鴉噪聲中,竟生出“天涼好個秋”的快感。

茶這個東西,使人清心、沉靜、安詳、通悟。如果細(xì)細(xì)品味這八個字,似乎可以把握一點兒文夫的性格。

所以,我以為,飲茶時的文夫,更像江南秀士一些。

讀書的姿勢

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林語堂先生辦《論語》,提倡幽默,提倡性靈說,提倡袁中郎。他因之被稱為“幽默大師”。有一位黃嘉音先生(后來在上海的孤島時期,辦過一份《西風(fēng)》雜志者),曾在《論語》上發(fā)表過一組漫畫,題為《介紹幾個讀論語的好姿勢》,其中有一幅曰“游蛟伏地式”,畫一人伏在地上看書。被魯迅先生在《病后雜談》一文里,談到明末軍閥孫可望的酷刑時,順筆加以諷刺過的。

但讀書,確實存在一個姿勢問題。人之所以要讀書,無非求知和消遣兩道。當(dāng)然求知時,無妨得到消遣的樂趣。譬如房龍(Hendrik?Willem?Van?Loon)的書,既很有知識性,也很有趣味性。同樣,純消遣式讀書時,也可以得到不少教益。譬如金庸的武俠小說,有些史實考據(jù)之類,雖屬稗官野史,不足征信,也總是會擴(kuò)大一些知識面的。所以,這兩者實際上,是沒有什么嚴(yán)格分界線的。

求知的讀書,總是以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為標(biāo)準(zhǔn)姿勢了。小學(xué)生在教室里就是要挺直脊柱、兩手后背的。據(jù)說,這有益于健康發(fā)育。但在圖書館的閱覽室里,或前傾,或后仰,或伏桌,或抱頭,往往不怎么講究姿勢了。至于學(xué)習(xí)文件、研讀社論,或紅筆重杠,或左右交流,或閉目凝思,或略開小差,左手茶,右手煙,姿勢就很難一致了。

至于消遣性的讀書,除去坐式以外,更有半躺式、全躺式、側(cè)臥式幾種閑適自在的姿勢。當(dāng)然也包括“游蛟伏地式”的俯臥,用手支著頭顱的讀書法。那種手執(zhí)一書,在沙發(fā)里,往后一靠,半躺式的讀書看報姿勢,則最具群眾性了。但若是看古代的“耕讀圖”或“紅袖添香夜讀書”之類的繪畫,可能由于我國古代無沙發(fā)這樣的坐具,要想慵懶的話,只好憑幾、憑欄或者側(cè)臥,靠胳膊肘支撐著身體來讀書了。這都不能堅持太長時間,那是很累人的。幸好古人用文言文,凝字煉句,不敢長篇累牘,可能有這些實際考慮在內(nèi)的。

最徹底的姿勢莫過于躺著讀一本手不釋卷的書,這恐怕是人生一大樂事了。我們參觀毛主席的書房和臥室,看到他床上放置著許多書,可見這位偉人,有時讀書也要采取躺姿的。我們也知道,有些人,入睡前,若不翻看幾頁書的話,是無法入眠的。但是躺下來讀書,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像這樣的時候,我贊成中國紙的線裝書了?!笱b書便于插架,便于保存……但看洋裝書要年富力強(qiáng),正襟危坐,有嚴(yán)肅的態(tài)度。假使你躺著看,那就好像兩只手捧著一塊大磚頭,不多工夫,就兩臂酸麻,只好嘆一口氣,將它放下。”(臥讀絕對危害視力健康。)

我很驚訝西方人的一切設(shè)施、器具、產(chǎn)品、物件,無不從方便使用者角度出發(fā),獨獨他們的印刷物,不為讀者不打算坐著看書時著想,一律“硬領(lǐng)而皮靴”,而且每本書必厚到城磚程度,重達(dá)數(shù)百克、上千克方過癮。我在倫敦看到一部最早的莎士比亞全集,那是他死后,由他的幾位演員同事,找了一位大亨,籌資出的戲劇集,收羅了他的全部作品。八開本,厚約十厘米,其重?zé)o比,休想捧在手上閱讀。于是,專門做了一張桌子擺這部書,你要看,你就站在那兒翻吧!由此看,大概還有一種站著的讀書姿勢。我們過去看鋪天蓋地的大字報,現(xiàn)在看貼在電線桿上的馬路廣告,就屬于這種站著看的讀書姿勢了。

所以,有著五千年文化的中國,那線裝書,無論站著、坐著、躺著來讀時的那種輕便性,就非西方印刷物的笨重榔槺,所能望其項背的了。除了《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些典籍外,通常的線裝書,重不足斤,長不盈尺,可把可卷,袖珍便攜,是極方便的。而且中國舊法造紙,化學(xué)物質(zhì)用得較少,變脆發(fā)黃的速度,要比洋紙洋書來得緩慢些。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也發(fā)達(dá)過一陣,重印了不少古籍,很多就是珂羅版聚珍仿宋精印的線裝書?!拔母铩睍r期若未被抄走化為紙漿,現(xiàn)在,甚至比五十年代的出版物,質(zhì)地還要好些。

很可惜,近年來幾乎不出線裝書,這份國粹看來快有失傳的危險了。

其實,那時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的《萬有文庫》采用普通印刷法裝訂出版,但也充分考慮到讀者的多種讀書姿勢,每一本都是很薄很薄的,一部《石頭記》,分為十六冊。如今,《紅樓夢》有上中下三冊者、上下兩冊者,每本都不輕。甚至還有精裝一厚冊者,就有好幾斤重了。似乎中國出書的趨勢,也是往“硬領(lǐng)而皮靴”的方向發(fā)展,讀書人將以端坐讀書為主,想躺著看,必須具有強(qiáng)勁的臂力腕力方可。

讀書的姿勢,除了上述這些常見者外,過去,還有一種比較個別情況下的特別姿勢,那就是接皇上的圣旨了。圣旨雖然不是書,但也要讀。這時候一般得焚香沐浴,恭敬如儀,然后做出“踧踖如也,與與如也”的樣子,雙膝落地,磕頭跪拜,方能一字一字地看下去。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了。新人新書新思潮,層出不窮,即或某一界的某位權(quán)威,抱殘守缺,還想發(fā)舊日的威風(fēng),來一條手諭,怕也未必有人會買賬的。無論如何,時代在飛快地進(jìn)步著,人們也不那么容易被嚇住的了。

所以,不管什么讀書姿勢,唯有多讀,才有清醒,唯有清醒,才理直氣壯。道理很簡單,大家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嘛!

人之老

從最初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到最終化作一股清煙而去時止,每個人,都在時時刻刻地發(fā)生著變化。人的一生,存在著兩種變化:一是從十歲的童年,到二十歲的青年,到三十而立的壯年,到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的中年,所發(fā)生的那種加法式的變化;從六十多歲的初老期,到七十歲的中老期,到八十歲的晚老期,到九十歲至百歲成為人瑞的終老期,所發(fā)生的那種減法式的變化。

一加一減,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史。

“老”是一種必然。這種不經(jīng)意間的變化,你,或者我,我,或者他,該來的總是要來的,因為上帝不會讓你一輩子永葆青春。所以,進(jìn)入老年以后,誰都會發(fā)生無法避免的悖謬啊,顛倒啊,乖錯啊,忮忌啊,牢騷啊,憤懣啊,猜疑啊,暮氣啊,簡直不一而足,防不勝防,而且不知不覺,愈來愈甚。說白了,所謂“十反”,所謂“十拗”,也是與老俱來的必然。南宋陸放翁有詩,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安皇侨碎g偏我老”“白發(fā)未除豪氣在”“心如老驥常千里”“老夫壯氣橫九州”。他是位十二萬分地不服老、不愿老的詩人,但是,活到八十多歲高齡時,最后也不得不寫道:

鏡里蕭蕭白發(fā)新,默思舊事似前身。齒殘對客豁可恥,臂弱學(xué)書肥失真。漸覺文辭乖律呂,豈惟議論少精神。平生師友凋零盡,鼻堊揮斤未有人。(《嘆老》)

清人梁章鉅的《浪跡三談》這部隨筆集中,有一篇題為《十反》的短文,也談到了人到老年以后的變化,讀來饒有興味。

世俗相傳老年人有十反,謂:不記近事偏記得遠(yuǎn)事;不能近視而遠(yuǎn)視轉(zhuǎn)清;哭無淚而笑反有淚;夜多不睡而日中每耽睡;不肯久坐而多好行;不愛食軟而喜嚼硬;暖不出,寒即出;少飲酒,多飲茶;兒子不惜而惜孫子;大事不問而絮碎事。

蓋宋人即有此語,朱新中《鄞州志》載郭功父“老人十拗”云云。余行年七十有四,以病齒不能嚼硬,且飲酒、飲茶不能偏廢,只此二事稍異,余則大略相同。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云:“予年七十二,目視昏花,耳中時聞風(fēng)雨聲,而實雨卻不甚聞,因成一聯(lián)云:‘夜雨稀聞聞耳雨,春花微見見空花。’”

則當(dāng)去嚼硬、飲茶二事,而以此二事湊成十反也。

從兩手空蕩蕩地來到世間,會哭會喊會努力抓住什么會張開嘴要吃東西,無一不是在做加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由弱而強(qiáng),由小而大。這以后,行云流水,意氣風(fēng)發(fā),跌打滾爬,揮灑人生也好;有過快樂,有過痛苦,有過笑聲,有過眼淚也好,總是不停地在加,一直加到無論精神,無論物質(zhì),都攀登到所能及至的高度。雖然,加法未必沒有負(fù)面的因素,可不管怎么說,那是屬于成長中的煩惱。

而過了生命的高峰期,不知不覺老之將至,便不停地開始做減法了,吃得不那么香甜了,玩得不那么爽心了,體力不那么健壯了,感情不那么張揚(yáng)了。緊接著,愛好在淡薄,欲望在消失,趣味在減少,心境在枯竭。這種點點滴滴的減掉,舍不得又不甘心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局面,你還活著,就無法排遣掉這些難堪,必然就要產(chǎn)生許多別扭。哪怕是最溫柔的減法,也是令人不勝傷感的。曾經(jīng)擁有的美好、圓滿、幸福、甜蜜,曾經(jīng)推拭不開的無奈、惆悵、羈情、悲思,終于漸行漸遠(yuǎn),一一離你而去。最后,你總歸還是被減到兩手空空以后,離開這個世界。

想得開的老人,只是努力不去想而已,但不等于別扭就不存在了。而想不開的老人,這種垂老的別扭,這種漸漸不為人所理解的別扭,這種越想越煩越是得不到解脫的別扭,可不是夏季最后的玫瑰能帶來浪漫和情調(diào)的,而實際上像硫酸,像砒霜,或腐蝕著軀體,或毒害著靈魂,是要讓你活得不開心的。

想到這里,我也就明白,那些故去的,那些健在的,曾經(jīng)馳騁當(dāng)代文壇的老先生、老領(lǐng)導(dǎo)、老前輩,當(dāng)然也包括我的那些老朋友、老弟兄之類,一張張苦瓜臉,所為何來了?;畹嚼?,也許不難,但活得明白,活得清醒而又理智,而不是越活越糊涂,越活越癲狂,那就不容易了。尤其時下那些尚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名人、聞人、要人、貴人,那些基本上已接近木乃伊狀態(tài)的大師、泰斗、權(quán)威、圣人,際此桑榆夕照、苦日無多之時,則更是不能寧耐、不肯安生地要出現(xiàn)一些老文人的心理癥候:

一怕冷清;

二怕冷場;

三怕冷落;

四怕看冷臉;

五怕人們對他冷冷淡淡。

當(dāng)然,毫無疑問,這些我們曾經(jīng)仰起臉看的老人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難能免俗起來:

一喜熱鬧;

二喜排場;

三喜露臉;

四喜被恭維;

五喜大家向他鞠躬致敬。

好在有的老年人,我相信這是多數(shù),還能知道自己的斤兩,懂得收斂和要求適度,讓年輕人覺得那是一位可愛的老頭兒或值得尊敬的老太太。但不論誰,只要上了年歲,很難徹底擺脫這種精神上的危機(jī)感。這種害怕冷漠、喜歡熱鬧的人性弱點,斷非只是老年人所獨有的特色。其中,還應(yīng)該包括未老先衰的,目前四五十歲,年歲并不能稱為老,但文學(xué)年齡已經(jīng)終結(jié)的知青和知青后一代作家。

現(xiàn)在看起來,一個人,除了常說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對文人而言,還要加上一個文學(xué)年齡。文學(xué)年齡的長與短,決定著他文學(xué)創(chuàng)造能力的大與小。作為文人,活著,只是意味著他的生理年齡,或者心理年齡。而江郎才盡,寫不出一個字來,說明他的文學(xué)年齡已經(jīng)進(jìn)入死亡期。有的作家,有的詩人,雖在陸續(xù)發(fā)表作品,但不具有勃勃的生命力,只是勉勉強(qiáng)強(qiáng)地掙扎,只是有氣無力地表示他的存在,這說明他的文學(xué)年齡實際上進(jìn)入了衰竭期。

文學(xué)不相信奇跡,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尤其如此。生理年齡可以活到七老八十,心理年齡說不定還可以雄風(fēng)不倒,老有少心,但能像壯年寫出《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托爾斯泰,晚年寫出一部《哈澤·穆拉特》來;像壯年寫出《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的雨果,晚年寫出一部《九三年》來的具有強(qiáng)大生命力、享有較長文學(xué)年齡的作家,至少目前的中國文壇上,還找不到一個。

當(dāng)代中國作家,文學(xué)年齡都相當(dāng)短促,三年五年算長的了,維持上十年八年,還能寫出有分量作品的作家,幾乎絕無僅有。甚至,有的人,他的文學(xué)年齡開始之際,也就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造力的結(jié)束之時,這以后,除了粗制濫造,別無他能。因此,無妨從新時期文學(xué)以來這數(shù)十年間細(xì)細(xì)算來,可有一位貫徹始終、處于創(chuàng)作旺期的作家?

唯其如此,所以應(yīng)該懂得適可而止。文學(xué)年齡已經(jīng)茍延殘喘時的寫作行為,值得尊敬,不值得提倡,尤其不需要沸反盈天地炒作。正如人老了以后,跳跳國標(biāo)舞還可以透出一絲老紳士的風(fēng)度,非要跳迪斯科、跳街舞,還要RAP一番,那就讓人為他那把老骨頭捏把汗了。

一般來講,文學(xué)年齡要大大短于一個人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某種意義上說,人的精神產(chǎn)品的創(chuàng)造力,大致上是和這個人的生育能力相匹配的。一個作家,寫到老,寫到死,是絕對可能的。但這個作家的最好作品,應(yīng)該是在他生命最旺盛的時期寫出來的,這幾乎是文學(xué)史上的鐵的規(guī)律。除了極罕見的天才外,誰也無法逃避年事愈高,體能愈弱,精氣愈衰,創(chuàng)造力也隨之遞減的法則。

“庾信文章老更成”,那是用來哄一些文學(xué)老爺子、文學(xué)老太太開心的。環(huán)顧宇內(nèi),那些捧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作家,幾乎沒有一位還能寫出超過自己成名作的作品。我想,不是豐厚的獎金害的,也不是暴得的虛名害的,而是他的文學(xué)年齡基本上畫了句號而使之然耳。

然而,從老到死,是一個有的人長些、有的人短些的過程,總體來講,人類的壽數(shù)在逐漸延長,當(dāng)代中國人的生命,能夠較有質(zhì)量地活到七八十歲,已不是古人所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那樣難得了。這當(dāng)然是好事,但老年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別扭弄得后生們很不好侍候,恐怕也將成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

每當(dāng)看到文壇上的盛會,某位文學(xué)老人被尊坐著,被抬愛著,被吹捧著,被贊頌著,什么著作等身、功勛卓著啦!什么名篇佳構(gòu)、青史不朽啦!那一番表面文章,好比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不過應(yīng)景而已。這總使我想起早年看過的一部日本電影,硬把上了年紀(jì)的老母親背負(fù)到深山里去的《楢山節(jié)考》,老而成為負(fù)擔(dān),成為災(zāi)難,實在是于人于己皆痛苦的事情了。中國舊時有一本極薄的私塾啟蒙讀物,叫作《千字文》,其中有一句“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個“藏”字,對老年人來講,還是很有啟示意義的。

總而言之,老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xué)問,前人梁章鉅能將這些老年人勢所難免的、習(xí)以為常的、遂不以為是新鮮的生活現(xiàn)象湊在一起,匯總起來,便有點兒意思了。也許這些人生的觀察,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年輕人是不會當(dāng)回事的。但對照自己,反顧他人,莞爾之余,細(xì)細(xì)琢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不禁惕然有同感矣。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晚年自號退庵,祖籍福建長樂,長于福州。嘉慶壬戌(1802)進(jìn)士,歷任軍機(jī)章京、禮部員外郎,后放外任,長期在外省擔(dān)當(dāng)要職。他與林則徐既是同鄉(xiāng),又是摯友。鴉片戰(zhàn)爭時他任江蘇巡撫,親自帶兵赴上海,協(xié)同守將陳化成抗敵御侮??磥?,他既是能干的疆臣大吏,也是忠忱的愛國志士。

清代正途出身的大員,與那些不學(xué)無術(shù)的買官捐班濫竽充數(shù)者不同,與那些提籠遛鳥的八旗子弟托庇祖蔭者也不同,都有較高的學(xué)術(shù)素養(yǎng)、較深的文化造詣。就文人而言,如果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那他的文學(xué)年齡,更是屈指可數(shù)了。

這篇《十反》,當(dāng)系梁章鉅晚年之筆。一個文人,到了垂暮之年,不諱言其老,記下了這個老,承認(rèn)了這個老,也就很值得尊敬了。

新陳代謝,為萬物生長的自然法則,所以,人生的加減法,文學(xué)的興衰史,誰也無法回避,誰也不能例外。老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一個人,總不老,或者總不想老,或者總不承認(rèn)自己老,又或總是在那里裝嫩,裝少壯,裝朝氣蓬勃,殊不知在文學(xué)年齡上,早就呈植物人狀態(tài)了。如拉架的老黃瓜種,抹上再厚的綠漆,都是無法與頂花帶刺、剛從大棚里摘下的鮮嫩黃瓜相比的。

老,就得承認(rèn)老,就得服氣老,人們尊敬你的年齒,尊敬你的資歷,尊敬你過去的成就,尊敬你的好脾氣、好性格、好人緣、好風(fēng)度,不等于尊敬你現(xiàn)在的文學(xué)狀態(tài)。無論如何,那些過時的、過氣的、倒嗓的、老掉牙的、屬于你那個時代的文學(xué)觀念,也許曾經(jīng)光明過,光亮過,甚至光鮮過,但那畢竟已成歷史,不再屬于今天。

寫《格列佛游記》的英國文豪喬納森·斯威夫特先生曾經(jīng)說過:“當(dāng)我老時,愿望如下……”

不混在年輕人隊伍里頭,除非他們專誠邀約。

不隨便施教,也不隨便麻煩別人,除非對方切求自己。

不夸耀年輕時的英姿、力量或如何受女性歡迎等等。

不聽諂言,也不要設(shè)想自己會蒙年輕女子的青睞。

不乖戾、郁悶或猜疑。

不鄙薄當(dāng)代的作風(fēng)、情趣、時尚、人物、斗爭等。

不嚴(yán)厲對付年輕人,但接受他們青春的愚昧和缺點。

不多言,也不多講自己。

不肯定事情,也不固執(zhí)。

……

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也是一位活了78歲的英國老作家。讀了他這一系列的“不”,想想我們自己,難道不應(yīng)該對他的這份睿智,這份明達(dá),這份警醒,這份淡蕩表示敬意嗎?

也許,真是可以引以為座右銘的。

人生一搏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既有趣也艱難。

有趣,是對于生活的追求和獲得。當(dāng)你在襁褓中的時候,你渴望能爬、能站起來;當(dāng)你顫顫巍巍立定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你又想能邁步、能走路;然后你又希望能跳、能跑。人的一生,就是在一個欲望接著一個欲望,一個目標(biāo)接著一個目標(biāo)的驅(qū)動下,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好,孜孜不息、奔跑不已的過程。

有趣,是獲得,而艱難,是付出。

無論那欲望或是目標(biāo)定義為高尚的、邪惡的、偉大的、渺小的哪怕或者僅僅是為了最狹義的生存而苦苦掙扎;也無論其目的,在于追求,在于獲得,或者根本無所謂追求和獲得,只是渾渾噩噩。總之,每個人都活得蠻有滋有味的,而且覺得往前走去,下一步要比這一步大概更有奔頭。所以,真正活膩了,活夠了,再也不想活的人還是極少的,否則,自殺該不是個別現(xiàn)象了。

我們誰也不能完全把握未來,很難保證絕對的成敗輸贏。因為明天有許多不可知的變化,即使勝利在望,可以全軍覆沒;眼看走投無路,也許絕處逢生。放眼未來,可能和不可能,永遠(yuǎn)各占百分之五十。人的可貴,就在于這一半的機(jī)會,也仍舊寄予希望,興致勃勃地往前行進(jìn)。

其實,有時明知失敗也不會止步的。那些前赴后繼、殺身成仁的志士,難道不了解自己只不過是漫長的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塊墊腳石嗎?可是,肯把腦袋放置在斷頭臺上,義無反顧,顯然,是為了他根本看不到的明天在拿自己下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本是一搏的這個“搏”字,也無妨說成一博輸贏的“博”,“搏”既有勝負(fù)之分、成敗之別,那么也就等于在“博”。人類下賭注時,獲勝率甚至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搏”和“博”的。否則怎么叫作“孤注一擲”呢?這也就是人類優(yōu)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的地方,大概在于具有這種豁出去一“博”的精神。

人能翱翔藍(lán)天,登上月球,走出太空,并不是在完全的把握下獲得成功的,而是在沒有什么希望的情況下,披荊斬棘,前赴后繼,跌打滾爬,頭破血流,經(jīng)歷無數(shù)失敗,才達(dá)到目的的。如無一博之心,唯知因循守舊,茍安自得,庸庸碌碌,不肯冒某種程度的險去賭去博的話,人類至今也就只能夠跑跑跳跳罷了。

這當(dāng)然是很艱難很漫長的過程,每走一步,都要在地球上留下血和汗的印跡。而且,每一個成功的背后,都有無數(shù)曾經(jīng)“搏”過、“博”過而失敗的前人為你鋪路。因此,十賭九輸,這個概率,大抵是準(zhǔn)確的。如果因為怕輸而裹足不前,猶豫等待,打個呵欠,懶洋洋的,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的話,那么,你不但成功無望,也不能為后人的成功積累可資汲取教訓(xùn)的寶貴經(jīng)驗。

失敗也是貢獻(xiàn),因為你失敗了,別人再不會因此失敗,通往成功的路上就少了一份障礙。若是沒有哥白尼的先驅(qū),也不會有布魯諾的“日心說”,若不是作為異端的他,為這個學(xué)說于宗教審判中被燒死的話,人類大概還在《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記》里尋求答案呢。

正是這種“博”,才能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產(chǎn)生出思想的飛躍,才能使精神的東西變?yōu)槲镔|(zhì)的東西。即使是失敗的教訓(xùn),也是彌足珍貴的。“不吃一塹,不長一智”的古訓(xùn),是很有道理的。但中國人吃了這么多年的大鍋飯,缺乏競爭機(jī)制,遂養(yǎng)成了程度不同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等待,依賴習(xí)慣,“搏”和“博”的精神,主要運用在人與人的“斗爭”上,白白消耗掉了大好時光。而對于社會財富的積累增加、人類自身的長足進(jìn)步,在世界范圍里比較起來,還是相當(dāng)落后的。作為地球公民,不免愧之有余了。

所以,在新的世紀(jì)揭開新的一頁之際,有著五千年光輝歷史的中國人,還不應(yīng)該抓住機(jī)會,好好地“搏”一“搏”或者“博”一“博”嗎?

大浪淘沙

《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卷首詞,為明代嘉靖朝翰林學(xué)士楊慎所作,但一直被認(rèn)為是小說作者羅貫中所寫。最早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本)是沒有這卷首詞的。直到毛宗崗父子校訂評點這部小說時,才加了這首詞,《三國演義》大普及,產(chǎn)生大影響以后,遂誤訛為真。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是詩、詞、曲無一不精的明代文人。他在寫這首氣勢雄渾、瀟灑從容的詞時,肯定受到過兩位前輩的影響。

一位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一位是辛棄疾的《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⒕猃報春翁幨??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卻憶安石風(fēng)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fēng)怒,朝來波浪翻屋。

這兩首千古絕唱,最能點透大浪淘沙這誰也別扭不過的歷史規(guī)律。所以,楊慎在收尾處,將數(shù)千年來發(fā)生在這塊土地上的盛衰興滅,風(fēng)云變幻,滄桑代謝,人間萬象的中華民族歷史全過程,統(tǒng)攬筆下,用“笑談”二字一語道破,不能不說是一篇發(fā)人深思、啟人悟解之作。

“懷古”也好,“吊古”也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好,都是對于江河萬里流日夜、大浪淘沙無盡時的歷史回顧。我記得,新中國成立前夕,我還是個青年學(xué)生,在六朝故都南京讀書時,曾經(jīng)以一種懷舊之心,去探尋過劉禹錫詩中“朱雀橋畔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王謝人家而不得,既不見袞冕巍峨、圭璋特達(dá)的望族輝煌,也不見鐘鳴鼎食、文采錦繡的豪門鼎盛,觸目所及,斷巷殘壁,舊墟破房,步履所至,瓦灶冷炙,窮苦人家。于是,一個人在江邊蹀躞時,望著滔滔江水,無法不生出江山依舊,世事變遷,正是楊慎這首《臨江仙》中的許多感慨。

那時,我還年輕,還不大懂得人間的萬事萬物勢必要經(jīng)歷的新陳代謝規(guī)律。大浪淘沙,既無情又現(xiàn)實,后浪永遠(yuǎn)不斷地追趕著前浪,那一股不可阻攔的大趨勢,誰也不能改變,滾滾長江如此,歷史洪流也如此。

年輕,難免幼稚,幼稚,自然天真,于是很容易被那城墻上斑駁的苔蘚,書場中嗚咽的琴聲,已是舊夢的秦淮畫舫,既非北音更非吳語的藍(lán)青官話的慢條斯理……種種殘留著似乎還透出絲絲縷縷的古色古香所陶醉,所觸動。尤其當(dāng)春意闌珊、微風(fēng)細(xì)雨、時近黃昏、翩翩燕飛之際,那一刻的滿目蒼涼,蕭條市面,滄桑塵世,思古幽情,最是令人惆悵傷感的。

想不到半個世紀(jì)以后,那舊日追尋的情調(diào),已被太多殘酷的現(xiàn)實沖擊得蕩然無存。再一次故地重游,那河之洲、江之濱,便只剩下如楊升庵《臨江仙》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感慨,以及更多的震撼于這大浪淘沙的嚴(yán)峻。

屬于你的時間已是屈指可數(shù),除了最好年華付諸東流之憾,時光蹉跎一事無成之悔,也許只有辛稼軒那“寶鏡難尋,碧云將暮”、蘇東坡“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之嘆了。

但是,這是誰也不能逾越的大浪淘沙的規(guī)律,歷史,永遠(yuǎn)是這樣一浪一浪地奔流不息。過去的,也就過去了。然而,在南墻根曬太陽,看日影移動,在樹蔭下?lián)]蒲扇,聽蟬鳴聒耳,即使在這方寸地,漁歌唱晚,倦鴉歸林,霞綺漸淡,夕陽猶紅,我發(fā)現(xiàn),也還是足可怡情悅性、頤養(yǎng)天年的。

應(yīng)該明白,生活的樂趣,人生的追尋,思想的鋒芒,對于世界的視角,對于歷史的評價,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一致的觀點,更有不一致的做法。到了這把無欲無求的年紀(jì),到了回憶超過想象的年紀(jì),到了坐在看臺上看球場中隊員角逐的年紀(jì),到了成為閑云野鶴自己支配自己的年紀(jì),大可坐下來,從歷史洪流大浪淘沙的過程中覓得一知半解,點滴心得,便算不虛度一生了。

走了一輩子路,吃了一輩子飯,生了許多閑氣,遭了許多劫難,交過不少朋友,當(dāng)然,也認(rèn)識不少壞蛋,你把別人整得夠嗆,別人也把你修理得夠慘……中國知識分子活到這種程度,活出這個水平者,實在太多太多。無論怎么不濟(jì),仨瓜倆棗,芝麻綠豆,總是能夠總結(jié)出一二,體會出二三來的。哪怕是假語村言,貽笑大方,癡人說夢,笑掉大牙,又有何妨呢,橫豎不就是“笑談”嗎?

“笑談”,便成了我在這方寸地中消磨長日的唯一營生。既然是“笑談”,難免被人撇嘴,難免惹人不快,固然,因此而罵我者頗眾,但到了這把年紀(jì),一切都不那么在意了。

于是,一杯濁酒,一盤殘棋,一杯釅茶,一段陋文,也就無所謂他人的口角了。

蘇東坡飲酒

其實,蘇東坡并不善飲酒。

他在《題子明詩后》說:“吾少年望見酒盞而醉,今亦能三蕉葉矣!”蕉葉,是一種淺底酒杯,容量不大。何況,宋代的酒酒精度是很不高的,武松過景陽岡,喝了十八大碗酒,居然還有力氣打虎,足見蘇東坡這三小杯酒,量是很有限的了。但他愛酒,而且越老越酷嗜此物,“飲中真味老更濃”,這就是他的愛酒銘。后來,他流放嶺南惠州,甚至自己釀酒呢!

人之喝酒,有數(shù)種狀況:一是嗜好,對杯中物情有獨鐘,自斟自飲,自得其趣;一是應(yīng)人之邀,坐在席旁,杯在手中,盛情難卻,不得不飲;另一種則是意在酒外,以酒澆心中之塊壘耳。凡天下飲酒人,無非喜愛、應(yīng)酬、解愁三道,才端起酒杯來的。但東坡先生飲酒,卻與眾不同。他說過:“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引,則予胸中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于客?!保ā稌鴸|皋子傳后》)他還說:“吾飲酒至少,常以把杯為樂。往往頹然坐睡,人見其醉,而吾中了然,蓋莫能名其為醉為醒也。在揚(yáng)州時,飲酒過午輒罷,客去解衣盤礴終日,歡不足而適有余?!保ā逗惋嬀贫仔颉罚?/p>

他所追求的杯酌之娛,不是自己的陶陶然、飄飄然,而是愿意看到別人在飲他的酒時的那份快樂。這種自己喝得并不多,但愿朋友喝得多的飲酒之道,實在是很特別的。朋友喝得舒服、暢快、盡興、歡樂,他也得到了淋漓酣暢的由衷喜悅。甚至比來喝他酒的朋友還覺得開心些。所以,“閑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飲酒達(dá)到如此境界者,古往今來,大概是不太多的。

“若仆者,又何其不能飲,飲一盞而醉,醉中味與數(shù)君無異,亦所羨爾。”求其醉味,而不在盞數(shù),這里我們不僅看到詩人飲酒的瀟灑,也看到東坡先生信奉的人生哲學(xué)?!拔矣幸黄熬疲氾嬃疾蝗省?,他一生追尋的真正快樂,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完善,這和酒囊飯袋沉湎于物欲的滿足之中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東坡先生這樣,愿意與別人同享快樂的。而且,從給予別人物質(zhì)的快樂中去追求自己精神上快樂的人,那就更少了。世俗的功利之心,嚴(yán)酷的競爭行為,小市民的現(xiàn)實主義,以及快樂的不可多得,勢必造成這樣的緊張狀態(tài):如果有一杯酒,寧可獨飲自斟;如果有一口飯,不希望出現(xiàn)第二張嘴;如果是快樂,最好不要有人分享。

假如,酒只有一壺,餅只有一塊,快樂也只有那么一點點,獨自慢慢地受用,也并無可以指摘之處??捎行┤顺32粷M足于個人有酒可飲、有餅可餐、有快樂可享的局面,總想得到本不屬于自己的那一份。那陰暗的靈魂、占有的心理、攫取的欲望與蘇東坡的人生哲學(xué)恰恰相反。他們以奪取別人物質(zhì)的快樂來獲得自己精神上的快樂,這便是可恥的了??傊?,在說起來頗不雅的動物本能的驅(qū)使下,不僅奪了他人的酒,搶了他人的餅,還把快樂建筑在他人痛苦的基礎(chǔ)上。于是,人世間的廝殺爭斗、卑污齷齪,就由此而生了。在他們眼中,人和人之間,只剩下赤裸裸的商業(yè)交換關(guān)系,除了利害得失外,別無其他。活在這種血腥味很濃的人群中,人生的全部目的就是咬人與被咬,只要有一副食肉類動物的堅牙利齒就行了,這樣的人,真是“異于禽獸者幾?!绷?。

其實,蘇東坡的一生稱得上是跌宕沉浮,命途多舛,是血雨腥風(fēng)的一生,是不斷地被剝奪杯中酒、手中餅和并不多的快樂的一生。顛沛流離,天南海北,旅途驛站,奔波不歇,但他無論在怎樣的處境中,都能營造出他的快樂氛圍。詩文之娛,酒食之味,聲色之美,山水之趣,比之他的政敵和文敵,那位拗相公王安石,過得要充實豐富、生動有趣多了。應(yīng)該說,他享受了詩情畫意的一生,心靈自由的一生,也是在煉獄中獲得了大自在的一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這種自己快樂,更愿從別人的快樂中追求精神上大快樂的人生哲學(xué)。

現(xiàn)在,撇開宋神宗時代政治上的變法運動,姑且不論其是非曲直,公道人心,僅就這兩位文學(xué)大家的爭端而言,弄不清王安石是否受冷落二十多年以后,心理有一點兒變態(tài)?是否由于比他年少的蘇軾那如日中天的名聲,使他按捺不住難以名狀的嫉妒?一般來講,人是有著復(fù)雜心理的動物,文人也難能例外。韶華已逝,便仇恨一切來日方長的人;風(fēng)光不再,便嫉妒所有姹紫嫣紅的美麗;寂寞冷落,自然怨絕窗外傳來的繁華熱鬧的聲音;江郎才盡,便對文場的新鮮舉止視若仇敵,非咬牙切齒不可了。也許從這里能理解王安石上臺以后,對于司馬光、蘇軾,那種手下絕不留情的打擊了。

文人的嫉妒情結(jié),是挺可怕的。所以,歷朝歷代的文人動手整起同類來,是不怎么斯文的。而且,要抓辮子、戴帽子、打棍子的話,更是行家里手。尤其從文字中尋找破綻,上綱上線,雞蛋里都能挑出骨頭來。何況蘇軾寫了那么多的詩文,還能找不出一個錯。所謂文禍,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是小菜一碟,不算什么稀奇的。沒錯尚且難逃文網(wǎng),更何況東坡先生的正直,不合時宜,對于這位前輩而握重權(quán)的同行,在政治上、文學(xué)上的不買賬呢!于是,王安石的爪牙,那些御史們,那些妒火中燒的小文人,就抓住了他的詩,參了好幾本,押赴京師,坐了大牢。

他被關(guān)押,被流放,被遠(yuǎn)謫,倒并非他的酒害的。不過他寫過“醉里狂言醒可怕”,他的酒給他帶來了“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惟有當(dāng)時月,依然照杯酒”的靈感,甚至連書法也因酒而出神入化?!捌妥砗筝m作草書十?dāng)?shù)行,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也”。但他由酒而詩、由詩而禍的人生際遇,漂泊半生,至死也并不悔酒悔詩,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他的朋友、他的弟弟都鄭重勸他戒詩。當(dāng)然,嗜詩和嗜酒是一樣的,只要成了癮,就不大容易戒掉,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信奉自己快樂也與人快樂的人生哲學(xué),怎么能教他罷筆斷詩呢?該怎么著,還怎么著,豈肯隨便改弦易轍呢?

一個堅信自己的人,也是不肯臣服的人,盡管他因?qū)懺妼戇M(jìn)了獄中,可在班房里仍舊繼續(xù)寫他的詩。被關(guān)獄中一百三十日,后來釋放了,出獄當(dāng)天,忍不住還是要飲酒,要寫詩。“百日歸期恰及春,余年樂事最關(guān)身。出門便旋風(fēng)吹面,走馬聯(lián)翩鵲啅人。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此災(zāi)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彪m有一肚子不滿,而不計較,雖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不深究,這一百天的牢獄之災(zāi)過后,春風(fēng)拂面,鵲報平安,酒杯琥珀,詩筆縱橫,我還不依然故我?這首詩要是讓王安石和他的黨羽看到了,恐怕眼珠子都得氣綠。

一個人能夠為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活著,不改初衷,哪怕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數(shù)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也堅持與人快樂、自己快樂的作風(fēng)不變,“天公用意真難會,又作春風(fēng)爛漫晴”,只要素心不變,本真不滅,快樂總是屬于我們的。

他在《縱筆三首》里寫過,這大概是他晚年的筆墨了:“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fēng)。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笨梢娨恢钡剿ミ~之年,對于酒和詩的鐘情,仍不減當(dāng)初的。由此可知,他信奉著他的人生哲學(xué),一直享用到最后,結(jié)束了他光輝的一生。所以,從東坡先生的飲酒之道足以佐證,獲得固然是一種快樂,給予也未嘗不是一種快樂。要是大家多一些東坡先生所追求的快樂,那么這個世界上,豈不是更溫馨、更美滿?

  1. 一種煙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